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那幅很经典的把苏联国旗举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图片叫什么
图片叫《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
长期以来,各种资料一直都说是朱可夫元帅麾下的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于1945年4月30日下午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最先将红军旗帜插上柏林议会大厦的是苏联英雄米哈伊尔·米宁。他于1922年出生,卫国战争爆发后参军,一直与纳粹德国军队作战。他不仅参加过解放列宁格勒的战役,还一路随军队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德国国会大厦,据称,在苏军即将攻克柏林之际,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必须把红旗插到帝国议会大厦楼顶!在此命令下,米宁等5名士兵携带一面红旗,最终设法到达大厦楼顶。最初,他们无法确定插红旗的合适地点,但米宁注意到大厦楼顶雕像上的王冠,于是,他爬上雕像,把带有红旗的一根金属棒插入王冠,并用自己的皮带将红旗固定。历史将铭记这一永恒的时刻——1945年4月30日。苏军红旗的树立,宣告了纳粹德国灭亡。次月,米宁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而那幅原载于前苏联《真理报》上着名的“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的照片也不是当时拍摄,而是后来补拍的,照片中挥舞旗帜者也不是米宁。由于4月30日苏军随军记者并未捕捉到红军插旗的瞬间,所以在5月2日,28岁的战地摄影师叶夫根尼·哈尔杰伊得到指示,拍摄五星、锤子和镰刀的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新闻照片。于是,哈尔杰伊带着他的“莱卡”相机、一面苏联国旗、两个红军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尔·叶戈罗夫来到被打的千疮百孔、并且已被烧毁的德国帝国国会大厦,用了一整卷胶片,拍摄了36张照片。公开发表的照片后期还经过了加工处理:背景的黑烟是后来在底片上制做的,为的是让人感觉战争仍在继续。苏军士兵的两只手腕上都戴着抢来的手表,为了塑造苏军的正面形象,在照片发表之前,哈尔杰伊在底片上做了些小小的手脚,于是手表消失了。
为了配合图片宣传,官方文字报道称,红军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率先将镶着镰刀和斧头的前苏联国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标志着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结束,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军在欧洲战场上取得的最后胜利。
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这张照片仍然成为苏联红军击败纳粹德国的胜利象征,为世人所记忆。
Ⅱ 俄罗斯议会的介绍
1993年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确立了总统制的国家领导体制。根据该宪法,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权力由总统、联邦会议(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俄罗斯联邦政府和俄联邦法院行使,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度。俄罗斯联邦会议(议会)是立法代议机关,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联邦会议为常设机关。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分别开会,会议公开进行。在两院议事规程所规定的情况下,两院有权举行秘密会议。两院可以举行联席会议以听取俄联邦总统咨文、俄联邦宪法法院咨文、外国领导人的演说。
叶利钦执政时期,由于国家杜马多数派多为反对派掌握,总统、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纷争不断。普京担任总统后通过加强对政治、政党体制的规范和治理,由统一俄罗斯党主导的国家杜马以及组成方式改革后的联邦委员会与当局积极配合,议会与执行和司法机构关系得以理顺,议会两院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协调顺畅,联邦委员会驳回已经国家杜马通过的法律的比例大为减少,立法效率大大提高。
俄罗斯地方议会即各州、共和国、直辖市、边区的议会,多实行一院制,多称立法会议,有的仍称“苏维埃代表大会”,有的已改称杜马。
Ⅲ 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希腊,英国,和韩国的首都分别是
1、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简称华盛顿,又称华都、华府,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得名于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靠近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中大西洋地区,是1790年作为首都而设置、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特别行政区划,因此不属于美国的任何一州。
2、巴黎(Paris),是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一(其余四个分别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并被GaWC评为Alpha+级世界一线城市。
3、伦敦(London),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和香港并称为“纽伦港”。
4、莫斯科(Moscow),是俄罗斯联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5、雅典(希腊语:Αθήνα)是希腊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截至2008年,雅典人口为745514人。城市总面积为412km²,是欧洲第八大城市,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
6、首尔(谚文:서울;英文:Seoul),全称首尔特别市,旧称汉城。大韩民国首都,是世界第十大城市 、朝鲜半岛最大的城市,亚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也是韩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Ⅳ 俄罗斯国家杜马是什么组织国会在俄罗斯如何体现
俄罗斯议会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会议。
根据俄宪法,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采用两院制,下议院称国家杜马(State Duma,代表联邦各主体),上议院称联邦委员会(Federal Council,代表联邦)。
联邦委员会(上议院)由俄罗斯联邦诸联邦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来自国家代表权力机关,一名来自国家执行权力机关,主要的职能是批准联邦法律、联邦主体边界变更、总统关于战争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境外驻军、总统选举及弹劾,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等。
国家杜马(下议院)的职权是同意总统对总理的任命;决定对总统的信任问题;任免审计院主席及半数检查员;实行大赦;提出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的指控;通过联邦法律。
Ⅳ 俄罗斯国家的国会在哪里
罗斯国家的国会在
莫斯科
Ⅵ 俄罗斯历届总统名单
1、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991年7月10日—1999年12月31日。
2、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1999年12月31日—2008年5月7日。
3、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2008年5月7日—2012年5月7日。
4、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2012年5月7日至今。
历届总统简介: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人,1931年2月1日出生于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
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1965年9月14日出生于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现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76]、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曾任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第3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首任总统,20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Ⅶ 俄罗斯的国家杜马是什么意思
俄罗斯实行的是“三权分立”体制,国家权力的行使建立在立法权、执行权和司法权分立的基础之上。执行权由俄联邦总统和政府行使,司法权由俄联邦法院行使,立法权由俄联邦议会行使。俄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也就是说,“联邦委员会”是俄联邦议会的上院,“国家杜马”是俄联邦议会的下院。国家杜马是全国性的,在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建立的则是地方杜马。
