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前苏联或俄罗斯登上过月球吗
前苏联或者俄罗斯没有实现载人登月。
前苏联有过载人登月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失败或者放弃了。目前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
拓展资料:
1、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2、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优势。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却是美国人。就在“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21日“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往月球,其中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踏上月球的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3、苏联的登月计划由于致命设计缺陷,连续数次发射失败,让苏联人载人登月的梦想化为泡影。此后他们还于1966年发射了一颗环月轨道卫星。但N-1火箭的连续四次失败最终让苏联不得不中止了载人登月。多年后,莫斯科航空学院一实验室公开了关于苏联载人登月计划一组珍贵的解密照片,照片显示了这项失败的登月计划中的主要设备,包括从未公开的“LK月球飞船”以及从未使用过的月球登陆车等。
㈡ 目前世界上推理最大的火箭是哪个国家的,具体参数是多少谢谢!!
目前在国际范围内,欧洲的"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其最新改进型起飞重量为77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1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现役重型火箭。俄罗斯目前现役最大的运载火箭“质子号”,起飞重量达690吨左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是20吨级。中国现役的长征-2E/F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吨,研制中的改进型为13吨。研制中的"长征五号"火箭最强大的型号,高59.5米,起飞重量为643吨,起飞推力为833.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25吨,这也是世界现有重型运载火箭的较高水准。
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庞大的运载火箭是美国用于“阿波罗”载人登月的“土星五号”,
“土星五号”火箭全长110.6米,最大直径10.1米,起飞质量高达3038.5吨。具备将118吨载荷送入近地轨道、47吨载荷送入月球轨道的能力。
但是“土星五号”价格极为昂贵,现已不再制造使用。
㈢ "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成功后,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排名直接升至第三位了,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长征五号火箭的发射
2016年11月3日20点43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随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与其托举的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分离,上面级继续将实践十七号卫星送往预定轨道。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了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近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执行总监表示,俄罗斯方面将可能会运用中国火箭发射该国载人登月飞船。
俄罗斯方面正在开发叶尼塞5型超重型火箭,中国方面则在开发长征九号火箭。
不过,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俄罗斯方面的超重型火箭开发并不顺利,但中国却很有可能按期完成长征九号,这样俄国的载人登月计划采用中国火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样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中国已经慢慢步上了航空航天的第一梯队了。
㈣ 为什么有空间站的前苏联无法登月
前苏联只是没能实现载人登月,不过实现了无人登月,也就是无人登月飞船降落到了月球上,并达到了取样返回的目地。
以下是前苏联三次登月带回来的月壤。
1970年的月球16号无人探测器带回101克。
1972年的月球20号无人探测器带回55克。
1976年的月球24号无人探测器带回170克。
也就是说,前苏联三次无人登月一共带回来了326克月球土壤。
毕竟其比冲时间比较长,比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长了将近100秒。否则如今大多数运载火箭的上面级也不会选择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了。
而要俄罗斯从头开始研发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到推力达到200吨以上,那不知道到了何年何月。所以说,还是选择长征9号重型运载火箭吧。
㈤ 登月用什么火箭
