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哪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最能喝酒
日本人能喝!韩国人能喝,俄罗斯人也能喝,中国人喝酒好象自不量力,同样的量的话,早就不醒人事了!喝一点就醉、开始说胡话根本不能算是能喝酒.
㈡ 俄罗斯为啥叫战斗民族俄罗斯男人为什么都喜欢喝酒
1.历史原因,经常打仗,主要是说斯拉夫人民风剽悍,勇武好战,崇拜英雄,保家卫国和侵略扩张都需要战争,有车臣人、鞑靼人、哥萨克人这样的好战族群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尼古拉二世、斯大林等,都是这样的人物
西边是一群天敌,东欧国家和西欧国家、南欧国家,如波兰、瑞典、法国、德国、土耳其等
近代史上沙俄就是欧洲宪兵,屡次三番武力介入欧洲事务,带去战乱兵祸
东边和南边的扩张就不必说了吧,150多万平方公里啊
俄国人几乎不停在打仗,内忧外患没完,但是顽强地坚持下来,国家性格都有粗犷直爽的一面
不打仗,斯拉夫人就被西欧国家奴役了
现在的北约堤防和抵制俄罗斯向西扩张影响力,斯拉夫人抵制西方的封锁,这是无解的矛盾
历史上,斯拉夫人骨子里就有蒙古人的好战善战之基因。罗斯公国和金帐汗国是其发源历史上的重要政权集团,俄罗斯自出生起就要打仗,诞生至今作战无数、 2.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俄罗斯的气候偏低,如果来瓶伏特加之类的,御寒保暖。
㈢ 俄罗斯人蒙古人那个更强
古代是蒙古人,毕竟成吉思汗的战功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但是现在俄罗斯就比蒙古强太多了。
㈣ 蒙古人现在还和俄罗斯人一样喜欢喝酒么听说俄罗斯人喜欢喝酒就因为有蒙古基因
很有可能,毕竟大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以及附属的白帐汗国)在中、东欧、西、北亚今俄罗斯地域统治了近300年。
㈤ 蒙古族饮酒礼仪
蒙古族饮酒习俗——简介
蒙古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其中颇有讲究。蒙古族好饮酒,男女喜饮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侠风度。饮酒有未饮先酻(祭祀)的礼数。“凡饮酒,先酻之,以祭天地。”
蒙古族饮酒习俗——款待客人
着名作家老舍先生1961年在内蒙古写下的一首诗中写道:“主人好客手抓羊,乳酒酥油色色香。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这首诗非常生动地描绘出草原上的人们用奶酒、手把肉款待客人的场景,展现了蒙古族真诚、豪爽的酒文化。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蒙古人在设宴欢迎客人时,总是要斟满酒杯,捧出洁白的哈达,唱起悠扬的酒歌,送去一份美好的祝福,让人们领略到草原上的人们以酒寄情、以歌结友的胸怀。
蒙古族饮酒习俗——表达情意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有酒。酒是表达礼仪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时必有酒。酒是相聚喜庆的首饮,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以酒表达情谊。蒙古族给孩子起名、举行剪发仪式时,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亲朋好友。孩子的父母也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表达谢意。从求婚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酒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在正式婚礼之前,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这时,小伙子拜见姑娘的父母后,敬献洁白的哈达,敬酒唱《求婚歌》,表示求婚的意愿。求婚过程中,酒是表达意愿的媒介。举行婚礼期间,两位新人向客人敬酒,表达谢意和敬意。饮酒和敬酒也体现着蒙古族传统的尊老敬长美德。每逢酒席,年轻人都要给长辈敬酒,并须用双手敬献,把酒作为礼物赠送时,只送给长辈。过去讲究年轻人不在长辈面前饮酒。在祭祖先或葬礼的过程中,用酒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蒙古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古族饮酒习俗——主人礼仪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古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少饮一点;主宾饮毕酒,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蒙古族把酒当成饮品之首。斟酒以满为敬,这不仅是好客的反映,更是一种祝福的表现。敬酒时,讲究着装整齐,用双手敬献或用右手,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杯酒,三杯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
