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恐龙化石的传说
传说,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发现恐龙的化石,但当时并不晓得这些石头的真实面目,古代中国人将恐龙化石认为是中国神话中的龙骨头,可当作中医的药材。
吴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精兵大败越王勾践于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越国的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也被摧毁了。
吴国在会稽得到一节大骨头,有一辆车那么长(大概2~3米),大家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骨头,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吴国就派使者去鲁国造访孔子。
当时,孔子以博学闻名于各国。吴国使者询问孔子:天下什么骨头最大?孔子曰: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而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防风氏杀死并陈尸于众;
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辆车那么长,防风氏的骨头就是天底下最大的骨头。
吴使问:防风氏(又叫汪罔氏)做为神,是监守什么的?孔子曰:汪罔氏的君主监守封山、禺山,为釐(li)姓。在虞、夏、商叫汪罔(wang),到了周叫长翟,今谓之大人(巨人的意思)。
吴使问:人的身高有多少?孔子曰:僬侥(jiaoyao)氏身高三尺,是身材最矮的人;最高的人不超过十尺(三丈三),也就是最高的人了(防风氏)。
于是吴使曰:了不起啊,圣人!
孔子当时的依据是上古神话传说,但以现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节骨头应该是恐龙的骨节化石。纵观历史与科学,最切合实际的应该就是恐龙化石无疑。
(1)几亿年前什么龙生活在俄罗斯扩展阅读:
恐龙化石的现代展览:
自从19世纪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学方法鉴定后,重建的恐龙骨架已成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
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的支持下,在伦敦南肯辛顿建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展出英国的恐龙与其他动物的化石。
德国柏林洪堡博物馆展放着长颈巨龙的骨架模型,是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组合而成的。
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被认为是最高和最重的恐龙。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展放有1907年在怀俄明州发现的梁龙,有27米长。
中国四川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展出的恐龙化石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
❷ 世界上最厉害的恐龙是什么龙
世界上最厉害的恐龙
第一种:南方巨兽龙
恐龙名称: 南方巨兽龙(大陆)超帝龙(港台)
拉丁文名: giganotosaurus
恐龙体长: 12-14米
恐龙体重: 6-8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9500万-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
生存地点: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
南方巨兽龙头骨化石辨认要决: 脑袋非常小,形状就像个香蕉
恐龙种类: 蜥臀目·兽脚类·鲨齿龙科
来 历
巨兽龙英文名字(giganotosaurus)的含义是“巨大的南部爬行动物”。
简 介
巨兽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恐龙中第二大的食肉恐龙。第一具巨兽龙化石是在1994年由一个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车修理工发现的。巨兽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硕大的嘴巴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每颗牙有8英寸长。巨兽龙作为跃龙的后裔,有个又细又尖的尾巴。
南方巨兽龙与人类大小比例《一般资料》
身高height: 6公尺以上
身长 length: 14.3公尺以上
体重 weight: 8公吨
生存时期 living age:白垩纪初期
距今约living age: 约1亿年~9千5百万年前
发现地点discovery site: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
《简介》
1993年阿根廷一个惊人发现, 动摇了暴龙在考古学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学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平原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 原来在远古的阿根廷曾经存在过一种可怕的怪兽。这种可怕的怪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第二大的两足生物, 体重达到惊人的八公吨。这种恐龙于1995年被命名为南方巨兽龙,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兽龙是侏罗纪最着名掠食恐龙异特龙(跃龙)的后裔, 不过生活年代较后的南方巨兽龙体型却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兽龙毫无疑问是地球史上最厉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过它们要对付的猎物也绝非容易应付的小型食草恐龙。在差不多时期生活和同一地点(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龙——地球史上最庞大的食草恐龙。这个原因也可以解释南方巨兽龙演化到如此庞大的原因。同样地, 南方巨兽龙的头骨长达1.8公尺, 颚部长满8吋(20厘米)长的锋利牙齿。南方巨兽龙的体重达8公吨, 所以它们发展出强大的骨骼及肌肉网络来支撑沈重的身躯, 同时保证它们在捕食猎物的时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长长的尾巴则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转向的能力。
由于古生物学界已普遍认同暴龙是一种不聪明的恐龙, 所以有理论认为同是巨型肉食恐龙的南方巨兽龙应该也是智力比较低的恐龙, 没有复杂的行为如社会结构等。不过古生物学家发现紧靠的南方巨兽龙提供了初步证据它们的行为可能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复杂。它们的智力可能足够让它们有较复杂的行为如群居的观念。现时甚至有推测认为这种强大的恐龙从群居中学会合作猎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学家利用工程学结合出土化石进行研究, 他们以关节最大可承受的运动至静止状态力计算出这种恐龙结构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时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 南方巨兽龙很有可能比更着名的暴龙更大。在身长方面, 南方巨兽龙比12公尺长的暴龙长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两者差不多; 而体重方面巨兽龙也比暴龙重了一公吨。所以我们绝对有足够证据相信南方巨兽龙的确比暴龙大。不过两者在历史中并不可能相遇, 因为两者年代相隔了3000万年。 鲨齿龙 是非洲以发现过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龙。鲨齿龙长14米,比霸王龙长1.5米,鲨齿龙的股骨长1.45米,鲨齿龙的头骨有1.63米长。比霸王龙的头骨要长10厘米。仅次于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1.9米长的头骨。 这三种恐龙被称为最大的四种兽脚类恐龙之一(另一种是棘龙)。鲨齿龙的头骨虽然大,但他的大脑只有霸王龙的大脑一半那么大。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都被划为鲨齿龙类。
1944年4月24日,纳粹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野蛮的炸掉了这具令它们莫名其妙的鲨齿龙头骨化石,战后,为了修复在被损坏的鲨齿龙头骨, 美国古生物学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队深入非洲,终于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个鲨齿龙头骨,时间是1995年。
第二种:鲨齿龙
概述
鲨齿龙(学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齿龙,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98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鲨齿龙是种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比暴龙更大,成年的估计可达11.1到13.5米长,体重2.9公吨。
恐龙名称: 鲨齿龙(大陆)卡查齿龙(港台)
拉丁文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恐龙体长: 8—14米长
恐龙体重: 7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垩纪前期
生存地点: 埃及[egypt]-摩洛哥[morocco]-突尼斯[tunisia]-阿尔及利亚[algeria]-利比亚[libya]-尼日尔爾尔[niger]
辨认要决: 牙齿有一些很像鲨鱼。
恐龙种类: 蜥臀目·兽脚类
来 历
头部特写鲨齿龙这个名字发表于1931年但直到1995年的发现才使科学家了解到这种恐龙的真面目。它的拉丁文意思是“像吃人鲨般的恐龙”
简 介
鲨齿龙 是非洲以发现过的最大的肉食恐龙,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特殊发现,是至今发现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龙之一。只有南方巨兽龙与棘龙比其大。鲨齿龙巨大的头骨有5.5英尺长,带着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齿,有些像鲨鱼的牙齿。难怪它被称为“鲨鱼牙齿的蜥蜴”。鲨齿龙长14米,比霸王龙长1.5米,鲨齿龙的股骨长1.45米,鲨齿龙的头骨有1.63米长。比霸王龙的头骨要长10厘米。仅次于南方巨兽龙[giganotosaurus]1.8米长的头骨。 这三种恐龙被称为最大的三种兽脚类恐龙。鲨齿龙的头骨虽然大,但他的大脑只有霸王龙的大脑一半那么大。鲨齿龙和南方巨兽龙都被划为鲨齿龙类。
1944年4月24日,纳粹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野蛮的炸掉了这具令它们莫名其妙的鲨齿龙头骨化石,战后,为了修复在被损坏的鲨齿龙头骨, 美国古生物学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队深入非洲,终于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个鲨齿龙头骨,时间是1995年。
第三种:霸王龙(有点多)概述
霸王龙又名暴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霸王龙暴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暴君蜥蜴”,种小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龙属的第二个有效种,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或被分类于其他属。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借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着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过30个雷克斯暴龙的标本被确认,包含数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龙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学家们有足够的资料研究暴龙生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生长模式与生物力学,有些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软组织与蛋白质。但霸王龙的食性、生理机能以及移动速度,仍在争论当中。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赋予了它惊人的咬力,根据科学家按照力学模型的推测,它的咬力应该是3吨左右,这在当时的陆地上是无人可敌的,另外它的牙齿大而厚,形状被归为香蕉牙。虽然咬力惊人,但霸王龙的牙齿并不锋利,不过因为它满口的细菌(其原理与科莫多巨蜥相似,据推测,霸王龙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种),被它咬上一口的话就绝对会没命。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生存时期】
时代:白垩纪晚期(晚白垩世 late Maastrichtian )
【物种分布】
分布(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国新墨西哥州 蒙大拿州 科罗拉多州 怀俄明州 中国新疆天山火焰山 河南等
发现地层( Stratum)→ ...
