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阿列克西耶维奇作品以纪实文学为主,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14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
阿列克西耶维奇出生于乌克兰,代表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最后的见证人》、《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又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等,作品纪实性强。此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为“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② 俄罗斯的着名作家有那些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5]、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③ 如何评价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④ 现代中外着名作家及其作品
1、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日裔英国小说家。
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代表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等。
2、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谢耶维奇。
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她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
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等。
3、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国小说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
莫迪亚诺的作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2014年10月9日19时,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 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4、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
5、刘心武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着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钟鼓楼》、《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飘窗》等。
⑤ 白俄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什么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8日揭晓,获奖者为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为: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在中国出版的着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出版。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3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去年,她还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为其授奖时曾称:“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⑥ 关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女作家介绍。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她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已出版的着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作品: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报告文学作品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及苏联的解体,着重于不同的个人命运组合而成的集体记忆。
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纪实性文学作品最为着名,她
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在中国出版的着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2012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出版。
在纪实作品《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忠实记录了亲历阿富汗战争的俄罗斯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其中,一批二十岁左右的俄国青年人战死阿富汗。
⑦ 如何评价白俄罗斯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据新华社电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宣布获奖者姓名。
阿列克西耶维奇1948年5月31日出生在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现居白俄罗斯,主要代表作品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
档案
作品已在中国出版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8日揭晓,获奖者为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颁奖词为:她的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西耶维奇,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西耶维奇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在中国出版的着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两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出版。
阿列克西耶维奇作品曾多次获奖,包括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13年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和平奖等,去年,她还获颁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
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为其授奖时曾称:“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瑞典资深专栏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开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⑧ 关于白俄罗斯作家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事件的介绍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丹尼尔斯宣布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着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制男孩》、《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其着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她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⑨ 凭借纪实文学问鼎诺奖的白俄女作家是谁 A索尔仁尼琴 B赫塔•缪勒 C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谢耶维奇。
⑩ 比雅杜里亚简介
比雅杜里亚,前苏联白俄罗斯人,作家。主要作品有《成长的岁月》、《世界的边沿在哪里》等。被誉为苏联最伟大的作家。
编辑本段作品:成长的岁月内容简介
青春读书课新课标素质教育必读书。
青春读书课滋养一生的语文课,呵护你成长的岁月,守望你心灵的日出,拓展人文视野,构筑精神家园,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
灌注人性关怀,涵盖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成长历程中所涉及的26个相关主题。诸如“成长的故事”、“我的朋友在哪里”、“梦幻迷离青春期”、“我的父亲母亲”、“百年树人”、“热爱生命”、“敬畏青年”、“内心的成长”、“凡人英雄”、“世界同龄人”等等。选文讲究人情、人性之美,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确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初步理解社会生活,学会对人情、人道的感动。
《世界的边沿在哪里》
这个故事被列进《成长的岁月》这本书里
同时选入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3课
作品全文:
太阳在透明的遥远的天边薄薄地镀上了一层黄金。有些地方,天空被参差不齐的松树林子支撑着,有些地方它又被土岗支撑着。远处的某些地带,好像是在太阳底下铺开来的一条一条漂白的麻布,连接着大地和天空。
松树林子黑黝黝的,那些地带逐渐呈现出灰色而轻柔的、隐约可见的薄雾,和浅蓝色的天空融合在一起。
七岁的小男孩杨卡,在牧场的小河旁边放鹅,他那一双浅蓝色的眼睛,惊奇地环顾着四周。
每走一步,杨卡都看见非常非常奇妙的事物。
“……看吧,杨卡,世界是多么辽阔,它是无边无际的。”坐在三叶草的花朵上的金色蜜蜂对他说,“而在这儿,好吃的、甜蜜的花朵又是这么多!世界真大啊……”
“……嘶——嘶——嘶——嘶!周围有多少麦穗啊。”一株黑麦穗嘟哝着对杨卡说,“它们是我的亲兄弟,数也数不清……”
“……告诉你,告诉你,杨卡!”百灵鸟在牧童的头上唱着歌,“我们头上的天空是多么高啊,要是你知道的话……”
杨卡看见、听到并知道许多东西。同龄的孩子嘲笑他——他总是孤独而又畏怯,好像狼崽子一样。他不跟谁在一起骑马玩耍,躲避开一切人。这是不好的。他的眼睛有时带着忧郁的神情,特别是在人们从宽阔的大路上经过的时候。他们在天边出现,像黑色的小看家狗一般的响声,他看见了流着汗的马儿。
过路的人们去得远了,远了。杨卡好奇地望看他们。他们的谈话、衣着、马匹、车辆,都使他感到有兴趣。
小杨卡感到诧异,惊奇不已……
过路的人飞驰到遥远的地方去了。车轮轰隆轰隆地响着,然后就静下来了。人们变得越来越小,他们和他们的马匹重又变得像黑色白色的小看家狗,像刚开始出现的那个模样。他们在大地的尽头,在那小土岗的后面隐藏不见了。他们没有了,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道路重又变得空旷、静默。路上的尘土像金黄色的斑点,也平息下来了。
夏天是如此静寂,仿佛整个世界都睡着了。
一切都使杨卡惊奇。他的好奇心是没有止境的:这些出现在天边的过路人从哪里来?他们在道路的另一端消失不见,到哪里去了?