蒙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引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的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遇到尊贵客人时,敬酒要实行“德吉拉”扎节:主人拿来一瓶酒,酒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往额头上一抹,客人依次抹完,主人才拿杯子斟酒敬客。客人这时一边饮酒,一边说些吉祥话或唱歌。牧民招待客人喝茶叫“浅乌”,当主人给客人敬茶时说声“浅乌”,客人如客气说不喝,主人则以为客人不喝或不好喝,就不再给了。
蒙古族的酒文化中,酒和歌总是相伴的。美酒和歌声是草原人款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婉转的歌声融入酒香,让人心旷神怡;醇香的美酒融入深情的歌声,让人开怀畅饮。在歌声中举杯,在饮酒中欢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在酒席上唱的祝酒歌数不胜数。《金杯银杯》激越优美、热情洋溢、节奏欢快。《银杯》展现了蒙古族高雅的礼节和深情厚谊。《宴会歌》表达了举杯同庆的心愿,让人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请喝一杯马奶酒》
既反映了草原人的真诚,又赞美了家乡的吉祥圣洁。这些歌,给人愉悦、舒畅的感觉。一首首优美的祝酒歌,让人们沉浸在歌声中,即使不饮酒也会被歌声陶醉。
蒙古人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族饮酒习俗——客人礼仪
蒙古人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过,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时,从不空手,往往都要带上酒或其他食品。
客人要尊照蒙古法族习惯,主人敬茶时要少喝点,停会儿再喝,不必客气。此外,敬客人酸奶子时,主人要放在客座中间,先由长者端起来喝,碗内喝完,主人再斟满,依次轮番饮用。但第二次轮饮时要表演一个文艺节目,之后主客才共同进餐。
客人用双手或右手接过酒后,不能马上一饮而尽,而是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三弹”,即一是“愿蓝天太平”,二是“愿大地太平”,三是“愿人间太平”。蒙古人用酒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主人敬的三杯酒,客人把前两杯各抿一抿,第三杯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确实不能喝,将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对主人的谢意和以诚相待的真情。喝完主人敬的酒后,客人向主人回敬酒,有些地方客人把主人敬的酒喝一口之后,回敬给主人,表示敬意。也有些地方讲究敬两杯酒。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敬酒歌敬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古族认为让客人酒喝得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知道客人喝下为止。
蒙古族饮酒习俗——马奶酒
马奶酒是蒙古族特有的酒,蒙古语称为“其格”。马奶酒被称为“蒙古八珍”中的“白玉浆”。蒙古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酿马奶酒的方法、工艺和技术,酿马奶酒有发酵法和蒸馏法两种制作方法。用两种方法制出的酒的味道不同,发酵法制作的奶酒绵软清醇,蒸馏法制作的奶酒酒性稍烈。发酵法是把马奶倒入木桶里,用一根专门的木棒搅拌二十分钟后盖上桶盖,静放一夜。第二天,马奶开始发酵后,每隔一小时搅拌一次,到第三天马奶完全发酵后即可饮用。蒸馏法是把发酵的马奶(酸奶)倒入锅中,上面坐上酒笼,酒笼上面再坐上小铁锅。小铁锅下面,要用两条细绳悬吊一个接酒坛子。酿造时在铁锅下面燃干牛粪火,使酸奶慢慢沸腾,蒸汽扑到小锅底,凝成水珠,掉进下面的接酒坛里。小铁锅里要加满冷水,当水热到30℃-40℃时,要换一锅水,如此换上三四锅水。把接的头一锅酒称为“苏巴苏”,将头锅酒倒进新注入锅里的酸奶中,再酿出的酒称为“阿尔嘉”。如此可以酿到六锅,第六锅酒是酒中之精华。酿好的马奶酒先敬给火神,如火燃烧得旺,证明酿的酒好。再敬给长辈品尝,品尝酒的人说赞词,夸奖劳动成果和酒的品质。酿好的酒,为了留着款待客人或节日期间饮用,要装入密封的瓷器中,埋在羊圈里,存放的时间越长味道越美。
