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捷克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什么,此项运动的竞技方式是什么,捷克的体育强项是什么,此项运动的竞技方式又是什
捷克体育概况
全世界都知道这些着名的捷克运动员名字,例如艾米勒·让托培克,亚诺米尔·雅格尔,巴维尔·内德维德,让·热勒日尼等等。冰球队的成就——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大赢家以及众多的世界冠军——滑雪、足球,和射击等让全世界的体育爱好者为之而疯狂。
捷克人热爱运动,几乎全民都投入其中。在捷克差不多每一项集体运动都有许许多多的业余组织以及热心的组织者,在他们的空余时间组织众多赛事。
同时,捷克的男女运动员也在他们的职业领域内也取得相当非凡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运动员们迎来了最好的时机。
捷克冰球队在1999,2000和2001年连续三年获得世界冠军的称号,鼓舞了 士气,又为捷克赢来长野冰球奥运会冠军。
捷克足球队也显示出他们的职业素质,在2004年欧洲排名第三。
田径领域,三次奥运冠军获得者,2000年欧洲和世界最伟大的运动员,标枪运动员让·热勒日尼成就了一段神话。而十项全能第一个世界纪录得保持者罗曼·谢伯勒也将捷克载入了世界运动史册。
但是,其他运动并非就落在其后,比如捷克的排球运动和足球运动。以至于人们常常只记得捷克足球队参加欧锦赛,而布拉格也成为年复一年球迷们观看冠军赛的城市之一。
捷克人不仅仅是优秀的运动员,而且是革新家,例如,弗朗缇希克·让达·苏克,通过对器材材质的改良,赢得了1900年夏季奥运会掷铁饼冠军,从那之后,他的革新也被掷铁饼运动采用。
捷克体育历史发展沿革和捷克体育组织
体育运动在捷克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卢森堡家族统治时期。当时是不同的爵位授予比赛,可以说是今天体育比赛的前身。
从16世纪开始,雪橇和滑冰成为大众普及的运动,但是滑冰的发明远可早到13世纪。
到了15 到16世纪之交,室内运动开始出现,而今天的布拉格城堡内也可以寻找到当时的室内运动场馆。贵族在室内打网球以及其他球类,同时也热爱其他的运动比如说箭术。九柱游戏比赛也开始流行起来。
到17世纪,击剑运动也诞生了。
捷克奥委会,作为一个体育强国,捷克拥有从属于国际奥委会的捷克奥委会,从2004年就开始所有基础设施的准备工作,并且已经提交2016年布拉格承办夏季奥运会的申请。
捷克体育协会关注捷克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是非官方的所有运动的联合会。其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达到70项之多。到2006年12月31日,已经有90个社团,9231个体育组织和运动俱乐部,拥有1,504,289名会员。其中还包括捷克运动协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足球协会和捷克冰球协会。
索科尔(雄鹰)体育协会成立于1862年,当时的领导人是米罗斯拉夫·蒂尔(Miroslav Tyrs)和因德里赫·福格纳(Jindrich Fugner),同时其他的索科尔组织也在捷克境内各地区逐步建立,1904年统一形成捷克索科尔社团,这是世界上同类组织中历史最悠久的。
索科尔不仅仅是一个体育组织,同时也表现在爱国精神和民主意识。正因如此,索科尔(Sokol)曾三度几乎停顿。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的所有集权政体都对其发出过禁令。第一次对索科尔(Sokol)的禁令,发生在一战期间的1915年;第二次发生在纳粹占领捷克领土的时候;第三次是1948年。
1990年索科尔(Sokol)再度复活。现今的索科勒支持57种在CSO组织的体育项目,包括适合所有年龄和不同能力人群的十分宽泛的体育项目,也包括适合残疾人的项目。索科尔组织在捷克,对加拿大有数众参加的泰里福克斯义跑活动(Terry Fox Run)取得重大影响力。捷克索科尔体育协会(CSO)在全捷克共和国43的区域有其组织。总部设在布拉格蒂尔宫(Tyrs House)。捷克索科尔体育协会(CSO)是世界索科尔联合会中人数最多的组织。
捷克传统体育运动
在众多捷克体育运动强项中,我们能够罗列的不仅仅是冰球,足球,田径和障碍滑水,同时还有,比如,自行车足球(Cycle ball),在70年代和80年代,波史匹席勒兄弟(Pospíšil brothers)俩就赢得了20项世界桂冠。
十项全能捷克共和国在十项全能项目,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而这种领先的格局首先是由罗伯特`热梅力克(Robert Změlík)所开始的,他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赢得了金牌。捷克向世界显示了十项全能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而这些投掷专家也不是每次都必须赢。从那时开始,其他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就开始根据这个捷克模版更专注于毅力的训练。热梅力克之后,另一个伟大的运动员汤马士·德沃夏克(Tomáš Dvořák)进入了这项领域。但是,这位三次世界冠军获得者,欧洲冠军和亚特兰大铜牌获得者从2000年开始经历病痛的折磨,而正在那时罗曼·谢伯尔勒(Roman Šebrle)出现了。正是谢伯尔勒,在2001年5月27日,在奥地利的国特兹(Götzis)小镇,神奇地打破了9000点的边界,以9,026点破了德沃夏克的世界纪录。谢伯尔勒没有参加2001年埃德蒙顿锦标赛,但是德沃夏克去了并且为他自己赢得了第三个世界冠军的称号。而谢伯尔勒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赢得了胜利,并且在这个项目上遥遥领先。谢伯尔勒是十项全能真正的领头羊。
障碍滑水捷克共和国也通常会在障碍滑水项目上取得金牌,这要多亏了河流的递减和人工运河数量的增加。而在捷克有这么多障碍滑水的爱好者和运动员,要归功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卢卡希·波勒尔特(Lukáš Pollert)的胜利。四年以后,这个胜利被谢捷潘卡·希勒热托娃(Štěpánka Hilgertová)所延续。在接下来的几年,她被视为奥运比赛的第一女人。她在世界杯和世锦赛上都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在悉尼奥运会上摘金。双体船也是捷克的传统项目。马瑞克·热哈斯(Marek Jiras)和托马斯·马德尔(Tomáš Máder)在悉尼获得了铜牌,而接下来是雅罗斯拉夫·沃尔夫(Jaroslav Volf)和翁德耶·施捷潘内克(Ondřej Štěpánek)在雅典的胜利。所有这些运动员都是世界精英。
足球和冰球捷克共和国最普及和流行的运动仍然是足球和冰球。在这两项运动上捷克是世界超级强国,都以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为依托。业余爱好者球队的比赛和锦标赛经久不衰,而且任何赛事需要租借足球场或者冰球馆也不成为问题。当然这和媒体的宣传、赞助商的兴趣不无关系。每当国家球队取得胜利,在捷克就像过节一样。当捷克冰球队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凯旋而归,球迷们蜂拥来到布拉格老城广场,高唱凯歌,大声欢呼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冰球队队员的名字,甚至和他们共和国的总统比肩齐名。
其他运动捷克对世界范围内某些运动的普及也功不可没。比如说手球(捷克的说法,虽然并不是那么普遍,叫民族手球——这和普通的手球区分开来,运动场被分为几个部分,而每个球手只能按他在队中所行使的角色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排球和山地自行车。捷克在这些运动项目上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也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此外,捷克也参与了一些国际组织的运作,以帮助这些运动能更好更正确地开展,比如捷克就是刚刚新建的欧洲排球联合会的发起人。
捷克承办的体育赛事
金鞋大奖赛这个在奥斯特罗瓦举办的运动会被列为超级大奖赛,总是明星云集。
布拉格国际马拉松比赛—布拉格国际马拉松的举办地点正是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心,除五月的捷克马拉松锦标赛,其他的赛事也接连不断,像家庭赛,半程马拉松赛,女子赛,公司赛等等。赛程穿越整个城市中心区域——这个被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围绕着查理大桥两端展开,在布拉格城堡的背景下,来自全世界6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马拉松选手开始他们的竞程。布拉格国际马拉松比赛是全欧洲最流行的赛事,同时也是一项文化盛事,在2004年就吸引了超过170,000名观众,同时也让竞跑好手们来这里一决高下。
赛艇、龙舟、皮划艇比赛—布拉格市中心,伏尔塔瓦河,同时也是赛艇、龙舟、皮划艇比赛重地。历史悠久的赛艇和龙舟赛总是吸引众多的爱好者。捷克室内球公开赛这项运动从1993年开始普及,但是第一届赛事只有来自捷克,德国,俄罗斯和瑞士的43支球队,到了2004年,有19个国家221支队伍参赛。
摩托车赛—捷克摩托车赛有着广泛而悠久的历史。不仅拥有像斯柯达摩托队(Škoda Motorsport factory team),巴努车队(Barum rally),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布尔诺的马萨日科环形道就是天然的最好的赛道,2005年吸引了120,000名观众前往观看捷克大奖赛。而东波希米亚城市巴杜比采(Parbice)也是因为天然的地形条件每年也举办金头盔赛。
