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俄罗斯空军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呢
其实,随着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国际上各大智库以及权威部门有关对世界空军实力排名中俄罗斯空军颇有争议,不管是哪个组织进行排名,美国毫无例外拔得头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排名一直存在争议,各自评判的角度都有所不同。
所以,对于俄罗斯空军还需客观地去看待,世界第二的宝座十拿九稳,毕竟空基核打击能力是一般的国家承受不了的,这也是大国的底气所在。
⑵ 俄罗斯不是很穷吗为什么其 空军 研发力量这么强呢
你应该想到当年的苏联,俄罗斯是当年苏联的主体部分.当年苏联的首府就在莫斯科的.当年冷战时斯苏联可是与美国两雄并立的.你所指的很强是说们的苏系,米格系战机,和米系的,卡系的直升机.图系的轰炸机,安系\伊尔系的运输机
俄罗斯强大的研发力量是苏联时留下的.
苏霍伊飞机实验设计局(苏)
地址:新西伯利亚(北纬55.02度,东经82.55度)
负责人:总设计师 伊凡诺夫
苏霍伊飞机实验设计局(简称苏霍伊设计局)于1939年组建,首任总设计师帕维尔.奥西波维奇.苏霍伊。研制成功的着名机种有截击机苏-9,苏-15;歼击轰炸机苏-7,苏-17,苏-24,苏-30,苏-34;强击机苏-25;歼击机苏-27,苏-35,苏-37,是前苏联着名的设计局之一。
米高扬设计局(米格)
1940年,米高扬和格列维奇组建了自己的设计机构——实验设计室。以后这个室发展成了庞大的米高扬设计局。从那时起,米高扬的“高空高速”的设计思想便成了当时该局的指导思想。米格飞机也从此开始孕育,并陆续诞生。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米高扬设计集团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高空高速歼击机伊-200的设计。这种飞机采用木质机翼和尾翼、焊接的金属机身,并且采用了轰炸机发动机AM-35,这一种大胆尝试使伊-200受益非浅。与当时同类飞机相比,它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机动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产前,伊-200定名为米格-1。
像现如今的有超强机动性能的米格29\米格35等等.
俄罗斯米里直升机设计局(米)
早在40年代初,前苏联就成立过一个布拉图欣直升机设计局。着名设计师市拉图欣曾设计过一些直升机。但是,那个时候的苏联,直升机工业时代尚未到来,生产直升机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布拉图欣设计局不久就自消自灭了。实际上,它就是米里设计局的前身。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米里1909年生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1931年毕业于诺沃切尔卡斯克航空学院,毕业后就到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ЦАГИ)从事旋翼机研究工作,以后转入直升机的研究。1945年他被任命为ЦАГИ直升机部实验室主任。
1947年12月刚满38岁的米里受命组建米里直升机设计局,他担任第一任总设计师,直到1970年病逝。在这23年中米里领导设计局共研制出9个直升机型号:米—1、米—2、米—4、米—6、米—8、米—10、米—12、米—14和米—24。
设计局刚建立时非常简陋,连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一会儿迁到这里,一会儿又迁到那里,最后迁到了从前布拉图欣设计局的旧址——雷宾斯克街。他们正是在这里研究米—1直升机的。1948年米—1研究成功,1950年投入批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米— l是前苏联第一种投入批生产的直升机,这标志着苏联自己直升机制造业的建立。
1951年斯大林召见航空设计师,要求研制一种12座的运输直升机供部队使用。米里接到任务后,领导设计师们日夜奋战,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部队急需的米—4直升机。米—4直升机1953年投入批生产,并大量装备部队。米—4在载重量和速度方面有7项打破当时的直升机世界纪录并在国际航展上获得金奖。米—4直升机连续生产14年,有四十多种改型,销往世界34个国家。
1957年米里领导设计局研制成功了重型直升机米—6,1959年投人批生产。米—6的研制成功是前苏联直升机制造业的一个巨大飞跃。同米— 1相比,米—6在许多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第一,由涡轴发动机取代了以前的活塞发动机,并且由双发取代了以前的单发。第二,直升机的起飞重量比米— l增大16倍,达到42吨。在60年代中期以前,米—6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单旋翼直升机。第三,其飞行时速首次超过300千米。
