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巴危机的时候,苏联为什么没和美国打起来
没有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苏联发现了自己的软肋,没有航空母舰,苏联一开始瞧不起航空母舰认为那不过是一具活棺材而已,但是和美国对峙中发现了问题,于是在这次危机以后苏联开始大力发展航空母舰,我们的辽宁舰就是买的“瓦良格”号,由于苏联解体没钱了,半途而废被中国把躯壳买了回来。
2、美国人通过特殊的途径告诉苏联人,美国决心打一场“核战争”,其实美国没有这个胆,苏联人更是没有的,打起来世界就毁灭了!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
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2. 问一下貌似是在古巴导弹危机时发生的一件事
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核弹目标指向苏联。
同期,在中美洲,卡斯特罗武装夺取古巴政权,苏联与古巴建交。
为预防共产主义向美洲发展,美国对古巴采取一系列经济制裁,而苏联乘机答应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苏联和古巴联盟,将势力触角延伸至美国门口,加剧了冷战世界之危险性。
1961年4月,为除后顾之忧,美国策划了“猪湾事件”,未能得逞。
1961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U-2侦察机拍摄到古巴的苏制SA-2地对空导弹和米格-21战斗机。
1962年5月,苏联开始在古巴秘密部署可以装配核弹头的SS-4中程弹道导弹,并部署4万苏联红军去保护古巴。
美国高层紧急磋商对策:容忍、外交周旋、封港、空袭或入侵,美国将军认为封港太软弱,必须先空袭,再入侵,提出“红狗在挖美国后院,必须惩罚他们”。
10月22日,美国军队进入三级戒备状态,随后对古巴设置封锁圈,美苏军舰首次发生对峙,为防冲突升级,美国军舰没有总统直接命令不许开火,苏联表示不作让步,四艘核潜艇布置在古巴附近海域,处于深潜状态,不能与莫斯科通讯,美军很快锁定它们,27日晨,美海军对其中一艘苏联核潜艇投掷深水炸弹,苏联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核导弹,被大副制止,核潜艇浮出水面,向莫斯科请示命令。
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一枚SA-2反空导弹击中坠毁,美总统肯尼迪选择继续秘密谈判,不作反攻。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宣布不入侵古巴;美国撤回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之导弹。
为防核战,华盛顿、莫斯科热线开通。
同期,中国和印度发生边境冲突。
3. 苏联为什么在古巴设置导弹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导致美国军舰封锁:
一、面对美国的挑战,赫鲁晓夫希望迅速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
进入50年代之后,世界航空航天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1953年,统治苏联长达30年的斯大林去世。在此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较量,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一任领导人。进入50年代后期之后,美国开始在土耳其地区部署中程导弹。美国此举直接威胁了苏联,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可以直接打击苏联境内的目标。赫鲁晓夫一直想通过其他方式扭转这一局面,但却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1959年,与美国隔海对望的古巴发生了革命,卡斯特罗建立了新政权。此时苏联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都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肯尼迪试图利用古巴反对派推翻卡斯特罗,但是没有成功。
1960年的第15届联合国大会是赫鲁晓夫拉拢卡斯特罗的好机会,在会议期间,美国给卡斯特罗安排到了一家十分糟糕的小旅馆居住。赫鲁晓夫前往探望,迅速拉进了与卡斯特罗的关系。在这次联合国会议上,赫鲁晓夫为了贬低西班牙领导人佛朗哥。在佛朗哥上台演讲时,赫鲁晓夫竟然在用皮鞋敲桌子。他还命令其他的苏联代表和他一起敲,结果苏联被联合国罚款1万美元。1961年,美国一手策划了猪湾事件,但被卡斯特罗成功挫败。
