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和印度关系明显改善了,这种关系是否能发展成为中俄那样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国和印度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俄罗斯看来,它既同中国保持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又同印度建立了亲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因此顺理成章,俄中印三国应该而且能够相互信任,彼此成为“战略伙伴”,从而实现某种联手合作。在俄罗斯的潜意识中,如果这个“三角联盟”得以建立,那么自己必然是其中的“龙头老大”。但问题在于,另外两方即中印两国之间并未形成“伙伴关系”。
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的关系不算太好,双方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分歧。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中国视为它在亚洲地区的主要“对手”。中国在印巴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始终采取“劝和”的态度,不肯像俄罗斯那样偏袒印度。特别是,中印之间曾经兵戎相见的历史问题和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更严重地妨碍着两国的相互信任。人们记得,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并遭到国际舆论一致谴责的时候,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竟然胡乱辩解说,这是为了对付中国的“威胁”。他在1998年5月的多次讲话中胡说:“中国是比巴基斯坦更大的威胁”,“中国在西藏部署了对准印度的核导弹”,“中国侵犯印度边境,要攫取印度的领土”,等等。
其实,中印双方并不存在相互构成威胁的对抗关系,但两国要做到相互信任并在国际上实行联手合作也很困难。近两年来,中印关系开始得到改善,双边贸易额达到50亿美元,但一系列的分歧和争议并未得到解决,两国仍难开展亲密合作。2000年3月10日,中国外长唐家璇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中印关系时说:中国同印度都是亚洲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而且是近邻;过去两国有过很好的关系,但也有过一段“插曲”;中印两国存在分歧,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总体上看,两国间的共识远远超过分歧,可以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这段讲话显然说明,中印两国目前尚需恢复“正常的国家关系”,还谈不上建立“伙伴关系”问题。
‘贰’ 为什么说中印关系和谐分歧并存是合作者也是对手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3月20日发表文章称,和谐的因素源远流长,在过去2000年中的1800年间,中印两国曾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直到1750年,两国制造业产量总和还是世界的57.3%。
‘叁’ 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的外交关系
为了有个更直白的印象,先给个列表,看看中国的各种伙伴都有哪些国家。
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国
战略互惠关系:日本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巴基斯坦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越南、巴基斯坦、法国、巴西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马来西亚、非盟、葡萄牙、南非、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委内瑞拉
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德国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韩国、埃及、印度、土耳其、斯里兰卡
战略伙伴关系: 波兰、哈萨克斯坦、东盟、墨西哥、欧盟、尼日尔爾利亚、加拿大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克罗地亚、孟加拉国、秘鲁、智利、罗马尼亚、荷兰
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 埃塞俄比亚
合作伙伴关系: 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波兰
伙伴关系: 阿尔巴尼亚、蒙古国
中国的伙伴档次
伙伴关系:我相信你不会阴我,你也相信我不会阴你,别的没了。
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还要互相赚对方一些钱。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还要互相赚对方很多很多的钱。
战略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来一起分配利益吧。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来一起分配利益吧,分配的时候都为对方着想一下。
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一个巴基斯坦):大哥,风里来,雨里去,就跟定你了。
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有一个俄罗斯):协同进退,步调一致,你弃权我也弃权,你投反对票我也投反对票。
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一个美国):本来我们是敌对阵营的,要互相搞死,但我们建设性一下,还是可以商量商量的。
战略互惠关系(只有一个日本):你的利益分配对我有好处?是吗?真的吗?我不信,你肯定要阴我!
‘肆’ 中印两国实力差距有多大
作为一名对南亚历史感兴趣的创作者,其实越研究印度的历史,你就会对这个国度越绝望。
许多人称笔者为“印黑”,但事实上印度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想要和我们比较,印度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在没有迎来从上至下的变局的前提下,不管大仙人如何变法,对于印度都不管用。
1,埋藏在骨子里的种姓制度
印度废除种姓制度少说也有几十年了吧,表面上印度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现代国家。
但暗地里,印度人的骨子里依旧埋藏着卑微的种姓制度。
这个种姓制度不是法律上废除就可以解决的,从某个角度上来说高种姓印度人以及低种姓印度人,从文化以及外貌肤色都完全不一样。
说白一点,如果印度不能接近自家的教育问题,这超过4亿的文盲人口都会成为人口负担。
没错,文盲对于一个国家按理说不仅不是“红利”,还是负担!