马奶酒是蒙古族祭天地的酒,以示虔诚;是婚宴喜庆、招待客人的酒,以示敬重;也是祭奠成吉思汗的最重要的必备祭品之一。马奶酒曾是八百年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诈玛”宴上的必备酒,也是大清朝时期的贡酒。马奶酒不仅是款待客人的佳品,也是在赛马比赛中为夺冠的马祝福的酒,给夺冠骑手喝的吉祥酒,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蒙古族饮酒习俗——文化内涵
酒伴随人们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等各个阶段,满足了人们祝愿、祈求的心愿,它以深层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蒙古族文化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洒。饮洒、骑马正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蒙古人喝酒十分讲究礼俗,身着整洁的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银碗,把圣洁的美酒和甜蜜的歌声同时献给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间的亲朋好友接受敬酒时,要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天弹一下;再蘸一点酒,向地弹一下;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饮酒时,蒙古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耳热心酣,言畅意激,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
蒙古族饮酒习俗——酒歌相伴
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当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唱个够。朋友,朋友,请你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闪光的银碗高高举,请你喝一杯蒙古酒。”与此同时,蒙古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真诚。身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蒙古包里热烈地气氛正是蒙汉人民团结的象征。
无论在饮“赛林艾尔克”(奶酒)或是在饮“哈尔克”(烧酒)时,他们都要对长辈或客人敬酒。有趣的是在敬酒时,还有许许多多的敬酒歌,表达对长辈及客人的尊重。特别是一些敬酒歌,极为普及,几乎男男女女的蒙古人都会唱。在敬酒时,一边唱歌,一边敬酒,气氛十分活跃感人。在流传极广的一首敬酒歌中,形容用金杯、银杯和铜杯斟上满满的酒,和长辈和客人欢聚在一起的欢乐心情。除此之外,在博尔塔拉、巴音郭楞等地的蒙古人还用古老的民间曲调唱敬酒歌,歌词一般也不固定,大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们熟悉的山、水、鸟、花卉、湖泊、兽类等,来抒发和表达对长辈和客人的尊敬及思念的心情。歌词因人而异,很有分寸。
《祝酒歌》歌词: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
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喝个够
朋友 朋友,请你尝尝
这酒纯真,这酒绵厚
让我们肝胆相照,共度春秋
在这富饶的草原上,共度春秋;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
载歌 载舞庆佳节,今天喝个够
朋友 朋友,请你尝尝
这酒纯真,这酒绵厚
让我们心心相映,友谊长久
在这崭新的生活中,友谊长久
此外,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还流行着一种劝酒民歌,有四句的,有两句的,有单人唱的,有男女双方对唱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烧酒本是五谷水,喝到甚时候也喝不醉。”“阳春三月桃花花开,端起酒盅盅迎客来。”“一盘盘豆芽芽一盅盅酒,情义都在酒里头。”
这种充满激情的歌词多如牛毛。歌词内容有叙友情道珍重的,有庆“胜利”论“成功”的,有祭天地祭祖宗的,有贺喜祝颂的。综上所述,饮酒已溶入了礼俗和节日,年节、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处处都离不开酒。蒙古人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的心。
蒙古族饮酒习俗——适度为宜
