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红肠是什么
红肠就是哈尔滨红肠,一种香肠。
红肠是一种原产于俄罗斯等国,用猪肉、淀粉、大蒜等材料加工制作的香肠。因颜色火红得名。味道醇厚、鲜美。
中东铁路修建后,由沙俄引进中国,成为东北的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满洲里等地特产,以哈尔滨所产红肠最为着名。是中国着名特产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销售。
哈尔滨红肠保存方法:
哈尔滨红肠放冰箱内春冬两季可以放一个月,夏季可以放十五天,常温时间减半哈尔滨红肠属于熟制品,因此保质期是比较短的。
真空包装保存,如果打算2、3星期内吃掉的话,而室内气温又低于摄氏20度,湿度低于60%,便可以不用放进冰箱。只要放在通爽、不被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便可。
⑵ 俄罗斯红肠是来自德国吗
红肠,是一种原产于俄罗斯、立陶宛,用猪肉、淀粉、大蒜等材料加工制作的香肠。因颜色火红得名。味道醇厚、鲜美。中东铁路修建后,由沙俄引进中国,成为东北的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满洲里等地特产,以哈尔滨所产红肠最为着名。是中国着名特产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销售。
⑶ 为什么红肠和列巴都是俄罗斯的东西,结果却作为哈尔滨
因为以前哈尔滨俄罗斯人多,带来了这些东西,后来哈尔滨人改良了
就成为哈尔滨的了
⑷ 红肠的历史起源
哈尔滨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在1913年由一个叫做“爱金宾斯”的技师传到中国,最早生产红肠的企业是“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也就是现在着名的“哈肉联”。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 。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 据载,1900年夏日的一个晴朗早晨,从莫斯科开来的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当时的松花江火车站(后来的哈尔滨火车站)。一群外国人纷纷走出车厢。人群中,有一个俄罗斯商人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在哈尔滨创建了着名的秋林洋行。在这座洋行里,有一位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员工,他不甘心为秋林老板卖命,他要体验一下自己当老板的感受。于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划在道里西商务街(现上游街)建立了秋林灌肠庄,生产立陶宛风味的香肠,俗称“里道斯”香肠。因香肠呈枣红色,故又称红肠,更因产地在哈尔滨,更多人叫它哈尔滨红肠
⑸ 俄罗斯人为什么喜欢吃红肠
俄罗斯冬天漫长,一年有大半是冬天,不生不长,就要储存许多食物防寒过冬;且冬天人体大量热量散失需要食用高热量食物补足热量。而红肠是一种比较容易存放且方便食用、快速补充热量的食物。
⑹ 俄罗斯的香肠为何能“享誉世界”,生产过程有多复杂
俄罗斯人可以非常彪悍的,这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俄罗斯人的饮食结构以肉蛋奶为主,蔬菜水果比较少见。在俄罗斯,最受欢迎的肉食就是俄式“大香肠”。这样的香肠做工非常复杂,加上全部是肉,各种调配料非常齐全,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
3、香肠的灌装到晾晒都有科学的时间和工艺。
他们在处理灌装和晾晒都有严格的程序。香肠都灌装好,分段扎紧,不过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这机器就完全能代替手工去操作了,最后这些香肠就会被放到一个干燥室里面去风干或者是去烟熏。这些都有时间和严格的工艺,所以不得不说它的复杂。
俄罗斯香肠好吃,制作也是非常复杂的。
⑺ 哈尔滨红肠先生是什么梗
哈尔滨红肠先生是美食爱好者对东北特产红肠的昵称,因为各地红肠中以哈尔滨所产红肠最为着名,所以称为哈尔滨红肠先生。
1913年,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逐渐繁荣起来。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这里融合、发展,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逐步形成。就在此时,英商马前氏投资5.5万英镑,在哈尔滨建立当时中国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
公司引进俄籍大技师爱金宾斯的红肠加工技术,建成灌肠厂房,生产出哈尔滨“第一根红肠”,标志着“哈肉联红肠”的诞生,成为中国最早的肉灌制品加工企业。外地来哈尔滨的客人返回家时都想带点什么东西送给亲人朋友,多数人的选择是“哈尔滨红肠”。
哈尔滨红肠是哈尔滨有名的行业品牌之一,而最能代表哈尔滨红肠的则是百年品牌“哈肉联红肠”。作为中华老字号、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欧式肉灌制品第一家的“哈肉联红肠”,在哈尔滨人及外地人眼中已经成为哈尔滨食品的代表。
红肠是一种原产于俄罗斯等国,用猪肉、淀粉、大蒜等材料加工制作的香肠。因颜色火红得名。味道醇厚、鲜美。中东铁路修建后,由沙俄引进中国,成为东北的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满洲里等地特产,以哈尔滨所产红肠最为着名。是中国着名特产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销售。
哈尔滨红肠为哈尔滨特产的代表。哈尔滨红肠做法精良,产品光泽起皱,熏烟芳香,味美质干,肥而不腻,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酒宴、冷饮的上等佳肴,已成为各阶层消费者不可缺少的馈赠礼品和消费食品。
