① 俄罗斯有没有白色的鹿吗
没有。截止2022年12月30日,俄罗斯只有白镇蔽迹尾鹿,并没有白色的鹿。俄罗斯联邦,亦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国土横跨欧亚大御并陆,与14个国家接壤。并茄
② 目前世界上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
最多的是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s),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驯鹿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驯鹿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嘴粗,唇发达,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白色。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仔鹿生后10 天左右就开始生长初角茸。
③ 爱尔兰大角鹿的生活环境
爱尔兰大角大角鹿主要分布在欧洲和欧亚交接、俄罗斯西北部地区。爱尔兰大角鹿常让人混淆地称作爱尔兰麋,尽管欧洲各地都有发现过它的踪迹,而不只是在爱尔兰,它多半时间可能也徜徉在开阔的林地。
爱尔兰泥煤田发现了数百件保存良好的化石,其中许多是出现营养不良与衰竭迹象的公鹿。这些可能是在发情期后筋疲力竭而死返桥的动物─因告腔为公鹿在发情期必须经历不断的打斗才能接近母鹿群。原始绘画时可见到它们的踪迹,其中一些还透露这些动物的颜色样式。
(3)俄罗斯鹿在哪里扩展阅读:
有关大角鹿灭绝的成因讨论都主要集中在其鹿角,而非其体型,这可能是由于鹿角的外观多于其实际用途。有些学者指被人类猎杀是其中一个因素,因大角鹿的鹿角限制了它们在森林的活动范围。不过有反驳指大角鹿作为大陆上的物种,应该与人类一同演化,并且适应了人类的存在。
当气候在最后的冰河时期末改变时,栖息地的植物亦估计改变成为足以提供足够的养料。在西伯利亚西部发现最近的大角鹿标本(估年约属于7700年前,已在冰河时期以后),显示没有任何养份压力的征象。这明显大角鹿栖息的大陆性气候地方没有出现或未曾出漏友猛现所谓的植物改变。
④ 俄北部145头驯鹿被饿死,被饿死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冻原地带,冰层的形成导致食物匮乏 。
在俄罗斯的北部,有145头驯鹿被饿死,饿死的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冻原地带,冰层的形成,导致驯鹿没有食物吃。
当地政府决定,将采取紧急措施向养鹿牧民发放救援饲料 。
之前在网络上也能看到有一些野猪,大象,狗熊,狐狸,等等纷纷的跑到了人们居住的地方,对人们也形成了一些威胁,这就是因为它们自己生存的家园被破坏了,它们的食物链没有了,所以才离开生存的家园,去别处觅食。
⑤ 驯鹿的迁徙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
⑥ 俄罗斯畜牧业以什么为主
罗斯畜牧业以养牛、养羊、养猪业为主。
其土地资源丰富,草场辽阔,包括超过250万公顷播种面积和400万公顷牧草和干草区,是养殖家禽、奶牛和肉牛的好条件。
俄罗斯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中部养牛业和养猪业地带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南半部地区。
(2)南部养羊业地带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下游和里海低地在内的南部地区。
(3)北部养鹿业和养马业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苔原带和森林带,其中北半部的极地荒漠地带以养鹿业为主东北部的雅库特地区则以养马业为主。
(4)城郊型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周围地区。
主要农业区:
(1)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地区。该区是俄甜菜与亚麻的主要产区,粮食种植以春小麦、黑麦和燕麦为主。畜牧业以乳肉兼用养牛业为主。
(2)南西伯利亚地区。该区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土壤为肥力较高的黑钙土和栗钙土。是俄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俄罗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3)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位于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区。湿润温暖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茶树、柑桔类(柠檬、桔、甜橙)和油桐树等亚热带作物的主产区。
(4)西北部地区。该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
(5)西部地区。该区土壤以肥力较高的黑钙土为主,是俄主要黑土区。本地带是俄罗斯主要的甜菜、谷物及乳、肉用畜牧业生产基地。
⑦ 俄罗斯遥远的北方楚科奇地区,为什么大规模养鹿
鹿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它还具备较大的蛋白质含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上,鹿肉使北方楚科奇地区居民得到存活。在这儿,因为气候寒冷,他们很少看到蔬菜和水果,甚至没法想象花苑是什么。因此,北方楚科奇地区居民,只吃肉类和鱼类。而素食主义者,根本无法在那里存活。
俄罗斯北方楚科奇地区养殖了许多鹿。本地居民,只消费了生产鹿肉的20%,全部其他的鹿肉都用以售卖。
是的,理论上,俄罗斯其他地区的食品行业,能够选购更多的鹿,但实际上难以做到。最先,从偏僻的俄罗斯远北地区向俄罗斯其他地区规模性运送鹿,这是一个复杂的物流问题。依据很多本地居民的说法,主要原因是路面质量差,造成运输物流艰难。其次,“文化冲突”要素,在这儿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居住在俄罗斯其他地区的大家,将楚科奇的鹿,看作是野生动物。而实际上,这些鹿,是俄罗斯遥远的北方楚科奇地区居民养殖的,对于他们而言,鹿如同马和牛一样,被视作家畜。
⑧ 这是哪里
西伯利亚(Siberia)
俄罗斯境内北亚地区的一片广阔带。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与中国、蒙古和朝鲜等国为邻,面积1276万平方千米,除西南端外,全在俄罗斯境内。 也有人将北冰洋同太平洋水系分水岭作为其东界(以东称远东区)。东西长约7,000多公里,南北宽达3,500公里,面积约1,000万平方公里。