是用的的土星5号,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波罗计划和天空实验室两项太空计划中使用的多级可抛式液体燃料火箭。尽管NASA曾设想过更大的火箭,土星5号是人类历史上、土星火箭成员中最大的火箭,高达110.6米,更是目前使用过的最高、最重、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由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总指挥沃纳·冯·布劳恩与他的德国火箭团队担任设计研发的工作,主要的承包商包括波音、北美人航空、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以及IBM。除了一次例外,所有其他土星5号的发射都有三级:S-IC一级、S-II二级和S-IVB三级。每一级都使用液态氧作为氧化剂。第一级使用高精炼煤油作为燃料,其他两级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一般来说,一次发射任务的前20分钟左右由火箭推动。1967年至1973年期间NASA共发射了13艘土星5号火箭,从来没有过损失有效载荷的事故发生(虽然阿波罗6号和阿波罗13号曾出现过推进器失灵的问题,但箭载电脑都能够通过延长剩余推进器燃烧时间的办法以保持飞行)。土星5号的主要载荷是载着宇航员成功登月的阿波罗航天器。最后一次土星5号的发射将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送入太空。60年代初期,苏联在太空竞赛领先于其对手美国。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卫星1号,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会在1970年之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那时,美国唯一的一次载人太空任务是艾伦·谢泼德的自由7号;仅在太空停留了15分钟,且未进入近地轨道。当时世界上没有火箭能够一次运送可登月的航天器。土星1号火箭当时还在研制过程中,但由于其推力远远不够,需要若干次发射才能将登月所需要的各个部件送入轨道。在登月计划的计划阶段初期,NASA曾考虑过三个主要的设想:地球轨道集合、直接起飞以及月球轨道集合(LOR)。尽管NASA起初没有考虑月球轨道集合,因为人类当时连地球轨道集合都没有执行过,更不用说难度更大的月球轨道集合了。后来,由于能够使任务时间缩短以及较其他两种方法简单,月球轨道集合仍然被采纳。从1964年至1973年,土星5号的总拨款高达65亿美元,在1966年达到最高,仅一年中就拨了12亿美元。 还查了一下发射表如下
序列号 任务 发射日期 注释
SA-501 阿波罗4号 1967年11月9日 首次实验飞行
SA-502 阿波罗6号 1968年4月4日 第二次实验飞行
SA-503 阿波罗8号 1968年12月21日 土星5号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以及首次由载人飞行器环绕月球
SA-504 阿波罗9号 1969年3月3日 登月舱地球轨道测试
SA-505 阿波罗10号 1969年5月18日 登月舱月球轨道测试
SA-506 阿波罗11号 1969年7月16日 人类首次登月
SA-507 阿波罗12号 1969年11月14日 降落在调查员3号附近
SA-508 阿波罗13号 1970年4月11日 任务被放弃,成员返回地球
SA-509 阿波罗14号 1971年1月31日 降落在法拉·毛罗高地附近
SA-510 阿波罗15号 1971年7月26日 首次使用月球车
SA-511 阿波罗16号 1972年4月16日 降落在笛卡尔环形山
SA-512 阿波罗17号 1972年12月6日 唯一一次夜间发射,最后一次阿波罗月球任务
SA-513 天空实验室1号 1973年5月14日 双级天空实验室版
SA-514 未使用
SA-515 未使用
㈥ 成功飞上太空的载人宇宙飞船有哪些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使苏联在与美国开展的载人航天竞赛中赢得了世界第一。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驾驶米格15歼击机训练时,因飞机事故遇难身亡。
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美国要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从此,美国正式开始实施举世闻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计划。这是在与苏联之间展开的谁第一个把人送上天的竞赛中失利后,美国发起的又一个竞赛项目。
1962年2月20日,美国发射载人飞船“水星”6号,航天员欧约翰·H·格伦中校驾驶“水星”6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伦因此成为美国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
1962年8月11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3号飞船上天。8月12日,苏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号飞船上天。“东方”4号与“东方”3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电视。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中尉驾驶苏联“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48圈,历时70小时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载3人的第二代载人飞船“上升”1号。航天员科马罗夫、耶戈洛夫和费捷斯托夫驾驶飞船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4小时17分,返回于库斯塔奈地区。这是苏联、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载3人飞行。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5米处活动了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1965年3月23日,美国成功发射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3号。飞船乘载着美国航天员格里索姆中校和约翰·杨少校,绕地球飞行5圈,历时4小时53分钟。这是美国首次载2人飞行。
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的“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怀特到舱外行走21分钟,用喷气装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机动飞行。这是美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国发射“双子星座”6号飞船,飞船载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尔德上尉。飞船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5小时51分钟。此次飞行是与12月4日发射的“双子星座”7号交会,并保持近距离编队飞行,最近时约0.3米。这是美国载人飞船第一次空间交会飞行。