从米—6开始一直到现在,米里设计局在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机研制方面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以后研制成功的米—10,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3.7吨。60年代末研制的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米—12,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5吨。有效载重4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装有涡轴发动机的中型直升机米—8,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直升机,共有百多种改型,生产万余架,销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这是前苏联直升机制造业的又一个奇迹。米里领导研制的最后一个型号是战斗直升机米—24A。6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米里第一个提出了战斗直升机的设想。这一设想一提出来,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直升机速度那么慢、防护又那么差,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是根本无法生存的。让直升机上战场作战,简直是冒险家的幻想。米里不理会那一套,默默地进行方案论证,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储备。他们用米—4直升机挂上机枪、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进行试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米里提出了研制一种既能对地作战,又能运送一个作战小分队的战斗运输直升机的研制方案,得到了当时苏联国防部的全力支持。
1968年5月军方下达了研制战斗直升机的任务。米里领导他的设计局仅用—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米—24A战斗运输直升机。该直升机采用并列双座驾驶舱,驾驶舱后面是宽大的运兵舱,可载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机上携带机枪、火箭、导弹等武器,属于一种武装/运兵直升机。
米里1970年1月逝世后。他的学生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季申科担任了米里设计局的第二任总设计师,直到1991年退休。
在担任总设计师的21年中,他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战斗直升机的研制上,其次是重型民用直升机的研制。
首先,季申科领导设计局对米—24进行重大改进。由于米里领导研制的米—24A存在不少缺点,它不是“纯”战斗直升机,又要作战,又要运兵,势必顾此失彼;并列驾驶舱设计影响飞行员的视界,不利于作战;驾驶舱后面的运兵舱,使机身特别宽大,雷达截面积大、被弹面积大,容易被探测和攻击;同时,由于“包袱”沉重,直升机的机动性受到影响。
从1970年开始,季申科领导设计局重新设计了米—24的前机身:将并列双座的宽大驾驶舱改为两个各自独立的串行式阶梯型座舱,射击员在前,驾驶员在后。这样的改进有很大益处。
第一,大大改善了飞行员的视界,有利于贴地飞行时观察地面障碍物,有利于搜索和攻击目标;第二,前机身变窄,减小了阻力,能防止一弹击中两名机组人员,有利于提高生存力。此外,武器系统也有所增强,其导弹攻击目标的准确性提高了两倍。军事专家们认为,经过重大改进的新型号米—24D优于 美国AH—1S“眼镜蛇”。米—24D型战斗直升机连续生产20多年,共生产数千架,其出口型米—25和米—35销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70年代中期以后,季申科领导设计局开始根据军方要求研制新一代战斗直升机米—28。同米—24相比,米—28具有重大改进。首先米—28不再担任运兵任务,是专门用于作战的“纯”战斗直升机,直升机的性能和机动性明显提高;其次由于机身变细,减小了雷达截面积,降低了被探测概率、有利于提高直升机的生存力。该机在设计上采取巧妙的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保护那些关键部件。两台发动机距离较远,中间由主减速器隔开,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前后驾驶舱防护增强,前有防弹玻璃,周围有陶瓷装甲,能经受子弹的多次打击。可以说,米—28是世界—上防护最强的战斗直升机。米—28装有新型的瞄准—驾驶—导航综台系统,其武器威力大,所携带的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可达8千米。优于西方的导弹。许多西方军事专家认为,米—28的生存力高于美国的 AH—64“阿帕奇”。
除了研制战斗直升机以外、季申科还领导设计局研制了迄今世界大使用过的最大的单旋翼直升机米—26。米—26最大起飞重量56吨,最大载重20吨。从1979年开始投入批生产并获得适航证。
1991年申季科退休,由马尔克.弗拉基米洛维奇·万贝尔格接替他,担任米里设计局第三任总设计师,到1997年病逝,只有6年时间。他的主要功绩就是,领导设计局对米—28进行改进。当时俄军方对米—28还不够满意,因为它没有夜间或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万贝尔格领导设计局很快推出米—28的新改型——米—28N。该直升机与美国的 AH—64D“长弓阿帕奇”相似,旋翼轴上方的大园球内装有毫米波雷达,又装有先进的夜视设备,从而使米—28成为具有威慑力的“夜间大盗”。
此后,万贝尔格领导设计局进行了许多新方案直升机的探索,例如战斗直升机米—40方案,民用直升机米—58方案,与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的米—38方案等。
1997年春,万贝尔格突然病逝后,米里设计局选举西涅尔希科夫担任总设计师兼总经理。他是四位总设计师中最年轻的—位。他继续进行万贝尔格未竟的事业,完善夜战直升机米—28N并领导米—38的研制工作。
卡莫夫设计局(卡)
卡莫夫, 海军用直升机. 精品:卡28, 32, 卡50战斗直升机.
