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军衔的俄罗斯陆军军衔
最高军衔;俄罗斯联邦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高级准尉、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② 俄罗斯军队编制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被划分为3个军种和3个独立的兵种: 陆军、海军、空军、战略火箭兵,空天防御兵、以及空降兵。在各军种下,有许多独立兵种,如隶属海军的海军步兵和海军航空兵等等。
2008年时俄罗斯政府对军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俄罗斯原来的6个军区被改为4个:南部军区、北部军区、中央军区、西部军区。在2008年的改革前,俄罗斯的军区体制作为以陆军为主体,在这种体制下,军区只管得了陆军,对海军、空军的约束很少,但是在改革后的体制下,军区对军区内海军、空军部队的控制得以加强。
陆军
经过2008年的改革,俄罗斯陆军由过去的“军区—集团军—师—团”指挥模式改为“军区—集团军—旅—营”的指挥模式。俄罗斯陆军主要编为10个集团军,另外还有若干直接由军区指挥的旅。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不复存在,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接管了苏联武装力量的大部分,1992年5月7日,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发布命令,组建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和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1993年的宪政危机中,俄罗斯陆军出动了坦克炮击了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白宫,迫使最高苏维埃主席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俄罗斯副总统亚历山大·鲁茨科伊等人向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投降。俄罗斯陆军在1994年—1996年参与了第一次车臣战争,在1999年—2009年参与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为镇压分裂势力做出了贡献。
1997年—2001年伊戈尔·德米特里耶维奇·谢尔盖耶夫元帅担任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长期间对俄罗斯陆军进行了改革。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他第一次担任总统时也对俄罗斯陆军进行了改革。2008年俄罗斯政府对军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革,将“师”改为“旅”。俄罗斯陆军将由过去的“军区—集团军—师—团”指挥模式改为“军区—集团军—旅—营”的模式。
海军
俄罗斯海军被划分为四大舰队和一支区舰队;
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位于被他国领土包围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的波罗的斯克。
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北方舰队:司令部位于北莫尔斯克。
黑海舰队:司令部位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
里海区舰队:司令部位于阿斯特拉罕。
另外,俄罗斯海军之下亦辖有俄罗斯海军步兵,相当于各国的海军陆战队。
空军
截至2010年,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估计,俄罗斯空军现役人员160,000人,在未来几年内,这个数字将减少到148,000。此外,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估计,俄罗斯空军现役飞机有4,000架以上。
俄罗斯空军现有指挥体制为“战役司令部-空军基地(旅)-大队(团)”。俄罗斯空军目前有7个战役司令部,其中第1空防司令部归西部军区指挥,第2空防司令部归中央军区指挥,第3空防司令部归东部军区指挥,第4空防司令部归南部军区指挥。
核力量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库。 俄罗斯的陆基核弹头隶属战略火箭兵,潜射弹道导弹则隶属海军,以及空军负责以战略轰炸机空投核弹。 俄罗斯的核弹以下列四种方式部署:
俄罗斯军事理论认为战略核力量是最有效的手段对应大国或者军事组织的大规模进攻(如北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俄罗斯的核力量获得了足够的军费保证。俄罗斯拥有约16,000枚核弹头,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俄罗斯处于战略值班状态下的核弹头正在持续被削减。 但是在削减的基础上,俄罗斯部署了新式的弹道导弹,比如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 这个型号的导弹可能会突破世界上现有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此型导弹可从白杨-M运载工具上机动发射或从潜艇上发射,俄罗斯政府认为俄罗斯核力量可于遭受核攻击后进行有效的反击。
国际上普遍担心前苏联或者俄罗斯核技术有可能因为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落入恐怖分子或激进军官手中,被使用或威胁其他国家。美国国防部和其他西方国家曾于1990年代初期向俄罗斯提供提供经济和技术,帮助俄罗斯维护和管理核技术。不少对俄罗斯友好的国家也提供了大量资金,去保持俄罗斯的军事和安全情报系统的工作能力,以便能监控国际市场上的俄罗斯军火交易。这些资金还被用于有效的退役和销毁一些核弹头,及训练俄罗斯的核技术人员和核安全人员。
③ 国外军衔等级
列兵
一些国家士兵军衔中最低的一级衔称。俄军根据彼得一世1722年1月24日颁布的《官级表》,首次设置此衔。l874年,俄国实行普遍征兵制后,列兵属于“低级军衔”。1918年,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工农红军后,将列兵改称为红军战士,1946年 7月恢复列兵衔称。目前,世界上设列兵军衔的国家有:蒙古、阿尔及利亚、波兰、法国、捷克、卢森堡、瑞士、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巴拿马、巴西、古巴、加拿大、墨西哥、尼加拉瓜、委内瑞拉等国。其他国家士兵最低军衔的称呼,有的称四等兵,如德国;有的称三等兵,如美国、日本、奥地利、智利、秘鲁等国;有的称二等兵,如印度尼西亚、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国,有的称新兵。
中国军队引进军衔制后,清朝新建陆军和民国时期的陆军称二等兵,北洋时期的海军称二等练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实行军衔制中,均设列兵军衔,新兵经 3个月入伍训练合格后,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 1年后晋升为上等兵。上等兵服役满一年后可晋升士官。
上等兵