赛马—巴杜比采也是举办赛马的城市,其赛场据说为是欧洲大陆最难的赛道。从1874年就开始举办赛马。
冬季运动—早在冬季运动被广泛关注,捷克就开始承办了多种多样的冰上竞技比赛了。例如每年在哈拉赫夫(Harrachov)举办的高台跳雪比赛。而2009年捷克的里拜莱茨(Liberec)即将承办世界滑雪大赛。
捷克体育设施
众多现代化的运动场馆在过去几年内的建设,让捷克跻身于全欧最好的运动设施国家之列。
萨兹卡体育馆(Sazka Arena)—— 布拉格(Praha) 2002年9月动工,2005年2月竣工,萨兹卡是一座多功能的运动、展览、演出场馆。最大观众容量达18,000人。
契兹体育馆(ČEZ Aréna)——维特科维采(Vítkovice)1986年投入使用的契兹体育馆在重新翻新和装修了以后,以全新的姿态重现在人们的眼前,现在的容量是4,000-13,000名观众。
顶尖体育馆(Tipsport arena) -里拜莱茨(Liberec)这座多功能的场馆可容纳9,000名观众,不仅仅作为体育比赛,而且也用于文化和社会活动,其便利设施也居于欧洲同类场馆前列。
杜霍芜体育馆(Duhová Aréna) - 帕杜比采(Parbice)2001年,经过8个月的施工,这个场馆重新开始投入使用,50年历史冰球场重换新颜。
布德瓦体育馆(Budvar aréna) - 捷克布捷约维采(České Budějovice)这座修建于1946年的运动场,2002年8月经受伏尔塔瓦河水灾的毁坏后重修。
T-MOBILE体育馆(T-Mobile Aréna) - 布拉格(Prahga)
丰田体育馆(Toyota Arena) - 布拉格(Praha)
斯塔霍夫体育场(Strahov Stadium)——布拉格(Praha) 这座运动场由6个草坪和两个人工草坪运动场构成,整体面积超过6公顷,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捷克体育运动名人
他们在国内以及全世界都声名远扬,因为他们的速度,毅力,韧力和勇气,他们让捷克骄傲。
十项全能
Tomáš Dvořák(born May 11, 1972)
Roman Šebrle(born November 26, 1974)
水上运动
Štěpánka Hilgertová(born April 10, 1968)
Martin Doktor(born 1974)
田径
Emil Zátopek(1922 – 2000)
Dana Zátopková(born 1922)
Jan Železný(born June 16, 1966)
Helena Fibingerová(born 1949)
Jarmila Kratochvílová(born 1951)
Šárka Kašpárková(born 1971)
冰球
Jaromír Jágr(born February 15, 1972)
Ivan Hlinka(1950–2004)
Dominik Hašek(born 1965)
Patrik Eliáš(born 1976)
滑冰
Šárka Záhrobská(born February 11, 1985)
Kateřina Neumannová(born February 2, 1973)
足球
Pavel Nedvěd(born 1972)
Petr Čech(born 1982)
速度滑冰
Martina Sáblíková(born May 27, 1987)
花样滑冰
Alena (Aja) Vrzánová(born 1931)
网球
Jaroslav Drobný(1921–2001)
Ivan Lendl(born July 3, 1960)
Martina Navrátilová(born October 8, 1956)
Nicole Vaidišová(born April 23, 1989)
自由滑冰
Aleš Valenta(born 1973)
② 索科尔第十六团是什么电影里的
索科尔第16团是什么电影里的?不知道应该是大边儿国外的吧,咱们中国应该没有这样的电影。
③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可见"是什么意思
伏尔加河(俄语:Волга;英语:Volga River)又译窝瓦河,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全长3690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入里海。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国民经济中,在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罗斯人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也曾画过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Volga River)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全长3500多千米,最后注入里海,流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
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
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在这个流域居住的6450万人,约占俄罗斯人口的43%。
它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Volga-Baltic Waterway)连接波罗的海(BalticSea),通过北德维纳河(Northern Dvina River)连接白海(White Sea),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Volga-Don Canal)与亚速海(Sea of Azov)和黑海(Black Sea)沟通,注入里海(Caspian Sea)。所以有“五海通航”的美称。
伏尔加河流经地区
伏尔加河发源于俄罗斯特维尔州奥斯塔什科夫区、瓦尔代丘陵东南的湖泊间,源头海拔228米。自源头向东北流至雷宾斯克转向东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尔加格勒后,向东南注入里海,大致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伏尔加河基本数据
从源头至奥卡河口为伏尔加河上游,此段河长1327千米。从奥卡河口至卡马河口为伏尔加河中游,长511千米。
卡马河口以下为伏尔加河下游,河段长1850千米。落差190米,平均流量8000立方米/秒。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全长3690千米。
伏尔加河支流众多,河网密布。有200余条主要支流,最大的支流有奥卡河和卡马河。伏尔加河干支流河道总长约8万千米。
它源自莫斯科西北瓦尔代丘陵,源头海拔228米(748英尺),河口在海平面以下28米(92英尺)。
它总共约有200条支流,大多自左岸与其汇合。伏尔加河可分为3段:上游,从发源地到与奥卡河汇合处;中游,从与奥卡河汇合处到与卡马河汇合处;下游,从与卡马河汇合处到窝瓦河本身的河口。
伏尔加河上游在穿过瓦尔代丘陵时是小溪,随后穿过一串小湖泊,接纳谢利札罗夫卡河,再向东南流经一条梯形的凹谷。
通过勒热夫镇后,它折向东北,在特维尔(旧称加里宁)接纳瓦祖察河和特韦尔察河而河水增多,再继续向东北流经雷宾斯克水库;注入水库的还有莫洛加、舍克斯纳等其他诸河。
从水库向东南进发,窝瓦河流经南有乌格利奇高地、北有丹尼洛夫高地和加利奇-丘赫洛姆低地的狭窄而排满树木的河谷,继续沿温札低地和巴拉赫纳低地而抵达下诺夫哥罗德(在这一段有科斯特罗马河、温札河和奥卡河注入伏尔加河)。
在其与奥卡河汇合处至喀山这一段东-东南方向的河道上,右岸接纳苏拉河和斯维亚加河,左岸接纳克尔热涅茨河和韦特卢加河,为此伏尔加河河床和流量增加了一倍。
在喀山,它南折在萨马拉进入水库,与来自左岸的主要支流卡马河汇合。
从此向前,伏尔加河成为一条强劲有力的大河;它除了在萨马拉弯形成一狭窄的弯流外,皆沿伏尔加山山麓朝西南直奔窝瓦格勒(在萨马拉弯和伏尔加格勒之间,仅在左岸接纳较小的支流萨马拉河、大伊尔吉兹河和耶鲁斯兰河)。
在伏尔加格勒的上方,窝瓦河折向东南,而其主要的岔流阿赫图巴河亦向东南岔出,与主干河平行流入里海。
在伏尔加河与阿赫图巴河之间有一氾滥平原,其中布满许多连接沟渠、裁弯取直的旧水道、弯流。
在阿斯特拉罕上方,有另一岔流布赞河;从此开始就是伏尔加河三角洲,面积18,985平方千米以上,是俄罗斯最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的其他主要岔流还有巴赫铁米尔河、卡梅贾克河、老伏尔加河和博尔达河。[1]
伏尔加河三角洲
伏尔加河上游
伏尔加河出源头后经过一连串彼此沟通的低洼湖泊,下行穿过维什涅伏洛茨基冰碛山岭,形成石滩和急流。在斯塔利茨城以下,伏尔加河进入广阔而微有起伏的低地。在特维尔察河与谢克斯纳河之间,伏尔加河接受了许多支流,其中大的支流右岸有:绍沙河、杜布纳河、涅尔河;左岸有:梅德韦季察河、莫洛力河及谢克斯纳河。从谢尔巴科夫城至雅罗斯拉夫尔城,伏尔加奔流在两岸高竣且布满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峡谷中,之后河流进入广阔的低地。在科斯特罗马城以下,两岸又变高竣,再下行又为低地。从谢克斯纳河河口到奥卡河河口,伏尔加河接受许多支流,其中最大的是科斯特罗马河及温扎河。从源头至奥卡河口为伏尔加河上游,此段河长1327千米。[1]
伏尔加河中游
从奥卡河口至卡马河口为伏尔加河中游,长511千米。中游河段接纳近40条支流,以右岸的苏拉河和斯维亚加河,左岸的维特卢加河为最大。较大的河流尚有克尔仁涅茨河、鲁特卡河、大科克沙河、小科克沙河、伊列季河、卡赞河、库德马河、松多维克河及齐维利河等。[1]
伏尔加河下游
