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拉美,俄罗斯人口迁移方向(原因)
拉美:人口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美国,由南向北, 是因为城市化的原因导致人口
向需要劳动密集型需求的产业流动,
俄罗斯:由西向东,是由于东部领土的开发需要人口.
② 20世纪以后,俄罗斯人口由南向北1迁移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北部从20世纪后期以来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人口出现了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
故选:B.
③ 俄罗斯要发展西伯利亚,为何不直接迁都除了没钱,这两点是关键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首都所在地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地带,聚集了整个国家所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可以说是一国的心脏。所以在很多国家,为了发展内陆,都把首都往内陆迁移。
巴基斯坦迁都 *** 堡,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哈萨克斯坦迁都阿斯塔纳,韩国迁都世宗大王市等等,都是为了发展某地,而强行建设新都,推动人口增长。但是俄罗斯一直想发展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但是却为何不学这些国家直接迁都西伯利亚呢?真实原因有3点,这两点是关键。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俄罗斯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面积超过1700多万平方公里,而俄罗斯西伯利亚占据了1300万平方公里。而其首都莫斯科建都都有几百年历史了,而且从现状来看,因为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在欧洲东部,所以整个俄罗斯的发展重心在欧洲。
而广大的亚洲部分却是严重发展滞后的,大量的资源得不到开发,人口无法增长,经济很难进步,这些都成为俄罗斯强大的拦路虎。因此,俄罗斯未来要强大,那么西伯利亚的发展那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俄罗斯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强调要发展广阔的西伯利亚。
但是其实说白了要发展西伯利亚,其实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迁都西伯利亚腹地,这样人口资源和资金自然会聚集到西伯利亚去,那么西伯利亚必然会快速发展。但是俄罗斯为何不敢这么做呢?其实主要是三点。
第一,没钱。
从迁都来看,基本上就是在一个荒凉的地带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完全的重新建设。因此,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才能完成。而且俄罗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建设一个首都,那么规模将是非常大的,需要的钱财将是很多的。
而现在俄罗斯经济现状,能够保持基本的维持状态基本就很不错了,而要拿出来的钱财那是更盯则少。而且在西伯利亚建设首都,还有相关的铁路,机场等交通的配套,这个钱,也是一个巨大的开支,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第二,被北约彻底包围。
现在北约不断加强对俄罗斯的围堵,而围堵最集中的区域,就是东欧和高加索地区,对乌克兰,白俄罗斯,甚至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等。现在俄罗斯首都在欧洲部分,直接能够顶住压力。
一旦重心迁移到了亚洲部分,那么整个力量结构就改变了,欧洲部分就 很难顶住北约的压力。因此,俄罗斯可能被北约彻底包围,而无法有大的反抗。这个也是非常的重要,到那个时候,俄罗斯生存战略空间将会更加严峻,大国地位不保啊。
第三,悔皮被驱逐出欧洲。
在欧洲英法德等大国,就一直希望把俄罗斯赶出欧洲,现在俄罗斯在欧洲重心所在,对欧洲造成巨大的辐射和影响,可谓是威力巨大非常明显。一旦俄罗斯迁移西伯利亚,那么英法德会趁机将俄罗斯彻底逐出欧洲,让其无法参与欧洲事务。在欧洲东部的小国,也很难依附俄罗斯,俄罗斯将不得不成为一个亚洲国家,其影响力将会大为收缩。
而且在亚洲地区还会直接受到我国碧则差和日本的战略竞争,其地位更是岌岌可危。此外俄罗斯一旦放弃欧洲,迁都亚洲,那么带来的国家管理成本和工业成本将会是非常的巨大,会使得俄罗斯经济短期内下滑,更加加重了危机。所以,俄罗斯迁都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④ 沙俄为了出海口迁都圣彼得堡,苏联为什么又把都城迁回莫斯科
在历史上,发祥于莫斯科公国的沙俄,在彼得大帝统治下,为了寻找出海口和占领更多的土地,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直到北方战争,击败北海强国瑞典,夺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罗的海东岸和芬兰湾,才获得了出海口。
如愿以偿的彼得大帝因此在芬兰海湾,建立起一个新城市圣彼得堡。并从俄罗斯的发祥地莫斯科,迁都于此,将它作为沙俄海上扩张的起点。
从1712年开始,长达200多年的岁月里,圣彼得堡作为沙俄的首都,一直是俄罗斯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的莫斯科)
三、工业建设的需要。
当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是为了利用来之不易的出海口,发展海上贸易,从海上对外扩张。而新生苏维埃的发展重心,却开始向工业建设转移。
在这方面,身处内陆的莫斯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不仅集中了大量的老牌工业企业,外来资本兴建的新兴产业也多聚于此,有着比较好的工业基础。因此,把首都迁回莫斯科,更有利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路线实施。
四、中心管理的优势。
圣彼得堡位于俄国的最西部地区,这对于横跨欧亚大陆架的苏俄领土来说,其辐射能力相当有限,而莫斯科位居内陆,处于整个国家领土中心地带,即便于向四周领土进行统一管理,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政策的推行。
所以,苏俄的迁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除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的军事压迫和列强威胁,也迫使苏联不得不进行政治中心的迁移。而圣彼得堡作为沙俄帝国时代扩张的立足点,随着帝国的扩张结束,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有价值。
事实证明,迁都选择非常正确,定都莫斯科后,苏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实力也重回巅峰,不仅二战中横扫德国,战后还一跃成为和美国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⑤ 高一地理 德国和俄罗斯的人口迁移方向
德国:向南方,德国北部为波德平原,是重要的煤基地,开发时间长之后,价值降低,向南部发展,南部主要以电子科技类为主,比方说慕尼黑
俄罗斯:向东方,东部的煤炭石油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也很丰富,西部地区开发时间长了,原料近枯竭,开发价值降低,向东部寻求能源开发
⑥ 高一地理 德国和俄罗斯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德国,越详细越好。分为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快!