图波列夫设计局(图)
1925年,图波列夫担任了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设计局(从事陆上飞机和水上飞机的研制)的领导工作。在1925年至1930年间,该局设计制造了AHT-3(P-S)、AHT-4(TB-1)、AHT-5(刃-4)和AHT-6(TB-3)等不同类型的全金属结构飞机,并都投入了批量生产。特别成功的是TB-1和TB-3单翼重型轰炸机。1929年,被称为“苏维埃国家”的TB-1出色地完成了从莫斯科经过西伯利亚到纽约的飞行。图波列夫设计的轰炸机,长期在苏联空军中服役,所生产的TB型飞机总数超过了一千架。 在这些年代里,该局还设计试制了一些水上飞机:如AHT-8、AHT-22、AHT-27等,以及一些特种飞机,如长航时的AHT-25、巨型的AHT-20、以及高速飞机AHT-40等。 在战争年代里,图波列夫和他的助手们为满足前线的要求,研制了一种新型前线轰炸机图-2。该机载弹量大、机炮火力强,且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和较大的航程。图-2飞机于1943年末投入批生产,1944年参加作战。直到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主要机种都是轰炸机,从重型轰炸机图-4、图-85,到喷气轰炸机图-12、图-14,以及后来的图-22“眼罩”、图-26“逆火”和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在轰炸机的基础上,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研制运输机,从图-104、图-114、图-124、图-134、直到图-154,图式客机的舒适性和经济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后来的图-204打下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末,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了一种超音速客机图-144,这种两倍音速的客机同英法合作的“协和号”惊人的相似,不论是外形还是在性能上,而图-144要早上天三个月。
安东诺夫设计局(安)
安东诺夫在列宁格勒工学院毕业后就成了滑翔机制造厂的主要设计师。他的轻型滑翔机成为了当时标准滑翔机。许多苏联飞行员在他的滑翔机yC-4、yC-6等上训练自己成为快速飞机驾驶员。在国防体育的滑翔运动中,也被广泛应用。安东诺夫自己也成为一个优秀的滑翔运动员,他曾驾驶过契拉诺夫斯基设计的世界上独创的抛物线型机翼的滑翔机作了试飞。在1932年全苏滑翔运动大会上,他荣获了“A级运动员”的称号,他驾驶着自己设计的滑翔机,作了精采的飞行。他的“前哨”号滑翔机,创造了许多次世界纪录。`
1959年初,他设计成功了一种新型“A-11”教练翱翔滑翔机。这是全金属的张臂式单翼滑翔机,机上装有离地后会自动收起的升降输,尾翼成45°装在机身上,同时起水平和垂直安定面的作用。用飞机牵引只要滑行四五十公尺即可脱离地面,滑翔机的最大容许速度可达200公里/小时,可以在任何普通和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行。
天才的安东诺夫后来又成为飞机设计家。他的创造性思想,表现在飞机制造中,有着特别的生命力。安东诺夫和自己所领导的设计小组在近代双翼机已无用处的议论下,用杰出的技巧设计了超过当代世界上所有双翼飞机水平的“安-2”。这是一架单发双翼多用途飞机,具备许多其他飞机所没有的优点:它可在田野等处起飞降落,滑跑距离只有180公尺,能作5公尺低空飞行;设有最新的无线电导航、定向、盲目飞行和着陆设备;操徽和维护简单;载重量大,用作运输机可载运一吨半货物或十多名旅客;可作播种、灭虫、施肥、除草等四十多种用途。此外装上浮简可在水上使用,装上雪橇可用在雪地。
1957年,安东诺夫领导下的设计局研制了安-10“乌克兰”式巨型客机,它比图-104喷气式客机的耗油量小,可乘坐84名旅客,并能带3吨半货物。安东诺夫还为旅客的舒适和安全,驾驶员操称的简单作了独特的创造。
在安东诺夫主持设计局期间,他还领导设计了安-8, -12, -22, -26, -32, -72, -124军用运输机, 安-2, -14, -28多用途运输机,安-24旅客机以及全金属滑翔机安-11, -13, -15等着名飞机。