卡马河口以下为伏尔加河下游,河段长1850千米。伏尔加河接受卡马河以后,就变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卡马河口附近河谷宽达21千米,至捷秋希城与乌里扬诺夫斯克城之间宽达29千米。伏尔加河在察列夫库尔干附近绕过索科尔山形成长约200千米的萨马拉河湾,古比雪夫水电站即兴建在这里。伏尔加河在斯大林格勒(现伏尔加格勒)附近进入里海低地。在此分出一条左岸支汊一阿赫图巴河。此后,再无支流汇入。伏尔加河下游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只有契列姆尚河、萨马拉河、大伊尔吉兹河及小伊尔吉兹河、耶鲁斯兰河等。伏尔加河与阿赫图巴汊河之间的陆地叫阿赫图巴河漫滩。河漫滩总面积7500m²;平水期面积为900km²。伏尔加河在里海出口处形成广阔的三角洲,有80余条汊河,其中可以通航的只有巴赫捷米罗夫斯基河、老伏尔加河、布赞河及阿赫图巴河。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④ 世界上内流河最长的是哪个国家
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是伏尔加河 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是塔里木河 欧洲最大的河流,同时也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里海。在这个流域居住的6450万人,约占俄罗斯人口的43%。它通过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连接波罗的海,通往北德纳维河水系和白海——波罗的海接通白海,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与亚速海和黑海沟通,所以有“五海之河”的美称。 干、支流通航里程3,256公里;货运量占全国河运总量的半数以上。主要货流以石油、木材、粮食、机械为大宗。结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个月。重要河港还有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喀山、萨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伏尔加河河源处海拔仅有228米,而河口处低于海平面28米。从距河源不远的尔热夫算起,往下3000多公里的河段内,总落差仅有190米,因此河水流速缓慢,沙洲、浅滩、牛轭湖、废河道广为分布,是一条典型的平原河流。三角洲面积1.9万平方公里。 伏尔加河古代称〃拉〃(pa),中世纪人们改称为〃伊基尔〃(Итиль),至于什么时候叫它〃伏尔加〃,已无从可考。伏尔加河流经俄罗斯13个联邦主体,它们依次是特维尔州、雅罗斯拉夫尔州、科斯特罗马州、伊凡诺夫州、下诺夫哥罗德州、马里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鞑靼共和国、乌利扬诺夫斯克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伏尔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 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发源于俄罗斯加里宁州奥斯塔什科夫区、瓦尔代丘陵东南的湖泊间,源头海拔228m。自源头向东北流至雷宾斯克转向东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尔加格勒后,向东南注入里海。 河流全长3688km,流域面积138万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约为8000m3/s,年径流量为2540亿m3。 伏尔加河干流总落差256m,平均坡降0.007。河流流速缓慢,河道弯曲,多沙洲和浅滩,两岸多牛轭湖和废河道。在伏尔加格勒以下,由于流经半荒漠和荒漠,水分被蒸发,没有支流汇入,流量降低。伏尔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分成80条汊河注入里海。 伏尔加河支流众多,河网密布。有200余条主要支流,最大的支流有奥卡河和卡马河。伏尔加河干支流河道总长约8万km。 伏尔加河出源头后经过一连串彼此沟通的低洼湖泊,下行穿过维什涅伏洛茨基冰碛山岭,形成石滩和急流。在斯塔利茨城以下,伏尔加河进入广阔而微有起伏的低地。在特维尔察河与谢克斯纳河之间,伏尔加河接受了许多支流,其中大的支流右岸有:绍沙河、杜布纳河、涅尔河;左岸有:梅德韦季察河、莫洛力河及谢克斯纳河。从谢尔巴科夫城至雅罗斯拉夫尔城,伏尔加奔流在两岸高竣且布满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峡谷中,之后河流进入广阔的低地。在科斯特罗马城以下,两岸又变高竣,再下行又为低地。从谢克斯纳河河口到奥卡河河口,伏尔加河接受许多支流,其中最大的是科斯特罗马河及温扎河。从源头至奥卡河口为伏尔加河上游,此段河长1327km。 从奥卡河口至卡马河口为伏尔加河中游,长51lkm。中游河段接纳近40条支流,以右岸的苏拉河和斯维亚加河,左岸的维特卢加河为最大。较大的河流尚有克尔仁涅茨河、鲁特卡河、大科克沙河、小科克沙河、伊列季河、卡赞河、库德马河、松多维克河及齐维利河等。 卡马河口以下为伏尔加河下游,河段长1850km。伏尔加河接受卡马河以后,就变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卡马河口附近河谷宽达21km,至捷秋希城与乌里扬诺夫斯克城之间宽达29km。伏尔加河在察列夫库尔干附近绕过索科尔山形成长约200km的萨马拉河湾,古比雪夫水电站即兴建在这里。伏尔加河在斯大林格勒(现伏尔加格勒)附近进入里海低地。在此分出一条左岸支汊一阿赫图巴河。此后,再无支流汇入。伏尔加河下游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只有契列姆尚河、萨马拉河、大伊尔吉兹河及小伊尔吉兹河、耶鲁斯兰河等。伏尔加河与阿赫图巴汊河之间的陆地叫阿赫图巴河漫滩。河漫滩总面积7500kmz;平水期面积为900km2。 伏尔加河在里海出口处形成广阔的三角洲,有80余条汊河,其中可以通航的只有巴赫捷米罗夫斯基河、老伏尔加河、布赞河及阿赫图巴河。 1.奥卡河:奥卡河是伏尔加河右岸最大和水量最多的支流,发源于中俄罗斯丘陵,地处奥廖尔以南,河源海拔226m,在高尔基城附近注入伏尔加河。 奥卡河全长1478km,流域面积24.5万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30m3/s,实测最大流量20000m3/s。 从河源至乌格拉河汇口为上游。奥卡河在此段流在曲折的峡谷中,河宽很少超过lkm,接纳的较大支流有:乌帕河、日兹德拉河、乌格拉河。从乌格拉河到莫克沙河口为中游,此段接纳的较大河流右岸有:奥塞特尔河、普罗尼亚河、帕拉河、莫克沙河;左岸有:莫斯科河、古斯河。莫克沙河口以下为下游,此段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莫克沙河和左岸的克利亚兹马河。 奥卡河上游含沙量为0.5kg/m3,中游卡卢加附近为0.28kg/m3,下游为0.1—0.06kg/m3。大部分悬移质输沙量发生在春季,在中游约占年输沙量的97%。 2.卡马河:卡马河发源于乌德摩尔梯自治共和国喀尔普什基诺村附近,是伏尔加河左岸最大的支流,河长2032km,流域面积52.17万km2。其左岸支流有维舍拉河、楚索瓦亚河、别拉亚河和伊克河,右岸有维亚特卡河等支流汇人。 卡马河上游在低洼的沼泽中间流过,河床极为弯曲。左岸支流维舍拉河注入后,卡马河变成右岸高、左岸低的宽阔的多水河流。在楚索瓦亚河汇口以上80km的一段距离中,两岸变高,河床收缩,流速增大。卡马河在楚索瓦亚河口到别拉雅河口这一地段,河漫滩变宽,河床中出现心滩和岛屿。注入伏尔加河前,卡马河右岸高出水面80m以上,这一段,河漫滩宽达5km以上。 卡马河流域冬季大量积雪,因而春汛水量很大,持续约1个半月至2个月。水位变幅在邦久戈村附近达到7.5m。卡马河平均封冻期为5~5个半月,即从11月末到次年4月中。 卡马河在喀山市以南与伏尔加河汇合,使伏尔加河水量猛增一倍,河面展宽到3km左右。 卡马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融雪,在彼尔姆融雪占年径流量的比重为57%,地下水占25%,雨水补给仅占18%。 卡马河河口年平均流量3760m3/s,平均年径流深2270mm,径流模数O。0072m3/(s·km2)。 卡马河径流的季节分配相当稳定,各季中次春季最大,其次为秋季。 卡马河总落差为263m,平均坡降0.013。 别拉亚河是卡马河最大支流,源自东乌拉尔山,河流全长1420km,流域面积14.19万km2.于卡马河口以上395km处注入卡马河。右岸主要支流有:努古什河、大因泽尔河、乌法河、塔内普河等,左岸支流有乌尔善河、选马河、契尔马桑(qCpMacaH)河等。 别拉亚河以雪水补给为主,在斯帖尔利塔马克城占径流量的55%,地下水占25%,雨水占20%。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春汛期间,在斯帖尔利塔马克城水位变幅达6.2m,乌法河口达10.8m。别拉亚河年平均流量950m3/s,平均径流深211mm,径流模数6.7L/(s·km2)。斯帖尔利塔马克附近,别拉亚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59kg/m3,在乌法河口附近0.093kg/m3,比尔斯克附近O.118kg/m3,其中悬移质输沙量90%~97%。 维亚特卡河发源于维亚特卡一彼尔姆垅岗沼泽间的一个小湖,是卡马河右岸最大支流,河长1367km,流域面积12.92万km2,在距卡马河口209km处注人卡马河。维亚特卡河以雪水补给为主,其次雨水和地下水补给各占一半。河口多年平均流量890m3/s,平均径流深2.7mm,径流模数6.9L/(s.km2)。维亚特卡河含沙量不大,基洛夫城附近o.06kg/m3,维亚特波梁内城附近0.11kg/m3。
⑤ 奥斯特里茨战役介绍
奥斯特里茨战役(一作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会战”,他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场着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作战时间:1805年12月2日
作战地点: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地域
作战双方:俄奥联军(8.6万人,350门火炮)VS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7.3万人,250门火炮)
