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为什么嗜武

俄罗斯为什么嗜武

发布时间:2023-08-08 05:37:20

⑴ 为什么俄罗斯有这么多共和国他们都是独立的吗

俄罗斯联邦由89个不同的行政分区组成。联邦内有21个享有极大自由的共和国。这些共和国往往是俄罗斯联邦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俄罗斯本身是一个联邦国家,共由89个不同大小的联邦主体(俄语:субъекты)组成。这些联邦主体虽然大小不一,但都有着相同的联邦权利,同样有着两位代表参与俄罗斯联邦议会(俗称“上议院”)不过,虽然他们享有的联邦权利一样,每个联邦主体享有的自治程度仍然不一样。

俄罗斯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所以这些共和国就是隶属于它管辖的独立政治体系!不过,就是说明这些政治实体有自身的政治权利。比如:首相任命权,独立选举权,首相出访权,一定的军事权力,立法权(是在俄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就是不得违背联邦宪法)等等。
俄罗斯政府当然不愿意它们以后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了!从俄罗斯政府对车臣共和国的处理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一点!但是,最近的几年中俄车臣地区的独立运动十分的频繁!俄罗斯是个联邦制的国家,就是各个邦国,以及各个州等的集合体!所以说它们日后是否可以独立成为主权国家也不是随便可以说得!这要看日后俄罗斯的政治走向,俄罗斯国内的稳定程度,俄罗斯与欧美等大国之间的政治联系等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不过,从目前看来这个可能性很小

俄罗斯的行政体系:
由89个联邦主体组成:
(1)21个共和国:阿迪格共和国(阿迪格)、阿尔泰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累利阿共和国、科米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北奥塞梯共和国、靼鞑斯坦共和国(靼鞑斯坦)、图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车臣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恰瓦什共和国;
(2)6个边疆区: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3)49个州:阿穆尔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阿斯特拉罕州、别尔哥罗德州、布良斯克州、弗拉基米尔州、伏尔加格勒州、沃洛格达州、沃罗涅日州、伊万诺沃州、伊尔库茨克州、加里宁格勒州、卡卢加州、堪察加州、克麦罗沃州、基洛夫州、科斯特罗马州、库尔干州、库尔斯克州、列宁格勒州、利佩茨克州、马加丹州、莫斯科州、摩尔曼斯克州、下诺夫哥罗德州、诺夫哥罗德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奥伦堡州、奥廖尔州、奔萨州、彼尔姆州、普斯科夫州、 罗斯托夫州、梁赞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萨哈林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斯摩棱斯克州、坦波夫州、特维尔州、托木斯克州、图拉州、秋明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车里雅宾斯克州、赤塔州、雅罗斯拉夫尔州;
(4)2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圣彼得堡 ;
(5)1个自治州:犹太自治州;
(6)10个民族自治区:阿加布里亚特民族自治区、科米彼尔米亚克民族自治区、克里亚克民族自治区、涅涅茨民族自治区、泰梅尔(多尔干-涅涅茨)民族自治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民族自治区、汉特曼西斯克民族自治区、楚科奇民族自治区、埃文基民族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民族自治区。

⑵ 苏联解体时,俄罗斯为什么独允许中亚五国独立

中亚五国分别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这五国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 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出来。能源资源更是丰富,多种已探明矿产资源位列世界前列。

⑶ 俄罗斯境内的车臣,为什么坚持要独立

车臣问题,从沙俄军队进入高加索地区的那一刻开始,就成为俄罗斯帝国、苏联乃至于如今俄罗斯联邦挥之不去的噩梦。人口只有几十万的车臣人,反抗烈度之强,反抗精神之坚定,反抗时间之长,都创造了被俄罗斯征服民族之最。

因此,车臣为什么要独立,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车臣早已形成民族意识。作为高加索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车臣人虽然数量很少,占据的疆域也不大,但是,车臣人很早就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也因此,车臣人自然也形成了希望建立独属于车臣人国家的愿望。

车臣武装

然而,在18世纪将车臣纳入统治范围的俄罗斯,他们信仰的宗教却是东正教。这自然与车臣人的宗教信仰格格不入。也自然增加了车臣人对于俄罗斯的不信任和疏离感。而伊斯兰教众所周知的排外,则进一步成为车臣人谋求独立的驱动力。

最终,从宗教、文化、民族特性、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共同造成了车臣人前仆后继的反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也酿成了车臣人一次次掀起对于俄罗斯的反抗。这样的反抗,在车臣人被彻彻底消灭或真正实现独立之前,永远不会停止。