伊柳辛设计局(伊尔)
伊柳辛设计局设计的第一架飞机是DB-3型轰炸机。它的试飞结果非常理想,性能不亚于当时其他国家的同类型产品。成机于1936年8月装备苏联空军,并曾在当年五一劳动节的活动中,在红场上空做了精采的飞行表演。 伊柳辛是从该局设计的第二架飞机——伊尔-2强击机开始闻名的。伊尔-2强机于1939年设计制造,它具有独特的射击一轰炸武器系统,能携带专门的反坦克炸弹,机身装有防护装甲。卫国战争期间,该机共生产了36,163架。后来,该局又设计了伊尔-10强击机。同时,该局仍继续进行着轰炸机的设计制造工作,并于1940年和1943年分别制成了双发远程轰炸机伊尔-4和伊尔-6,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伊尔型强击机是卫国战争中参战数量最多的飞机,在粉碎德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联的《真理报》当时曾评价道:“伊柳辛的飞机不仅是航空科学的成就,而且还是重大的战术发明。”
战争后期,伊柳辛设计局开始研制喷气式轰炸机。1946年,研制的第一架喷气式轰炸机伊尔-22开始试飞,它装有四台涡轮喷气发动机。1948年,该局又设计制造了苏联第一架喷气式前线轰炸机伊尔-28,它装有两台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采用平直上单翼,时速为900公里。以后,伊柳辛设计局又设计制造了伊尔-46和伊尔-54轰炸机。伊尔-46和伊尔-28在外形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最大航程可达5000公里,最大载弹量为6吨,时速为930公里。伊尔-54和以前的飞机区别较大,机翼后掠角为55",采用自行车式起落架。同时,第一架后掠翼喷气式强击风伊尔-40也顺利地通过了国家鉴定。但是,在伊尔-28之后,该局设计的军用机没有被投入使用;因为在战争后期,苏联政府已决定各航空设计局进行专门化生产,伊柳辛设计局被指定专门研制旅客机。
1943年,伊柳辛设计局开始了旅客机的设计工作。 1946 年,第一架旅客机伊尔-12试制成功。它装有两台 AIII-82ΦH活塞式发动机,有27~32 个客座。接着,该局又制了伊尔-14旅客机。这两种飞机的质量都很好,曾在苏联民航和空军中广泛使用,世界上先后有20多个国家购买了这两种飞机。 1947年,又一种新型旅客机伊尔-18问世。它可载客60人,起飞重量42吨,装有两台 AIII-73活塞式发动机,以时速500公里巡航时,最大航程可达6,200公里。但它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因为当肘苏联政府要求航空工业尽快向喷气式方向发展。十年之后,装有四台AH-20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伊尔-18问世,载客量为110人。这是该局的第一种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飞机,也是当时在苏联国内航线上使用最普遍的旅客机。
1967年9月 15日,新的大型旅客机伊尔-62投入航班飞行,这是伊柳辛设计局最成功的设计成果之一,它可以与当时美国的波音707和DC-8相媲美。该机装有四台涡轮风扇发动机,经济巡航速度为820~90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为9820公里,最大载客量186人。
⑶ 俄罗斯为什么要把军事力量高的这么强
俄罗斯军事的强大只是相对的,其进攻性的国防方针,给人一种强势的感觉
1、俄罗斯军工强、装备不强
俄国同乌克兰一样,都继承了很多前苏联的军工遗产,但由于体制腐败、资金短缺,造成人才储备流失。而且这两国的装备甚至会出现优等品出口、残次品留下自用的问题。
像09年出口阿尔及利亚的MIG—29就因质量问题被客户退回,甩给了俄罗斯空军
2、俄罗斯战略武器强、常规武器不强
俄罗斯海军自苏联解体至今20年已无有新舰服役,水面舰艇已严重老化、超期服役。库兹涅佐夫航母已失去作战能力,现处于翻修改造中
3、俄军的主要战略战术思想已经落伍,多数部队不具备遂行多样化战斗能力
俄格冲突就是例子
⑷ 俄罗斯的空军实力很强吗