参战部队序列和指挥官
法军:
总司令:拿破仑
近卫军:指挥贝西埃
第一军:军长波拿道特
第三军:军长达武
第四军:军长苏尔特
第五军:军长拉纳
骑兵预备军:军长缪拉亲王
俄奥联军;
总指挥:库图佐夫(实际指挥权在亚历山大一世手上),左翼总指挥:巴克斯霍顿
俄罗斯近卫军:指挥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锋部队:指挥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锋部队:指挥基恩米亚
第一纵队:指挥多克托洛夫
第二纵队:指挥伦格朗
第三纵队:指挥普雷斯比斯维斯基
第四纵队:指挥克罗拉瑟
第五纵队:指挥利希顿斯坦因
【作战背景】 1805年10月,法军取得了乌尔姆会战的胜利。但是当时的形势对于法军来说,并不是真正有利的。就在10月21日,即拿破仑在乌尔姆接受奥军投降的第二天,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指挥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直布罗陀西口的特拉发加角,同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进行了19世纪的最大一次海战。结果,法西联合舰队基本上全军覆没。经过这一海战,英国解除了来自法国的海上威胁,夺得了海上霸权。从此拿破仑失去了海外竞争能力。他的英国对手在海上实力方面拥有了强大优势。这样,拿破仑不得不赶紧争取陆战场上的胜利,否则,整个欧洲大陆事态的变化,将是很难预料的。
此时,法军在奥地利前线面临的情况是:首先,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先头部队,已经穿过奥地利,进到了奥国西部边界的因河一线。这支俄军约有4万5千人,途中汇集了陆续败退下来的奥军部队,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劲旅。因为奥军已在乌尔姆失利,他们进到因河以后立即停驻下来,企图凭借有利地形组织防御,阻止法军向维也纳进攻。而在该军后面跟进的另一支俄军,当时已从东北方向进入摩拉维亚(现捷克南部),正向奥洛穆茨开进。
其次,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军,已在意大利北部摆脱了法军的牵制,目前正向国内撤退,其目的显而易见,是要加强维也纳的防御力量。还有,在乌尔姆要塞被围之前进到弗赖堡的一支奥军,大约6000人,已经同原驻那里的盟军会合而驻止设防。在法军继续东进后,该军必将严重威胁法军日益廷长的后方交通线。
如果这几支军队会合起来,或者同时配合作战,那么,法军必将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
除了奥俄联军的上述动态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情况。这就是普鲁士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十几万普军正在向奥地利边境开进,准备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投入反对拿破仑的战争。这样一来,形势便日益紧张了。如果十几万普军越过了鲁特山脉,在法军背后投入战斗,那么,法军就将受到俄奥普三国军队的联合攻击。拿破仑清楚地意识到,要取得胜利,无论如何必须在普鲁士参战以前彻底击败俄军,摧毁第三次反法联盟中这根重要支柱。
在乌尔姆会战中逃脱的奥军残部与俄军5万人会合后向东退却。11月中旬放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后,俄奥联军继续向北转移。拿破仑当机立断,力求尽快抢占维也纳,切断在因河一线的俄军之退路,想在卡尔大公率领奥军回到奥地利以前,把这支俄军包围歼灭在多瑙河以南地区。此时,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预感到了形势的严重性,因而极为明智地在法军还来不及展开行动之前,就指挥俄军迅速撤离了因河防线,在克雷姆斯渡过了多瑙河,尔后继续向北实行退却。为阻止法军的追击,俄军撤退时,炸毁了多瑙河上几乎所有的桥梁。
11月14日,拿破仑进占维也纳后,迅速调整了部署。他命令骑兵军和第4、第5军一刻也不停留,立即从维也纳出发,北渡多瑙河进行追击。同时,命今第3军从维也纳继续向东,前出到布拉迪斯拉发,保障大军右翼的安全,并且大张声势,尽量造成拿破仑正在这个方向的假象。命令第1军向西北开进,前出到布迭约维策,负责监视从乌尔姆侥幸逃出的费迪南大公,保障大军左翼的安全。
进驻维也纳的法军要想追击撤退中的俄国部队,必须越过多瑙河。而要北渡多瑙河,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夺占维也纳城北的那座大桥。
奥军撤出维也纳后,对于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冲维也纳桥,舍不得像库图佐夫那样,撤出之后立即予以炸毁,而是将桥暂时地保留着。负责防守该桥的奥斯贝尔公爵接到命令,只有万不得已才可将桥炸毁。法军骑兵军军长缪拉巧施妙计,只用了几分钟时间,便轻而易举地夺占了维也纳城北大桥。
维也纳桥的丢失,完全出乎库图佐夫的预料之外。法军很快开到了多瑙河北岸。现在,俄军随时都可能被追来的法军包围。于是,库图佐夫决定,俄军继续实行退却。
然而,在继续追击俄军的过程中,骑兵军长缪拉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骑兵军在追到摩拉维亚西南20多公里的地方时,遇到了俄军后卫的顽强阻击。缪拉担心自己一个军单独冒进,周围态势对己不利,他想在步兵到达之后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于是自作主张,向俄军的后卫指挥官提出了暂时休战的建议,并允许俄军自由地向北撤退。俄军非常痛快地同意了缪拉的建议,并安全地自动撤走了。对于这个愚蠢行为,拿破仑当然非常恼怒,他责骂缪拉说:“我简直找不到话来表示我对你的不愉快。你只是我的一个前卫指挥官,没有我的命令根本无权作休战的安排;你葬送了我的胜利。立即破坏休战,向敌军前进。告诉那位在这一协定上签字的俄国将军,说他也无权这样做;只有沙皇才有这样做的权利。”
俄军的后卫部队本来打得很顽强。有效地迟滞了法军的前进速度,现在,加上一个偶然的停战协定,又使他们获得了缓兵之利。因此,库图佐夫得以率主力顺利撤到布尔诺,尔后又退到了奥洛穆茨。
与此同时,由俄国本土开来的另一支俄军,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亲自监督之下,也已经赶到了奥洛穆茨。从维也纳逃跑出来的奥国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也随同撤退的奥军到达了该城。11月下旬,得到俄国援军加强的俄奥联军(约8.7万人)在奥洛穆茨占领阵地。拿破仑率法军追赶到布尔诺地区后也停止前进,敌对双方相距60余公里,各自占领阵地,积极谋划着下一步行动。拿破仑一方面抓紧时机调集兵力(增至7.3万人),选择有利地形与敌手对峙;另一方面假意惧怕联军的强大兵力,要求进行谈判。拿破仑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继续撤退,以便创造条件,寻求战机。而骄横的沙皇也求战心切,在他的再三督促下,11月27日,俄军不待后续部队到达即向布尔诺以东地区开进,企图从南面迂回法军。
当时关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问题,联军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暂时避战,不与拿破仑发生接触。如果法军来攻,应该毫不迟延地继续撤退,以等待时机。他们认为只有等待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军和后一批来自俄国的援军到达以后,特别是等到12月15日普鲁士参战以后,才能同拿破仑进行决战。另一派人,以年轻气盛的沙皇和联军的参谋长、奥地利将军魏洛特尔为首,其中还包括沙皇的年轻侍卫长彼得.道戈路柯夫公爵,以及沙皇的近卫军军官们。他们认为,拿破仑的法军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削弱,而普鲁士军队的参战,也已确定无疑,因此,当包括近卫军在内的2.7万名俄军开到以后,在联军已经拥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东躲西藏,不去同法军接触,那就太不象话了。他们要求立即转入对法军的进攻。
拿破仑闻知联军内部的争论后。意识到要想引诱联军在普鲁士参战和又一批援军到达之前进行决战,必须采取欺敌措施,促使亚历山大这个主战派得到支持,而使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不能得逞。为此,他命令法军从前沿阵地开始后撤,做出打算退兵的样子;同时派出自己的侍从武官萨瓦金去奥洛穆茨谒见亚历山大,建议进行停战谈判。而且,特别指示萨瓦金,叫他请求沙皇,同意与拿破仑举行单独会晤;如果亚历山大不愿意与拿破仑会见,那就建议他派一个全权代表来法军大本营进行谈判。
拿破仑采取的这些行动,在联军总司令部引起了一片欢呼。许多将军认为,这是法军软弱无力的反映,拿破仑已经害怕了,无能为力了,要完蛋了,必须趁此机会把他打倒,千万不能放过他。这样一来,库图佐夫的阻劝,终于丝毫不起作用,他的主张被彻底否决了。
沙皇亚历山大判断,根据拿破仑的一惯为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是绝对不会这样低声下气来俯就于人的。因此,他冷冷地拒绝了拿破仑关于进行个人会晤的要求,只派了自己的侍卫长道戈路柯夫公爵去进行象征性的谈判,并不打算达成什么协议。拿破仑又抓住了这一有利机会,在会见这个特使时,他装出一付精疲力竭的样子,但也表演得恰到好处。而在会见结束时,他吞吞吐吐地拒绝了沙皇使者提出的关于放弃意大利和其他一些占领地的要求。这也使俄国特使加深了拿破仑信心不足的总印象。这个事后被拿破仑轻蔑地嘲笑为“黄毛小子”、十足的“轻浮之辈”,而当时在拿破仑面前显得十分傲慢的道戈路柯夫,实际上自己被拿破仑戏弄了,扮演了为拿破仑传达意图的可笑角色。经过一番表演与活动之后,拿破仑深信,联军一定会上圈套,决战即将到来。
