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个问题:为什么二战后苏联粮食进出口量变化这么大
先正面回答一下问题,苏联是否真的缺粮? 答案是——是的,苏联在建国后一直面临粮食供给短缺的问题,即使是在大丰收时期,也不得不从外国大量进口粮食。
先说说苏联的粮食供给情况:
直到1913年为止,俄罗斯是一个谷物净出口国。当时全国人口为1,5000万, 谷物平均年产量为7500~9000万吨,每年能出口粮食500~1000万吨。
在1923--1925年期间,相同的粮食产量大概足够养活农村居民,但是不够供应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众。然而如何让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饭,还不是唯一使俄国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农业区变穷了,可供应市场的剩余谷物又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亚西部—来自经常遭受早炎威胁的地区。
1917年,高产的大型私营农场被收归国有,耕地被分给小农户,使得“可供应市场的”粮食锐减。
每年在国内市场出售的粮食只剩下约1000 万吨,早已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城市的需求, 更没有多少粮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国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以防止城市地区出现严重粮荒。这就是隐藏在1930年和1931年实行强迫集体化背后的“谷物问题”;尽管农业集体化并没有直接提高粮盒的产量,但却有助于把收割下来的粮食由乡村运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间, 谷物年产量达8500~9000万吨,其中提供给市场的部分大约为3000~3500万吨。这在当时虽然足以使迅逮增长的工业人口吃饱,但是却已满足不了农村人口的需求。
结果是:农民越来越穷。
战事结束后,情况更趋恶化。到斯大林去世时,:粮食年产量降到了6300--6500万吨——比沙皇俄国时还低。在这期间,人口总数上升至2 亿,其中大约8500万人生活在城市。
这就是赫鲁晓夫当年所继承下来的农业危机, 并且被他发展成为一种个人的疯狂症。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扩大了耕地面积( 赫鲁晓夫被人嘲笑的“处女地计划”)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间得以把谷物年产量提高了1倍,达到12000~13000万吨。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产量下降到只有10500万吨,以致不得不从国外(部分从加拿大)购粮1500万吨。
尽管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从这里可以找出原因,说明为什么苏联在1972、1975和1977三个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国外买进大批粮食。1978年苏联创下了产粮23800万吨的丰收新纪录,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据预测还差强人意。到1981年底时,苏联人口已达2.7亿, 其中1.8亿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谨慎的估算,要满足苏联全国食品和饲料的需求,粮食的年产量就必须达到大约25000万吨。然而在1976--1980年期间,粮食年产量却始终只有2 亿吨左右。
再说说原因:
1.苏联经济机构畸形。经济问题当然首先看经济基本面。苏联经济结构长年偏重重工业,对农业很重视,但支持度很不够。(即使到今天,主要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仍然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最近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就是如此。经济过度依赖军工、能源等重工业,因此一旦能源价格下跌,必然导致财政状况恶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农业研发科研体系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农业经济政策上,苏联都表现出了各种不足。所以苏联虽然人才济济,但是在农业这一块上苏联的人才优势发挥得并不充分。更何况农业还承担了大量支持工业发展的额外任务,不仅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有限,农业还需要对工业快速发展提供额外的支持。最突出的体现是集体化农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利于提高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但是在苏联却被长期保留,原因很简单:方便管理贫穷而受高压的农民;方便将大量的农产品直接输送给城市供应工人。因此,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这个模式是导致农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苏联的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农业压力不断增大。苏联的城市化水平,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速度都是数一数二的,随着二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然而这个时候农业上的问题就凸显了。人口压力是苏联农业的魔咒,其实苏联农业一直处于发展的状态中,只是人口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胀将苏联的粮食增产消耗得一干二净。
3.苏联纬度过高,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很多高产作物。世界上的饮食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刺激性较强的辅食的模式,数千年来鲜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产作物中,淀粉类的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薯仔、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对热量光照要求极高,所以在高纬度地区并不适合大规模生长,这也是赫鲁晓夫农业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产方面,其实苏联的选择比起中国、美国、印度这些国家来说要少很多。
4.政治体制原因。终于戳到一些人的G点了。现在很多人只要谈到苏联的问题言必称政治,觉得政治体制是万恶之源。这个只能说,在农业问题上,政治体制(高压的政策环境、运动式的生产模式、政治目标的优先序列等)确实对农业增产造成了消极影响,但影响有多少,没研究,不好说。
但是,对于苏联进口粮食也没必要看得太死,并不是进口粮食就代表饥荒,苏联进口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饲料用粮。要知道苏联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肉类食品特别是牛肉在其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饲料用粮,进口的粮食中饲料粮的比例往往占据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虽然苏联年年进粮,不代表苏联人民会像卫国战争时候一样为了吃块黑面包各种解裤带卖手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虽然糟糕,但基本温饱还是能够保证。
此外,毛子喜欢喝酒这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酿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特别是伏特加这种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费了,所以虽然政府不断发布禁酒令,但也阻挡不了馋酒的战斗民族将吃饭的粮食拿来化成水喝。
最后就是需要注意,虽然苏联每年进口粮食,但人家也出口粮食呀!对你没看错,苏联每年都会粮食出口。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个别多余的粮食品种用不了拿去卖、外交需要等等,考虑到幅员广大,所以与其花大力气把产粮区的粮食运到国内市场,不如直接就近卖了然后用外汇买周边的或海外更便宜的粮食进口。这个和我国一边进口中东石油一边把西非钻出来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欧的道理是一样的。
㈡ 俄罗斯耕地面积为世界之最,为什么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谷物