俄罗斯空军只是世界领先水平,但不算很强。从历史上苏俄的空军成绩都是用人肉堆砌成的,二战时期苏联空军更加是造就德国王牌飞行员的“水分和土壤”!不过目前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技术,充沛的资源,和众多军火市场买家,但是政治上的不稳定,和树敌过多的俄罗斯还是让很多人捏一把汗。
⑸ 俄罗斯的人口不算多,貌似跟日本差不多,为什么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这么强
强?如果说军队战斗力,俄国(苏联)在近代除了反击德国成功,有哪些大胜的战争可以说一下吗?沙俄到苏联,土地减少一大片,苏联到俄罗斯土地又减少一大片,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打到莫斯科城下,苏联对日宣战时二战都快结束了,中国抗日战争都打八年了,日本穷成什么德行不用多说吧,而且日本陆军的装备各方面都无法和苏联比(日本为什么爱拼刺刀,别说什么武士道,就是因为三八大盖太垃圾了),日本主要发展的是海军,当然苏联还是很牛逼的,重工业很发达,持续作战能力很强,屡战屡败还是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尤其二战以后,美国运走了德国专家,俄罗斯则运走了德国机器,两个国家进行军备竞赛,苏联除了军舰其他的基本占了世界武器的一半。而日本作为战败国,有和平宪法管着,只能拥有自卫队,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⑹ 为什么朝战时苏联空军战绩远胜美国空军
最先批露的权威性解密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2年6月,叶利钦在给美国参议院战俘和失踪人员调查委员会的信件中称:“我们认为,有1309架美国飞机在北朝鲜上空被击落,有262名美国飞行员得救。”这一数据得到了美国的认可。
沈志华教授在《大地》 (2000年第十九期) 发表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根据大量史料研究得出结论:“在整个战争期间,先后有12个苏联空军师投入了空战,轮番参战的空军人数总计为72000人,1952年最多时达到25000-26000人。苏联空军的歼击机总共击落了1097架敌机,高射炮兵总共击落了212架敌机”。沈志华的研究总数也是1309架,证实了叶利钦的批露数据的真实性。
中国官方和军方公布的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共击落、击伤敌机425架。其中击落332架。
那么中、苏空军在朝鲜战场击落美国飞机总数为1641架。
那么中、苏空军在朝鲜战场损失了多少战机呢?
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公布,苏联空军在朝鲜战场空战中共损失战机245架。与美国空战的战损比为1:4。从旅顺苏联空军的202座烈士墓来看,苏联空军只牺牲了202名飞行员,损失245架战机可信的。
中国官方和军方公布的志愿军空战损失战机236架,战损比为1:1.4(包括地面炮火击落数,有消息称空战实际战损比为1.5:1)。
中苏空军在朝鲜战场能够打出这样的战绩,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苏联战机性能优于美国战机。1950年11月的空战,苏联空军的雅克-9对美国的野马,空战性能上战有较大优势。1951年的空战,苏联的米格-15对美国的F-80和F-84,空战性能上占绝对优势,战绩大部分是由这一时期取得的。1952年初开始,美国的F-86开始服役,米格-15一度处于劣势。
但只处于一个多月的劣势后,苏联的改进型米格-15比斯投入战斗,又重新取得战机性能上的优势。米格-15比斯与F-86相比,6000米以下空战F-86战优,6000米以上空战米格-15比斯占优,算是平分秋色。米格-15比斯胜在火力上,装一门23MM和37MM航炮,空战中一炮必杀,F-86只要中上一炮不是凌空爆炸,就是一个跟斗栽向地下,很难还击或飞回去的。F-86装6门12.7毫米机枪,也可能是美国考虑航炮精度不够的原因,所以才以数量来弥补精度的不足。但却弄巧成拙,虽然命中率有所提高,但杀伤力明显不够。往往将米格打成蜂窝,也只是击伤,反而被米格带伤一炮将其击落。F-86运气好点的顶多也就拼个同归于尽。中苏损失的战机大多是在同归于尽的情况下损失的。