【战役企图及战前部署】 战役,实际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开序幕的。当时,俄奥联军的总兵力已达到8万6千人,其中俄军5万3千人,奥军3万3千人,共有火炮350门。根据总司令部的决定,联军将这些兵力分成5路纵队,从奥洛穆茨附近的阵地出发,逐次向东南开进,在布尔诺以东的奥斯特里茨镇及其西南一线展开。12月1日,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俄奥联军的进攻计划,是由联军参谋长魏洛特尔将军制定的。他制定计划的出发点是:法军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进攻能力,不久就将向维也纳撤退。基于这个判断,计划规定:使用一部兵力牵制法军的北翼,而以总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预计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突破对方的防御,尔后迂回法军的右侧,切断通往维也纳的退路,将所有法军聚歼于布尔诺以南和以东地区。
法军方面,为了赢得决战,拿破仑决定把所有能够调拢来的部队都集中起来。他当时的决策是:将原来派往西面监视费迪南大公残部的第1军,和派往布拉迪斯拉发担任大军右翼警戒的第3军,立即调上前线,限令它们在两天之内赶到布尔诺附近。这样,除了继续留守维也纳的第8军,保卫后方交通线的第7军,以及在南部地区对意大利方向进行警戒的第2、第6军外,他把其余的6个军即近卫军、骑兵军和第1、3、4、5军,迅速地集中到了布尔诺地区,使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万3千人,并拥有250门火炮。拿破仑集中这些兵力,是尽了最大力量的。但与他当面的俄奥联军相比,仍然居于明显劣势。不过,就联军方面来说,他们完全没有估计到拿破仑的兵力会有这么强大,而认为当面的法军最多不过5、6万人。
拿破仑把他的战场选在布尔诺以东地区,对于尔后夺取胜利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早在法军向北追击俄军时,拿破仑随军来到这里,他立即发现,这一带地形良好,是一个理想的战场。他当时就同周围的将领说道,他要在这里打一仗。据说,拿破仑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获益不少。他曾对人说过,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要加以研究,因为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所以,选择有利战场,是拿破仑作战中的一大特点。
法军进到布尔诺后,立即在该城以东地区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该地区所以便于防御,是因为地形比较有利。它的北缘是一条大道,由布尔诺通往一个名叫奥斯特里茨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叫哥尔德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劳斯尼兹河,该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后与西面的哥尔德巴赫河汇合。在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汇成几个湖泊,其中比较大的有扎钱湖和莫尼茨湖,构成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位于这三条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其突出的顶部叫普拉岑高地。占领这个高地,就能观察和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总之,普拉岑高地在这个防御地区内是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拿破仑决心孤注一掷。在俄奥联军向前开进和占领阵地的过程中,他不断分析对方的部署和意图,为创造进行反击的条件,故意示弱于敌,引诱敌军来攻,在果断地决定放弃普拉岑高地之后,还命令法军继续后撤。因此,法军于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战场西缘的哥尔德巴赫河一线。随后的战斗表明,拿破仑这一招使得沙皇上当,联军因为轻易地丢弃了已经占领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败。
拿破仑所以这样作,其主要意图是:首先引诱敌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军防御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的地段;然后,乘俄奥联军主力南移而中间空虚之机,集中法军主力在中段进行反击,必须不借一切代价夺回该地区的要点普拉岑高地;尔后,向南卷击,以扎钱湖及其周围的沼泽地带为铁砧,以从北面压过来的法军主力为铁锤,歼灭俄奥联军主力于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地区。为此,拿破仑决定,要在防线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样宽的正面上,只配置总兵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意图,法军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队展开在大约10公里的地段上组织防御。防线北起布尔诺与奥斯特利茨之间的乡村大道,南至扎钱湖北缘的特尔尼兹村。整个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各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线上,配置了拉纳的第5军和贝尔纳多特的第1军,而在两个军侧后方约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线上,隐蔽地配置着缪拉的骑兵军和拿破仑的近卫军,此外,还有一个作为预备队的师和法军的大本营。因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线部队的配置情况,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处也观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线上,只配置了苏尔特的第4军。这个防御地段恰好面对着河对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该军右侧后方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达武的第3军隐蔽在那里,作为南段的后备部队。这个部署说明,苏尔特和达武2个军的任务将是很重的。他们要象斗牛士那样,用手中的红布把联军引向自己,同时又要保证,不能使敌人突贯整个防御。
从当时整个兵力对比来看,法军仍然居于劣势地位,可是,经过双方的具体部署,局部地区的兵力情况就有明显的变化。在南翼法军仅以一万多人牵制着联军四万多人,而在北翼,法军则集中了约六万人去对付联军的四万多人。法军在局部上形成了优势。
【战役进程】 为诱使俄奥军队加速发起进攻,拿破仑主动放弃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奥军队将此举误判为法军惧战退缩。于是,联军决定在奥斯特里茨地域展开,并于12月2日对法军发起进攻。
早上7时左右,俄、奥军各自排成密集的队形,展开在大约12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向法军发起了进攻。
在战线南段,实施进攻的联军主力发展非常顺利。由于在兵力上占有大约4:1的优势,他们迅速攻克了位于哥尔德巴赫河东岸的特尔尼兹村,进到了西岸的佐克尔尼兹村,迫使法军逐渐向后退却。按照拿破仑的计划.战斗开始以后,就是要把联军主力牵制在南段,一旦出现机会,则在中段给以决定性的一击。但是,战斗的进程出乎拿破仑的意料,联军进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尔德巴赫河西岸。
为了制止俄奥联军向南段法军的侧后实行迂回,稳定防御阵势,同时也吸引更多的联军投入这个方向,拿破仑命令,配置在该段第二线的第3军迅速投入战斗,从西南方向突击敌人的左侧后方。由于法军的新锐力量突然实施猛烈的反击,已经渡过哥尔德巴赫河的联军,被迫向河的东岸撤退。
对于联军来说,南翼的进攻遭受一点挫折,进到佐克尔尼兹村的部队暂时撤了回来,完全是无关大局的情况。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对此是理解的。当时,库图佐夫尽管事实上已被剥夺了指挥权,但他仍带领一个军的兵力,稳坐在普拉岑高地,静观战局的进一步发展,等到了关键时刻再把这支部队拿上去。可是,刚愎自用的沙皇却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联军主力的攻击受挫,进攻部队开始出现后退现象,没有征求库图佐夫的意见,便命令占领普拉岑高地上的这个军放弃阵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联军。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联军右翼和侧后的安全,同时增强那里的攻击能力。殊不知这样一来,便自己把联军的整个部署给打乱了。
拿破仑一直在等待的时机终于来到。上午9时左右,他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看到俄军正自动撤离普拉岑高地,于是立即命令第4军以其左翼2个师转入进攻,迅速从普拉岑高地北侧攻占该高地。尽管该军的另一个师正协同右邻第3军,抗击着联军的主力,兵力并不雄厚,但由于俄军已经撤出阵地,因而进展顺力,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占领了这一要点。