⑷ 俄罗斯是独立的国家是常识问题还是历史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包括解体前的苏联)社会对苏联70年历史的评价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发生在1987年1月,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众所周知,其结果导致了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并对苏联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发生在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点是逐渐抛弃了那种否定一切的态度,能够比较冷静地、客观地评价历史。
1.二月革命那么,为什么革命没有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性质上?这是因为,十月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及孟什维克所代表的企业主和地主试图雄心勃勃地尝试同“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破坏现象”作斗争。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非政府途径克服这些现象。他们内心深处是想恢复原来的生活,但是,1917年的客观现实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他们也没有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激进改革的方案。由于存在着群众极为蔑视的“资产者”即有产阶级,所以劳动群众关于平均财产的呼声日益高涨。各政党的教条主义者(主要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断送了民主革命和危机“平稳”发展的机会,而且他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顺应了群众情绪的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就不足为奇了[8]。
判断十月革命必要性最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本末倒置,看其是否符合某种理论(如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旧俄国从落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为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充分证明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然而过去研究十月革命也有不足的方面:列宁看到了旧俄国的落后性,发动十月革命是在一种受围困、受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得不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利用有限资源以克服“落后性”。但不能把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模式化,社会主义发展应该呈现出多种模式,多样化。俄国缺乏民主传统,没有议会、多党制,革命中激进主义占上风,导致后来执政党内缺乏监督机制。俄罗斯学者认为虽然这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后果,但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2.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
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的评价在俄罗斯学界争论最多、分歧也最大。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苏联70年历史、特别对斯大林时期进行了全盘否定,苏共28大决议写道:“集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一体制现正在被取消。”[10](P88)由此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近年来,特别是普京总统上台后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苏联历史。在一场革命和急剧的社会震荡后,俄罗斯社会失去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团体,群众成了一盘散沙,群众对那些毫无意义的政治斗争已经感到厌倦,强烈希望社会稳定和恢复秩序,甚至产生了对所谓“自由”的厌恶,渴求出现“强力的手腕”。2000年5月7日普京在俄罗斯总统就职仪式上说道:我们不能成为那种不明自己历史的人。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历史,知道它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要从历史吸取教训。我们应当始终记住:是谁建立了俄罗斯,是谁捍卫了俄罗斯的尊严,并使俄罗斯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大的国家。2003年1月16日普京出访波兰前对记者说道:“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是与斯大林的名字分不开的。”在2000年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纪念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建立了纪念碑,上面篆刻了全部在1943年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奖给在卫国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苏军最高指挥官的“胜利”勋章获得者的名单,斯大林排在第一。
1999年12月21日,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拜谒斯大林陵墓时说道: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历史上,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他说,斯大林执掌政权后,把俄国从一个分散的国家建成世界上最强大、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在苏联建立起了全部现代的工业,为人类进入宇宙作了最充分的准备和积累,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建立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体制。他说,人们只注意到和指责斯大林破坏法制,搞大清洗,但在斯大林领导下,国家取得了远远超过上述列举的成就。
但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严重弊端——这些弊端不仅在当时、而且后来也影响了苏联社会发展,在俄罗斯学者看法中也是比较一致的:
(1)意识形态领域的教条主义,导致苏共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如党内一直存在着“左倾顽症”,主要是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不理解工作重心应该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20年代按照阶级斗争的方式处理党内分歧,30年代按照“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在国内展开政治清洗。连续不断的社会政治运动严重消耗了苏联党和国家的干部资源和精神资源,摧残了知识分子队伍及其创新思维能力。苏共在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往往提不出正确战略方针,丧失发展机会。如二战后世界科技领域掀起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革命。由于苏联领导人将30年代的斯大林意识形态教条主义化了,甚至认为电子计算机技术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在这次新技术革命中没能跟上时代潮流,这也是造成苏联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布兹加林指出,这个问题过去已经研究很多,但简单地用“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性质去肯定或者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都是难以说清楚的。它既有社会主义性质一面,如社会平等、主人翁精神、集体主义以及在加强社会保障、消除失业、发展教育科技、实现劳动人民非常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等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一面,也有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的东西的一面。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苏联国内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官僚阶层和官僚统治。上层官僚不被百姓控制,不服从百姓,实际上政权不是完全属于人民,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没有保障的,造成政权和人民的脱离。[12]
(3)经济体制的问题。斯大林时期单一的经济模式的弊端、经济结构的失衡等问题早已暴露无遗。但近年来学者们注意更多的是进一步探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实质,从理论上分析苏联社会在扭曲社会主义本质方面表现出的“超国家主义”、“国家封建主义”、“国家集权主义”等特征,以及如何使人民逐渐丧失对国有企业生产、分配的权力。历届苏联领导人拖延了早就应当实行的改革,使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官僚主义的科技管理体制制约了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与美国疯狂的军备竞赛耗尽了早已不堪重负的苏联经济发展潜力,苏联无力长期承担超级大国的重负。
3.对苏联解体后果及影响的评价
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与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都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理所当然引起俄罗斯学界重视。近年来更是出版了这方面的大量论着,以至形成学术热点。同样基于篇幅限制只能简要介绍有关苏联解体的观点。
(1)俄罗斯学者和民众对于苏联解体的评价
苏联解体初期,一些人曾预言:“这是资本主义和民主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将出现公正和持久的和平,将建立一个有新的世界秩序的社会”。[13](P184)当时俄罗斯人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甚至认为苏联解体有利于俄罗斯发展。
但在1999年、2000年、2001年俄罗斯几次民意调查证明,认为苏联解体造成悲剧性后果的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7.1%,73.5%和72.0%。2001年12月10日,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亲政府的“祖国”运动甚至建立公共审判庭,欲审判导致苏联解体的罪犯。
今天大多数俄罗斯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苏联解体不仅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悲剧性阶段,也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不好影响。”[14]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强调了以下事实:俄罗斯领土面积缩小,回到彼得大帝以前的状况;俄罗斯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减少,出海口仅仅在亚洲、太平洋才有;在克里米亚半岛和波罗的海丧失了一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如塞瓦斯托波尔等。俄罗斯人口也减少了。而且俄罗斯民族被撕裂了,现俄罗斯人有2500万生活在原属于苏联的“外国”。
苏联解体并没有使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俄罗斯,民族冲突也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消失。
(2)苏联解体是必然的或者是可以防止的?
认为苏联必然解体的有两种代表性观点。第一,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多民族组成的帝国或迟或早都会因发展缓慢而解体,苏联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帝国解体只不过重复了历史发展类似的规律性现象。这以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所长萨哈诺夫为代表。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涅什科认为: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占优势的是多民族国家的解体,所以苏联这个最后的殖民帝国瓦解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15](P14)另一学者索格里认为,类似苏联那样的多民族国家,或迟或早都将解体,不管你是用“铁腕”或是“自由主义”的管理方法。所以苏联解体是历史对1917年革命后苏联产生的一个报复。[16](P100)他们认为苏联帝国的存在主要是靠专制统治维持的,而帝国和政治自由是不相容的。戈尔巴乔夫没能看到这一点,他在宣布实行政治改革时,实际上就宣布了苏联和苏共的死亡。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苏联7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证明已经丧失了发展潜力,所以必然解体,不论有无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都无法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但很多学者认为多民族国家必然解体这种说法并无根据,比如瑞士等联邦制国家以及目前世界上许许多多民族国家都没有解体。根据苏联1986-1987年的形势看,当时是可以签定新的联盟条约的,如果戈尔巴乔夫正确地把握了时机,苏联就可以避免解体的悲剧。
前俄罗斯联邦部长、现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国家行政学院教研室主任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认为,尽管存在导致解体的因素,但同样存在能够消除这些因素、维护国家统一的足够有力的机制。在80年代初期,苏联国内的情况很复杂;粮食供应时断时续、经济增长波动、对文化和科技的拨款削减。安德罗波夫已决定实行改革,他本人就亲自参加了改革方案的拟订,包括了在苏联经济体制引进市场机制的内容。所以说在70-80年代之交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甚至戈尔巴乔夫1987年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中也包含相当成熟的改革的内容。可以说如果能实行安德罗波夫的改革、如果柯西金当年能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绝对是另外一个国家,在和西方的对抗中绝不会处于弱势。[17]涅什科教授指出,无可辩驳的事实是:苏联和美国一样,在最重要的经济指标方面很多居于世界前列,属于经济最强大国家之一,它保证了居民稳定的生活水平,及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15]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1999年、2000年、2001年曾作了几次调查,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均认为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赞同“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观点的人仅仅占20.3%、25.4%和30.0%。