此事之后,卡斯特罗开始寻求苏联的援助。而此时赫鲁晓夫认为这正是苏联在美洲立足的好机会,赫鲁晓夫认为肯尼迪是一个软弱的总统。赫鲁晓夫计划在古巴部署导弹和陆军部队,这样既可以保卫古巴,同时还可以直接威胁美国本土。
二、4.3万苏军进入古巴,做到了天衣无缝:
1962年年初,苏联开始向古巴运输导弹。按照赫鲁晓夫自己的说法,就是“往美国人的裤裆里塞进一只刺猬。”苏联将几十枚中程导弹藏在集装箱内运往古巴,但从技术上来说,苏联确实做到了天衣无缝。其实苏联向古巴运输的不仅仅是导弹,苏联几个航空师陆续部署到了古巴,包括了大量的战斗机。同时4.3万名陆军士兵也以拖拉机手或者农庄成员的身份进入了古巴,他们和援助到古巴的拖拉机一起到达,因此没有受到任何的怀疑。苏联当时把古巴视为自己陆海空军的军事基地,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导弹基地。而且这一切活动成功的瞒过了美国的情报机关,美国对此一无所知。
1962年10月14日,美国空军一架U2侦察机在古巴执行侦察任务。这架侦察机拍摄到的情况让美国白宫大为紧张,因为照片中显示古巴出现了6个正在建造的导弹基地。不是防空导弹,而是中程弹道导弹。换句话说包括华盛顿和纽约在内的美国中东部地区都在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古巴人没有这个本事,美国人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是苏联干的。这个消息在美国传开以后,立刻引发了震动。男人们开始在家里挖防空洞,而女人们负责去超市抢购食品。美国将军们主张立刻进攻古巴,如果苏联敢动手,那就全面开打。但肯尼迪处于各方面的考虑,没有把事情干的太绝。肯尼迪命令美国海军对古巴实施全面封锁,183艘军舰将古巴团团包围,其中包括了6艘航空母舰。
三、面对美国大兵压境,苏联最终选择让步:
为了迫使苏联撤走导弹,肯尼迪宣布美军进入最高警戒状态。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最南部距离古巴只有90多公里,9万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随时准备登陆古巴。美国B52战略轰炸机挂载原子弹在空中盘旋,一旦双方开打,立刻轰炸苏联。但是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都不想真的爆发核战争,最终双方都进行了让步。
4. 当年美国入侵古巴时,为何三天就失败了
这是因为这次行动并没有得到严格的保密。因为我们知道美国军队里面也有非常多的古巴人。然而他们在攻击古巴以前将这次军事行动泄露出去,也导致了古巴政府有提前的准备。再加上古巴军队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才会使得这次美国军队的入侵计划,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也导致了美国最后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虽然现在美国和古巴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一个缓和的局面,但是双方之间的政策理念以及意识形态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也使得两个国家至今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我们都知道古巴并没有能力在对美国进行反抗。
5. 请问苏联解体后美国通过政治军事手段让欧亚那么多因特纳雄乃尔成员消失。但为什么却不动家门口的古巴呢
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争霸结束,军备竞赛结束,很多军事设施、正在研发的武器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其实不仅是苏联,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也退役了一大批武器。另外苏联原本就是个只注重重工(尤其是军工)不注重经济的国家,在解体前的几年中苏联的经济已经到了要崩溃的边缘,解体后卢布大幅贬值,独联体国家经济严重衰退,独联体国家再也没有经济力量去维持那些需要高昂开销的军事设施了。就说乌克兰原本的北方造船厂(去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了,现在北方造船厂归俄罗斯)继承了一些前苏联的未完工大型军舰,其中就有瓦良格号和乌里扬诺斯克号(前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乌克兰就连拆解这些军舰的费用都很难拿出来了
6. 惊心动魄的古巴导弹危机,到底危险到了什么程度
1962年10月24日,美国空军进入大战前的最高战备状态,美国军方官员也做好了发射洲际导弹的准备。美国军火库中所有可用的导弹都已经处于战备状态,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加载了核弹头,设置了打击目标,美苏核战争一触即发。