普拉岑高地一经失守,亚历山大随即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库图佐夫的协助下,下令将所有的预备队调上来,企图重新夺回这一高地。这样一来,在高地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双方的骑兵进行了非常猛烈的冲杀。在反复争夺中,俄军只有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国近卫军的轻骑兵及时赶到时,又被迫退了下来。尔后,俄军再一次投入骑兵,再一次进行猛烈反扑。眼看法军又有可能被压回来。正在千钓一发之际,贝西埃率领近卫军的一部分重骑兵赶到,并且从俄军的侧翼猛冲过来,致使俄军阵脚大乱。这样,俄军连续四次进行了猛烈反击,结果都被法军打退,到中午11时左右,即经过2小时的拉锯战以后,俄军终于再也无力对普拉岑高地进行反击了。紧接着,法军转入进攻,把俄奥联军从阵地中央切开,使他们分为互相不能策应的南北两个部分。位于南面的联军主力,完全暴露在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火力之下。
与此同时,在北段进行的战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军的第5军和第1军在缪拉的骑兵军的配合下,顽强地打退了联军两个军的多次冲击,稳稳地坚守着阵地。而在削弱了联军的进攻能力以后,缪拉的骑兵军和拉纳的第5军果断地进行了反击,把北面的联军赶回到了奥斯特里茨。
联军在整个战线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军彻底击溃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还被法军第3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兵力牵制着,正处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钱湖之间,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态势中。其左翼是沼泽地和湖泊,右翼和侧后受到占领普拉岑高地的法军的威胁,处境更是危急。拿破仑极其敏锐地发现并迅速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他在占稳普拉岑高地以后,很快把火炮调了上去,用以支援法军的全线反攻。
拿破仑指挥法军主力对联军南翼3个军的翼侧和侧后实施了最后的突击。法军呼喊着从高地的斜坡横扫下去。面对这一无法抵挡的洪流,联军很快就溃散了。只有少数人逃往布尔诺方向,大部分被压缩到了扎钱湖和莫尼茨湖之间的沼泽地带。这些人员当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们被赶到了刚刚结冰的湖面上,人马车炮,拥挤不堪;而在这时,普拉岑高地上的法军炮兵,开始向湖面进行猛烈轰击。顷刻之间,冰碎炮翻,人员纷纷落水,据说有几千人葬身湖底了。在这样完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联军士兵无可奈何,纷纷地放下武器,当了俘虏。
联军惨败的局面已经非常明朗了。整个联军的溃散势不可挡。就连弗兰西斯和亚历山大的侍从人员,也都顾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两位至尊丢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许可以说,是冬天短暂的白昼救了两位皇帝的性命,使他们侥幸地逃出了法军的包围。在激战中,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负了伤,差一点当了法军的俘虏。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战役结果】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7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史称“三皇会战”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是体现拿破仑军事天才的典型战例。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听后,懊丧地走到墙上张挂的欧洲地图前,说:“看来这幅地图十年里没有任何用处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战役简评】 法军在奥斯特里茨以少胜多。突出体现了拿破仑的统帅才能,他把谋略与冒险,勇敢与灵活有机的相结合,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而联军则在计划、组织和实施战斗行动方面一再严重失算(对敌情侦察不够,错误地估计拿破仑军队采取消极被动的行动,对军队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官兵纵然英勇奋战,却未能挽回败局。
整个战役给人启示较为深刻的,大致有以下5点:
战役筹划者必须洞观战略全局,以求高屋建瓴。
必须有效地实施战略欺骗。
必须着力于选择有利战场。
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必须把握战机,果断用兵。
【战后影响】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法国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在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开启了拿破仑从此达6年之久的极盛时期。然而,如果从欧洲军事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军事价值,它宣告了警戒线式战略和线式战术的破产,证明了资产阶级法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的优越性。由此引发出欧洲近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变革。
⑥ 关于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
1805年11月21日,拿破仑率领缪拉、拉纳和苏尔特三个军进驻奥斯特里茨,他要把俄奥联军引进他亲自选定的这个战场,以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彻底打破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此时法军在奥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对面的奥母兹聚集了85000俄奥联军,他相信联军会凭优势兵力发动进攻。为了确保对手上钩,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谈判中故意示弱,接着让部队做出准备撤退的假象。最后又走出大胆的一步:主动放弃位于战场中央的战略要地普拉钦高地,将自己的右翼彻底暴露在联军面前。与此同时,波拿道特和达武的两个军正在火速赶来增援。他们一旦到达,法军总兵力将达到73000人,足以和联军匹敌。对此重要消息,联军却一无所知。12月1日,拿破仑做出了最后的部署。左翼由拉纳的第五军(13000人)镇守北面的桑顿山,缪拉亲王的5600名骑兵预备军在后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军也将在这一线发起攻击。南方的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是拿破仑故意暴露出来的右翼,吸引联军进攻。这一侧仅由苏尔特军的一个师12000人把守,师长列格朗。达武的第三军将在第二天凌晨抵达增援。苏尔特军余下的两个师(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则潜伏在战场中央,一旦联军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举攻下普拉钦高地,切断联军两翼的联系。与此同时,联军总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计划。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主张继续撤退以拖垮劳师远征的法军,但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和急于复仇的奥地利将军们被拿破仑的诱敌之计所迷惑,认为这是打败拿破仑的天赐良机。尽管名义上库图佐夫是全军总指挥,但实际的决定权在亚历山大手中。最后,由奥地利的洛维特将军制定的联军作战计划正中拿破仑下怀:巴格拉季昂指挥右翼前锋部队进攻桑顿山,牵制法军。利希顿斯坦因的第五纵队则负责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联军主攻方向在南线,左翼前锋部队和第一二三四纵队在巴克斯霍顿的指挥下,将攻占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打垮法军的右翼,然后向北全面包抄。南线和北线12月2日凌晨6点,联军在弥漫的大雾中开始移动。激战首先在南线爆发,基恩米亚率领5000奥军组成的左翼前锋部队进攻塔尔尼兹村,被法军击退。8点,多克托洛夫第一纵队的14000俄军赶到,以优势兵力攻下了塔尔尼兹村。联军在塔尔尼兹村还未及站稳脚跟,达武已经率军赶到并立即发起反击,夺回塔尔尼兹村。随后,联军乘混乱又发动了一次反击,再次攻下塔尔尼兹村。对塔尔尼兹村的进攻开始后不久,伦格朗指挥的第二纵队(俄军12000人)和普雷斯比斯维斯基指挥的第三纵队(俄军10000人)也先后投入了对索科尔尼兹村的进攻。索科尔尼兹村战况激烈,俄军首先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不久,败退下来的法军立即重整部队,发动反击夺回索科尔尼兹村。