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强力集团有多少人

俄罗斯强力集团有多少人

发布时间:2022-05-17 10:19:44

‘壹’ 五人强力集团成员的资料

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着,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乐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第二交响曲》、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着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贰’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Andreyevich,RIMSKy-KORSZKOV,1844-1908)
俄国作曲家。“五人强力集团”成员之一。曾在彼德堡海军学校学习,并服役3年。自学作曲,1871年在彼德堡音乐学院任教,同时,与“强力集团”的其他人一起创办免费音乐学校。1905年因支持学生正义罢课被解职。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多以本国历史、文学、民间传说为素材,民族风格浓郁。在技法上长于配器,常通过鲜明的旋律色彩描景状物、塑造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歌剧《普斯科夫姑娘》、《沙皇未婚妻》等15部,交响音画《萨特阔》、交响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等。着作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等

‘叁’ 俄罗斯强力集团的基本简介

“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有5位,他们分别是: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1837—1910)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凯撒·居伊(1835—1918)、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1823—1887)、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908)。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以歌曲为主,着名的《俄罗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杰作,还作有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凯撒·居伊,是“强力集团”的骨干分子。主要成就是10部歌剧,其中包括《威廉·拉特克列夫》(1868年)、《昂杰罗》(1875年)和4部儿童歌剧。
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穆索尔斯基的主要成就是歌剧。其中有创作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改编的《萨朗宝》(1863—1866)和根据果戈里的喜剧改编创作了《婚事》(1847)。

‘肆’ 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以歌曲为主,着名的《俄罗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杰作,还作有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凯撒·居伊(Цезарь Антонович Кюи),是“强力集团”的骨干分子。主要成就是10部歌剧,其中包括《威廉·拉特克列夫》(1868年)、《昂杰罗》1875年)和4部儿童歌剧。
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Модест 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穆索尔斯基的主要成就是歌剧。其中有创作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改编的《萨朗宝》(1863-1866)和根据果戈里的喜剧改编创作了《婚事》(1847)。
1868年他的重要作品《鲍里斯·戈都诺夫》公演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872年开始创作的《霍宛斯基之乱》于1892年公演,这部歌剧以17世纪末的俄国历史为背景,向人民展示了充满矛盾、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剧中有大量的群众场面,显示出了现实主义的风格。此外,穆索尔斯基还作有一部喜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 (1917年首演)。穆索尔斯基不仅创作歌剧还创作了60多首题材多样、形象鲜明的歌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歌曲,是着名讽刺歌曲《跳蚤之歌》。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揭露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思想,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朗诵旋律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穆索尔斯基的这种改革和创新对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现实的思考及对未来的期望,致力探求新的进步的思想,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主要成就是歌曲、歌剧和器乐曲。鲍罗丁只写过一部歌剧《伊戈尔王子》,是最强烈地发挥鲍罗丁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此作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丁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这部作品是根据俄罗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的。故事叙述12世纪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剧中的音乐体现了俄罗斯民歌音乐的风格,特别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维兹舞曲,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色彩、奔放的风情,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歌剧音乐的民族特点。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主要成就是两部歌剧《萨特阔》(1897年)和《金鸡》(1909年)。特别是《萨特阔》中的《印度客人之歌》,富于东方色彩,旋律柔和流畅,不仅是男高音歌唱家经常演唱的曲目,而且被改编为轻音乐曲和独奏曲。 在他的管弦乐曲里还有两部表现异国情调的作品十分出色,一部是《西班牙随想曲》,另一部是取材于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的交响组曲《舍赫拉乍得》(Scheherazade)。 关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在80年代穆索尔斯基和包罗丁先后去世以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他们的遗作进行了整理和修订,重写或续完了他们的一些未完成的作品。有些作品经过他的修改或配器,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二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彼得堡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事业三十多年,为20世纪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包括格拉祖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
在俄国和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由于以往音乐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民族主义乐派的兴起更显得气势磅礴,民族主义歌剧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以“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歌剧和浪漫歌曲,无可置疑地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据了醒目的位置。