霸王龙与人类大小比例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体长( Length)→ 全长15米 高约6 米
推测体重( Mass)→ 6.5-7吨
发现者( Discoverer)→ 布朗(Barnum Brown)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亨利·奥斯本(Osborn), 1905
【详细介绍】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国]发现了第一具霸王龙化石。霸王龙有个大脑袋。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霸王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照顾自己的孩子。
霸王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之一。它是食肉类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个锯齿状边缘的利牙,有些达18厘米长。它具有硕大的上下颚;仅仅头颅长达1.3米,它或许能够吃下一整个人——假若那时候周围真有人类存在的话。暴龙站起身高超过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奇怪的是霸王龙前脚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无法捕食,只能吃死尸。霸王龙庞然大物,整个身体好像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头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15厘米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曾经有人认为暴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
【暴龙介绍】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苏”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他利用木制的大木筏,即河上划艇作为流动营地来寻找化石,并进行发掘。这种木筏也是运输化石的工具,因为用马车运输会损伤化石。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暴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我们现在认为并不正确,其实这个错误维持了50年以上。
【暴龙真相】
霸王龙,学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肉食性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霸王龙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肉食动物,六千五百万年前灭绝, 结束在白垩纪。霸王龙的头部非常的巨大(长约1.2米)。强而有力的颚部上长有锯齿边缘的牙齿,庞大粗壮却像鸟类的两脚上,指头长有强力爪子。和粗壮的脚比较起来,霸王龙的手臂小得与头骨的反比,比人类的手要短,根据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由于霸王龙只用口捕腊,前肢绝少使用,因而渐渐变短变小,也因此演变成由后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后肢成为武器,因而演化成这种奇异的身体结构,霸王龙虽然身躯庞大,骨骼却是空心的,而且头颅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体重减轻,便于行走和捕猎。体长12-17米,体高约五点五米,体重达七吨,霸王龙的尾巴长又粗,看来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后肢及尾巴为重心,因此推测后肢和尾部份肌肉相当结实,破坏力比龙卷风还强大!
珍贵的霸王龙前肢化石一般来说,学者们相信霸王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它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晚期,大约为恐龙时代的最后200万年左右。距离现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年。霸王龙的身体长达15米,体重大约10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具大的现生象。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 它的每颗牙齿大小不一,有的牙齿长度,比人类的手掌还要长,有的小如人类尾指一节,牙齿由尖顶到基部,都有斜旋锯齿,其凶猛程度可见一斑,颚部强大惊人,是数十头湾鳄颚颔力量的总和,霸王龙的头是所有恐龙中最大又最有力的,这种可怕的肉食性动物会用长着军刀般利齿的巨颚,狠狠地一口咬死猎物,接着扭转强壮的颈部,将嘴中的肉块撕扯下来。张开的血盆大口更是吓人,里面生着二排向内弯曲的锐利牙齿,每颗有二三十厘米长,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着坚韧骨质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龙也会承受不住。
【暴龙:凶残的掠食者】
在古生物学界之中有一个争论是霸王龙是否真的是一种积极的掠食者。
霸王龙捕食迅猛龙的情景再现积极的掠食者的论据:霸王龙的听觉很特殊,应该说在头颅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声音,它耳朵的外观与其它恐龙相差不大,但其内部结构却有很大的改变。如此一来,霸王龙能听到的音域就更广,也许能听到其他恐龙难以听到的低频率音波。推测霸王龙可能以发出低音的恐龙(大部分的鸭嘴龙类)为猎物。
还有,霸王龙的双颚是足以胜任狩猎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动物一样,它的牙齿也是向后弯曲,牙尖朝着口部中央,这意味着,猎物在口中挣扎的时候,也只能向喉咙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齿有很深的牙根,这使牙齿结实而不易于折断,更可以咬穿骨头,这也是暴龙下颚这么深的原因——牙齿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实是埋在牙龈里。而且,细腻的锯齿围绕着牙齿的前后两面,他们的作用像小钩,锯齿刺穿肌肉时,钩子能钩住肉的纤维,将其置于锯齿间,锯齿间有利刃的齿缘足以撕裂纤维。
吃食腐肉的论据:积极的掠食者的视觉系统应该是最发达的,可是霸王龙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觉最发达,而嗅觉发达,毫无疑问的是食腐的必备条件。还有,霸王龙的体积巨大,这有利于赶走那些蜂拥而来的狩猎动物。
【追踪暴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以前,人们认为霸王龙能够奔跑如飞,就像它们在电影里追上急驶的汽车那样,时速可能高达72公里,很少有猎物能够逃脱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关于暴龙运动的研究成果,认为暴龙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时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动物的运动,通过腿的长度、运动姿态等参数估算动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计算表明,动物的体重越大,它依靠两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体重的比例也越大。一只普通的鸡,腿部肌肉只需要达到体重的17%左右。但一头体重6吨的霸王龙,如果它能够奔跑,那么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将超过身体总重量的80%。而现存的陆地脊椎动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会达到身体重量的50%。
