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大家都称呼俄罗斯人为战斗民族,而不是德国人英国人或日本人
作者:喀秋莎大人的男友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48628936/answer/114013306
来源:知乎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我觉得要从这个称号的来源说起。
首先,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战斗民族”这个称号,是从什么方面得知的呢?是因为毛熊在军事上的各项光辉事迹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网上大多数与“战斗民族”这个词语有关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毛熊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项琐事。
例如,坦克横穿公路,棕熊进市区,大妈扛原木,喝伏特加点火烧到胸口。军事上的反而占的份额不多。这些民风层次的基础搭配上俄罗斯军事方面的各种事迹,才最终得出了“战斗民族”这个结论。
所以说这个词大部分是用来描述毛熊人民的日常生活的,而不仅仅是指军事。如果说军事强大就是战斗民族,那美利坚人民就是妥妥的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然而有人这么认为么……
至于德国,我们有听说过德意志人民与战斗民族相似的生活琐事段子么?大多数对德国人的描述,应该就是古板严谨的汉斯这一类的了。大林子喝酒抽烟样样精通,还给部队配发伏特加,元首却常年吃素注重保养,严格控制部队抽烟……这和战斗民族风格一点不搭调的民风,怎么能给人留下战斗民族的印象呢?
军事上么,二战之后德国就被阉割得根本打不起仗了,仅仅用二战和二战之前的事迹就得出德国也是战斗民族的结论,那我想法国也是战斗民族,人家拿破仑陛下当年也是打遍欧洲,可是现在有人认为法兰西人民是战斗民族么?没有吧。日常翻阅网络军事新闻,一边是毛熊特种兵在叙利亚高呼“向我开炮”,另一边德国士兵朝九晚五上下班,这种对比实在是太过明显。
俄罗斯人第一次听说“战斗民族”这个词都是一脸懵逼的,他们认为这是对俄罗斯民族片面的认识。事实也确实如此,难道毛子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了么?
“法西斯主义要毁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是曾经出现过库图佐夫和苏沃洛夫、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列宾和苏里科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格林卡和柴科夫斯基……这些伟大人物的民族……”这是大林子自己的评价。这些俄罗斯民族的杰出人物中,军事家占了多大的部分呢?当我们听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看着俄罗斯的芭蕾舞,读着普希金的诗句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着,我们还会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战斗民族”么?当我们知道苏联把保障观看话剧演出也算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当我们看到经济休克时期的俄罗斯人经常成群结队地去观看音乐剧芭蕾舞,我们还会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战斗民族”么?网络一下听一曲手风琴演奏的《山楂树》,举手之劳就能感受到“战斗民族”的另一面。
“那是一个在文学、历史、绘画、音乐等方面都让人感觉很有个性且展现出不可思议魅力的国度。”——政委·上坂堇
最后放一个传送门,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不是《我就是俄罗斯侵略者》),能把国歌唱得这么优美也是没sei了。
‘贰’ 汉斯猫是哪个国家的
指的是德国。
这是一部由漫画改编的动画,由国内军迷网友“逆光飞行”创作,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的国内外一些军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以动物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给本来严肃的历史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动漫以兔子为主角,取同志谐音,讲述了一群兔子在种花家(中华家)大厦将倾的时候,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终于重建了种花家,并成为蓝星(地球)上最强的五大势力之一(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故事。
动漫中的其他动物形象也各有特色,鹰酱(美国),毛熊(苏联/俄罗斯),脚盆鸡(日本),南棒北棒(韩国朝鲜),汉斯猫(德国),约翰牛(英国),高卢鸡(法国),大白象(印度),巴巴羊(巴基斯坦)等。一些对话也非常幽默有趣,吸引观众。
影片评价:
这是部动漫虽然画风简洁,内容却一点也不幼稚,反而受到很多成年人的喜爱。每一集都会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历史,每一集的结尾会呈现一些史诗实资料,为故事的内容增添了真实性。犹如短短的纪录片,浓缩了种花家辉煌而又丰富的过往。
而角色们既热血又催泪的台词,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叁’ 为何被称为战斗民族的是俄国人而不是德国人
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战斗民族”这个称号,其实并不仅仅因为俄罗斯在军事上强大。如果说军事强大就是战斗民族,那美国人才是妥妥的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然而有人这么认为么?
我们对“战斗民族”的印象,主要来自于网络上流传的俄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如大妈扛原木,棕熊进市区,一边喝着伏特加一边在胸口点火,也正是在这些强悍民风的基础再加上俄罗斯军事方面的各种事迹,才最终得出了“战斗民族”这个结论。
至于德国,有谁听说过德意志人民与战斗民族相似的生活琐事段子么?没听说过吧,因为德国人给人的印象大多数是古板严谨的汉斯这一类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俄国人打的你死我活时,作为最高统帅的希特勒常年吃素,没什么烟酒的嗜好,对部队抽烟也严加控制,而斯大林却是喝酒抽烟样样精通,甚至还给部队配发伏特加。这和战斗民族风格一点不搭调的民风,怎么能让德国给人留下战斗民族的印象呢?