俄军再次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达武军的费利埃师赶到,又将俄国人赶出索科尔尼兹村。此后索科尔尼兹村反复易手,但联军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占据。在北线,巴格拉季昂指挥的右翼前锋部队由13000名俄军组成,利希顿斯坦因的4600名奥地利骑兵在他的侧翼。他们负责进攻拉纳把守的桑顿山。联军发动了数次猛烈的攻势,但在法国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协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点30分,拉纳和缪拉发动反击,一举将联军赶出北方战场。普拉钦高地在南线和北线展开激战的同时,苏尔特军的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共16000人)乘着浓雾的掩护,推进到普拉钦高地脚下静静潜伏,等待着进攻的信号。上午8点半,由24000名俄奥联军组成的第四纵队在克罗拉瑟的指挥下,也开始离开普拉钦高地,加入对南线的攻击。至此,南线已吸引了超过5万人的联军主力。中央的普拉钦高地正如拿破仑的设想一样,变得兵力空虚,法军将轻而易举的从此突破。上午9点,拿破仑对苏尔特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也就在这时,红日终于透出云层,驱散了浓雾。蛰伏已久的法军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的精锐士兵敲着鼓点,挺着刺刀,一举冲上普拉钦高地。面对法军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钦高地原上本洋溢着乐观气氛的联军总部顿时乱作一团。克罗拉瑟的部队已经离开,利希顿斯坦因的部队也在激战当中。法军轻易的就粉碎了驻守俄军的抵抗,占领了高地。伦格朗率第二纵队反攻,也被苏尔特军击退。11点30分,法军已完全控制了普拉钦高地。随后,拿破仑将大本营移到了普拉钦高地上,同时命令波拿道特从北线赶来增援。为了避免被彻底分割的命运,康斯坦丁大公亲自率领作为预备队的俄罗斯近卫军做孤注一掷的反攻。拿破仑也将贝西埃指挥的近卫军投入战斗。战局一时呈胶着状态,但拿破仑手下还有完整的波拿道特第一军,而联军已经没有一只预备队可以投入战斗了。随着波拿道特大军源源不断开上普拉钦高地,俄罗斯近卫军终于支持不住,全军溃退。到了下午2点,普拉钦高地上尸横遍野,拿破仑完成了他分割联军的计划,联军的中路彻底被击溃。自此大局已定,联军的溃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联军的溃败下午2点,重整后的圣海拉尔师兵分两路,从普拉钦高地南面开下。一路前往索科尔尼兹村,会同达武发起反击;一路切断南线联军的归路。南线联军很快就被这最后的一击打垮,各支部队纷纷夺路而逃。混乱中,亚历山大甚至丢掉了他的参谋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亚历山大最后被俄军在一个小村落中找到。挡在联军撤退线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钱湖。奥地利和俄罗斯的士兵试图从结冰的湖面逃离。但此时普拉钦高地上的大炮已经架好。炮弹呼啸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数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联军士兵则只能在湖边等待被俘。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编辑本段 回目录 奥斯特里茨战役 - 结果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6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1805年12月4日,弗兰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兰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⑦ 奥斯特里茨战役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1805年11月21日,拿破仑率领缪拉、拉纳和苏尔特三个军进驻奥斯特里茨,他要把俄奥联军引进他亲自选定的这个战场,以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彻底打破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此时法军在奥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对面的奥母兹聚集了85000俄奥联军,他相信联军会凭优势兵力发动进攻。为了确保对手上钩,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谈判中故意示弱,接着让部队做出准备撤退的假象。最后又走出大胆的一步:主动放弃位于战场中央的战略要地普拉钦高地,将自己的右翼彻底暴露在联军面前。与此同时,波拿道特和达武的两个军正在火速赶来增援。他们一旦到达,法军总兵力将达到73000人,足以和联军匹敌。对此重要消息,联军却一无所知。 12月1日,拿破仑做出了最后的部署。左翼由拉纳的第五军(13000人)镇守北面的桑顿山,缪拉亲王的5600名骑兵预备军在后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军也将在这一线发起攻击。南方的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是拿破仑故意暴露出来的右翼,吸引联军进攻。这一侧仅由苏尔特军的一个师12000人把守,师长列格朗。达武的第三军将在第二天凌晨抵达增援。苏尔特军余下的两个师(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则潜伏在战场中央,一旦联军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举攻下普拉钦高地,切断联军两翼的联系。 与此同时,联军总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计划。老谋深算的库图佐夫主张继续撤退以拖垮劳师远征的法军,但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和急于复仇的奥地利将军们被拿破仑的诱敌之计所迷惑,认为这是打败拿破仑的天赐良机。尽管名义上库图佐夫是全军总指挥,但实际的决定权在亚历山大手中。最后,由奥地利的洛维特将军制定的联军作战计划正中拿破仑下怀:巴格拉季昂指挥右翼前锋部队进攻桑顿山,牵制法军。利希顿斯坦因的第五纵队则负责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联军主攻方向在南线,左翼前锋部队和第一二三四纵队在巴克斯霍顿的指挥下,将攻占塔尔尼兹村和索科尔尼兹村,打垮法军的右翼,然后向北全面包抄。 南线和北线 12月2日凌晨6点,联军在弥漫的大雾中开始移动。激战首先在南线爆发,基恩米亚率领5000奥军组成的左翼前锋部队进攻塔尔尼兹村,被法军击退。8点,多克托洛夫第一纵队的14000俄军赶到,以优势兵力攻下了塔尔尼兹村。联军在塔尔尼兹村还未及站稳脚跟,达武已经率军赶到并立即发起反击,夺回塔尔尼兹村。随后,联军乘混乱又发动了一次反击,再次攻下塔尔尼兹村。 对塔尔尼兹村的进攻开始后不久,伦格朗指挥的第二纵队(俄军12000人)和普雷斯比斯维斯基指挥的第三纵队(俄军10000人)也先后投入了对索科尔尼兹村的进攻。索科尔尼兹村战况激烈,俄军首先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不久,败退下来的法军立即重整部队,发动反击夺回索科尔尼兹村。俄军再次攻下索科尔尼兹村后,达武军的费利埃师赶到,又将俄国人赶出索科尔尼兹村。此后索科尔尼兹村反复易手,但联军始终无法将其彻底占据。 在北线,巴格拉季昂指挥的右翼前锋部队由13000名俄军组成,利希顿斯坦因的4600名奥地利骑兵在他的侧翼。他们负责进攻拉纳把守的桑顿山。联军发动了数次猛烈的攻势,但在法国步兵,骑兵和炮兵的协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点30分,拉纳和缪拉发动反击,一举将联军赶出北方战场。 普拉钦高地 在南线和北线展开激战的同时,苏尔特军的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共16000人)乘着浓雾的掩护,推进到普拉钦高地脚下静静潜伏,等待着进攻的信号。上午8点半,由24000名俄奥联军组成的第四纵队在克罗拉瑟的指挥下,也开始离开普拉钦高地,加入对南线的攻击。至此,南线已吸引了超过5万人的联军主力。中央的普拉钦高地正如拿破仑的设想一样,变得兵力空虚,法军将轻而易举的从此突破。 上午9点,拿破仑对苏尔特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也就在这时,红日终于透出云层,驱散了浓雾。蛰伏已久的法军范达姆师和圣海拉尔师的精锐士兵敲着鼓点,挺着刺刀,一举冲上普拉钦高地。 面对法军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钦高地原上本洋溢着乐观气氛的联军总部顿时乱作一团。克罗拉瑟的部队已经离开,利希顿斯坦因的部队也在激战当中。法军轻易的就粉碎了驻守俄军的抵抗,占领了高地。伦格朗率第二纵队反攻,也被苏尔特军击退。11点30分,法军已完全控制了普拉钦高地。随后,拿破仑将大本营移到了普拉钦高地上,同时命令波拿道特从北线赶来增援。 为了避免被彻底分割的命运,康斯坦丁大公亲自率领作为预备队的俄罗斯近卫军做孤注一掷的反攻。拿破仑也将贝西埃指挥的近卫军投入战斗。战局一时呈胶着状态,但拿破仑手下还有完整的波拿道特第一军,而联军已经没有一只预备队可以投入战斗了。随着波拿道特大军源源不断开上普拉钦高地,俄罗斯近卫军终于支持不住,全军溃退。到了下午2点,普拉钦高地上尸横遍野,拿破仑完成了他分割联军的计划,联军的中路彻底被击溃。