德国的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镇迁移,1、主要社会因素是德国政府近年来注重大城市的工业向小城镇分散,以缓解大城市的交通、能源、污染、人口、资源问题;2、环境因素是由于大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对大城市造成不同程度环境压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更愿意到设置完善、交通便利的小城镇居住;3、自然因素,德国人口由东南部高原山区向气候更为适宜的中北部迁移。
俄罗斯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向欧洲部分的西部回迁,原因是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加之东部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相对西部滞后造成的。
⑦ 为何大量俄罗斯人,被迫迁出高加索地区呢
从世界历史来看,每个区域人口的迁移,基本上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且都是缓慢的迁移。尤其是对于迁出人口来说,那更是稳定。除非爆发大的动乱,以及有其他的战争或者灾难,才会造成人口大量外迁,最典型中东的战争,就造成几千万人迁出,流落欧洲等地。但是很多地区其实没有发生明显的战争和动乱,反而还是和平的,却也发生大量的人口迁移,这是为什么呢?最典型就是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大量的俄罗斯族人,被迫迁出高加索,而且规模庞大,这到底是为何呢?其实原因只有三个字。
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主要就是指的北高加索地区,大概包括现在俄罗斯的邦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包括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共和国。国土面积大概是20多万平方公里。
而高加索地区,在俄罗斯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却是非常重要。这里不光战略位置关键,是俄罗斯扼迅槐慎守西伯利亚的屏障,而且更是俄罗斯的能源基地,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所以俄罗斯在征服高加索地区的时候,那是花费了巨大的成本和人员亩敬伤亡的。
而且为了稳固这里的局势,达到控制的目的,俄罗斯一直有意的在向高加索地区,迁移更多的俄罗斯人进入,以增加俄罗斯人的比重,这样就不会闹出事端来。而且俄罗斯控制西伯利亚,还有欧洲地区,东普鲁士等,都是如此。但是在高加索地区,很悲剧的是,这里的俄罗斯族人被迫大量外迁,回到俄罗斯其他地区。
尤其是很多国家,如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等,俄罗斯族人大量迁出,占比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4%,很多甚至不足1%。而且就是这很少的俄罗斯族人,也在快速的迁出。按照这个速度,很快,整个高加索地区,可以说,那是连一个俄罗斯族人都要没有了,一旦如此,俄罗斯努力了几百年的成果那是要毁之一旦了。
很多人不理解,到底为何如此呢?其实真实原因只有三个字,那就是 *** 。在俄罗斯, *** 人口占比在20%以上,而在高加索地区,这里更是 *** 区域。而这里的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等国,都是 *** 共和国。
而 *** 生育能力膨胀,所以使得高加索地区的 *** 人口暴涨。而 *** 人口暴涨,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不断挤压当地俄罗斯人的生存空间,使得当地俄罗斯族人的生存难度越来越大,逐步被挤压出去;二是, *** 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那是极度的排外的,因为 *** 非常封闭,非 *** 那就是异教徒。
所以一旦 *** 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针对异教徒的歧视,打击,杀戮等。甚至受到直接的生命威胁,这就使得这些在当地的俄罗斯人不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且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就像当年的科索沃地区一样,科索沃本来明哗那是塞尔维亚的祖宗之地,本来都是塞尔维亚人。而 *** 进来后,快速的生育,使得人口暴涨,最终成为当地最大民族。
而此后 *** 不断的挤压,威胁,打击,暴力,使得塞尔维亚族人,被迫迁移出科索沃。最终科索沃就被彻底 *** 化,成为一个 *** 国家了。所以在高加索地区,其实是一样的,因为 *** 人口暴涨,而俄罗斯族人生育率不行,完全无法跟 *** 相比。
在 *** 挤压和打击下,这里的俄罗斯被迫离开,于是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一旦高加索地区成为彻底的 *** 区域,那么俄罗斯对于这片土地的管控能力将会更加弱。那么未来可能产生很多的隐患问题,类似于车臣战争还会不会爆发,都是未可知也。
参考文献:《俄罗斯史》。
⑧ 俄国的首都的变迁
有记载俄国的首都历史从1147年开始,俄国定都莫斯科。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后改名披得格勒)。1918年,俄国(苏联时期)又将首都迁回莫斯科。
一、1147年-1712年,俄国首都为莫斯科。
莫斯科市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首都为莫斯科。
1613年,俄国开创罗曼诺夫王朝。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王国进行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
在彼得大帝时期,1917年俄罗斯帝国迁都到彼得堡。
二、1712年-1918年,俄国首都为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同德国是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三、1918年-至今,俄国首都为莫斯科。