为了对比,研究者还计算出,一只霸王龙大小的鸡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将占全身重量的99%——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结论是,暴龙运动的速度很可能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如果你被一头暴龙盯上,跑得足够快的话,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长期以来,科学家就霸王龙是捕食者还是腐食者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有专家提出,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说明霸王龙依靠腐食为生,因为暴龙奔跑的速度较慢,它的前臂力量较弱,不足以进行狩猎活动。但也有人认为,暴龙应该仍然能够捕获到行动较为迟缓的草食动物。
霸王龙咬力和食性的新研究结果
论文:《Maximum Bite Force and Prey Size of Tyrannosaurus r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Inference of Feeding Behavior》
作者:MASON B. MEERS
出处:Historical Biology, March 2002 Vol. 16 (1), pp. 1–12
翻译:闫天阳 -中国恐龙网(Dinosaur.net.cn)
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霸王龙头骨化石从霸王龙的头骨形状来看,其上颌宽下颌窄,咬合的时候上下颌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对,有利于咬断骨骼。与霸王龙相比,异特龙上下颌宽度接近,咬合时牙齿施加的力几乎相对,并不利于“攫断”骨头。霸王龙的牙齿成半圆锥状,适合压碎骨头,而大部分肉食恐龙的牙齿则多用于穿刺。其头骨结构显示霸王龙的猎食行为可能和大部分兽脚类恐龙不一样。
我们根据生物咬力和身体体重的比例计算,此比例是根据肉食的哺乳类,鳄类,龟类及蜥蜴类说采集的数据(水生肉食生物的数据由于浮力的因素没有采用)。若只用鳄类(与恐龙关系较近)的数据计算出的最大咬力是183000牛;根据哺乳计算出的是88000牛;根据所有经过研究的动物所采集数据为235000牛。但由于很难真正测量出动物的最大咬力,此数据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出入。
霸王龙的最大咬力约183000牛至235000牛,而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龙颌部需附着约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对于霸王龙颌部肌肉的附着在文中没有进行介绍,但研究者声称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龙颌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着,无重叠结构。根据三角龙盆骨上的牙印计算出此颗牙施加的压力约为6400牛。若用此数据计算出上颌施加的力为153600牛。由于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后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现霸王龙的最大咬力。
总体来说,肉食动物会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单独猎食的动物往往选择与自己身材相当或者更小的猎物;群体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猎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猎物。根据异特龙的身材计算,异特龙群体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成年蜥脚龙。根据这个关系,结合霸王龙的体重(5-6吨),不管其群体猎食与否,都有能力猎杀同时期的大型植食恐龙:如与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龙。
在对付大型猎物的时候,强大的咬合能力能够辅助捕食,不管捕猎者是采用咬断气管窒息对方,咬坏颈椎破坏神经,还是咬穿身体危及重要器官的战术。按照霸王龙咬合的力量,推测其很有可能采用第二种方法。文章作者的结论:根据霸王龙的咬力和身材,推测其可能是单独猎食动物。
《灭绝原因》
此前科学家曾认为包括霸王龙在内的恐龙物种是由于一颗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导致灭绝,但实际上它们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种仍可杀死现代鸟类的单细胞寄生物的攻击。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对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龙骨骼化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在这具雌性霸王龙颚部存在着小洞,这是由于一种叫做“毛滴虫病(trichomonosis)”的鸟类寄生虫感染。
直到这项研究发表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这具霸王龙颚部的小洞可能是与其他恐龙争斗时留下来的。目前科学家指出,这只42英尺长、7吨重恐龙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严重的寄生物感染,并最终导致无法进食饥饿而死。
这项最新研究关注“休”这具雌性恐龙和其他9具霸王龙化石标本喉部损伤状况,此前科学家们主要认为这是恐龙之间打斗撕咬或者是细菌感染造成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恐龙专家伊万-沃尔夫(Ewan Wolff)是该项研究的合着作者之一,他说:“在现代鸟类疾病中的毛滴虫病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可能是解释恐龙喉部神秘损伤的潜在主要原因。当我们开始深入关注毛滴虫病时,发现恐龙有许多传染毛滴虫病的迹象。”
在鸟类身体上,毛滴虫病是由一种叫做毛滴虫的寄生物引起的。这种寄生物通常是通过鸽子等鸟类进行传播,鸽子通常携带着毛滴虫,却很少出现疾病症状。而猎鹰和鹰传染之后却会导致喉部严重损伤。沃尔夫称,这种喉部损伤类型非常接近于恐龙喉部出现的小洞伤口。
沃尔夫强调称,霸王龙和其他恐龙之间的打斗伤口并不常见,同时这种损伤类型与当前在喉部出现的损伤有着明显差别。由毛滴虫导致的小洞伤口看上去边缘更加整齐平滑,而打斗撕咬造成的伤口却显得十分粗糙,同时他们的伤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迹并不相同。
霸王龙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时常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猎杀进食,甚至有时它们会彼此之间进行嗜杀。沃尔夫称,毛滴虫病很可能是通过唾液或者同类嗜食进行传播,但值得科学家们注意的是这种传染病并未出现在其他物种恐龙身体上。这使我们猜测霸王龙很可能是毛滴虫病的主要来源,该病症仅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进行传播。
沃尔夫指出,毛滴虫感染在霸王龙体内具有传播“优先性”,甚至这种病是导致它们消亡的直接原因。当它们的喉部出现严重的感染损伤时便无法进食,无论它们身体再强壮,也会由于饥饿和身体虚弱而导致死亡。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
另外我认为特暴龙也很“猛”我给你介绍介绍
身高height: 4公尺
身长 length: 10公尺
体重 weight: 3~4公吨
生存时期 living age: 白垩纪晚期
距今约living age: 7千5百万年前~6千5百万年前
发现地点discovery site: 蒙古
亚洲发现的恐龙非常独特, 特别是中国、蒙古的恐龙实在令人惊叹。要谈到特暴龙, 就先要从几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讲起。1902年, 一个跨世纪的大发现---一种当时最庞大, 最凶猛的食肉恐龙, 暴龙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经101年, 不过, 早期的古生物学家依照型, 推断出暴龙乃侏罗纪时期的霸主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在二十世纪初、中期的古生物学界, 暴龙乃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的理论成了主流的观点。二十世纪末期, 考古学家依骨骼构造, 否定了暴龙乃异特龙直接进化而成的理论。不过, 至今仍争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龙的近亲是什么样的恐龙?古生物学家根据身体构造, 指出暴龙最早源于三叠纪的空骨龙; 不过, 到了白垩纪末期, 暴龙的类似品种则分支成2种。一种是亚洲蒙古的特暴龙tarbosaurus, 另一种是北美洲本身的恶霸龙daspletosaurus。