多数国家兵衔中最高等级的称号。该词源自法语,法国军队曾规定,骑士如果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归步兵指挥,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留他们的骑士称号和薪购,并免干粗活。后来,就把这种“免除了列兵某些职责的人”叫做上等兵。17世纪初,德国将上等兵作为一级军衔设置于连队,授予有经验而可靠的士兵,赋予他们负责哨兵派班、押解俘虏等重要任务,有时班长缺勤,还可以代理班长工作。1716年,彼得一世将上等兵衔引进俄国,陆军条令规定,在步兵、骑兵、工兵中设置,授予屡建战功或长期服役无理的士兵。1722中的《官级表》规定,在陆军中设上等兵、上等炮手,海军中设上等水兵。目前,世界各国除兵衔只设一级的少数国家(如不丹、韩国、加拿大)外,大多数国家都设有此衔。清朝末年军衔制引进中国后,称最高的一级兵衔为“正兵”;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陆军官佐士兵阶级表》中,使用了上等兵这一称号,之后被历届政府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例规定,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可晋升为上等兵军衔。
一级士官
士官中最低一级士官,新兵第一年是列兵,满了一年后,第二年就升为上等兵。第二年满了以后就可以申请转为一级士官。服役三年,后可晋升二级士官。
二级士官
一级士官服役满三年后,可以申请转为二级士官。二级士官服役年限和一级士官同样是三年。由团或相当于团级单位审批。
直到六级士官
少尉
该词源于法语“代表”,是法国古代对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旗军官的称呼。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确定为法国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称号。
在德国,1500年前后,人们用由法国传人的该词称呼某些军事长官的代表或其他公务人员,约l8世纪后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
在俄国,少尉军衔设于1703年彼得一世时期,在1722年颁布的《官级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1917年。
现在,少尉是绝大多数国家尉级军官中最低一级的军衔称号,少数不以少尉为尉官最低军衔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设少尉军衔,以中尉为尉官最低衔,如蒙古、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男军官;再是将准尉列入尉官等级,以准尉为尉官最低衔,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尉,是排长的编制军衔,大学专科和中等专科学校毕业担任军官职务者,或由士兵经短期培训后直接提升为基层军官者,一般授予少尉军衔。
中尉
1、在西方 : 该词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国军队将担任副队长的首领称为中尉,到 15世纪末中尉成为对副连长的称呼。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兰西等西欧国家陆军和海军的军衔称号。俄国军队17世纪中叶在新制团设置了中尉军衔,起初授予步兵连和骑兵连的副连长,后来中尉被任命担任连长。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都设有中尉军衔称号,一般为副连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还将中尉区分为一级中尉与二级中尉两个级别。
2、在我国古代:官名。战国时赵国初置,掌荐举人才等事。秦汉时为武职,掌京师的治安警卫。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称执金吾。唐代自德宗以后,于神策军置护军中尉,专由宦官担任,率领禁兵。元内史府置中尉,为正三品,位内史之下。内史原名王傅,至元二十九年(1292),封晋王于太祖四斡耳朵之地时改。民国军衔,为九等中第八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新唐书.宦官传.窦文场霍仙鸣传》:“德宗还京,颇忌宿将,凡握兵多者,悉罢之......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护军中尉。”又《田令孜传》:“从义父入内侍省为宦者......累迁神策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尉,是连长、副连长和排长等初级军官的编制军衔,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军人可直接获得中尉军衔。
上尉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首领”,是一个最古老的军事术语。西方陆军最早的组织形式是被称作“连”的单位,每个连由一名上尉指挥,当时的上尉是一种职称,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Hauptmann)。这个词由“头”和“人”两词组合而成,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或司令官的称呼。以后,上尉逐渐演变为担任连长职务者的军衔称号。当今世界上凡是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设有上尉军衔,在绝大多数不设大尉的国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级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尉,是副营长、连长和副连长的编制军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直接获得此衔。
少校
该词源于拉丁文“大的”、“职位较高的”、“年长的”等词汇,是一个古老的军事术语。四百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称号使用。16世纪少校这一军事术语传人德国,开始只是作为对担任一定职务人员的称呼,如少校与“城市”一词搭配,即指城市事务管理者,与“钥匙”一词搭配,则指负责要塞门户开关的人。以后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作为军衔称号使用。1698年,俄国为新制团的指挥人员和在俄军中服役的外国人设置了少校军衔,13年后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规军中也开始设置此衔。18世纪--19世纪,俄国一度将少校区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级别,还把少校与岗位相搭配来表示一种固定的职位,如“基地少校”�、“门卫少校”等。
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校,为校官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一般为副营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也规定为营长或特种兵连长的编制军衔。
中校
校级军官中间一级的军衔称号。在 17世纪俄国军队的副团长称作中校,后来逐渐演变为副团长的军衔称号。在西欧国家,中校是团队指挥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国彼得一世在《官级表》中,将中校作为校官的第二级军衔称号固定下来。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个级别,到 1939年才补充设置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没有中校军衔称号,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现行法律规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团职、副团职和正营职等三级指挥军官和担任高级、中级、初级等所有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军官。
上校