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这里获得成功,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1918年3月,首都从这里又迁回莫斯科。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至今,莫斯科一直是首都。
(8)俄罗斯在往哪里迁移扩展阅读
1712年,俄国迁都圣彼得堡的原因
当时,俄罗斯的海洋战略是向西,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进入大西洋;向南,与土耳其争夺黑海,进入爱琴海与地中海。但在当时,沙俄海军非常弱小,被瑞典和土耳其暴打一顿。不过,失败也激起彼得一世的雄心,不夺得出海口,他死不瞑目。
1703年5月,沙俄终于拿下了涅瓦河的出海口。这里濒临芬兰湾,是沙俄通向欧洲列强在海上最便捷的通道。彼得一世敏锐地意识到,圣彼得堡这里注定是沙俄的天选之都。
原来纯军事意义上的要塞,变成了人口稠密的城市,是时候了。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宣布:俄罗斯的国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
站在俄罗斯的立场,迁都圣彼得堡无疑是正确的决定,这标志着俄罗斯正式成为列强之一。
⑨ 谁知道苏联时期民族迁移那事
斯大林执政后,进行了多次民族迁移决定,具体如下:
1 根据1936年4月28日苏联人民委员会第776—120号决议,从乌克兰迁移35820名“不可靠的”波兰人到哈萨克。
2 根据1937年7月17日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第103/1127—267号决议,把毗连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的苏联边境地带的各族居民迁往内地,例如1325名库尔德人被迁往吉尔吉斯和哈萨克。
3 30年代上半期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苏联远东地区边界受到威胁。根据1937年8月21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第1428—326号决议,从远东(主要是滨海边疆区)迁移全部朝鲜人171781名到哈萨克等地,以防被日本人“利用”。
4 根据1938年10月8日苏联人民委员会第1084—269号决议,从阿塞拜疆边境地区迁移6000名伊朗人到哈萨克。
5 1939年斯大林出兵波兰,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地区强行并入苏联。在建立苏维埃政权过程中,从那里迁移10%的居民,即1173180人到东部,其中波兰人389382名(1944年的数字),其余为德意志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
6 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并入苏联后,从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分别迁移工厂主、地主、资产阶级政府成员的家属3600人、6850人、9115人、27000人到国家东部地区。
7 根据1941年6月1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命令,从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达维亚、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分别迁移犯有反革命罪等罪行的人3668名、12682名、9236名、22648名、9595名、27887名,至9月完成,接收地区是西伯利亚、哈萨克、科米自治共和国。
8 1939年初苏联有德意志人1427222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700231人)和乌克兰(392458人)。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的德意志人被看作是法西斯德国的内应。根据1941年8月12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第2060—935号联合决议和8月2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21—160号命令,将伏尔加河地区的德意志人迁移到西伯利亚、哈萨克和中亚各共和国。至10月28日从伏尔加河德意志自治共和国迁出446480人,该自治共和国被撤销。1941~1942年总共迁移德意志人1209430名。迁移行动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
9 根据1941年8月26日、1942年3月9日列宁格勒战线军事委员会第196号和第00713号决议,从列宁格勒市和列宁格勒州迁移全部芬兰人,1942年4月完成,共迁走9000余人去西伯利亚。他们起初被当作“行政迁移者”,1944年末成为特种移民。
10 根据1943年10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115—136号决议和10月1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第1118—342号决议,以通敌为由迁移整个卡拉查伊民族,撤销卡拉查伊-切尔克斯自治州,总共迁移69267人去哈萨克和吉尔吉斯。
11 根据1943年12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和12月28日苏联人民委员会第1432—425号决议,以通敌为由迁移整个卡尔梅克民族,撤销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结果有93139名卡尔梅克人被迁往西伯利亚。
12 根据1944年1月3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5073号决议和2月21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00193号命令,以通敌为由迁移整个车臣民族和印古什民族。共迁移车臣人393229名、印古什人91250名到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根据1944年3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116—102号命令,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被撤销。