特暴龙是截至目前为止在亚洲发现过最庞大的食肉恐龙, 相信跟暴龙一样, 是十分凶猛的巨型食肉恐龙, 体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龙身长较北美洲的暴龙稍为逊色, 约10公尺长,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约4公尺, 重6、7公吨, 嗅觉灵敏, 相信跟暴龙一样是靠嗅觉追踪猎物的位置。这个品种在7500万至6500万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见。美国最受欢迎的恐龙其实很可能源自亚洲, 因为在晚白垩纪的时期, 亚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峡处有"陆桥"连接。所以, 亚洲的恐龙能够徒步迁徙往北美洲在那个年代绝对不为奇。
在古生物分类学上两者属于同一个“族”, 分别只有很少。我们相信特暴龙可能是迁徙到美洲后再进化成暴龙。
剩下的在http://www.jurassic4.com/dino_info/027.htm
❸ 白垩纪出名的恐龙有哪些
距今1.44亿年到距今6500万年间的8000万年,是白垩纪恐龙们的世界。那时,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湿润,四季也分明了,枝叶繁茂的有花植物也开始出现,高大的橡树和山核桃树也成片成片地出现,更加适宜的气候和环境,使中生代的这些霸主们的生活也达到了顶峰。许多新的恐龙在白垩纪期间进化出来,这时,地球上恐龙的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食草恐龙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它们一道跋山涉水,寻找枝叶繁茂的地方,共同度过白垩纪的每一天。而食肉恐龙们则已具备了肉食性的方式所需要的一切:尖牙、利齿以及力量,它们日日寻觅猎物,优越的条件使它们敢于进攻比它们大几倍的食草恐龙,当然,它们对美味的恐龙蛋和细嫩的小恐龙更加钟情,它们是古大陆上可怕的猎手,手中掌握着操纵自然界生灵生死存亡的大权。当然,它们的命运有时也操纵在别的食肉恐龙的手中。现在,就让我们看看白垩纪的恐龙明星吧。
拟栉龙:它的化石发现北美洲的西部地区。它是一种大型的食草性恐龙,连头带尾长约10米。拟栉龙最大的特点是头上长着一个弯曲而中空的头冠,据考证,拟栉龙可能利用它中空的部分来发出声响。
慈母龙:慈母龙是鸭嘴类恐龙中的一种。英文称慈母龙为“Maiasauns”,意思是“好妈妈蜥蜴”。慈母龙照顾幼仔真是无微不至。一般它们把蛋产在高原地区,这样既可以避免洪水,又可以觉察周围的动静,小慈母龙出世之后,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有人预测,认为小慈母龙一直要长到10~12岁后,才能自己找东西吃。所以,一般来说,小慈母龙要与父母共同生活15年之后,成年的慈母龙才会放心地让它们到广阔的原野上去闯荡一番。这种恐龙为养儿育女,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所以才把它们称做慈母龙。慈母龙成年后一般身长9米左右,曾生活在北美洲地区。
甲龙:是白垩纪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背部有坚硬的骨甲、骨甲上长有骨刺。因为它身披厚甲,体型巨大,所以有“活坦克”之称。它们的特点是:有宽阔,坚固的头骨和棒槌状的尾巴。它的头骨上有骨质的眼睑,可以抵御肉食恐龙锋利的爪子,背部、脖子、尾巴也用甲板武装,甲板上还有一些钉状物和板状物,眼睛上部有三角形的骨甲。甲龙的尾巴别具特色,尾巴至少有30千克重,更可怕的是尾巴末端长着一个棒槌状的东西,这条尾巴挥过去,打着谁谁都受不了,所以,即使遇上凶残的暴龙之类的食肉恐龙,它也不怕。当然,需要稳住自己的阵脚不要让对方掀了四脚朝天,因为柔软的腹部一旦暴露出来,那可就惨了。甲龙身长6~7米左右,估计重达2吨,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区。
豪勇龙:豪勇龙长着一张扁扁的嘴巴,背上长着一叶长长的扁扁的鳍,从背部一直延伸到尾巴,长达7米,这面鳍的作用可能是用来控制体温的,冷的时候,鳍对着太阳,吸收热量,提高体温,热的时候,到荫凉的地方,有风的地方散热,降低体温。豪勇龙是一种曾生活在非洲尼日尔爾尔的草食性恐龙。
禽龙:禽龙的名称来源于它那蜥蜴般的牙齿。它的上下颌的前部没有牙齿,后部的牙齿两边都有锯齿,互相咬合在一起。身长约10米,身高5米,两足行走,后肢粗大强健,最奇特的地方是前肢的大拇指像个大钉子,这是自卫的武器。前肢有四个手指,第四个手指和其它的手指配合,可以抓握食物,钩断树枝,保持身体走路时的平稳。禽龙跑起来速度很快,平均每小时能走35公里。它的头较大,有点像鸟头,长有角质的喙嘴。
禽龙发现于欧洲,北美洲以及北部非洲,蒙古等地。
鹦鹉嘴龙:鹦鹉嘴龙是最早的角龙类,它有短的鼻子,位置较高的鼻孔,高高的喙嘴,非常像现在的鹦鹉,所以叫鹦鹉嘴龙。这种恐龙体形较小,身长不超过2米,大小像现在的狗。走路时,主要依靠后肢直立行走。牙齿宽而平滑,以植物为食,鹦鹉嘴龙曾生活在我国山东、内蒙、辽宁等地及南亚、蒙古、俄罗斯等地。
木塔布拉龙,这种恐龙也是一种大型的食草恐龙,口和鼻子向前突起,显得十分突出,蹄部呈马蹄状,脚趾上有锋利的甲钉,是用来自卫的武器,木塔布拉龙曾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
原角龙:是白垩纪晚期生活在我国华北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的一种小型的四足行走的恐龙,是鹦鹉嘴龙向角龙演化的中间类型。体长1~2米,其模样介于鹦鹉嘴龙和角龙之间。它的头上还没长出真正的角来,只是有点突出而已。在蒙古曾发现原角龙的蛋化石,有两个蛋壳里还含有未孵化出来的幼仔的骨骼呢!这是首次发现的恐龙蛋。
角龙:是白垩纪末期生活在北美地区的一种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很大,嘴似鹦鹉,头后部生有颈盾,以保护颈部。头上长有数量不等的角,有的长在鼻骨上,有的长在眉骨上。体态威武,非常勇猛。植食恐龙中,数它的武器最精良。年轻气盛的角龙,根本不把霸王龙放在眼中。角龙之间也常常进行角斗。它们体长5~9米,重4~8吨。种类较多,有独角龙、三角龙、五角龙、戟龙、刺甲龙、隙龙等,是恐龙家族最后演化出来的成员。
肿头龙:肿头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一种鸟脚类恐龙,两足行走,身躯同鸭嘴龙差不多,但头上却有功夫,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又厚又圆的头盖骨,它几乎把眼睛给盖上了,肿头龙的头盖骨达25厘米厚,这是它自卫和攻击的最佳武器,所以堪称恐龙世界里的“铁头大侠”。当敌人来犯时,它会用头部去拼命地撞击,即使有时是硬碰硬。它的头盖骨就像安全帽一样,能减少震动的强度,以免脑受到震荡。它的铁头功主要用来对付肉食龙的进攻和争夺配偶及领导地位。肿头龙一般长5米左右,高1.5米,前肢短,后肢长,长长的尾巴用来保持身体平衡。肿头龙一般群居生活,最早发现于北美洲。
食肉牛头龙:食肉牛头龙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恐龙,它身长约7.5米,生活在白垩纪中期到晚期,发现于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它的脑袋像牛头,眼睛上有一对向上、向两边伸展的扁角,它上下颚十分有力,能轻易地撕开大块的肉。尾巴长而矫健,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它的前肢特别短小,后肢异常粗壮,牙齿大约有4厘米长,上面有锯齿并且向后弯曲。只要它的尖牙利齿碰上谁,谁就难逃它的“龙口”。
迅猛龙:迅猛龙个头不大,可以说是相当小,但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凶狠的食肉恐龙,动作灵活,速度快。迅猛龙两脚上各长有一只硕大的弯弯的弹簧刀似的甲爪,这在刺杀猎物时能派上用场,迅猛龙的化石是中国和蒙古出土的。
窃蛋龙: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它专门偷其它恐龙蛋的恐龙。当美国的中亚细亚考察团在蒙古首次发现窍蛋龙的骨架时,这个骨架正好卧在原角龙的蛋上。于是,窃蛋龙的名号就叫响了。窃蛋龙体长2米,头很小,四肢粗壮有力,趾上长有利爪,是快跑的能手。此外,它还长有强壮的上下颚,具有很硬的喙嘴。当然,现在有科学家似乎准备给窃蛋龙翻案,认为它并不窃蛋,它可能是吃些蛤蜊之类,又吃些浆果的杂食性恐龙,时代这么久远了,真实情形究竟是怎样,谁又能说得清呢?