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西部为平原,中、东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依照自然条件,可分为3个主要的地区: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介于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地势低平,沼泽宽广,平均海拔120米,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起叶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纳山,东达勒拿河流域,平均海拔300~500米,高原面破碎;南部和东北部山地,包括切尔斯基山脉、上扬斯克山脉、贝加尔诸山、东西萨彦岭、阿尔泰山(西北段)等。西伯利亚地处中高纬度,气候寒冷,北半球的两大“寒极”(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均位于此。大陆性气候显着,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年均气温低于0℃。东北部雅库特地区的绝对低温是-70℃。降水时空差异明显 ,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针叶林地带500~600毫米 ,阿尔泰山地达1000~2000毫米 。75%~8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植被有苔原、森林沼泽、泰加针叶林、森林草原和无树草原等。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带。河流多流入北冰洋,大河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及勒拿河等。贝加尔湖是世界蓄水量最大和最深的淡水湖。永冻土和冻土广布。针叶林占全区山地面积60-70%。多皮毛兽。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丰富,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金刚石等,各类资源分布比较集中,而且大型矿床较多。 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俄一半以上。
西伯利亚为游牧民族的生息地 。16世纪下半叶开始,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并割去了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1895~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后 ,该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发,以俄罗斯民族为主的人口大量东移。前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库兹涅茨克大煤田及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工业得以大发展。50年代实施了安加拉-叶尼塞河的水力资源开发 。60年代中期起开发西西伯利亚大型油气田。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4275千米的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即贝加尔-阿穆尔铁路(泰舍特-苏维埃港),已于1984年11月通车。西伯利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此基础上,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开采、冶金工业也很发达,钢铁工业已初具规模,机械工业有发展,但不配套,仍较薄弱。农业以西西伯利亚南部较发达,小麦和乳、肉用畜牧业为主要部门。
人口约4000万。俄罗斯人占80%以上 ,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约占5%,其他有科米人、雅库特人、图瓦人等。人口沿铁路线分布。西伯利亚主要城市有新西伯利亚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
西伯利亚——更象是一个形象的区域范围而不是一个地理名词。整个乌拉尔山以东,整个亚洲大陆的北部,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通常叫做西伯利亚。那些从来没有到过这里的人,对于这一广阔的区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泽,有一种成见,总是把它和雪域、严寒、空旷、野蛮联系起来。
而实际上西伯利亚是形式多样的。可根据某些条件将其分为一些区域:西部和北部西伯利亚,阿尔泰,图瓦,哈卡斯,萨彦和外贝加尔地区,雅库特,甚至最北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列入西伯利亚。从西至东七千公里,从北至南三千五百公里,1000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20个法国的面积——这就是西伯利亚!
这是一片富饶而尚未充分开发的土地。三个世纪前俄罗斯科学家——教育家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曾经预言道:“西伯利亚将会促进俄罗斯的强大”。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石油、黄金、金刚石、木材、皮毛、野生动物、鱼类和清洁的淡水,在许多大河上建有世界上最大的发电站。总的来说西伯利亚的一切都是规模宏大的: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阿尔泰山区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本区的象征是捷列茨科耶湖。当地的居民称其为金湖。这一地区很受徒步骑行者、水上运动爱好者、滑雪爱好者、登山爱好者、骑马爱好者的欢迎。沿卡童河、巴士卡乌斯河、丘雅河、丘梅什河又可以考验坚韧性和勇气的复杂的水路。登上阿尔泰最高峰别鲁赫山(4056米)被认为是很值得骄傲的事。离麦日杜列钦斯克不远的绍里亚山地铺设有高山滑雪道。
在广阔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神秘的普托兰纳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最高的部分。“普托兰”在当地居民——埃文基人的语言里的意思是“峭岸湖王国”。深达1000米的谷地截断高原形成了湖泊。站在最高点——卡缅山上,方圆几百公里尽收眼底。水流沿着陡峭的谷壁倾泻而下,形成了串串瀑布。当然,这里什么路也没有,游客们乘坐直升飞机飞行几百公里来到这里。