二、中苏战术上优于美国。中苏空军充分利用米格15比斯爬升性能和高空作战性能好的优势,居高临下俯冲向F-86发动攻击,F-86为摆脱被动挨打局面,不得不向上爬升去与比斯进行高空作战,这又正好暴露了F-86爬升性能差和高空作战性能差的弱点,结果不是在爬升过程中被比斯打掉就是在6000米以上高空被比斯击落。
三、中苏击落的美国飞机有相当一部分是轰炸机,歼击机打轰炸机要容易得多,而美国击落中苏的全是歼击机。
四、中苏空军既有战机性能上的优势,又有空战技能上的优势,在朝鲜战场空战中战损大大低于美国空军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中苏空军同美国空军争夺的是鸭绿江至平壤的制空权。美国人深黯断其粮道的战略要领,只要将鸭绿江至平壤的运输补给线瘫痪,志愿军就会不战自败,所以将空中打击重点放在切断志愿军的运输补给线上。中国当然更清楚,常驻朝鲜的参战部队达80-100万之众,每天消耗的生活物资和武器弹药至少需要10-15军列。只要一天运不过去,志愿军就无法在朝鲜坚持下去,所以中苏空军的任务就是保护鸭绿江至平壤的交通运输线。
于是一场切断补给线和反切段补给线的空战在鸭绿江至平壤一带展开,经过几场大规模空战,美国投入朝鲜1750余架的各类战机被打掉一大半,元气大伤,此后一是不敢夜间偷袭,二是不敢大机群出动轰炸,就连骚扰性的小规模偷袭也不常有,且往往有来无回。于是中苏空军牢牢掌控了鸭绿江至平壤、清川江、元山的带的制空权,美国人将这一带称之为“米格走廊”。这一带的交通运输线从志愿军入朝参战到战争结束始终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从未被切断过一整天,从而保障了朝战的胜利。
同时通过保卫运输补给线的空战,牵制和基本消灭了美国空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减轻了志愿军前线作战的压力。打到后来,美国投入朝鲜的作战飞机只剩下100来架,不能有力支持地面部队作战。志愿军能够长时间坚守上甘岭阵地和取得上甘岭、金城战役的胜利与美国虽有制空权却缺少作战飞机,不能有效配合地面部队作战、不能对志愿军形成空中威胁是分不开的。
⑺ 俄罗斯的空军为什么会装备大量的直升机
你要从俄罗斯的国情去看待这个问题,俄罗斯从二战后经济就下行了。为了捍卫其军事强国,依然将资金都用在军工方面,所以在军备方面要强悍有优势的。
⑻ 俄罗斯如果没有核武器,那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俄罗斯即使没有核武器,其军事实力依旧是非常强悍的,军事实力仍旧可以名列前茅。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期的绝大多数军事武器装备以及军备制造技术。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国家,随着它的解体,其内部呈现出多方分歧,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一家独大,成为如今在军事上能够和美国制衡的国家。
当然最近数年来俄罗斯一直注重超高音速武器的研发,“匕首”、“锆石”等一系列超高音速弹道导弹可以以超出10马赫的速度对目标发起攻击,不仅如此,俄罗斯还有数款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其近些年来的频繁试射也在彰显其实力,其搭载的弹头无论是核弹还是常规弹头,结果都是毁灭性的。
所以,不论俄罗斯有没有核武器,其军事实力也远超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再加上强腕的普京总统,没有哪个国家敢招惹俄罗斯。
⑼ 俄罗斯的空军实力和美国有的一拼吗
目前完全无法跟美国比,美国的空军属于全球进攻型配置,俄罗斯目前只能算国土防空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只继承了一半多的空军实力,曾经在几年时间里没能购进一架新飞机,现有的飞机保养维护和训练也很差,导致现役飞机完好率很低,空军人员素质下降。
飞机性能也无法相比,美军187架F22已全部入役并形成了战斗力。现役的三代战机除了部分F16全部换成了AESA雷达,还有强大的空中加油机、预警机、电子干扰机、电子侦察机等辅助机群。
俄罗斯空军目前正在快速复兴阶段,但要恢复前苏联时期的辉煌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