霸王龙:又叫暴君龙,是白垩纪晚期的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恐龙,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肉食恐龙,体长15米左右,高5~6米,重约7吨,头颅骨非常大,有1米多长,血喷大口里,长满了匕首状锋利的牙齿,简直就像一台疯狂的“绞肉机”,猎物一到它口里,就没有生还的机会。霸王龙两足行走,后腿强壮有力,生有锐利的爪子,四个脚趾稳稳地撑住庞大的身躯,前肢退化厉害,变得非常短小,每只手上各长两个手指,指头长着弯弯,锋利的爪子。暴君龙最早是在北美西部被挖掘出来的。研究表明,这种肉食性恐龙虽然凶悍无比,是巨型兽脚类发展到顶峰的成员。但有时也可能捡点其它恐龙吃剩的肉来充饥。
策爪龙:策爪龙发现于英国。身长大约9米,长有大大的甲爪,但这爪子似乎不是用来抓陆地上的动物的。科学家们在它腹腔内的化石残骸中找到了鱼类的痕迹,因此,这两只大大的甲爪可能是捕食鱼类的最佳工具,就像现在的鱼叉那样,策爪龙也可能是以鱼类为食的食肉性恐龙。
似鸡龙:似鸡龙生活在北美西部,蒙古以及我国的内蒙古。这种恐龙身长6米左右,它有一个很大的脑颅,说明它可能有立体视觉。它前肢生有甲爪,腿部纤细,脚上有平直而窄的爪,在奔跑时能起到防滑的作用,似鸡龙可以说是恐龙世界中的短距离快跑的能手。由于它的脑子较大,因此,是恐龙家族中头脑最机敏的恐龙。似鸡龙尾巴很长,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奔跑时,这条尾巴就起到平衡的作用。它的牙齿小而多,可能是一种无所不吃的恐龙。它的眼睛比较大,在黄昏的时候,可能连小昆虫都能捕食到。
恐爪龙:恐爪龙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它生有恐怖的利爪。英文中把它称为“Deinonychus”意思是“可怕的爪子”。
恐爪龙虽然只有三四米长,却是恐龙家族中最凶猛的类群之一。它最大特点就是它那有着特殊结构的脚。它的两脚各长有一只弹簧刀似的杀伤性特别大的甲爪。恐爪龙的尾巴威力也很大,它的尾巴绝大部分是棒槌长骨,横扫过去,也够厉害的。恐爪龙喜欢成群结队地捕杀猎物。在一次科学考察中,一次发掘就发现了五具恐爪龙的个体和一个躯体比恐爪龙大6米的素食性恐龙。
恐爪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除了北美洲外,蒙古也有发现。
似鸟龙:又名鸵鸟龙,体高约2米,模样及大小均与现代鸵鸟相似。有人怀疑它可能是鸵鸟(还有已绝灭的恐鸟、象鸟)的祖先。似鸟龙的先辈曾是凶猛的兽脚类肉食龙,但后来“改邪归正”变为杂食性恐龙,吃植物的果实、新芽,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它的嘴像鸟的喙,牙齿已全部退化。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头很小。后肢修长矫健,善于快速奔跑。生活于白垩纪晚期。我国内蒙和北美都有化石发现。
鸭嘴龙:是白垩纪晚期最繁盛的恐龙。嘴部扁阔,似鸭嘴。有的头上生着顶饰,有的则是平头。有顶饰的鸭嘴龙其前颌骨和鼻骨不是长在原来的位置上。而是退到了头顶上,形成了中空的突起。鸭嘴龙嘴里约有两千多个牙齿。身长达12米。它的前肢短小,后肢粗壮,主要用后肢行走。
巨型山东龙:是龙我国山东省发现的一种平头鸭嘴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体长达15米,站立时高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鸭嘴龙。
棘鼻青岛龙:是发现于我国山东的一种有顶饰的鸭嘴龙。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它的体长约6.6米,身高约4.9米。鼻骨呈一突棘长在额上。据认为突棘有共鸣箱的作用。
❹ 关于恐龙灭绝的资料
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恐龙是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的第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共发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运动,每次造山运动都使海洋从大陆上退却,造成了物种的大量灭绝。这5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大退却使物种渴死,是造成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证据:
一、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东造山运动,开始时间是4.4亿年左右,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恐龙灭绝的时间4.4亿年完全相同。
2、第2次是海西造山运动,始于3.65亿年左右,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完全相同。
3、第3次是印支造山运动,始于2.5亿年,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完全相同。
4、第4次是燕山造山运动,始于2.05亿年,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完全相同。
5.第5次是喜马拉雅运造山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
二、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存方式
这些灭亡的物种都是些浅海、底栖、固着、不能主动寻找食物、体形庞大、喜欢水环境的物种。
三、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浅海、滨海地区、不论是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这些物种没有了生殖的水环境,必然走向灭绝。
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逐步退却,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灭绝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物种灭绝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物种的生殖方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从两栖动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动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动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进化才是物种进化、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恐龙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的第5次物种大灭绝中灭绝的呢?虽然恐龙有迁徙功能,但因为海洋第五次大退却是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恐龙再没地方迁徙了,水源干涸了,绝大部分恐龙被渴死了。
当然,地球上还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龙活了下来,这一小部分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呢?这部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恐龙在繁殖季节经过交配后,“夫妻”双方便忙着筑巢产卵。他们在地势较高而且向阳的地方,寻找松软的土地,用带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个圆形的坑来,扒出的泥土垒在坑的周围,使坑的周围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状就像一个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里。挖好坑后,再填上一些松土,接下来恐龙“妈妈”蹲在巢上产卵。产完卵后,再用一层薄土或植物叶片把蛋盖起来。然后这些将要做父母的恐龙便轮流守侯在窝旁,直到孵出幼恐龙来。恐龙下蛋后,用土埋上,靠阳光孵化。恐龙蛋的孵化,一靠温度,二靠湿度。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过于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湿度过低,将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而导致胚胎死亡。由于造山运动,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气温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国天文地质工作者徐道一说:“在我国的白垩纪末沉积层中发现有成堆的没有孵化的化石恐龙蛋”,在广东河源发现15000多枚恐龙蛋没有孵化,这便是很好的证明。考古研究表明,恐龙灭绝持续了100万年时间。恐龙的全盛时期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前期,恐龙蛋化石却只在白垩纪晚期出现,这说明很可能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前期,恐龙的孵化是正常的,到了白垩纪晚期,它们可能遭遇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孵化不能进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新生恐龙越来越少,直至最后灭绝。根据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导至恐龙最终灭绝,我们从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说恐龙蛋是渴死的,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是渴死的。
作者:赖柏林
❺ 作为远古霸主的恐龙,你知道它在亿年前的蛮荒世界里是如何生活的吗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科学家在恐龙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发现对全球恐龙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喜鹊大小的奇翼龙,到10米长的永川龙,再到四翼小盗龙,几亿年前这些古老的地球霸主是如何生活在野外的呢?