牧民用马奶酒治疗胃肠道疾患、消化功能减退、肝脏疾患、水肿、坏血病、心脏病、肺结核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肺部疾患、腰腿病等疾病,疗效都很好。
饮酒不仅烘托气氛,也有娱乐的作用。但饮酒过量对身心健康不利。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高原上的诸部以后,草原上的生活呈现出了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人们常常饮酒娱乐,出现了饮酒过度的现象。成吉思汗听从母亲教诲,发布了禁酒令,并告诫臣民:“喝酒既无好处,也不增进智慧和勇敢,不会产生善行美德。酒会使人丧失知识、技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饮酒过量,耳目失灵,业绩受损,有害无益。”并且以“如果无法制止饮酒,一个人每月可饱饮三次。只要超过三次,他就会犯下过错。国君嗜酒不能主持大事,卫士嗜酒将遭受严惩”的强制性手段来控制人们饮酒。长辈也常以“酒若少喝似甘露,酒要过饮如毒液”,“饮酒莫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不要沉溺于酒,不要被懒惰害”等谚语来教导晚辈。
蒙古族一直提倡“四十岁时只可品尝,五十岁出头可以喝一点酒,六十岁才可喝酒取乐”。
㈥ 酒量和人种之间有联系么
有联系
白种人比黄种人酒量大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酒量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医学专家最近的研究可能会给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
醉酒会损坏神经系统
俄罗斯人的酒精消耗量差不多是世界上最高的,一个俄罗斯人一年喝掉的酒中至少含有15升纯酒精。过量饮酒曾一度造成该国的健康危机,上世纪80年代,原苏联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9岁。有研究表明,醉酒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尤以视神经损害为重,严重的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醉酒对肝脏、肾脏及其他组织器官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体内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前者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成乙醛。而后者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能很快代谢。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前一种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后一种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易醉酒与基因有关
俄罗斯医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俄罗斯人原本并不容易醉酒,但是许多俄罗斯人身上留下了蒙古人的基因,因而体内酒精的新陈代谢方式就变得跟蒙古人一样了,比其他欧洲人慢了许多,所以容易醉酒。
俄罗斯卫生部麻醉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专家们发现,带有蒙古人基因的志愿者血液中酒精浓度比其他人高了一倍,由于体内酒精分解速度慢很多,他们醉得更厉害,表现为站不直,容易激动,思维混乱,情绪突然低落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金峰博士说,人的酒量大小与人体基因有直接关系。不同人种及不同地域的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是不同的。总体上说,白种人60%的人是较能喝酒的,黄种人60%的人是不大能喝酒的,而黑种人能喝不能喝的各占一半。
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人口中乙醛脱氢酶缺陷所占比例很大,所以酒量小的人较多。此前,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者,朝鲜族中占24%,蒙古族中占44%,壮族中占45%,侗族中占48%。另外,从性别看,一般女性比男性占的比例大,从地区看,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所以,男性通常比女性能喝酒,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金峰博士强调,统计数据是在大的范围内的宏观描述,其中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不过,饮酒贵在适量,人的酒量大小各不同,饮者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若饮酒过量,特别是饮高度酒,就容易喝醉,有害身体,严重的会引起酒精中毒而死亡。