1966年3月16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双子星座”8号,绕地球飞行6.5圈,历时10小时41分。飞行中首次实现载人飞船与一个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7年1月27日,美国“阿波罗”4A飞船在发射台上进行登月飞船的地面试验。飞船内坐着曾参加过“水星”号、“双子星座”飞船飞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国第一个完成舱外活动的怀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备参加太空飞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满纯氧的座舱起火爆炸,3名航天员当即烧死。
1967年4月23日,苏联用“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三代飞船“联盟”1号。4月24日飞船返回时,因降落伞故障,飞船坠毁于乌拉尔奥伦波克附近,航天员科马罗夫不幸遇难。
1968年4月14日,苏联发射宇宙212号无人飞船。飞船在轨运行中与后来发射的宇宙213号无人飞船自动对接。这是苏联完成的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8年10月11日,美国发射“阿波罗”7号飞船。航天员希拉、艾西尔和坎宁哈姆绕地球飞行163圈,历时260小时9分钟,22日返回。这是“阿波罗”飞船的第一次载人地球轨道飞行。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发射载有波尔曼、洛弗尔和安德斯的“阿波罗”8号飞船。飞船进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轨道上飞行了10圈,时间20小时6分钟,并向地球发回电视。27日返回。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飞船上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3名航天员,经过75小时50分钟的飞行后,进入环月轨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并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19分钟后,奥尔德林跟着也踏上了月球。他们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放置科学仪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共活动了2小时31分40秒。
1970年4月11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罗”13号飞船进行第3次登月飞行。飞行56小时后,飞船离地球33万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时,因两个纽扣大的恒温器开关故障,使服务舱燃烧电波贮氧箱爆炸,舱内许多设备遭损坏,氧气和水也损失过半,航天员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面临葬身太空之灾。但他们临危不惧,按地面科学家们精确计算的轨道和地面指挥员的命令,手动操纵飞船,使用登月舱的氧气和动力,于4月17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创造了航天史上死里逃生的奇迹。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尼古拉耶夫和谢瓦斯基扬诺夫的“联盟”9号飞船。飞船绕地球飞行268圈,历时424小时59分,创造了载人飞行史上的新记录。
1971年4月19日,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礼炮”1号空间站于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坠毁,共飞行了175天。运行期间对接了两艘“联盟”号飞船,其中“联盟”11号的航天员进站工作了3星期。此后一直到1982年,苏联又连续发射了“礼炮”2~5号空间站和第二代“礼炮”6号、7号空间站。
1971年6月6日,苏联发射载有航天员多勃罗沃尔斯基、帕查耶夫和沃尔科夫和“联盟”11号飞船。飞船成功地实现了和“礼炮”1号空间站的对接、在轨运行24天后,在返回途中,返回舱空气泄露,返回地面时,人们发现未穿航天服的3
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1971年12月7日,美国发射载有塞尔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罗”17号飞船。11日到达月球,两名航天员在月面逗留75小时,在月球轨道上释放了一颗卫星。飞船19日返回。这是人类迄今最后一次载人登月飞行,也是“阿波罗”飞船第7次登月飞行。
1973年5月14日,美国用“土星”V火箭发射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后与多艘“阿波罗”飞船对接,先后有3批9名航天员到其上工作。原预计“天空实验室”能运行到1982年,但终因空间站故障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其运行轨道急剧下降,于1979年7月12日坠落于南印度洋澳大利亚西南水域。这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
1975年4月5日,苏联发射载有拉扎列夫和马卡罗夫的联盟18A飞船,准备与礼炮4号对接。火箭第3级点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144公里的高空时,因制导系统发生故障,飞船在空中翻滚,并偏离预定轨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发出应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紧急关机,返回舱与飞船分离,航天员按应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亚西部山区安全着陆。飞行只进行了22分钟。这是载人航天以来,第一次因火箭飞行不正常而成功地采取的应急救生措施。
1975年7月15日,苏、美发射飞船进行联合对接飞行。首先发射的是载有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和库巴索夫的“联盟”19号飞船。发射后7.5小时,美国“阿波罗”18号飞船载着美国航天员斯坦福尔德、斯莱顿和布兰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罗”18号飞船和“联盟”19号飞船成功地对接。飞船对接状态保持了两天,美苏航天员实现了飞船间的互访。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竞争对手难得的“太空握手”。