13 根据1944年3月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5309号决议,以“背叛行为”和“土匪活动”为由迁移整个巴尔卡尔民族。共迁移37107名巴尔卡尔人去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根据4月7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将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共和国更名为卡巴尔达自治共和国。
14 根据1944年3月31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命令,迁移从事反苏活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联盟和乌克兰起义军成员100300人到国家东部地区。
15 根据1944年4月2日和5月1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5859号和5943号决议,将全部克里米亚鞑靼人迁往乌兹别克,罪名是“背叛行为”,共迁移180014人。1945年6月30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被撤销。
16 根据1944年6月2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5984号决议,因通敌和反苏行为从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迁移保加利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12422名、15040名、9621名到东部地区,同时迁移德意志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等共1000多名。
17 根据1944年6月24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6100号决议,从克里米亚往乌兹别克迁移外籍希腊人3531名,从罗斯托夫州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迁移无国籍希腊人8300名,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共迁移16375名希腊人到国家东部地区。
18 根据1944年7月3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第6279号决议,从格鲁吉亚毗连土耳其的边境地区迁移梅斯赫特土耳其人、库尔德人、赫姆申人(亚美尼亚人穆斯林)共91095人去乌兹别克、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他们被怀疑为“叛徒、土耳其的代理人”。1944年从外高加索总共迁移库尔德人4万名。
19 根据1945~1946年苏联政府一系列决议,迁移“弗拉索夫分子”(弗拉索夫将军领导的反苏的“俄国解放军”成员,由乌克兰人以及俄罗斯人等组成)到国家东部地区。至1947年中期共迁移118252人,显然有扩大化之嫌。
20 根据1947年9月10日苏联部长会议第3214—1050号决议,从乌克兰西部迁移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联盟成员及其家属74898人到国家东部地区。至50年代初,总共迁移171566人。
21 根据1948年2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第417—160号决议,从波罗的海三国迁移民族主义者、土匪、富农家庭的成员。这次代号为“春天”的行动于1948年5月22日开始,仅从立陶宛就迁移49331人去西伯利亚。根据1949年1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第390—138号决议,再次从波罗的海三国迁移上述人员,分别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迁移42149人、20173人、31917人。1945~1949年共迁移拉脱维亚人38911名、立陶宛人80189名、爱沙尼亚人19237名。1940~1953年在国家北部和东部地区的特种移民中,来自拉脱维亚的有52541人;来自爱沙尼亚的有32540人;来自立陶宛的有118599人。
22 根据1949年4月6日苏联部长会议第129—467号决议,从摩尔达维亚迁移富农、地主、通敌者及其家属35050人到西伯利亚。
23 根据1949年5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第2214—856号决议,从外高加索和黑海沿岸地区迁移希腊人6121名、梅斯赫特土耳其人49049名、其他民族及达什纳克党(亚美尼亚反革命组织)成员2510人到哈萨克、西伯利亚。根据1951年11月23日苏联部长会议第4893—号决议,从上述地区再次迁移余下的同类人员11504人到哈萨克。
24 根据1952年3月25日苏联部长会议第6435号决议,从白俄罗斯迁移富农及其家属4298人到哈萨克。
以上数据参见俄联邦国家档案馆档案,全宗P-9401、P-9479等;〔俄〕H· ·布盖:《贝利亚致斯大林:“遵照您的指示……”》,俄文版,莫斯科,20世纪俄罗斯社会研究者协会,1995年。
上述24次较大规模的行动共迁移约440万人,涉及民族20个以上,其中整个民族被迁移的有11个。当然这不是迁移行动的全部,还有一些小规模的迁移行动没有列入。关于移民的总人数,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上引数字虽出自档案材料,但由于战时条件和迁移行动的紧急性,统计数字的混乱在所难免。苏联学者对移民总数的估计从布盖的320万人到麦德维杰夫的500万人不等,足见在移民数量的统计上出入之大。①
移民在路上一般要颠簸二三十天才能到达中亚或西伯利亚的移居地。移民列车严重超载,缺少食物和水,车厢里阴暗、寒冷(有些车厢本来是专门装运活牲畜用的),又没有医护人员,有时传染病流行,夺去了一些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少人死于途中?官方文件很少涉及,而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只能反映局部的情况,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发现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可靠史料。因此研究者们只能作大概的估计,例如有人估计途中病死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