‘伍’ 强力集团成员的介绍~~~

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Mighty handful)
以巴拉基列夫和评论家斯塔索夫为中心,是俄罗斯民族声乐艺术创作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 他们从事搜集、整理和改编俄罗斯民歌,对民间艺术的研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特征。

1.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1837-1910),俄国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1855年在彼得堡结识格林卡、斯塔索夫,并在艺术思想上深受他们的影响。1857年起组成以他为首着名的的“强力五人集团”(又名“新俄罗斯乐派”)。1862年主办义务音乐学校,从事教学与演出活动。
主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d小调交响曲》、交响诗《塔玛拉》。管弦乐《三首以俄罗斯民歌为主题的序曲》,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未完成,由里亚浦诺夫续成)等。此外,又作有浪漫曲组歌两套和《强盗之歌》、《塞里姆之歌》、《格鲁吉亚之歌》等独唱歌曲,并改编、整理大量民歌。

2.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他是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
他写出了大量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乐曲,曾根据海涅、雨果等着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歌剧。代表作品为器乐小品《东方风格》。

3.鲍罗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于同地。少时受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擅长钢琴与长笛,14岁开始作曲。1850年入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1887年创办女子医科大学并任教。
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19世纪50年代,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钢琴小品和室内乐等。1862年结识M.A.巴拉基列夫,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有体现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富于俄罗斯风格和东方色彩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部弦乐四重奏,声乐浪漫曲《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海》、《我的歌声中充满了恶意》等。
在化学研究上,最早制成苯甲酰氯,曾探索醛类缩合反应。
他原本是高加索的乔治亚亲王盖地诺夫和一位军医夫人的私生子,为此,他只能作为亲王的农奴包里斯·鲍罗廷的儿子。他从小由母亲带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能精通几国语言,并很快在科学与音乐方面显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岁时开始音乐的启蒙,学习演奏长笛和大提琴。十四岁时开始作曲,并发表了一首长笛协奏曲和一首弦乐三重奏。1850年进入彼得堡医药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后,二十五岁的鲍罗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62年,鲍罗廷结识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对这位作曲家所倡导的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张十分赞赏,从此他便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并加入了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五人“强力集团”。
鲍罗廷的创作中英雄性和史诗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民族性很强,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在自己的音乐中,努力表现和歌颂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歌颂俄罗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气概。通过他的音乐,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及其音乐的了解。
由于鲍罗廷的专业是化学,因此作曲只能在业余时间里进行,他自称是“星期日作曲家”。