1981年4月12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此后又陆续建造了“挑战者”号、“亚特兰蒂斯”号、“发现”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仅73秒后即爆炸,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再次遇难。尽管如此,美国航天飞机投入运营22年来,已成功飞行111次,在太空部署过卫星、维修过“哈勃”、完成了无数科学试验,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国际空间站的主要运送工具。
1984年7月17日,苏联发射“联盟”T12号飞船升空。船上载有扎尼拜科夫、沃尔克和女航天员萨维卡娅,与“礼炮”7号空间站-“联盟”T10号飞船联合体对接。25日,萨维茨卡娅和扎尼拜科夫一起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舱外活动。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第三代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此后历时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苏联(俄罗斯)才建成由核心舱、“量子”1号舱、“量子”2号舱、“晶体”舱、“光谱”舱和“自然”舱组成的完整的“和平”号空间站。2003年3月23日,“和平”号在绕地球飞行8万多圈、行程约35亿公里、超期服役近10年后,坠毁在太平洋预定海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是20世纪质量最大、载人最多和寿命最长的航天器,堪称“一代天骄”!在“和平”号天马行空近15载中,共接待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航天员100多人次。其中俄罗斯航天员在“和平”号上创造了两项太空飞行纪录:一项是由玻利亚科夫创造的、人在太空连续生活和工作438天的世界纪录,另一项是由阿夫杰耶夫创造的、在太空飞行累计时间达748天的世界纪录。科学家们利用“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包括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空间科学、对地观测等众多领域的成千上万项科学实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
1995年6月27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5名美国航天员和2名俄罗斯航天员升空,首次实现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此后一直到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8次对接飞行,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降低了目前正在组装的国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1996年9月26日,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的美国女航天员露西德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罗斯航天员康达科娃创造的女性在太空飞行的最高纪录。
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用“质子”K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件——“曙光”号多功能舱送入太空,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从此拉开了帷幕。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和俄罗斯牵头、欧洲11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建造的,预计要到2006年才能全部建成。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运行期。
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游客、美国富翁蒂托搭乘“联盟”TM32号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出发,到国际空间站上旅游观光8天,5月6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资2000万美元,除了太空观光外,他还负责飞船的一部分无线电通信、导航和供电任务,并与俄宇航员一起执行了对地观测任务。蒂托的太空之旅开创了太空旅游的新时代。2002年4月25日~5月5日,世界上第二位太空游客、南非亿万富翁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过了10天的时光,其中8天生活和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2012年6月16日,我国第四艘载人飞船于18点37分24秒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刘旺顺利升空,展开对接天宫一号的工作。
“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㈦ 苏联登上过月球吗
前苏联或俄罗斯没有人登上过月球。
第一个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美国人。
除了美国有十二个宇航员登上过月球之外,其它国家至今还没有宇航员登上过月球。
加加林作为世闻上第一个“太空人”而闻名于世,但是他没有登上过月球。
苏联登月计划缘何失败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了优势,似乎总是与一连串的“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员上天,等等。但是,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却是美国人。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了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率先跨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
人们不禁要问,当美国人紧锣密鼓地实施“阿波罗计划”的时候,曾号称世界头号航天巨人的苏联难道在打盹吗?率先实现载人登月这一“光荣与梦想”的,为什么不是苏联人?长期以来,这都是一个不解之谜。近日,这个谜最终解开了——苏联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悄悄地在做载人登月的准备,只是由于其N1号登月火箭存在致命的设计缺陷,连续数次发射失败令苏联载人登月的梦想化为泡影。