(3)谁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
既然苏联解体是可以防止的,那么谁应当对苏联解体负有主要责任?
一般来说,都同意苏联解体是由综合性的因素造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因素,既有政治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列昂诺娃指出,如果没有现实的因素,历史上的问题也不会发展成今天的情况。俄罗斯学者比较注意研究1985年至90年代初苏联国内的形势,认为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在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时,当政者对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具体设想。如最先提的是建设更有人性的社会主义,所谓更多的社会主义,更多的民主,以后又讲抛弃社会主义原则。政策时时在变化之中,在形成新的政权之前犯了一系列错误。
中央权力的分散、软弱没有给经济发展以保证,政治权力的变化没有带来经济的变化,经济领域实行的价格自由化、私有化改革没有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9年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政治不稳定与经济不稳定结合起来了。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布罗夫博士对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说:政治自由的发展,尤其是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发展破坏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基础,消除了社会有机的、相对无痛苦的发展,失去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可能性,给活着的几代人带来苦难并使未来发展前景十分暗淡。其破坏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使人民形成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在经济改革中造成坚信“市场自由就是一切”,由国家领导经济改革的想法遭到驳斥;在文化方面把市场自由和创作自由等同起来,天真地认为市场能“吸收”最优秀的书籍、影片和科学成果。他们以为只要推行市场和民主,国家几乎就会自动地繁荣,完全没想到在苏联这样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之间可能并且实际上发生了冲突。
俄罗斯学者还有一种看法:由于共产党退出政治舞台而导致苏联解体。根据宪法,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是苏共,它是政治核心,保证了国家的统一。苏共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国家管理的原则也是如此。苏共中央决定了苏维埃、共青团、工会及意识形态机构的活动,苏共通过其党员实现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而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巩固国家的核心力量已被抛在一边,90年代初叶利钦下令解散共产党,党的领导没有了,国家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没有了,地方政权不再服从中央,加之少数民族自我恢复意识兴起,转变成分裂主义。当中央政权强大时可以抑制分裂,保证多民族国家统一,中央政权被削弱,意识形态被削弱后,国家统一的基础就没有了。
叶利钦当时掌握了不仅对俄罗斯、也有对全苏联的权力,有力量阻止苏联的崩溃。但有人却使叶利钦相信:只要建立了三个斯拉夫人的、具有主权的邦联国家,其余无路可走的原加盟国家就会加入进来。[17]而实际结果却恰恰相反。
叶利钦在导致一些地区主权化方面是有责任的。如1990年他在鞑靼斯坦说,俄罗斯可以和鞑靼斯坦签订协议,而当时鞑靼斯坦还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州。他认为在俄罗斯可以搞邦联制,可以给加入邦联的地区有能力想象那么多的自主权。[18]这是后来导致车臣、鞑靼斯坦等地区试图分裂的一个原因。
米哈伊诺夫认为苏联解体的悲剧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分化开始的。每一个领导人身后都有一股大的社会势力,这意味着群众也开始分化,形成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首先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斗争。在叶利钦被解除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就可以看到他们所代表的两股力量。政治局内部也开始分化。在政治局中民族主义取代了国际主义的思想,大多数政治局委员趋向于以联邦党代替以前统一集中的党。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是支持这种思想的。利加乔夫曾有机会端正国家航向,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党的机构拥护他。如果他能坚定地提出把党的改革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是能把苏共团结起来的。但他太拘泥于遵守戈尔巴乔夫的党的纪律,以至在需要改革党、反对戈尔巴乔夫的严酷的斗争中成了自己“正统”的思想方式的牺牲品。雷日科夫也同样如此。这些人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始终没能明白党的改革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2001年俄罗斯科学研究院综合社会研究所的民意调查也肯定了上述观点: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应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的责任。