对于北方的土着居民来讲,鹿永远是最珍贵的财产。可以骑着鹿或者套在雪橇上行路,可以用鹿的皮毛缝制衣服和鞋,也可搭盖帐篷——当地居民的房子,而鹿肉几百年来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
在南西伯利亚,在叶尼塞河岸边,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哈卡斯人、安加拉河、勒拿河、阿尔泰和萨彦山脉,东西伯利亚的明珠——贝加尔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也可能是最古老的湖,已经有两千五百万年的历史了。它里面汇集了几乎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储量,而且是非常清澈透明的。直径30厘米的白盘在贝加尔湖的水下40米处依然可见。贝加尔湖的海拔约为500米。在贝加尔湖里生活着1850种动物和850种植物,并且其中很多是这里特有的。
西伯利亚的严寒本身也是很有名气的。有时严寒达摄氏零下40度、50度。而零下25-30度根本就引不起当地居民的注意,这是冬天常有的气温。西伯利亚南部的夏天却非常的热,达30度高温。可以游泳,尽管常常水还是有点凉:即使是在七月份水温也只能达17-18度。这里有很多人工“海”——为数众多的水电站的水库。西伯利亚南部坐落着一些大城市——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主要名胜是东萨彦山脉里独一无二的自然保护区——萨彦石柱群。突升的岩石形成了80组高达100米的悬崖峭壁。一些峭壁有和自己形状一致的名字:老人、农妇、金雕、羽毛、城堡等。这是登山运动和攀岩运动爱好者最喜欢的地方。引人入胜的水路旅游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开始,沿叶尼塞河而下,到遥远的北方,到杜金卡和迪克森。
图瓦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比如哈卡斯人一共只有八万人,图瓦人不到20万。这些民族的人们拥有独特的口技艺术。表演者不唱出字词,只是用嗓子发出声音,听起来有时像乐队演奏,有时像蹄子敲打声,有时像几百只野兽的嚎嘶。他们从童年时就开始学习这种艺术,但远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有趣的是,口技表演者只有男人。
布里亚特位于贝加尔湖的东南面,是俄罗斯的佛教中心。这里有三十多个佛教寺院——喇嘛寺。像所有的草原游牧民族一样,布里亚特人始终崇爱着马。马群的主人总是能记住每一匹马的“长相”。朋友般的骏马是许多传说和故事的主要角色。马奶——马乳酒的药用价值得到很高的评价。
在相邻的图瓦共和国有纪念碑标示的亚洲的中心。这里道路少而艰难,但神奇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
相对不久前在俄罗斯又兴起了另一种远游方式——北极旅游。从莫斯科乘直升飞机到达斯匹次俾尔根群岛,然后再乘直升飞机到达北极点附近的冰上帐篷营地。在这里游客们将会度过几天,但不会寂寞的:乘坐狗拉雪橇,乘滑雪机狂奔,沿浮冰群远足,乘气球飘浮到白色沉寂的大地上空。在营地里甚至还有极地桑拿和游艺设备。只要一有合适的天气就会乘直升飞机冲刺到坐标为90'00'' 00'00''的地理极点。幸福的游客们可以通过卫星电话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打电话,并且快乐地在地球的最北点照相留念。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起源于亚洲东北部,曾经遍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至韩国地区,有3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境内又被称为东北虎。虽然它拥有巨大的体形和惊人的力量,野生的西伯利亚虎却依然濒临灭绝,这支珍稀物种的生死存亡仅系于一线。
成年西伯利亚虎身长1.6米以上,最长可达3.9米,体重320公斤,四肢粗壮有力,尾长达1米。其毛色艳丽,背部和体侧淡黄色,腹面白色,全身布满黑色的条纹,前额上的黑色横纹中间略相串通,形似“王”字。在夏季由于日照时间长,被毛会变短,颜色变深。进入冬季则毛长而色淡,呈淡黄色。
⑨ 鹿大多数生活在哪里
鹿分布于欧亚、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南纬40°以北地区和非洲西南部。
鹿科中的代表物种分布范围:
1、梅花鹿
别名:花鹿、鹿、哈,班龙(古称)。
分布:为亚洲东部特产种类。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目前野生较少,大部分为家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等地。
2、马鹿
别名:赤鹿、八叉鹿、黄臀赤鹿、白臀鹿、红鹿。
分布:分布较广。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贺兰山、青海、甘肃等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韩国等。
3、欧亚驼鹿
别名:麇、罕达犴、堪达罕。
分布:为环北极型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北部。我国为欧亚驼鹿分布区的南缘,历史上分布较广,数量亦较多。现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北部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区。
(9)俄罗斯鹿在哪里扩展阅读:
国家对濒危物种——坡鹿的保护:
2014年06月19日,清晨,从文昌坡鹿保护站回迁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0头坡鹿,撒着欢地在草场奔跑或悠闲地觅食。经过一个月时间的隔离监测,40头回迁的坡鹿已较好地适应了回迁地生存环境。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现存坡鹿的唯一种源基地,1996年,基于坡鹿保护原则,从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17头壮年坡鹿,迁移到文昌市昌洒镇沿海滩涂适宜生境进行保护。
截至2013年底文昌坡鹿保护站的坡鹿已发展到122头,已超出了该站海南坡鹿的容纳量(80—100头)。现在该站坡鹿食物明显不足,生境质量也每况愈下,虽然该站每年都种植一些牧草补充,但仍难消除坡鹿日益增长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次向外地迁出个体进行保护管理等原因,该保护区坡鹿种群数量一度明显降低,种群恢复较为缓慢,回迁部分个体将有利于种群复壮。近三年来,该保护区在组织管理、基础建设和生境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容纳、保护和管理更多坡鹿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