自此大局已定,联军的溃败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联军的溃败 下午2点,重整后的圣海拉尔师兵分两路,从普拉钦高地南面开下。一路前往索科尔尼兹村,会同达武发起反击;一路切断南线联军的归路。南线联军很快就被这最后的一击打垮,各支部队纷纷夺路而逃。混乱中,亚历山大甚至丢掉了他的参谋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亚历山大最后被俄军在一个小村落中找到。挡在联军撤退线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钱湖。奥地利和俄罗斯的士兵试图从结冰的湖面逃离。但此时普拉钦高地上的大炮已经架好。炮弹呼啸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数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联军士兵则只能在湖边等待被俘。 下午4点30分,天降小雪。拿破仑策马巡视战场,奥斯特里茨战役以法军的辉煌胜利告终。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奥斯特里茨战役 - 结果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联军损失超过26000人,其中15000人战死,超过10000人被俘。此外还损失了186门大炮,45面团旗。法军伤亡8500人,损失1面团旗。 1805年12月4日,弗兰西斯二世和拿破仑会谈,达成停火协议。12月27日,奥地利和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兰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也告终结。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满意请采纳
⑧ 列维坦的《索科尔尼克的秋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879年的秋天,列维坦完成了《索科尔尼克的秋日》这幅名画。画面上重现了灰暗的金色秋日,这秋景如同当时俄罗斯的生活、如同列维坦本人的生活那样凄凉、惨淡,它从画面上发出一股微微的余温,牵动着每个观众的愁肠:一位身穿黑衣的年青女郎--正是那个陌生女子,踩着一堆堆落叶,走在索科尔尼克的小路上。她的歌声列维坦终生难忘:”我的歌声你听起来情意绵绵,却又使你痛苦不堪......”她独自一人置身于这片秋林之中,而这种孤独又使她的周围充满了沉思与惆怅。
⑨ 莫斯科地铁的历史沿革
“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的情况下,为了改善首都的交通状况并缓解有轨电车的压力,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拉·卡冈诺维奇在1931年的联共(布)六月全会上做了关于建设莫斯科地铁的报告。
从1932年起,数千名青年投入到地铁建设中。1935年5月15日,一条以红线为标志的莫斯科第一条地铁线(1号线)通车。这也是苏联的第一条地铁线,总长度为11.6公里,从索科里尼基站到文化公园站,沿途设有13个车站。到卫国战争前夕,莫斯科又开通了两条地铁线:绿线(2号线,从索科尔站到剧院站)和蓝线(3号线,从阿尔巴特站到库尔斯克站)。
1935年5月15日,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其建设工程耗时仅3年,一期工程建了两条线。第一条线路从索科尔尼基公园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广场,共13站,长11.6公里。后来又建成3条、4条线,到1943年5条线全部通车,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了把各条线穿起来的环线地铁。
1941年10月1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下令关闭莫斯科地铁并在3小时内将地铁里的设备拆除。
1950年,自文化公园至库尔斯克站的第一段环线通车;
1952年,环线从库尔斯克站延伸至白俄罗斯站;
1954年3月,环线白俄罗斯站与文化公园站实现对接。
1955年11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消除建筑和工程中的累赘的决议》。随之,莫斯科新的地铁建设也开始以简单、经济和节省空间为主基调发展起来。
1962年,世界上最早的行车自动化系统在莫斯科地铁试用。
2013年5月15日,莫斯科人第一次将首都地铁诞生的日子作为城市节日来庆祝。这一天,莫斯科文艺名流举办了音乐会、绘画展览,一些参加过地铁建设和苏联卫国战争的老革命者还向人们讲述地铁的历史、地铁在战争年代所起的作用等。
⑩ 2035年以后人类未来男女性事是怎样的
2035完美避孕法的诞生
自从60年代的避孕革命发生以来,避孕技术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发展。真正的革命性创新发生在2035年,在细胞技术长足发展的基础上,一种名为BB(BlackBank)阻塞法避孕产生了。
这是一种无毒的病毒,注射入人体后导致输卵管或输精管局部炎症而堵塞,那种情形就和自然状态下的炎症略有相似。BB阻塞法避孕符合完美避孕的三个标准:对使用者友善;不易出错;没有危险性。
2040年——性爱玩偶
机器人为人类提供任何形式的服务,当然也会包括性服务。其实性爱机器人在技术上的研发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们的肌肤感觉更像真人——温暖、柔软又有弹性。当这个问题解决了,怎么能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是下一个研究重点,也就是如何配合它的主人作出适当的动作和情绪反应。
2045年——太空性爱
目前,对于太空性爱的探讨只局限在克服失重情况。根据美国太空总署的文件透露,太空性爱是可能的,但做起来非常困难,需要有第三人帮忙固定其中一人的体位。“而到了50年后,这种技术问题不再是问题,普通人乘飞船进入太空也不再是白日幻想。
在太空度蜜月甚至成为一种前卫时尚,而有些人更迷恋于太空性爱,一则因为,没有地球引力的控制,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各种性爱姿势,二则因为在失重情况下,血液更集中在心脏附近,男人坚挺的时间会大大延长。
2046年——一部伟大影片的诞生
王家卫《2046》同名电影在这一年一定会被有识之士重拍,也许是一部言情片,也许是一部纯色情片,也许是一部伦理片,也许是一部重新反思50年来两性关系的社会题材片。谁知道呢?
2050年——全球同性婚姻合法
同性婚姻在全球范围内正式合法化,那些同性的恋人们被更多的人类认可并接受。他(她)们可以自由的恋爱甚至结婚,不再被投入歧视的目光。在同性的婚礼上,新人同样接受着来自双方亲人的长久祝福!
2053年——纯爱风潮
由于性交的泛滥,爱情成为最单纯、可贵的东西。一些强调精神追求的人重拾简单纯净的恋爱,掀起了柏拉图式的爱情风潮,发起以纯爱为目的,摒弃性的纯爱运动,不仅成了国际纯爱组织,发出纯爱倡议,参加者还举行当众宣誓等活动。
2068年——种子银行
由于BB阻塞法避孕的风行,保存精子、卵子的“种子银行”像货币银行一样多了起来。人们在实行BB以前,提前把足够数量的精子、卵子从体内提取出来。新的细胞技术可以将男女的精子或卵子安全储存起来,长期保持它们的活性和生命力,就像千百万年前的古生植物……
2077年——性爱吧替代妓院
妓院是一个肮脏的地方,传染性病,破坏家庭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当性爱机器人与虚拟性爱技术成熟后,性爱吧悄然兴起。一些高知人士最先光顾这里,然后慢慢普及。
性爱吧最终获得多数人的认可,成为合法经营场所,甚至很多情人旅馆也因此转型,引入性爱机器人与虚拟性爱设施,单身人士也可以在情人旅馆里尽兴。
2078年——艾滋病绝迹
科研人员终于培育出艾滋病病毒疫苗。国家把接种艾滋病病毒疫苗作为一种强制性行为,要求每一个年满12岁的公民必须接种疫苗,各项费用由国家承担。在政府的大力干预下,艾滋病逐渐销声匿迹。
2080年——宝贝儿再生计划
2005年6月,俄罗斯显微外科和整形专家索科尔什奇克完成了一项风险极大的手术——为病人培养生殖器。索科尔什奇克将这个勇敢病人的宝贝儿割下来,然后“嫁接”到他的左前臂。待生殖器从不到2英寸长到近7英寸后,索科尔什奇克重新将这个新长大的器官再安回去……
2083年——克隆vs乱伦
虽然各国都明确了反对人体克隆,但是它还是像海啸一样席卷了全球。从基因学的角度,任何两个拥有相同的基因组的人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人。由于体外受精以及胚胎移植和克隆技术的发展,很难防止意外地或故意的通过基因技术进行乱伦繁殖。所以,通过联合国的努力,在2083年,颁布了条款严格的克隆法律来防止乱伦的发生――所有准备生育的父母在之前都必须作检查,如果有100%、50%或者25%的基因相同,他们将被禁止生育;如果在受孕之前没有接受检查,那么胎儿必须接受检查,任何由有100%、50%或者25%的基因相同的父母受孕产生的胎儿必须打掉;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基因相似关系一无所知,本代码授权采取必需的医学措施,阻止任何可能的对代码46的进一步破坏;如果父母在生育之前知道他们的基因相似关系,还继续生育,那么这是一种犯罪行为。
2085年——全球代孕合法化
尽管目前只有美国少数几个州通过了法律,明确了代孕的合法地位,但是这股风潮已经不能逆转。人体永远是培育胎儿的最好环境,而女性生产的痛苦,即便是再好的生殖科技都无法解决。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代孕是一个好选择。到21世纪的80年代,全球多数国家认定代孕合法,将它作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写进了法律。即便当初抵制最坚决的中国也开始了有条件的实验性尝试。不过,法律同时规定,通过代孕生产的孩子,具有协商性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