国家杜马的由来
俄罗斯的国家杜马是1993年建立的。在此之前,俄沿用苏联时期的办法。苏联的议会是“人民代表苏维埃”,其常设机构是两院制的“最高苏维埃”,内分联盟院和民族院。1988年,苏联进行改革,“人民代表苏维埃”改称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依然称“最高苏维埃”。当时,俄罗斯也照此办理,建立了“俄联邦人民代表大会”,其常设机构是“俄联邦最高苏维埃”。
1993年10月俄罗斯发生“炮打白宫”事件后,叶利钦总统宣布废除苏维埃制度,建立新的联邦议会,其上院称“联邦委员会”,其下院即“国家杜马”。其实,“国家杜马”的称呼是从旧俄国套用过来的。
“杜马”一词,是俄文(дума)音译,意为“议会”。沙皇俄国原是封建专制国家,1905年爆发革命运动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赐予一定权力。1906年和1907年,产生了第一、第二届国家杜马,但随后不久就被解散。后来又产生了第三、第四届国家杜马,其权力都不大,但名义上是国家的议会。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建立了“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制度。1993年,俄罗斯又恢复“国家杜马”的称呼。
国家杜马的职权
俄罗斯虽然实行“三权分立”,但总统权力极大,议会权力很小,可称之为“总统集权制”或“超级总统制”国家。按照宪法规定,国家杜马有下列职权:通过法律;批准总统对政府总理的任命;提出对政府的信任问题;任免中央银行行长;宣布大赦;对总统提出弹劾。但是,国家杜马通过的法律,要经过联邦委员会(上院)的审议,总统也有权加以否决;政府由总统直接组建,国家杜马如三次拒绝通过总统提名的总理,或两次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议案,总统就有权解散国家杜马。国家杜马要弹劾总统也很困难,必须经过如下复杂程序:国家杜马1/3以上议员“提议”;国家杜马专门委员会作出“结论”;国家杜马2/3以上多数通过“指控”;最高法院作出总统犯罪的“结论书”;宪法法院作出“指控符合规定程序”、罪行得到证实的“裁定”;联邦委员会(上院)2/3以上议员赞同。这样,弹劾才算通过。这样复杂和难度极高的程序,实际上使弹劾总统几乎成为不可能。
国家杜马的选举
俄宪法规定:“国家杜马由450名代表组成”,“每4年选举一次”。另据俄国家杜马选举法规定,国家杜马的225名代表在全联邦选举中按党派原则产生,得票率5%以上的政党才能进入国家杜马,并按得票率分配议席。国家杜马另225名代表则在“单席位”选区的选举中由多数票产生,即在全国设立225个选区,每个选区产生一名代表。新的选举法还规定,从2007年开始,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得票率将提高到7%。
Ⅷ 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的政体分别是什么
中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英国的政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法国的政体:半总统共和制。
德国的政体:议会制共和制。
日本的政体: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的政体:总统制共和制。
俄罗斯的政体:半总统共和制。
(8)俄罗斯哪个国会照片扩展阅读:
根据立法与行政的关系,民主共和国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国、总统共和国和半总统共和国。
在议会共和国,议会有权对政府(内阁)进行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由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后,政府必须辞职或请愿国家元首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
在一个总统制共和国,总统不仅是指挥军队的国家元首,而且还是接管行政权力的政府首脑,当选总统组织政府,议会有权立法和监督政府,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国家包括韩国、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
在半总统制共和国,总统负责外交和军事事务,而不是议会,首相领导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令由总理和有关部长会签,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决议迫使首相辞职,同时,经议会领袖同意,总统可以解散议会,总统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没有否决权。
Ⅸ 麻烦大家帮我整理一下俄国历史
【苏联历史]】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沙俄帝国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的疯狂下跌开始,大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1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4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的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加紧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1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仅此一点,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赫鲁晓夫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约(简称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在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影响下,发生了东欧剧变,1991年8月19日,发生了8.19事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解体的形势已无法逆转,1991年12月25日晚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时32分,在克林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个春秋,几代苏联人熟悉的苏联国旗落下了,此时,世界都意识到:一个昔日超强大国——苏联已成为历史。
【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斯大林时期,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与1927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普遍享受卫生、教育、公共交通的福利。在苏联战前,一度取消了食品供应配给制度。斯大林时代,兴建大批的城市和工人住宅,城市的居住水平明显提升。在农村,初期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的权益受到破坏,经过调整,农业集体化理顺,但是斯大林时期农民的生活比较艰难,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他们付出了许多。当然斯大林时期,政府也在尽力帮助农民。斯大林时期,民主集中制越来越差,一个是由于苏联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另一方面,斯大林长期的家长式的作风越来越严重,他自己迷恋权利,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另外就是对于反对派残酷的打击,使全党沉默,选拔干部选择听话的平庸的。苏联的选人用人体制也是造成斯大林专制的成因。
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
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KGB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KGB是苏联恐怖统治“克格勃”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KGB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KGB”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有显着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摈弃了斯大林主义。
随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了苏联共产党最终摆脱了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并且为其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5个军种: 陆军 海军 空军 国土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前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苏联共产党改革派人物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 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用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
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 。
[编辑本段]苏联领导人
【苏联共产党领导人】 (按时间排序)
1.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列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