上校一词源自意大利语“(军队之)纵队”。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l8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国,上校一词首先出现在16世纪,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人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军和团首领的称呼,把担任团长职务的雇佣军官叫做上校。从1632年起,上校作为军衔开始授予新制团的指挥员。清朝末年军衔制传人中国后,清朝政府命名该级军衔称号为“正参领”,是“统带官” (“标”的指挥官,相当于现在的团长)的职务军衔。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将这级军衔称号重新命名为“大都尉”,后北洋政府改名为“上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一般都设有上校这一级军衔称号,除设有大校的少数国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级衔称。上校一般为团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法律文件规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师职军官。
大校
少数国家校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一级衔称,最初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设置。中国人民解放军于 1955年和 1988年两度实行的军衔制度中,均设有此衔。设有大校军衔称号的国家,还有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洛哥。人民解放军的大校军衔称号,1955年----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可以授予军长、副军长、师长和副师长等四个级别的军官。198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可以授予副大军区职、正军职、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五个级别的军官。1994年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只授予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三个级别的军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规定,大校只是副师长的编制军衔。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设大校军衔,有的国家不承认大校是高于上校的一个军衔等级,往往同他们国家的上校对等,在名称的翻译上译为“资深的上校”或“老上校”。
我们的大校相当于美国军衔的准将
因为美国军衔中没有大校军衔
比上校高的就是准将
少将
特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世界各国的将官,一些国家以少将为 最低的一个级别,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后者如美、英、法、德、 意、印、巴等国,前者如东欧国家、日本、丹麦、巴西、哥伦比亚、葡萄牙 等国。
少将一般为师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 “师将”,现在法文少将仍由“将军”和“师”两词组合而成 (G@n@ral de division) 中国人民解放军 50年代----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少将是 大军区副司令员、兵团级部队正副司令员、正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10 年 *** 有 1360人获得了少将军衔。当前规定,少将军衔可授予副大军区职、 正副军职和正师职军官,高级专业技术军官也可授予此衔。
武警少将一般授予各省,直辖市武警总队长和政委
中将
中将是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包括总后勤部副部长、副政委,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军区职军官。此外,中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武警中将一般授予武警总部副职如:副司令,副政委等
上将
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号。上将在英语中与“将军”为同一个词(General),但在法、德等语中则是在将军之后加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构成,法语为“集团军将军”(Gneral darmee),德语为“最高的将军”(General oberst)。
最早的俄军上将军衔由彼得一世设立,根据 1716年陆军条令规定,俄军上将担任总司令官,级别相当于元帅,有权领导将军“军事会议”。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军事体制的发展,有的国家遂将上将区分为几个等级。最早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授予潘兴以五星上将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大战结束后,授予马歇尔等8人以五星上将称号,其中陆军4名,空军l名,海军3名。
中国国民政府时期,于 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等。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只授予蒋介石 1人;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等人。
武警上将警衔一般授予武警总部司令员和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将官设置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将为将官中的第二个级别,全军共授予上将称号者57名。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法律文件规定,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一级上将空缺未授,授予上将称号者17名。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不再设一级上将。修改后的军衔设3等10级,即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上将成为军队的最高军衔称号,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编制军衔,资深的大军区正职也可以授予或晋升为上将军衔。
整理这些可是花了我好多时间啊。满意的话,加我分啊
④ 我想知道外国的军官级别是怎么排列的(如上校。少校)
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称关系,
通常是少尉对应排长,中尉对应副连长,上尉对应连长,
少校对应营长,中校对应副团长,上校对应团长,准将对应旅长,
少将对应师长,中将对应军长,上将对应方面军司令官。
⑤ 中将相当于什么级别