事后,一位苏联驻美国大使就此次危机写道:“整整一周的时间,整个世界都处在核战争的边缘,我们两国都处于一种倍受煎熬的紧张状态之中。”
也就是说,当时的世界,已经处于毁灭的边缘,只要有一方按耐不住,世界将遭受灭顶之灾。
10月29日,美苏就如何撤除导弹得问题进行了最后的磋商,并达成协议。
11月8日到11日,苏联将42枚中程导弹全部拆除运走,并在运送途中,接受了美军的“肉眼观察”。最后,苏联又撤走了一批轰炸机。
11月20日,美国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第二天,苏联军队也下达了解除动员令。
至此,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得以解除,全世界人民也松了一口气。
7. 古巴危机是怎样造成的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罗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
美国作为一个大邻居,古巴想同它搞好关系,卡斯特罗随即访美,可美国态度冷淡,只有副总统尼克松出面接待。卡氏大失所望之余回来大搞社会主义,散土地给农民,没收私营大企业为国有。
不料美国人在古巴投资甚多,美国历来视古巴为自己后院,总统跺跺脚,古巴就如同地震一般。现在古巴造起反来,美国操起制裁大棒,声称拒绝购买古巴食糖。
古巴之支柱产业遭此打击,和美国说不通,自然向苏联求救。赫鲁晓夫宣告:苏联将采购古巴食糖,还声称如果古巴受到威胁,苏联不会坐视。
美国憋了一口气,又生一计,组织古巴流亡者成立敢死队,1961年4月用军舰偷偷送往古巴登陆,希望能一举颠覆政府。不料登陆之初在猪湾即被发现。美国不敢公然入侵,军舰眼睁睁看着猪湾登陆者皆成活靶子。此事美国政府备受国内外指责,灰头土脸。
肯尼迪不甘失败,制定详细颠覆及入侵古巴计划。卡斯特罗向苏联求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包括导弹。对外称导弹是防御性的,塔斯社称苏联导弹可以从本土打击美国,不需在海外建导弹基地。
1961年8月,美国U-2侦察发现古巴地面导弹发射架及苏联人员,又反复查证,说古巴现有至少16枚苏联导弹,射程1000公里,如发射,可使美国伤亡8000万人。肯尼迪大惊失色,急寻对策。思量在三,不敢直接对抗,遂宣布对古巴“海上隔离”,实为封锁,要求检查赴古巴船只。
全球美军进入战斗状态,从此全美国人心惶惶。美国核潜艇进入预定水域,战机挂好核弹头,随时准备起飞。
卡斯特罗态度强硬,不肯让步。美国公然宣称准备入侵古巴。
苏联便派出船只作突破封锁线的企图,大大刺激美国人神经。苏联一边在安理会与美国舌战,一面命苏军进入战斗准备。全球大战只在一线之间,绝非虚言。
此时部分苏联船只逼近封锁线,肯尼迪急忙致信赫鲁晓夫,恳请不要试图硬闯。
10月24日,一苏联潜艇带2艘货船径直向前,美国国防部长命令迎战。就在千钧一发之即,苏联船只停了下来。美国人松了口气,急忙让步,允许一东德船和一苏联货船过关。
此后也曾发生未带武器的货船闯关的事,令已经平缓的事屡起波澜。
赫鲁晓夫毕竟对核大战不敢尝试,放出口风,只要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及作出其他让步,苏联即可撤出导弹。赫鲁晓夫亦向肯尼迪示好,但提一苛刻条件,美国须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美国连吓带哄,答应以后做到。其实苏联也自心虚,不过虚张声势,见个台阶就下。
可两大国相争,古巴小国如同玩物,卡斯特罗大为不满,拒绝联合国调解,美国见状收回不入侵古巴承诺,眼见功亏一篑,苏联急忙对古巴连哄带劝带吓,才算搞定。
8. 苏联为什么在古巴设备导弹
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是冷战的需要。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还有两点好处,那就是:
一、能够充分发挥导弹的射程和精度,从而使苏联导弹的打击范围能有效的覆盖美国本土。
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古巴部署导弹,能够大幅压缩美国的反应时间。换言之,如果苏联从自己的本土发射导弹攻击美国,导弹本身的飞行时间就很长。而美国则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拦截、反制,或者是反击。但如果是从古巴发射,鉴于古巴距离美国本土很近,从导弹被发射升空到最终打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则相对短得多。这就使得美国根本来不及反应就“中招”了。
9. 俄舰队穿越英吉利海峡有何目的
1月9日电英国国防部1月8日发布消息称,四艘俄罗斯军舰穿越英吉利海峡,英国军方紧急派出护卫舰对其进行跟随与监视。英国国防部称,俄罗斯海军近期在英国领海附近“动作频频”。