总体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俄罗斯纬度高,气温低,气候寒冷,大部分土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俄罗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候条件。自东向西几个主要农业区以及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情况是:
1.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包括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及赤塔州、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这里不能种植越冬作物,只能种植一些生长期短的作物,其中包括春小麦、大麦、燕麦、甜菜和亚麻。播种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米努辛斯克盆地、伊尔库茨克州南部和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南部地区。主要作物为春小麦黑麦和燕麦。
2.南西伯利亚地区。包括阿尔泰边疆区、秋明州、鄂木斯克州、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克麦罗沃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部边缘,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区的东北部、乌拉尔区的南部、西西伯利亚的南部。因不利的气候因素,农牧业生产很不稳定,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
3.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为俄罗斯境内仅有的湿润亚热带地区,适于亚热带作物的生长,是本区农业的最主要部门,并种植芳香油料作物及烟草。
4.西北部地区。大部分属于非黑土地带,是俄罗斯谷物、奶牛、亚麻、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两个特大城市——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均位于此。农业生产的潜力较大,是俄罗斯土地资源潜力较大的地区,一些农业用地还有待开垦。
5.西部地区。位于欧洲部分的森林草原带,是俄罗斯的黑土区,农业自然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
㈢ 1.为什么俄罗斯农业不发达,需进口农产品 2.为什么俄罗斯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
1.俄罗斯主要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东部西伯利亚基本上都是冰原和冻土,西北部地区也只能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只有位于欧洲南部的平原地区适宜种植粮食,由于范围有限,所以粮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2.俄罗斯的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是有原因的:俄罗斯国土面积大,而公路运量小不足取;内河水运廉价,但是因为那里冬季气温低,河道结冰不能通航;海运也不行,因为工业区和农业区集中在南部,北边的海运没有什么意义;管道运输只能运液态和气态的货物;航空运输主要负担运送乘客,货运量不大.因此,俄罗斯主要用铁路运输.
㈣ 为什么俄罗斯面积广大,平原辽阔,粮食却大粮进口
俄罗斯拥有占世界8.9%的耕地,而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2%。不过,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粮食供应却长期依靠进口。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有二:缺乏市场经济的推动和政府政策的扶持。
在苏联时期,体制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长期依靠进口。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开始施行经济转轨,实行以土地私有化和建立私人农场等为内容的农业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私人资本开始大量投资俄罗斯农业,一批大型农工企业逐步建立,一批拥有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生产和服务的大型农工实体开始成为农业骨干。随后,一些小农户也自愿结合建立起了农业合作社,从而使规模化农业渐渐成为俄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001年,俄罗斯粮食首次实现自给自足;2002年,俄粮食开始出口。此后,俄罗斯完全解决了粮食问题,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每年都能实现粮食出口1000多万吨。
俄罗斯解决粮食问题与政府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有直接联系。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户的生产资金问题。
俄罗斯政府2005年出台了农业发展纲要,将农业作为国家四大重点项目之一。仅仅两年时间,俄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就增加了近10倍,达到3600亿卢布(1美元约合24.5卢布),对农业提供长达8年的贴息贷款1910亿卢布,为3万多名年轻农业人才建房158万平方米。
2007年7月,俄罗斯政府又出台了农业发展五年计划(2008年至2012年)。根据该计划,俄政府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对农业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贷款利息的补贴,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同时为大中小型农业企业参与竞争创造平等条件。根据该计划制订的目标,俄罗斯农业产值年增速将达到4%,畜牧业年增速将达到5%,农业劳动生产率每年将提高5%。
㈤ 为什么俄罗斯面积广大,平原辽阔,但食量却需要大量进口为什么巴西的气候湿热,水分和热量充足
瓜瓜的坨坨回答有误。俄罗斯虽国土面积辽阔,但纬度高,大部分属于寒带,国土面积主要被针叶林、沼泽覆盖,可耕地少,再加上寒冷的气候主产的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不稳定,且轻工业不发达,造成很多农产品和轻工作产品需进口。巴西主要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没有热带沙漠气候)气温高,降水丰富,故为湿热的气候。我国国土南北跨度大,东西地形差异大,气候类型多样和地形类型多样,且地区差异大,使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大有利于农业多样性发展,故我国农产品丰富。楼上的错误在于巴西没有热带沙漠气候,沙漠气候也不能说气候湿热,能说气候湿热的为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其它气候类型条件不足均不能说气候湿热
㈥ 为什么俄罗斯面积广大,平原辽阔,粮食却大量进口
1.俄罗斯气候寒冷,可种植面积小,不足以养活这麼多的人口
2.进口质量更高的粮食,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3.进口价格更低的粮食,商人有利可图
4.少开垦土地,保持国家的森林覆盖率
5.国际分工,重工轻农,集中人力物力,充分发挥该国在工业方面的优势
㈦ (3)俄罗斯是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粮食为什么需要大量进口
俄罗斯适应的粮食经济作物品种极少,冬季漫长,耕作时间短,有的 粮食 需要大量进口。
㈧ 从气候条件看,俄罗斯为何要进口大量粮食
读图分析可知:
(1)图中A山脉是乌拉尔山,它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
(2)俄罗斯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仍需大量进口,从气候条件看,主要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3)图中①是圣彼得堡工业区,②是莫斯科工业区,③是乌拉尔工业区,④是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俄罗斯四大工业区建立的基础是矿产资源丰富.
(4)图中哈萨克斯坦降水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较远,加上高山的阻隔,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
故答案为:
(1)乌拉尔山;亚欧;
(2)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
(3)矿产资源丰富;
(4)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较远,加上高山的阻隔,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