晚上喝酒不易醉
据金峰博士介绍,乙醛脱氢酶又分为ALDH1和ALDH2两种,前者受制于人体基因,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后者则受后天刺激及后天习惯的影响。金峰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很多平时不喝牛奶的人,突然喝牛奶就会产生胃肠不适、闹肚子的状况,这是因为在牛奶消化的过程中,一种叫乳糖酶的物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放牧人群对牛奶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非放牧人群,这是因为放牧人群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分泌的乳糖酶量大大高于非放牧人群,乳糖酶与ALDH2相同,可通过刺激增加。
近年的研究还证实,上午喝酒要比晚上喝酒容易醉。这是因为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上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科学研究表明,凌晨2时至中午12时,乙醇在血液中维持时间较长,因而它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较强;而下午2时至半夜12时,血液中乙醇浓度下降较快,所以乙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程度较小。这就是上午喝酒容易醉,而晚上喝酒相对不易醉的缘故。
㈦ 蒙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酒
看过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的人,应该还记得年羹绕劝酒的法子:若在座的敬酒不喝,就把敬酒女奴的手砍下来,再不喝,再砍,直到客人喝了杯中酒为止。年羹绕是满人,不过蒙古人劝酒也是一个路数的,只要你曾经端起过酒杯,且酒量只是一般般的好,那这顿饭你就只能站着进来躺着出去了。
到蒙古族地区旅游的人印象最深的大概都是歌舞哈达和喝酒了,因为到草原旅游几乎都是一个调调:先在辽阔的草原上看风景、然后骑骑马、看看羊群、最后,无一例外都是进蒙古包献哈达、吃肉喝酒。今天这样,明天换个地方还这样,也可能哈达和歌舞改在蒙古包外面了,不过进蒙古包吃肉喝酒必不可少。蒙古人现在也多开化了,游客来了,喝酒不喝酒装装样子也就是了,人家也不深让,不过要是真的以客人身份到了真正的蒙古人家里,那就没有饮酒随意的自由了。
那年我去赤峰,打算到草原人家看看。还没出发,一行的汉人朋友就嘱咐我们到了蒙古人那里,如果不能喝酒,就千万不要碰酒杯。当地的习俗,只要是端过酒杯了,不喝醉酒不是朋友。我是女的还能有点优待,男同胞一定是跑不了的了。据说,当地人劝酒最绝的是你不喝他就不坐下,不仅进行下一个节目,有唱歌的人也就不能停,就一直冲着你唱--我的个乖乖,一听我就打了退堂鼓,后来因故就真的没去成,现在想来真有点遗憾。
蒙古人不分男女都爱喝酒,不过男人要比女人凶得多。蒙古人游牧四方,多时也见不到一个人影,孤单寂寞加之天气严寒冬季漫长,爱喝酒实在是地域气候使然---就跟俄国人爱喝酒一样。
蒙古男人在马背上便走边边喝的很可能就是酒。他们醉到人事不知被马儿带回家是常有的事。冬季严寒,从马背上摔下来又无人发现的话,基本上就没命了。据赤峰当地人讲,每年都会有蒙古男人因醉酒而冻死。
㈧ 俄罗斯人都喜欢喝酒,他们都喝不醉吗
俄罗斯人特能喝酒。他们喝的是酒精含量在40度以上的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及葡萄酒,啤酒不作为酒类招待客人,对他们而言,啤酒只是平日喝的饮料。斯大林执政时,他们的士兵每天会喝掉100克伏特加酒,借酒打仗冲锋陷阵不怕死,这就是战斗民族的风格。
俄罗斯人是相信上帝的,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天地之初是一片混沌,至少混沌中还有伏特加,在这个极其寒冷的世界上,所有生命,一切源于伏特加,一切归于伏特加。所以伏特加的俄文意思就是“生命之水”。是一种添加了萃取物,从植物或者化学物品中萃取出来的一种药剂, 当然,这里萃取物就是高浓度酒精。 在中国,类似的东西也不少,比如跌打酒,就是用用酒精中存放着活血化瘀成分的药物。
㈨ 世界上哪个民族最能喝酒
英国的民族最能喝酒。
世界各地各民族喝酒排行:
1、英国
英国人爱喝酒,每到傍晚,无论男女,人手一杯,簇拥在街头小酒吧的周围。有事没事地胡侃海侃,直到午夜时分才依依惜别。喝酒,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站着喝酒也是他们最独特的一张标签。