据报道,英国国防部8日发布消息称,四艘俄罗斯军舰通过英吉利海峡时,“非常靠近英国领海”,英国皇家海军紧急派遣西敏寺号巡防舰(HMS Westminster)追踪俄罗斯舰队,并全程监视其舰队的动向。
对此,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发表声明称,他将“毫不犹豫地捍卫英国领海,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犯。”
报道称,近期,英国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紧张,两国均认为双边关系达到冷战结束后最低点。据《每日邮报》12月22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日前视察了塞浦路斯英属基地,在返回英国途中,英国皇家空军出动“台风”战斗机,边护航边演习如何将“入侵”的俄罗斯轰炸机击落。
10. 苏联为什麽在古巴设置导弹
对苏联向古巴部署导弹动机的分析
(地缘政治论,心理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1.对古巴的战略地位的分析
早在19世纪前期,美国人就高举起门罗主义大旗,高喊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经营着美国人的美洲。美国视美洲为其禁地,不容他人染指,西班牙势力被赶走,一百多年来从未有任何国家胆敢在美洲捋山姆大叔的虎须,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拉美是美国的后院,古巴是美国后院的一根芒刺。苏联将古巴作为伸向西方深处的桥头堡。在苏美冷战的大背景下,位于加勒比海美国传统势力范围内,苏联在小小的岛国古巴部署导弹将使美国感到如芒在背.苏联政府认识到古巴的战略地位对美国重要性,认识到这个问题对美国来说多么痛苦。
2.赫鲁晓夫向古巴部署导弹动机的分析
第一、保护古巴,以防美国入侵;苏联人认为肯尼迪上台后,吉隆滩登陆失败,使它在外交上输了一个回合,美国没有充分理由反对卡斯特罗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来对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就包括接受收苏联的核武器援助在内。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保卫古巴,之所以苏联要大力扶持古巴,不听任古巴挎掉,就在于它意识的苏联在西半球有一个卫星国是极为有价值的,这对苏联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是非常有力的。苏联从来未在海外(包括东欧共产党集团)部署核弹,美国则在苏联周边到处设有核弹基地或派核潜艇巡弋;苏联希望改变战略布局,在美国后院配置核弹,以求得武力均衡,并弥补苏联在核弹数量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这样可以巩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地位,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来控制古巴,从而把古巴作为同美国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以增强苏联的威慑能力。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如果失去古巴,那将是对马列主义的可怕的打击,将会严重削弱苏联在全世界,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如果古巴失去,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就会屏弃我们。苏联必须对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干涉进行明显而又有效的威慑。导弹显然是合乎逻辑的答案。苏联方面认为如果这些武器的确能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改变战略平衡,那么他们值得去冒险,无论他们可能与古巴避开美国的海军陆战队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使赫鲁晓夫确信他应该冒全苏联安全的险去挽救在哈瓦那的年轻的革命者,甚至是所有地方的革命者。