在活动中,邢教授还以“恐龙猎人——穿越时空的恐龙革命”为主题,上了一节恐龙分享课。从不同恐龙的发现开始,谈了一些比较晦涩但很有趣的研究,比如恐龙粪便的研究,恐龙脚印的研究,还有完整的琥珀恐龙化石包等等。邢说,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全球恐龙研究,因为它是一种毛茸茸的恐龙,从那时起,科学家终于将毛茸茸的恐龙与鸟类联系起来。“小盗龙”的发现也是令人瞩目的。它有四个翅膀,是已知的第一个真正会飞的恐龙。
❻ 什么龙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生活在距今2.0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能够上真正的恐龙,大概是黑瑞龙了。
黑瑞龙
身高Height: 约1公尺
身长 Length: 3~4公尺
体重 Weight: 约100公斤
距今约Living age: 约2亿3千万年~2亿年前
发现地点Discovery Site: 南美洲.阿根廷
简 介 :
黑瑞龙(Herrerasaurus)是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前的初龙。它是速度相当快的两足食肉动物。身长约五公尺,重约三百公斤,头大颈短,是最早的肉食恐龙之一,在阿根廷已发现其数个遗骸。
古生物学家一直都想知道最早的恐龙是怎样的, 而阿根廷西北部隐藏了这个问题接近最早的线索。这个线索则来自一种被称为边缘恐龙——黑瑞龙。边缘恐龙代表这种恐龙的特征只是刚刚符合分类为恐龙的条件。可见这种恐龙的年代十分久远和相比起大部分恐龙都结构来得原始。
古生物学家Victorino Herrera首先于1958年发现了不完整的化石, 而这种恐龙也是纪念其发现者而命名为Herrasaurus的。完整的化石要等到1988年, 即第一次发现的三十年后才被H. Ischigualastensis Paul发现。这次出土的包括恐龙较完整的骨骼化石, 还有一些较零碎的碎片。这次的发现提供了足够的资料, 允许古生物学家重新组合这种历史悠久的恐龙。1993年, 芝加哥大学的Paul Serino在《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 认为黑瑞龙是三叠纪时期的巨型食肉动物。
黑瑞龙是早期食肉恐龙, 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强而有力的前肢等。它们骨骼轻巧, 所以我们相信它是敏捷的猎食者。它们有3至4公尺的高度, 在早期来说算是巨型。耳骨则显示这种恐龙可能有着灵敏的听觉。
虽然已找到较为完整的化石, 但是由于化石稀少, 古生物学家只能够确认黑瑞龙的几种特点。以前专家估计这种恐龙的结构类似早期的蜥臀目恐龙, 所以把它归类为蜥臀目恐龙。不过古生物学家在研究过其臀骨结构后, 发现这种结构并不是独特的。而且在南美洲的中、晚期三叠纪地层发现了另外一些恐龙, 这些恐龙被认为与黑瑞龙有血缘关系。这些恐龙包括有巴西南部发现的Staurikosaurus(南十字龙)和Ischisaurus Cattoi等, 另外, 美国亚里桑拿州发现的Chindesaurus(魔鬼龙)也被认为和黑瑞龙有关系。这些都证明了恐龙同源说, 因为往后不少肉食恐龙都和黑瑞龙有相同之处。有分析指出蜥臀目恐龙、甚至兽脚类都有关系。这些发现都提供了重要线索让古生物学家估计最早恐龙的样貌。
❼ 几亿年前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生活的呢清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我们所熟悉的恐龙,不是高大威武,就是奇型怪状。它们的种类很多,争奇斗胜。
但是,早期的恐龙却不怎么像样。它们外型一般,个头也不大,很难把它们与后来出现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后代对上号,可见那时恐龙的分化还不十分明显。
早期的恐龙是指三叠纪的恐龙,那时它们刚从槽齿龙类演化出来不久。由于时代久远而且恐龙初露头角,数量种类都十分有限,所以留下的遗骨也不多。
在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均发现有早期的恐龙化石,虽然化石较少,但可从它们的遗骸上获得“管中突击豹”的印象。
较有代表性的早期恐龙是发现于阿根廷北部安第斯山的“始盗龙”,是2.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肉食恐龙。它体长1米,头骨长12厘米,活着时体重估计有10千克多。后肢很粗壮,前肢比较短小,用两足行走。始盗龙长有尖爪利齿,爪的形状如同鹰爪,一幅十足的“强盗嘴脸”。不过始盗龙的牙齿和骨骼都有较多的原始特征。
在安第斯山还采得另一具保存完好的早期肉食恐龙的化石。它站立时高1.8米,估计活着的时候重110千克,具有粗大的前爪饿独特的、适于捕猎生活的颌骨及带锯齿的牙齿,能用后肢竖立行走或奔跑。它的化石“告诉”我们,它生活于三叠纪晚期。
美国的亚利桑那化石。它身长2.5米,臀高不到1米,活着时体重约90千克,四肢行走,也能用后肢站立。它的颈和尾部较长,是吃植物的恐龙,估计它可能是后来那些身躯异常庞大的蜥脚类恐龙是祖先类型。生活于2.2亿年前。
早期恐龙的化石告诉我们,恐龙的身躯是如何由小变大的;种类是如何由单一变多样的。
❽ 恐龙时代最大的海中恐龙是什么龙
滑齿龙 化石时期:中侏罗纪 残酷滑齿龙 体长:一般推测有10—16米长(最大推测有25米长,150吨重,一般被推测是BBC放卫星.) 简介 滑齿龙(属名Liopleurodon),意思是“平滑侧边牙齿”,是种大型、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属于蛇颈龙目里短颈部的上龙亚目。滑齿龙生存于中侏罗纪的卡洛夫阶,约1亿6000万年前到1亿5500万年前。 发掘与物种 滑齿龙属由H.E. Sauvage在1873年命名,以非常少数的化石来命名,包含三个70公厘长的巨大牙齿,其中一个在法国滨海布洛涅附近的侏罗纪卡洛夫阶地层发现,学名为残酷滑齿龙(Liopleurodon ferox);另一个Liopleurodon grossouvrei在法国Charly地区发现;第三个在法国坎城附近发现,起初被命名为Poikilopleuron bucklandi,后来被H.E. Sauvage重命名为Liopleurodon bucklandi。