杨卡聚精会神地望着那一条条带子般的、沉默不语的道路怎么都弄不懂。金黄色的沙子像柔软的地毯,在延伸开去的道路上随处可见,又仿佛是祖母脸上的皱纹一般。
“我们的大地已经很老很老了,”杨卡想道,“而它还活着。”而且,它还用多么年轻的声音逗弄着他杨卡啊。
他记得,有一次他跟妈妈一道去采蘑菇。他在路边一个蚂蚁窝跟前玩耍,把妈妈给丢了。他害怕了,在整个林子里喊着:“妈妈,你在哪儿?”
“妈妈,你在哪儿?”——大地从四面八方戏弄着他:从桦树林里,从松树林里,从空旷的地方。
他笑大地也笑;他哭大地也哭。
但是,道路比一切都更使杨卡感到兴趣,因为人们是出现在道路上的,他们从不可知的地方来,又消失到不可知的地方去。
有时候,出现了一个拿竖琴的瞎子,一个小男孩牵着他行走。有时候,出现了许多去赶集的人。
杨卡瞧见了并听到了生活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鹅群钻进了黑麦地里。而杨卡,张着嘴,望着没有尽头的、完全不可理解的、使他激动而又惊奇的道路。
父亲不止一次因为鹅群糟蹋了庄稼而鞭打杨卡。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杨卡整天想着,但总是弄不懂。
祖母阿芙多蒂亚也弄不懂,而阿尔吉姆舅舅对他的疑问仅仅是加以嘲笑。父亲也许知道,但是他不敢去问他:恐怕他要发脾气。父亲总是忙着,没有空闲时间。
“我自己会搞清楚的!靠自己的本事来搞清楚它!”
杨卡爱听祖父讲古老的童话。最使他害怕的是那些讲到食人者和强盗们的故事,当牧人们在夜间唱起哀歌来的时候,眼泪从他的双眼里流了出来,幼小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不过,当故事讲到所有的食人者和强盗们都被消灭掉的时候,杨卡就有了勇气。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也许太阳知道。”杨卡这样想。而太阳是他的最好的朋友。杨卡爱看太阳,不管春夏秋冬,都是一样,从日出看到日落。
他眯着眼睛向太阳望,心里就感到快乐。
太阳是杨卡所熟悉的辽阔大地的忠实、优秀的守望者。
夏天,太阳很早就从山的那一边升起来了,给生长在河边低处的赤杨树梢镀上一层黄金。它很晚才从山的另一边沉落下去,重又把树梢镀成金色。
太阳在杨卡所熟悉的辽阔大地的上空几乎烧了整整的一圈。
秋天,太阳从桦树丛里升了起来,沉没在黑黝黝的松树林里,它在空中只绕了半个圈子。
冬天,太阳起来得很晚,在道路的上空露了露脸,很早就跌落到谷地里去了。它在天空里绕的圈子很小。
“太阳在冬天大概怕冷。”杨卡想。
而在春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变得暖和的太阳在空中散步的时间就越来越长了。有时它把云彩渲染得如此美丽,杨卡再看也看不够。那时的天空使人眼花缭乱——又是白玫瑰色的大理石城堡,又是一群一群的奇珍异兽,又是巨大的篝火,又是红色的小河……
“太阳知道世界的边沿在哪儿。”有一天,快到傍晚的时候,杨卡终于这样肯定了。
要是把鹅群抛下不管,妈妈将会严厉地处罚他,但是要知道,他这一辈子总得到世界的边沿那儿去一次啊。必须到那儿去,太阳在那儿过夜,行路的人在那儿隐藏不见……
孩子望了望在牧场干枯的沟里咯咯叫着的鹅群。又朝树林那边望了望——有没有人打那儿出来到街上去。四处空旷无人,在太阳落山以前,寂静笼罩着一切。
而太阳伴着红色的晚霞,站在山顶上,呼唤小杨卡到它那儿去。
孩子跑了起来。
可爱的人儿跑着,跑着,跑到桦树林跟前了,快要落山的太阳就在树林后面。但是,瞧,它又跑远了,到灰色的沙坡后面去了。它斜靠在绿色的橡树上,越来越往下沉。
孩子考虑了一下,又全力向前跑去。他很想瞧瞧太阳落在哪儿,而它越跑越远。
杨卡累了,满身是汗,但仍然尽力向前跑着,向太阳、向被太阳烧红了的天空跑着。
在杨卡的眼前出现了新的远景,谷地、土岗、树木,出现了新的大路和小径,它们有的笔直,有的弯曲,通向四面八方……
“站住!”他对太阳叫着,心里已经着急了。他想一回到家里就要受罚——鹅群大概跑进黑麦地里去了。
“站住!”大地从树林里、从群山中、从四面八方逗弄着孩子。
“站住!”杨卡使劲地向前跑着。眼睛在发亮。他想要知道,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太阳落下去了。山谷里越来越暗。河面上升起了灰色的雾。天空里出现了星星,地面上闪烁着灯火。
“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在书本上一定写着。”杨卡在心里对自己说,“到了秋天我要到学校里去,我要学习,并且要知道一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