第二、对抗美国的包围,鉴于美国当时已经没有轰炸机(远程)和导弹包围了苏联,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导弹都对准了苏联。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就是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到1962年,莫斯科的经济、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模式已经大大地失去了其吸引力。仅留下军事力量作为影响世界的有效方式。因此,应该秘密的把导弹运到古巴,而且要在美国发现之前把它安装好,可供发射。赫鲁晓夫认为,在古巴安装我们的导弹可以阻止美国冒然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除了保卫古巴以外,苏联的导弹还会使西方人所说的“力量均势取得平衡”美国人已经用军事基地包围了我们的国家,利用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他们会尝到敌人的导弹瞄准自己是什么滋味。我们只不过是想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过身。
第三、作为重要的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在全球恢复美苏平衡,在军备竞赛当中,肯尼迪政府在五十年代扩充其核武库,使美国在美苏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导弹危机时,美苏在战略武器方面的比例是17:1,美国大约领先苏联10年。美国核武库的新成员和美国制定的打击军事力量战略又给苏联的核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威慑。此外,美国具有新式的情报收集技术,也确定了苏联核基地的准确位置,使苏联更进一步处于被动地位。赫鲁晓夫心里知道苏联存在战略劣势。赫鲁晓夫也许还意识到要让苏联在核竞赛中赶上美国尚需很长时间,并且要耗空苏联的财力。因此,在赫鲁晓夫看来,向古巴布置导弹显然是苏联恢复美苏军事平衡的一个便捷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军事角度来说,在古巴安置大约六十枚导弹,有的射程一千英里,少数射程一千五百到两千英里。苏联把导弹运进古巴,是为了显示导弹实力,苏联急于弥补美苏在导弹方面存在的差距,因为发展洲际导弹和从潜艇上发射的导弹费用太高。古巴+中程地对地导弹=洲际弹道导弹,由于苏联缺乏将核导弹投放到美国本土的能力,所以在古巴设置基地布置他们现有的中近程弹道导弹,那么他们就能够迅速而相当廉价的大大增加以美国为目标的导弹总数。这些导弹能够越过大多数美国的导弹警报系统,在发射和到达目标这段时间里,实际上使对方不能发出作战警报,美国核轰炸机在跑道上,所保持的十五分钟地面待命就显得时间太长了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从而使苏联打击美国的能力增加一倍.
第四、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际上对双方的战略军事并不能造成多大的改变,但战略军事在外表上是会发生重大变化的,这种表面的变化,对于国民意志和世界领导地位都会起作用,不管怎么说,他至少也是一个政治和宣传上的胜利。
3.苏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的分析
赫鲁晓夫或许也知道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军事冲突,但是思前想后觉得这场大赌博还是值得一试的。赫鲁晓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并且力争在美国发现之前做完这项工作。这样即使美国发现并采取措施摧毁它们也不怕,因为只要有1/10导弹留下来,就能给美国以致命打击。它们是对准着一批特定的美国城市的。如果发射出来,几分钟之内800万美国人就会丧命。赫鲁晓夫可能断定,美国人太胆小,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不敢冒核战争的风险,美国人一旦实际面对着这些导弹除了抗议之外,不会做什么别的。这样,美国人就会在全世界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和优柔寡断,从而使盟国不相信美国的话,而谋求与苏联人的和解,特别是听任共产党在拉丁美洲的影响,来达到讹诈的目的。苏联认为“在局限于古巴的冲突中使用低消耗的短程核武器将不会激怒针对苏联的大规模核报复”。 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侵略,就会使用核武器。也许苏军将进入山区去打游击战,象卡斯特罗曾经打过的一样,留下核武器和导弹在他们后面。也许美国人将不许发动进攻,这样因此让苏联人有一个体面地撤退。也许赫鲁晓夫将容忍卡斯特罗被推翻和红军被羞辱。将核导弹安在美国佬的鼻子底下,赫鲁晓夫似乎出了一口恶气。到底在美国门口埋了一颗地雷,将世界的视角从东半球转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没有料到,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引起,战争危机同样也威胁到苏联。赫鲁晓夫也为自己出了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