H.E. Sauvage并没有在他的描述里,将本属归类于任何特定爬虫类。现在滑齿龙属有三到四个已承认的种:残酷滑齿龙发现于英格兰与法国的卡洛夫阶、L. pachydeirus生存于英格兰的卡洛夫阶,由Seeley在1869年描述为上龙、L. rossicus发现于俄罗斯窝瓦阶,也被Novolov在1948年描述为上龙、 L. macromerus发现于英格兰,由Phillips在1871年描述为蛇颈龙。只有残酷滑齿龙有几乎完整的骨骸。 描述与古生物学 四个强壮的鳍状肢显示滑齿龙是强壮的游泳者。所有蛇颈龙类都以四个鳍状肢作为推进方式。一个使用游泳机器人的研究,证实这种推进方式并不特别有效率,它提供很好的加速度,这是个埋伏掠食者值得拥有的特征。对于这种动物头颅骨的研究,显示它们可用鼻孔寻找水面上特定气味的来源。滑齿龙是肉食性动物,而且不太可能有任何掠食者猎食它们。 滑齿龙的化石有许多已在德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的侏罗纪地层发现,在当时欧洲是大面积海洋 体型 关于滑齿龙的最大尺寸有些争议。大多数残酷滑齿龙的化石显示它们可长到7到10公尺(23尺到 33尺)。然而与它们的近亲克柔龙相比,不确定现存滑齿龙的重建是否正确。英国的化石证据显示当时的上龙类可长达18公尺或者更长,但这些化石因为过分零碎而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滑齿龙或其他相关属。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展示中的下颚,被估计长度为3公尺,被认为属于L. macromerus。有未证实的消息指出,在多塞特郡海岸发现一个巨型上龙类的长下颚,长达4公尺。 在2002年,在墨西哥发现一个非常大的上龙类。也就是着名的Monster of Aramberri。即使保守的估计也有15公尺长,仅管它可能是未成年。然而,Monster of Aramberri并不是滑齿龙属。Monster of Aramberri的化石包括部分脊椎骨,化石来自墨西哥晚侏罗纪Kimmeridgian阶的La Caja Formation地层。这化其实在1985年由一位地理学学生发现,起初被Hahnel误认为兽脚类恐龙。 BBC1999年的与恐龙共舞电视节目将滑齿龙叙述为长达25公尺。如果这节目的数据是对的,那滑齿龙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海生爬行动物与最大型的掠食者。 大众文化 滑齿龙出现在BBC1999年的《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电视节目。在这电视节目里,滑齿龙攻击并吞噬一只在陆地上居住的美扭椎龙。节目里滑齿龙跳上陆地捕抓陆地动物的行为是完全虚构的,但该节目制作人宣称这行为是参考杀人鲸。 滑齿龙再次出现在《与恐龙共舞》在2003年的节目《海底霸王》(Sea Monsters)。滑齿龙稍晚出现在电影《历险小恐龙9:重返大海》。" 1. 滑齿龙怎样杀死猎物,它猎杀什麽动物? 《与恐龙同行》将滑齿龙描绘成可怕的捕食者,攻击和杀死大眼鱼龙,甚至更加令人震惊,它从海岸上抓住弯棘龙(Eustreotospondylus)。至于这些描述的证据,毫无疑问,滑齿龙杀死和吃掉其它海生爬行动物,就像《与恐龙同行》中所表现的那样。已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骨头上显示了滑齿龙的咬痕,还有局部的或被肢解的海生爬行动物骨架看起来好象曾经是滑齿龙捕食的目标。彼得伯勒(Peterborough)砖坑中保存的一些蛇颈龙标本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是完全关连在一起的,但缺失了桨状肢、颈和头。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标本代表了被滑齿龙抓住和杀死的动物,捕食者撕下并吃掉了缺失的部位。 片中描绘的滑齿龙向上猛冲的捕猎方式大部分是根据与现代海洋捕食动物的类比。当看到猎物在水面上的倒影时,大白鲨和虎鲸都用这种方法捕食。因此,推测上龙类也以这种方式捕猎似乎是合理的。 上龙类确实吃恐龙的可能的直接证据来自1980年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发现的一具上龙(Pliosaurus)骨架,它是滑齿龙的近亲。与这件上龙骨架一起发现的还有两块骨质甲板,显然属于一只甲龙。尽管不能肯定,但它们有可能是上龙胃中的部分胃容物,因而说明上龙吃掉了一只甲龙。 2. 滑齿龙有多大? BBC片中滑齿龙是一头真正的庞然大物——一头老年雄性滑齿龙身长25米,重150吨。随着节目的首次播映,这个体型在古生物学界引起了广泛争议,因为没有古生物学家认为滑齿龙真的能长这麽大。 尽管已发现了几个完整的滑齿龙骨架,但都是体长在5到10米之间的个体。发现于牛津粘土层中较不完整的化石显示出滑齿龙超过了这个长度,不过这里只是粗略的估计和猜测。彼得伯勒博物馆1996年发现的一块脊椎骨似乎显示吃一只长度在17—20米之间的上龙,其它博物馆收藏的各种破碎吻部和下颌骨提示了大小相似的标本。这些破碎化石是否真的来自滑齿龙还不能确定,这些标本所属的动物被取绰号为“大侧齿龙(Megapleurodon)”。倘若这些骨头不大可能真的恰好代表曾经生活过的最大上龙标本,一些专家慎重地表示,滑齿龙及其相关种类总长度可能达到25米。 《与恐龙同行》中赋予滑齿龙的巨大重量是通过与现代鲸骨的比较得出的(前提是承认了25米的体长)。由于不可能简单地将鲸鱼放在秤上称量体重,因而,对于这些动物的体重专家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最大的蓝鲸可能达到200吨的惊人重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可能甚至还不到100吨。因而无论如何,滑齿龙的体重被至于这个范围内。然而,鲸的大块头身体的大部分是厚厚的鲸脂层,用于长途迁徙,为它在经常光顾的寒冷的极地海域中保温。而滑齿龙是温暖的亚热带海域的居民,不该有这些鲸脂。因此我们估计,即便是最大的上龙类体重也不会达到最大鲸类的一半。 大侧齿龙,前肢连大鳍只有2.209米(一说为1.5米),全长约10~14米。 3. 滑齿龙的水下嗅觉 《与恐龙同行》中表现了滑齿龙利用水下嗅觉发现猎物不同于大多数爬行动物在空气中探测气味微粒,片中的滑齿龙将水吸入鼻腔,从中分辨感觉线索。 