当然,二战时的德国确实很能打,单兵素质世界第一这也是公认的,可是战后的德国已经被阉割得根本打不了仗了。所以仅仅用二战之前的事迹就得出德国也是战斗民族的结论的话,那法国也应该是战斗民族,拿破仑当年可也是打遍欧洲无敌手,可是现在有人认为法国人是战斗民族么?没有吧。再看看现在的军事新闻,一边是俄罗斯特种兵在叙利亚高呼“向我开炮”,另一边德国士兵朝九晚五上下班,这种对比实在是太过明显。
斯大林曾经这样评价俄罗斯人,“德国法西斯要毁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是曾经出现过库图佐夫和苏沃洛夫、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列宾和苏里科夫、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这些伟大人物的民族??”。这些俄罗斯民族的杰出人物中,军事家又占了多大的比例呢?
当我们听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读着普希金的诗句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着,看着俄罗斯的芭蕾舞,我们还会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战斗民族”么?当我们知道苏联曾经把保障观看话剧演出也算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当我们看到经济困难时期,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俄罗斯人,却经常成群结队地去观看音乐剧芭蕾舞时,我们还会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战斗民族”么?
所以当你问俄罗斯人,你们是“战斗民族”吗?他们都是一脸懵逼,然后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通常会说,如果这是一个褒义词的话,那就是吧。
‘肆’ 求: 德国人叫汉斯的由来 俄国人叫毛子的由来
毛子 是因为俄国人毛发过密,中国人见了仿佛见到鬼一般,去轻蔑的称为“毛子”
‘伍’ 俄罗斯人为什么被称为战斗民族
“战斗民族”的称号,只是一种调侃罢了。
俄罗斯人性格较为奔放,彪悍。面对突发事件时总会拿出非同常人一样的勇气,而且总是会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果敢,坚强,有韧性。不断彰显着他们的民族特色。这种人性来自于过度的原生态的生活。因此,俄罗斯人最初就缺少理性的根基,受制于一种无方向的自然力,神圣和罪孽对他们是同样的诱惑。于是,他们有着极强的群聚性,性格勇猛强悍,灵魂躁动不安。
从另一个角度看,俄罗斯这个民族自从形成以来,其性格跟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些类似,骁勇剽悍,一直征战不断,并靠着这样的品格建立了庞大的俄罗斯。在历史进程中,他们打败了拿破仑,打败了希特勒,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世界强者,这个民族在战争方面的表现总能令世界震撼。
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战斗民族”的称号非他们莫属。
‘陆’ 为什么汉斯·布利克斯会被选为监核会主席
起初,美国提名的是前联合国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罗尔夫·埃克乌斯,但遭到了法国、俄罗斯和伊拉克的反对,因为此人曾担任过瑞典驻美大使,被认为有亲美的嫌疑。为了妥协,法国提出,由来自瑞典的外交官汉斯·布利克斯担任这一职务,提议获得了安理会的批准。”
‘柒’ 请问为什么二战时德军会称苏联为"伊万"是什么意思谢谢!
俄罗斯出了一个改写人类历史进程的人物伊万大帝为西方人所熟悉,所以二战时期德国戏称苏联为伊万。就好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称苏联为斯大林帝国一样。有褒义也有贬义,明显前两者都是贬义
‘捌’ 汉斯·布利克斯是谁有何作为
汉斯·布利克斯1928年6月28日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是一位语言学教授,邻居们介绍说,布利克斯家的墙是粉红色的,挂着绿色的百叶窗,家里有一台钢琴和祖传的油画。年轻的布利克斯学习过英语、法语和德语,并于18岁那年进入乌普萨拉大学。
后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1956年至1958年任世界自由与激进青年联合会主席,195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布利克斯进入瑞典外交部工作,在那里,布利克斯遇到了科蒂斯,平淡而又甜蜜地相恋、结婚并生下两个孩子。直到退休为止,科蒂斯一直在瑞典政府工作,负责北极和南极事务。
作为一名联合国老兵,布利克斯亲身经历了南非政府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自愿解除核计划的全过程,对核查制度了如指掌,他知道真正的解除武装意味着什么。
1981年,布利克斯在卸下瑞典外交部长职务后不久被任命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整个20世纪80年代,布利克斯和该机构的核查队伍一直在伊拉克开展工作。
1991年至1998年,布利克斯率领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小组和特委会专家们一起参加了对伊的武器核查工作。美国对他颇有微词,但总体上看,那时的美国官员认为,布利克斯工作十分勤奋,加强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核计划的监督工作。
最近美国国防部责成中央情报局写一份报告,分析布利克斯作为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为什么没有从以前的核查中找出伊拉克的违禁武器,中央情报局的报告总结说,布利克斯是个一切以书为证的律师,照章办事,他以前在伊拉克的核查受制于他的联合国官员身份,没有突破。
1999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284号决议,决定成立监核会来取代前特委会履行对伊武器核查、监测的职能。随后,美英两国提名与布利克斯同为瑞典人的罗尔夫·埃克乌斯为监核会第一任主席。埃克乌斯曾于1991年至1997年间担任联合国特委会第一任主席,对伊态度较为强硬。但俄、法、中三国反对这一提名,认为这将使伊拉克对监核会采取更加抵制的态度。