2、中国
中国人爱喝白酒,醉了就喝醒酒汤。高兴的时候来一杯,痛苦的时候来两杯。喝酒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交际手段。渐渐的形成中国特有的酒文化。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生活内容。中国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10.61升,其中男性更是每年喝下酒精13.68升。
3、俄罗斯
俄罗斯民族是世界上最爱喝酒的民族之一,糟糕的是,俄罗斯人不仅爱喝酒,还喜欢醉酒。俄罗斯人平时喝酒比较随便,只要想喝,可以坐在酒吧或舞厅的吧台上喝;也可以独自一人倚在城市的某一面墙壁站着喝;也可以提着酒瓶在大街上边走边喝。至于下酒菜,也不讲究,可以是一块面包一截香肠或是一根酱黄瓜等等。
4、法国
法国人酿酒是世界闻名的,法国人喝酒也是惊人的,每个成年人每年的纯酒精消费量是三十公升,比起居世界第二位的意大利人的十四公升要多出一倍以上,而占第三位的瑞士人,不过每人平均十二公升。法国人喝酒和英国人喝茶差不多,不分日夜,想起来就喝,在这里酒被当作一种普通的饮料。法国人讲,美酒既能给人带来快乐,又能伤害人,它和女人与金钱一样。
5、厄瓜多爾尔尔
厄瓜多爾尔尔,原为印加帝国一部分。平日里,厄瓜多爾尔尔人会在凌晨时分去酒吧小酌一番,或者大半夜的跑到街边小店买瓶葡萄酒,要不就周末下午在球场边看球赛边畅饮啤酒或鸡尾酒。酒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6、摩尔多瓦
世界上人均酒精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摩尔多瓦,人均18.22升。其次是捷克,人均年消费酒精16.45升。紧随其后的是匈牙利16.27升、俄罗斯15.76升、乌克兰15.6升。
7、韩国
韩国人爱喝酒不假,韩国男人爱喝酒更是闻名遐迩。“一起喝一杯”也就成了人们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韩国人的酒量实在不小,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发表的报告显示,韩国15岁以上人均年纯酒精消费量为14.4升,继斯洛文尼亚之后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15岁以上的韩国人人均喝掉1.5瓶威士忌、80瓶烧酒和一百多瓶啤酒,韩国媒介为此报道说,韩国“掉进了酒缸里”,韩国人都成了“酒鬼”。
8、乌干达
乌干达共和国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国家。全世界最高的酒精消费水平都是有着餐酒文化传统的国家,乌干达15岁以上人口年人均消费酒精大约10.93升。
9、德国
喝酒正在成为德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德国《世界报》27日报道,德国因饮酒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每年竟有7.4万人,已经占了总死亡人数的9%。德国人人均饮酒量是世界平均值的两倍。在德国18至64岁的人群中,有950万人存在酒精问题,其中130万人长期依赖酒精。
10、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喜欢喝酒由来已久。据统计,澳大利亚每8人中就有1人过量饮酒;每天平均有10人死于饮酒过量引发的疾病或事故。更令人担忧的是,澳大利亚的酗酒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饮酒似乎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国社会福利好,工作之余,人们常会三五成群聚在酒吧里谈天说地;逢重大体育赛事,酒吧更成了热爱体育的澳大利亚人观赛的好去处。久而久之,饮酒对澳大利亚人而言已远不只是一种习惯,而几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当地人常说的那样,生活中怎能没有酒。
㈩ 俄罗斯大多男性都活不到退休,是他们喝酒导致的吗
一般加上之一,就还有其他,这逻辑一出估计很多人会问我,还有那个民族跟俄罗斯人一样喜欢喝酒!
答案是蒙古人呗,蒙古人喜欢喝酒是出了名的,冬天长期在街边看见冻死的醉汉,而俄罗斯这一点也不遑多让,同样有无数醉汉冻死街头!
(天寒地冻不喝酒受不了)
老婆作用可以暖床,伏特加可以暖身啊!
那么,因酒而产生的疾病就在所难免了!
更何况伏特加还是出了名的烈性酒,这不停喝的情况下,身体棒棒哒的战斗民族也受不了啊!
据俄罗斯数据统计,俄国每年死亡人口中,因喝酒引发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数的30.5%左右,着就是一个比较可怕的数字了,十分之三的死亡是因为酒造成的!
这也让俄罗斯的男性人口平均寿命非常底下成了常态,还提高不了!
原因也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