陆军中将是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包括总后勤部副部长、副政委,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军区职军官。此外,陆军中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海军中将为海军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资深的海军正军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空军中将为空军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空军正大军区职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空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资深的空军正军职军官,也可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武警中将是副大军区职警官的主要警衔。武警中将还是武警正大军区职警官和正军职警官的辅助警衔。
相当于省、部级官员
⑥ 俄罗斯军衔
陆军军衔
最高军衔:俄罗斯联邦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高级准尉、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海军军衔
将官:海军元帅、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高级准尉、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高级水兵、水兵
空军军衔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高级准尉、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俄罗斯的军衔制度分为6等20级,海军自成体系,苏联解体以后,军衔由原来7等22级压缩为6等20级,相对苏联军衔有所精简,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1、正式取消苏联大元帅军衔。2、撤销苏联元帅、苏联海军元帅并更名为俄罗斯联邦元帅。不常设,为最高军衔,海军和其他兵种均可提拔。
⑦ 在叙利亚战死的俄罗斯中将是什么职务
俄军第五军军长。
9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身为驻叙利亚俄罗斯军队最高级别军官之一的阿萨波夫中将,当时正在代尔祖尔指挥解放该地区依然被极 端 分子占据的区域。他不幸被一枚敌人发射的炮弹击中身亡。
⑧ 中国、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的军衔从小到大依次是什么
中国现在的军衔从小到大依次是 少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大校 少将 中将 上将美国的依次是 准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准将 中将 上将 其中准尉是不属于士官也不属于军官的独立等级 共分五级 分别是 一级准尉 二级准尉 三级准尉 四级准尉和高级准尉 上将也分为几个级别 分别是两星上将 三星上将 四星上将 和五星上将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边不在授予 目前军衔最高的上将就是指挥91年海湾战争盟国部队的 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将
德国的军衔制度如下: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着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日本的军衔制度
1945年二战结束前,旧日本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所谓准士官即准尉,下士官即军士。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海军军衔,分为将官,上长官(同陆军佐官),士官(同陆军尉官),准士官(准尉),下士(军士)和卒,计六等十八级。下士官以上的等级与陆军相同,而兵的等级较陆军多两级,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水兵。
二战后,日本于1950年开始重建军队,至1954年建成陆,海,空三军,称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军衔分干部,曹士两大类。其干部仍为将,佐,尉,三等九级,但军衔称谓与旧日军有所不同,将官分为将一,将二,将补,分别相当于上,中,少将;佐官称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称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称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长(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1970年增设准尉,1980年又增设曹长(即军士长)。目前,日军官兵的军衔共有六等十八级。
日本新旧军衔名称日,汉对照表
旧日军 战后自卫队 汉译名
大将 将一 上将
中将 将二 中将
少将 将补 少将
大佐 一佐 上校
中佐 二佐 中校
少佐 三佐 少校大尉 一尉 上尉
中尉 二尉 中尉
少尉 三尉 少尉
准士官 准尉 准尉
曹长 军士长
曹长 一曹 上士
军曹 二曹 中士
伍长 三曹 下士
上等兵 士长 上等兵
一等兵 一士 一等兵
二等兵 二士 二等兵
三等兵 三士 三等兵
元帅只是大将的名誉加级而已,有很多好处,比如参加元老院,拿元帅杖,配校官,尉官各一名,是天皇的军事顾问,称呼一般为海(陆)军大将,元帅***. 俄罗斯军衔制度俄罗斯军官军衔分4类12等。其中:尉官4等,分别是少尉、中尉、上尉和大尉,属初级军官;校官3等,分别为少校、中校和上校,属中级军官;将官4等,分别是少将、中将、上将和大将,统称为将军,与俄联邦元帅同属高级军官。 俄联邦元帅很少授予,仅前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1人拥有这一军衔。与前苏联的苏军军衔相比,军衔名称恢复了俄罗斯传统的称呼方法:只在海军军官军衔前冠以“海军”,其他军种的军官军衔统一使用一种名称
⑨ 请问俄罗斯军队军官晋衔和晋级的难度是怎样的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通常由元帅、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以置于肩、领或袖、帽等处的专门徽章符号,标志军人的军衔等级和所属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军衔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具有一定功绩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所有权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交往也具有重要意义。
军衔等级的设置,同军队的规模和体制编制密切相关。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是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扩大,将军遂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是一职两衔,即:上尉(中尉)一连长,少校(上尉)—营长,上校(中校)一团长,大校(上校)一旅长,少将(大校)一师长,中将(少将)一军长,上将(中将)一方面军(或大军区)司令官。军衔授予的条件和程序,各国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历史上存在过的最高军衔为纳粹德国的“帝国元帅”,世界上仅有一人获此军衔——赫尔曼·戈林 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1946)