⑸ 当年俄罗斯为什么要独立

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常识历史篇。

⑹ 俄罗斯文学,为什么能够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俄罗斯文学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

这在世界文学对社会人物关系的表现描写中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俄罗斯社会等级观念十分强烈,上下层社会几乎不来往,表现出农奴社会的层级特点,可是在上层社会又由于受西欧的影响,经常有沙龙、舞会等现代社会的标志,这些都构成了俄罗斯社会的特点。

4、表现了俄罗斯深厚的文学传统,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文学传统非常深厚的民族,其民族传说、神话、童话很多,以至于普洛普研究叙事学就从俄罗斯民间故事、童话入手,这些民间文学既孕育了俄罗斯大量的文学大师,又使他们的文学作品饱含俄罗斯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俄文学对冰雪的描绘就不像亚热带地区文学那样充满恐惧,而是有着丰富的诗情画意。

⑺ 俄罗斯是民主国家还是独裁国家

俄罗斯是民主国家

简介: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语:The Russian Federation),通称俄罗斯或俄国(Russia),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1] 国旗为白、蓝、红三色旗。国徽主体为双头鹰图案。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并在1721年由彼得大帝改称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侵略欧亚多个国家,领土不断扩张,18世纪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库页岛、海参崴等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二战时期促使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导致中国再度失去173万平方公里领土,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伤害。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冷战期间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正式独立,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军事力量,综合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二,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除此以外,俄罗斯还是五个金砖国家之一。

参见网络:http://ke..com/link?url=JXvM8Wg97x0P4fw8DfCx-5jjBzy2ygiL6SL35qIVP_xZGrhJBT5T1Z8khvE_iFlSVt6U3xslg_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为什么嗜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52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25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08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50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76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60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9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54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1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22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43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50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5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65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94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66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88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16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48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