哈尔滨红肠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成为东北特产、黑龙江特产、哈尔滨特产的标志。哈尔滨红肠主要可分为哈尔滨秋林食品红肠、哈尔滨秋林里道斯红肠、哈肉联红肠、哈尔滨商委红肠,哈尔滨农大红肠,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特色。2013年12月,哈尔滨红肠地方标准征求意见,含肉量拟加大,也就是说,未来的哈尔滨红肠,口感和品质将会更加优良
以上内容参考:哈尔滨红肠 - 网络
⑻ 哈尔滨市民半夜搭床排队买红肠,什么红肠这么火
因为红肠是当地过节必备的食品,如果过节的时候谁家餐桌上面没有一两盘红肠,那就是没排面,根本不好意思让客人来家里没做客,而哈尔滨最正宗的商委红肠又不开连锁,一家店铺要供应整个省的红肠是不现实,所以一到商委红肠销售的时候就有人提前去排队,可以说哈尔滨人无论多早起来排队都要买上几斤的红肠,下面再详细的介绍一下红肠。
三、红肠的美味就算是有些外地人买到过正宗的哈尔滨红肠,但是到他们餐桌上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到底过了多长时间了,而哈尔滨红肠的美味程度和保存时间是成反比的,而且很多人不明白哈尔滨红肠怎么吃,例如和菜炒过之后的哈尔滨红肠味道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如果非得加热才愿意食用的话请选择“烤”。
⑼ 红肠的起源
红肠的起源:红肠,也称里道斯,是一种原产于立陶宛,用猪肉和淀粉等材料加工制作的香肠。哈尔滨特产,源自俄国,是中国有名的特产之一,颜色火红得名。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 。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
据载,1900年夏日的一个晴朗早晨,从莫斯科开来的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当时的松花江火车站(后来的哈尔滨火车站)。一群外国人纷纷走出车厢。人群中,有一个俄罗斯商人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在哈尔滨创建了着名的秋林洋行。在这座洋行里,有一位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员工,他不甘心为秋林老板卖命,他要体验一下自己当老板的感受。于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划在道里西商务街(现上游街)建立了秋林灌肠庄,生产立陶宛风味的香肠,俗称“里道斯”香肠。因香肠呈枣红色,故又称红肠,更因产地在哈尔滨,更多人叫它哈尔滨红肠。松花江水培育出优质的红肠原料,使传统的欧式加工制作方法,如虎添翼。哈尔滨红肠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各国侨民的称赞,也赢得了本地人的喜爱。 从1957年到1997年,长达40年,由于种种原因,“里道斯”却销声匿迹了。当年吃“里道斯”长大的哈尔滨人逐渐变老,而“里道斯”以及它的故事,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醇芳、绵长。
40年后的1997年10月,秋林商场的柜台上出现了一种叫“立多夫斯”的红肠,这种红肠曾引发了哈尔滨人阵阵抢购狂潮。很多人为了买这种红肠不惜在商场 “开板”前排队等候,更多的人由于买不到而懊悔不已。让“立多夫斯”红肠在激烈竞争中如此抢眼的原因只有一个:“立多夫斯”就是当年的“里道斯”。所为者何?原来,重新恢复生产“里道斯”红肠后,有关部门去工商局注册商标时,惊奇地发现,早在1993年,丹东一商家抢先把“里道斯”给注册了。这就意味着 “里道斯”昔日的“名分”已荡然无存。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注册了与“里道斯”音译差不多的“立多夫斯”商标。 “里道斯”和“立多夫斯”听起来差不多,但却让人感到遗憾。“里道斯”毕竟叫了近百年,在这个城市家喻户晓,它凝聚了“里道斯”百年历史文化,体现着哈尔滨这座中西文化相融合城市的特有风情,可谓哈尔滨的一种“象征”与“灵魂”。
2003年,国家工商局没有接到丹东商家再次注册“里道斯”商标的申请,于是,历经周折,“里道斯”这个百年老字号,又回到哈尔滨人的怀抱! 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 比法国谢侬红肠和德国巴伐利亚红肠还要好吃 百年前,立道斯是立陶宛的译音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红肠的制作方法:红肠选择优质猪肉作为原料肉馅(也可使用牛肉、兔肉或其它肉类),肠衣选用猪、牛、羊肠均可。加淀粉和多种调味料,经过腌制、制馅、灌制、烘烤、煮制、烟熏等工序制成。
红肠的制作选料:红肠肉馅的配方很多,常用的有两种:
1、精瘦肉90公斤、生猪油10公斤、淀粉20公斤,加配料精盐3.3公斤,食用硝10克、味精300克,五香粉250克;肠衣用猪小肠所配长度约300米。
2、精瘦肉30公斤,肥肉20公斤、牛肉50公斤、淀粉10公斤、蒜300克、胡椒粉100克,肠衣用牛大肠。
加工红肠的设备:制作红肠的设备较简单,只需绞肉机、灌肠机、冰箱、烘烤箱和水煮锅即可。
⑽ 哈尔滨红肠原产于哪个欧洲国家
哈尔滨红肠原产于欧洲俄罗斯。
红肠是一种原产于俄罗斯,用猪肉、淀粉、大蒜等材料加工制作的香肠。因颜色火红得名。味道醇厚、鲜美。中东铁路修建后,由沙俄引进中国,成为东北的哈尔滨、佳木斯、七台河、满洲里等地特产,以哈尔滨所产红肠最为着名。是中国着名特产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销售。
历史起源:
1913年,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逐渐繁荣起来。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这里融合、发展,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逐步形成。就在此时,英商马前氏投资5.5万英镑。
在哈尔滨建立当时中国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是哈端口地区最早形成的三大知名企业之一收购家鸡、家鸭、野鸡进行加工,俗称“鸡鸭公司”,这就是“哈肉联”的前身。
公司引进俄籍大技师爱金宾斯的红肠加工技术,建成灌肠厂房,生产出哈尔滨“第一根红肠”,标志着“哈肉联红肠”的诞生,成为中国最早的肉灌制品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