授予军衔,一般以军人所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政治品质、服役经历及劳绩贡献为依据。军官军衔的授予,许多国家集中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手中,也有的国家将中、下级军官军衔的授予权赋予国防部和高级军事机关。军衔晋升是军人的一种权利。各国对校级以下军官及士兵军衔的晋升期限,都有具体、严格的法律规定;将官军衔的晋升,通常实行择优选升,不规定具体期限。和平时期,军衔一般都是按期逐级晋升,因职务提升而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绩的军官,军衔可提前晋升。为使军人的军衔与其所任职务相一致,有的国家实行临时军衔制度。如美国规定,下士以上军人正式军衔尚未期满,而被正式任命或临时任命为比其正式军衔高的职务时,则授予同新任职务相适应的临时军衔。临时军衔,一般都高于本人的正式军衔。被授予临时军衔的人员,其权力和服装式样与正式军衔相同。职务下降时,临时军衔亦随之下降,但不得低于原有的正式军衔。英国、印度等国,亦实行临时军衔制度。
军衔是多数国家规定军官服役年龄和军人享受物质待遇的重要依据。军官服役年龄的大小,同军衔的高低成正比,不过这种比率逐步呈缩小趋势。如20世纪初,日本规定上将65岁,少尉45岁,而80年代末规定上将60岁,少尉53岁,上将与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龄之差,由20岁缩小到7岁。西方国家军官的薪金,大多以军衔作为依据,东欧一些国家的军官,军衔则为薪金构成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着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历时6年多,逐步地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6等18级: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为副都统,第三级为协都统;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第二级为副参领,第三级为协参领;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第二级为副军校,第三级为协军校;额外军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6级:上等军官称将军,中等军官称都尉,初等军官称军校,每等分大、左、右3级;额外官佐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重新命名军衔称号:上等军官称将官,中等军官称校官,初等军官称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级;准尉官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沿用上述军衔称谓,除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外,其余等次相沿不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时,军衔设7等19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设而未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在实际授衔过程中,还授予了准尉军衔作为尉官的最低一级。198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实行军衔制度,军衔设6等18级:一级上将(设而未授)、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专业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军衔增加等级,军士长和专业军士军衔,由高至低各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1994年5月,将官军衔中不再设一级上将。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为3等8级:预备役少将;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军衔出现于15~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故习惯上称其为西欧式军衔。17~18世纪,西欧式军衔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形成一种国际性军队等级制度。各国军衔的形式大同小异,通常以将、校、尉、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其等级设置数量的多少不一。将官,多者设5级,少者设1级,设2级、3级、4级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国家各设3级,有的国家设4级。准尉,有的国家不设,有的国家设置,但其等级数量不同,少者1级,多者6级。军士,多数国家设3级或4级,少数国家设两级或5级、6级、7级。兵,多数国家设两级或3级,少数国家设1级或4级。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军衔设置,多数国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数国家略有差异。平时与战时军衔的设置,绝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但有的国家的最高军衔,如苏联的大元帅、美国的五星上将,平时一般不授。
几个主要国家的基本军衔等级设置情况如下:
美国军衔设6等26级:五星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五级准尉、四级准尉、三级准尉、二级准尉、一级准尉;总军士长、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俄罗斯军衔设7等20级:俄罗斯联邦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级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朝鲜军衔设6等23级:大元帅、元帅、次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务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列兵。
越南军衔设5等17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古巴军衔设6等16级:总司令(相当于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军士;上等兵、列兵。
印度军衔设7等20级: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韩国军衔设6等20级: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日本自卫队军衔设6等18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阿尔及利亚军衔设6等17级: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军士长、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英国军衔设8等19级: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
法国军衔设5等20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总军士长、军士长、准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
加拿大军衔设6等17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军衔制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初,晚清军队引入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以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