4.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父亲是庄园主。6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乡村的生活,农奴保姆的哺养,使他对农民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1849年进圣彼得堡的彼得罗帕甫洛夫学校学习。1852—1856年在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同时跟A.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尔卡《陆军准尉》(钢琴曲)。1856年毕业后去军队服役,先后结识了U.A.居伊、A.C.达尔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M.A.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写了一些管弦乐曲、钢琴曲和歌曲,还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着)写配乐。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后,他回到家乡,将祖传的土地和家产分给农民。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进一步受到了以H.r.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形成了进步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的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个时期。穆索尔斯基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最初的两部歌剧《萨朗宝》(根据G.福楼拜的小说,1863—1866)和《婚事》(根据果戈理喜剧改编,1868)虽然尚不成熟,但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萨朗宝》中,作者强调了人民解放的主题思想,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其中一些片断后来移用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婚事》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在角色的个性化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尝试。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乱党》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着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内心充满矛盾的沙皇鲍里斯,象征俄罗斯人民苦难遭遇的疯僧),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乱党》(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着,1916年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B.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着名的作曲家,如C.德彪西、拉威尔、L.雅那切克、C.C.普罗科菲耶夫、Ⅱ.Ⅱ.肖斯塔科维奇、r.B.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5.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于1844年3月18日生在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一个贵族家庭里;这个古老小城市美丽的自然景色,它那保持古风的民间仪式和优美的民歌,留给童年时代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很深的印象。六岁起,他开始学习弹奏钢琴,近十一岁就尝试写作乐曲。1856年满十二岁时,他被选人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同时不断地进行他的音乐研究。1861年底他开始结识了巴拉基列夫,并参加了他的“小组”活动;同当时这些进步的俄罗斯音乐家的交往,开拓了他的艺术视野,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信念,他的《第一交响曲》就是在巴拉基列夫的直接指导下写出的。后来,他在“强力集团”作曲家当中的地位,用另一位俄罗斯音乐评论家谢洛夫的话说,甚至“真如鹤立鸡群”。
1862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从土官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海军准尉,大约有三年时间参加一艘快船的巡航,到过英国、南北美洲、法国和意大利等地,这期间他虽然较少接触音乐,但在航海生活中所获得的鲜明印象,却丰富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他被公认为的最好的“海的风景画家”之一。1865年,他回到彼得堡后,作为一个海军尉官,他却主要在音乐圈子里活动,积极进行他的“专业”创作,写出一些已经足以显示作者的风格特征的作品,如交响音画《萨特阔》、第二交响曲《安塔尔》和歌剧《普斯科夫姑娘》等。
1871年,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应彼得堡音乐学院之聘在该校教授作曲法与管弦乐法等课程,后来还兼任海军部所属各军乐队的督察员(1873-1884年)、免费音乐学校校长(1874-1881年)等职。他的教学工作确实是边教边学,他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以补自己专业音乐知识之不足;他亲自记录民歌,配上和声结集出版,还同巴拉基列夫和里亚多夫一起修订格林卡的歌剧总谱,所有这些,都使他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训练”;同军乐队的密切接触也使他有机会熟悉和研究各种乐器的构造和性能,并终于写出一些关于管弦乐法等方面的专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为发展俄罗斯音乐文化而进行的多方面的活动,都有其丰硕的成果:他在音乐学院三十七年的教学工作,培养出众多的人才,其中包括里亚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格拉祖诺夫和米亚斯科夫斯基等着名作曲家;他发扬了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进行了大量精细的修订、续写和配器工作,使一些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的未完成作品,例如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凡兴那》、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石客》等得以最后完成;他参加贝莱耶夫的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并成为这个小组的一些创举的“顾问”——这个小组组织的“俄罗斯交响乐演奏会”和乐谱出版社,对俄罗斯音乐作品的推广、宣传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积极投入社会与政治斗争,他勇敢地奋起保卫革命的青年学生,因此被解除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他的作品遭到禁演,他本人也受到秘密监视。但是解聘他的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抗议迫害的浪潮。最后,由于彼得堡音乐学院新院长格拉祖诺夫的邀请,他终于重新回到音乐学院。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

‘陆’ 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是那几位音乐家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廷、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
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伤口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着,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乐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第二交响曲》、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着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柒’ 什么是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一个音乐团体。“强力集团”由五位作曲家组成。这五位作曲家是巴拉基列夫(1837—1910)、居伊(1835—1918)、鲍罗丁(1833—1887)、穆索尔斯基(1839—1881)、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大约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这些作曲家为了发展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在巴拉基列夫的组织下,在彼得堡结成了一个音乐创作团体。1867年5月4日,由巴拉基列夫指挥上演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塞尔维亚主题幻想曲》,并取得极大成功。当时的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1824—1906)为此评价说:俄国从此有了自己的“强力集团”。从此,“强力集团”这一名称就被载入音乐史册。“强力集团”的作曲家具有共同的兴趣、信念和一致的美学原则,这就是继承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统,发扬格林卡开创的具有俄罗斯音乐风格的艺术语言,并从多方面汲取富有民族灵感的音乐主题。此外,他们还竭力主张音乐的真实性,推崇“完全和谐、悦耳的音乐”,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力集团”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很高成就,并积极开展音乐活动,促进俄罗斯音乐的繁荣,而成为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主要力量。

‘捌’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是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着,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乐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第二交响曲》、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着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玖’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的介绍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强力集团有多少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