上龙类头骨一个令人困惑的特征是它们的内鼻孔——上颚上的两个孔——比外鼻孔更靠近吻端。而且,从吻端到内鼻孔有沟相连。这一特殊结构有什麽用? 阿瑟克鲁克香克(Arthur Cruickshank)、菲利普斯莫尔(Philip Small)和迈克尔泰勒(Michael Taylor)三位博士在研究英国一个早侏罗世上龙类拉玛劳龙(Rhomaleosaurus)的头骨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蛇颈龙类的嘴闭合时不能密不透水,因此当它向前运动时,海水就会进入它的嘴里。我们可以推测,就像在鳄类中一样,嘴背面的肉质瓣膜防止了水进入喉咙。如果水进入嘴里,似乎没有什麽能够阻止水进入内鼻孔,,此外,上颚上的槽形管也会将水引入内鼻孔。 克鲁克香克和他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上龙类的内鼻管是一个S型的管子,能够直接将水从内鼻孔带到外鼻孔,而外鼻孔上有一个特殊的向后的凹陷。只要头向前移动,它就会产生一个负压区,将水向后排出鼻腔。因此,一条游动的上龙鼻子里竟有一个持续通过的水流系统!水首先被吸入内鼻孔,然后沿内鼻管向上移动。在这里与动物敏感的嗅觉器官相接触,来自气味微粒的信息将由此传递给大脑。然后,水从后面被排出内鼻孔。 尽管这一系统首先是根据拉玛劳龙提出的,但是现在它似乎已经适用于所有上龙类,因为它们都具有这种不同寻常的鼻孔构造。因此,像滑齿龙这样的上龙类似乎结合了鲨鱼以及像鳄鱼和鲸类这样呼吸空气的捕食动物的捕猎方式。也许这种在水下闻气味的系统是它们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与滑齿龙相似的蛇颈龙类实际上在整个中生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捕食动物。 <cc>4.滑齿龙怎样游泳? BBC片中滑齿龙以有效、优美的动作游泳,两对鳍状肢协调运动。当前肢向上抬时,一对后肢则向下拉,然后当前面的一对向下,后面的一对则向上。这种方法——交替下冲方法——确保了动物持续向前运动。这可能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是古生物学家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搞清这是蛇颈龙类最合适的运动模式。 早期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蛇颈龙类在水中划行。然而,划行是非常低效的运动方式,因为在恢复性摆动过程中不产生推力。因此,很少有现生动物划水游泳——最常见的例子是昆虫,例如龙虱和划蝽。 大多数水生动物采用凭借下冲程(downstroke)和上冲程(upstroke)都提供向前推力的游泳机制(或者,在大多数鱼类的情形中,是每次尾鳍向侧面的拍击)。这适用于在水下“飞行”的现生动物,例如企鹅和海龟。蛇颈龙不同于这些动物,因为它们有两对翼状肢,缺少产生有力的上冲程所需的骨骼和肌肉特征。 蛇颈龙类骨架的显着特征在于,附着四肢肌肉的所有主要骨头都位于身体之下,在这里形成大的片状结构。它们为那些用于向下拉动鳍状肢的肌肉的附着提供了很大面积,因此,滑齿龙及其近亲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下冲力。这些肌肉大而有力的进一步证据来自肌肉在肢骨的附着点上留下的肌痕。 它们没有同样大的面积附着肌肉来完成同样强有力的上冲程。因此如果滑齿龙同时挥动两对鳍状肢,效果就会和划行相似——推力的大小尽管在下冲程中很大,但在上冲程中却很微弱。在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过程中,古生物学家提出了富有创造力的观点,蛇颈龙类改变它们鳍状肢的拍打周期,因而当前肢处于强大的下冲程状态时,后肢就处于微弱的上冲程状态——因此,总会有至少来自一对鳍状肢的推力。</cc> 据考察,滑齿龙比霸王龙.南方巨兽龙还要厉害,因为滑齿龙既比它们大.重;而且头与牙是暴龙的两倍,(头4米,牙66厘米)是无与伦比的恐龙霸主,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王! 摘自: www.dkpart.com
❾ 几亿年前的恐龙是什么样子
我们所熟悉的恐龙,不是高大威武,就是奇型怪状。它们的种类很多,争奇斗胜。
但是,早期的恐龙却不怎么像样。它们外型一般,个头也不大,很难把它们与后来出现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后代对上号,可见那时恐龙的分化还不十分明显。
早期的恐龙是指三叠纪的恐龙,那时它们刚从槽齿龙类演化出来不久。由于时代久远而且恐龙初露头角,数量种类都十分有限,所以留下的遗骨也不多。
在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均发现有早期的恐龙化石,虽然化石较少,但可从它们的遗骸上获得“管中突击豹”的印象。
较有代表性的早期恐龙是发现于阿根廷北部安第斯山的“始盗龙”,是2.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肉食恐龙。它体长1米,头骨长12厘米,活着时体重估计有10千克多。后肢很粗壮,前肢比较短小,用两足行走。始盗龙长有尖爪利齿,爪的形状如同鹰爪,一幅十足的“强盗嘴脸”。不过始盗龙的牙齿和骨骼都有较多的原始特征。
在安第斯山还采得另一具保存完好的早期肉食恐龙的化石。它站立时高1.8米,估计活着的时候重110千克,具有粗大的前爪饿独特的、适于捕猎生活的颌骨及带锯齿的牙齿,能用后肢竖立行走或奔跑。它的化石“告诉”我们,它生活于三叠纪晚期。
美国的亚利桑那化石。它身长2.5米,臀高不到1米,活着时体重约90千克,四肢行走,也能用后肢站立。它的颈和尾部较长,是吃植物的恐龙,估计它可能是后来那些身躯异常庞大的蜥脚类恐龙是祖先类型。生活于2.2亿年前。
早期恐龙的化石告诉我们,恐龙的身躯是如何由小变大的;种类是如何由单一变多样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早期的恐龙已获得了进步的走路姿势,即变“匍匐行”为“走”的姿势。它们能用后肢站立、行走或奔跑。而在那时,除恐龙外,还没有其他爬行类能做到这一点哩!
现在一般人拿来形容长得很丑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