2000年2月,正在南美洲度假的布利克斯突然接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电话,邀请他担任这一职务。
联合国安理会在给伊拉克最后一个遵守联合国决议、避免战争的机会的同时,也授予了对伊武器核查小组更大的权力,而该小组的负责人———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主席汉斯·布利克斯也一夜之间成了举世瞩目的人物。
2002年11月18日,联合国对伊武器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飞抵巴格达,这是这位74岁的瑞典老人2000年3月就任监核会主席以来第一次登上伊拉克国土履行职责。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布利克斯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布利克斯将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果说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将手中的枪对准了萨达姆的话,布利克斯可能就是这把枪的扳机。
11月16日,布利克斯在巴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不敢保证现有武器核查人员中一定没有“间谍”,但如果他发现手下任何一位工作人员真是哪个国家的“卧底”的话,那么他和监核会将毫不犹豫地将其清理出去。分析人士说,在武器核查展开之前,布利克斯作此表态,无非是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伊拉克的顾虑,使武器核查得到伊方的支持并顺利进行。
在武器核查小组内,以布利克斯为首的专家组负责搜寻化学、生物武器以及弹道导弹,而巴拉迪率领的另一支专家组则负责搜寻核武器。因此二人向安理会提交的对伊武器核查报告可能决定战争是否爆发,因此他们二人肩上挑着一副“可怕的重担”。在谈到准备如何进行核查时,布利克斯说:“我们的原则是事先不打招呼。我们早晨走出驻地后才会告诉伊拉克方面,我们要去哪个方向;当我们接近目标时,我们才会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要检查的地方。”他强调,任何走漏消息的核查小组成员都将受到严惩。
为了保证武器核查的公正客观,布利克斯对这个机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组织结构方面,他取消了副主席一职,代之以权力相对削弱的主席助理。原先特委会副主席一职历来由美国人担任,对该机构的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该委员会在人员组成上主要以武器专家和技术人员而不是由政客为主。在工作方式上,布利克斯对新的武器核查小组成员进行了“文化”培训,教育他们尊重伊拉克的主权,帮助他们了解伊拉克的“民族敏感性”以及该国的传统习俗。
起初,美国提名的是前联合国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罗尔夫·埃克乌斯,但遭到了法国、俄罗斯和伊拉克的反对,因为此人曾担任过瑞典驻美大使,被认为有亲美的嫌疑。为了妥协,法国提出,由来自瑞典的外交官汉斯·布利克斯担任这一职务,提议获得了安理会的批准。”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布利克斯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工作勤奋、观点保守的人。
身为监核会主席的布利克斯尽管从来没有踏上过伊拉克的国土,但却在安理会的领导下做了不少工作。布利克斯选拔的核查专家来自40多个国家,人数共近300人,其中美国的人数被控制在了1/10以下,中国也有6名专家参加。监核会还组织了初级和高级培训班,对这些专家分领域进行培训,做好了核查准备。布利克斯领导的监核会还将前特委会留下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最终锁定了至少700个核查地点。
布利克斯在任期间奔走各国,成为美、俄、法等国领袖的座上宾。仅在美国,布什总统、切尼副总统和国务卿鲍威尔都分别与其促膝长谈过。《时代》杂志开玩笑说,布利克斯可能是惟一一位从飞机场直接坐出租车赶到白宫见总统的人。其用意当然是想让布利克斯在对伊核查中和向安理会的报告中能做出“有利”的判断,为美国对伊动武提供根据。分析家说,不论最终是否导致对伊的战争,布利克斯都将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
2003年12月任新成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委员会主席。
布利克斯着有《制定条约的权力》、《主权、侵略和中立》、《条约制定者手册》等。
布利克斯曾多次访问中国。
‘玖’ 十七世纪的俄罗斯
当时的俄国正值伊凡四世去世,经历了一番波折。冒充的吉米特里投靠波兰立陶宛,被群众杀死。之后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
在17世纪80年代之前,彼得大帝继位之前,俄国是非常落后的。经济上,农奴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和矿业发展严重滞后,商业贸易也由于地理的原因很不发达。整个国家是一个封建农业国。
政治上,沙皇是统治者。但是各地区的大贵族却威胁着中央的统治。同样,中央的贵族集团也威胁着皇权。宫廷斗争复杂多样。
在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俄国由于蒙古的长期统治和缺少海洋航路,也比西欧甚至中欧落后很多。大胡子大袍子,各种陋习也存在。
直到彼得大帝继位改革,才改变了俄国的落后局面。
‘拾’ 我想知道为什么德国绰号为汉斯,俄罗斯为伊万
这些都是国际上对这些国家的昵称,汉斯、伊万和龟田都是其国家最多最普遍的人名,山姆则是山姆大叔,他代表着一种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可以信赖的精神,被美国当作国家广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