从登月服到登月车,苏联人为登月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加加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旅行后,苏联就把目光聚焦到月球上,力求再创造一个“第一次”———率先实现载人登月!为此,苏联科学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发射了环绕月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还研制了大量的登月工具,从由地面遥控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到无人登月车,再到宇航员的登月服,应有尽有。
1958年到1976年间,苏联科学家完成了人造卫星、登月车的试制、试运行,并且发射了无人飞船环绕月球飞行,实现了无人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陆和漫游。其中,1966年至1969年,“联盟”号飞船和“宇宙”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完成了登月飞行器的测试工作;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1970年至1973年,研制成功了由地面遥控的无人月球探测器,3部无人月球探测器不仅从月球表面采集了土样,而且将它们送回了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研制的无人登月车分别在1970年和1973年两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车相比,苏联的无人登月车体积只是前者的一半,重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自动对月球地貌进行拍照并分析岩石、土壤样品,不像美国“阿波罗计划”那样,要靠登月宇航员亲自完成。
N1号火箭屡屡出事,苏联登月计划最终化为泡影
苏联拥有了绕月亮飞行的人造卫星,研制出了登月车以及登月服,可谓是“万事俱备”。但为什么苏联人还不登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只欠东风”———苏联人始终没能制造出像美国“阿波罗计划”的“土星”5号那样功率强大而且性能稳定的运载火箭。
苏联为登月计划而设计的火箭名为N1号,共制造了10枚。设计这种“巨无霸”式的N1号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将代号为“苏联月亮”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说N1号火箭是“巨无霸”绝对名副其实,其第一级发动机是由30台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功率火箭发动机组成的,但是,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一枚火箭使用这么多发动机无疑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一方面,发动机组的众多发动机之间根本无法做到助推力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为这些发动机分别添加燃料更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极易出现事故。结果,这种承载了苏联人太多期望的“巨无霸”,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总共试射了4次,每次都以悲剧和灾难收场。
1976年,耗资巨大的N1号火箭项目被迫下马,苏联太空署署长黯然下令将剩余的N1号火箭硬件设施全部拆毁。可是,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还是被阴差阳错地保留了下来。也许是历史开了个玩笑,到了1997年,94台未被销毁的N1号火箭发动机被卖给了美国的一家公司,它们最终又被组装进了美国研制的新型火箭中。
㈧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是用什么火箭发射的
第一个载人登月飞船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载人飞船是苏联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宇航员是加加林,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有很大的不同,加加林是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宇宙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是全世界第一个出仓登上月球上的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凌晨2点56分阿姆色特朗的左脚踩在了月球上,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07分加加林进入太空,10小时后回到地球着陆
㈨ 为何美国后再无其他国家尝试登月,怎么引起的
一、不能忘了前苏联曾经的努力
尽管能源号火箭已经退役,但其发动机技术仍然可以移植到登月火箭中!
跟五十年前相比在登月的道路上从两位选手扩充到了三位,其中美国的实力最强,此次登月中我们将他们提列到第一!俄罗斯技术实力次之,但人才缺乏,另资金匮乏,并且制造业已经没落,我们将他们排到老三!而四次成功实施嫦娥计划的中国,信心如日中天,资金雄厚,全民一心支持航天事业,在三家中我们列为第二!
㈩ 俄媒披露俄载人登月计划,载人登月为何这么难
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在向国际空间站机组人员致以新年祝贺时,宣布制定统一的探月计划。他说,制定统一的月球探测专项规划的决定是在新年前作出的。为此,俄航天成立了专门机构。罗戈津强调,我将亲自领导它控制月球准备的所有细节和所有要素。。我认为这非常重要。说实话,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新任务、新前景。
据介绍,这将有助于开展载人探月飞行,包括将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起降飞船和近月轨道站舱送入地球自然卫星轨道。飞行设计测试计划于2028年开始。报告最后说,与此同时,俄罗斯正在研制配备核推进装置和核动力模块的太空拖船,以确保月球基地的运行。该仪器的初步项目开发合同规定,它可以用来在月球上寻找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