3,印度到底该怎么玩?
说实话,印度本来就是一个被英国殖民者强行拼凑出来的国家。
印度目前国内的矛盾太多了,地方矛盾、种姓矛盾……
在印度没有解决掉上诉问题前, 笔者不认为印度会成为我们的麻烦。
‘伍’ 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印关系你认为如果要加强中印关系,中印双方应该怎样做
、印度,可要认清形势啊 美国拉拢印度,并不代表印度已是美国的战略伙伴,其实美国的着力点还是放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要警惕被美国利用。 我在7月份的文章中说过,“一旦巴基斯坦被美国拿下,对中国的严重影响自不用说,对印度的影响也将极为深刻。那时候美国的力量将进入印度洋,美印的友好将结束。印度将永远被定格在地区大国的行列。当然真是那样的话,印度是地区的国家无疑,但是不是大国,还要看美国的心情和印度的努力。” “所以,当美国保证自己在巴基斯坦的通道畅通无阻却想方设法掐断其他国家的通道的时候,印度也要提高警惕,这也关乎印度的国运。但是,在中俄美对峙中,印度一直脚踩两只船,态度暧昧。在局势越来越错综复杂的时候,印度要认清方向。印度要用足够的胸怀和眼光,在巴基斯坦需要支持的时候,抛弃前嫌,大力支持。印度目前的问题,就是要认清形势站好队。” 印度不要过分相信美国的甜言蜜语和所谓的承诺,要看到自己面临的战略风险。 三、要冷静,慢点走 当然,面对美国的拉拢和在中俄和美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较量中印度获益的诱惑,印度没有一点非分之想,那是不容易的。但印度想火中取栗,还要看两个指标:印度能不能,中国怕不怕。 先看能不能。 中印作为同样是饱受压迫的国家,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赢得了独立。但是中国与印度所走过的道路是截然不同的: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是在封锁在对抗中实现的,印度遇到的阻力比起中国遇到的要小的多。不夸张的讲,要是中国的事被印度摊上,印度早就完了。中国能不垮,还能日益的强大,其中的原因是值得好高骛远意淫不浅的印度好好学习的。 所以,一旦真的时机出现,印度也不能轻易的出兵。前有1962年的教训,现在有两国巨大的国力差异。印度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极为缺乏,如果印度只想靠所谓的“高技术、服务业”走出强国之路,我看很危险。没有基础工业、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不要说大国的博弈中多分一杯羹,就连碗都打碎了都有可能。 在巴基斯坦政治局势出现混乱之时,印度加强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军力,除了不放心之外,还有就是想趁火打劫,妄图在中俄与美国的较量中来个火中取栗。对于印度的这点企图心,必要时中俄要用行动灭了印度的这点小心思。如果印度不愿意灭,那就把火烧的大一点,烧了印度,他只能自认倒霉。 再看中国怕不怕。一百余年以来,中国屡经大战,中国怕了吗?“虽千万人,吾往矣” ,何惧之有!不要说印度,中国在50多年前,也和美国大兵较量过,中国怕了吗?何况,在1962年中国还把印度打得丢盔卸甲。 怕是不怕,但要注意印度在克什米尔方向的异动。如果印度敢火中取栗,在克什米尔方向不老实,中国要果断的出兵,教训印度、收复藏南、支援巴基斯坦。 也许,印度还有点幻想:要是冲到前线吃亏了,美国不会袖手旁观的,会帮印度的。如果印度这样想,真是不可救药。看看格鲁吉亚的例子吧,美国的努力和效果在哪里?美国现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随着美国金融的进一步恶化,中国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和俄罗斯经济进一步的恢复,欧盟摆脱美国步伐的加快,美国面临的问题要比现在还要严重。 在世界风云变幻,局势微妙,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关头,印度可要小心了。奉劝印度还是看紧钱袋子,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火中取栗就不要了,隔岸观火还是符合印度目前的战略的。 四、战略合作符合中印现实的利益 虽有边界为问题的困扰,但中印的贸易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年上半年,中印的贸易额达到29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9%。 中印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安定和平的发展环境对中印都一样的重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摩擦,中印的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就算不能很好的合作,也不要因为离间而更疏远,那样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印度要擦亮眼睛,美国真的会像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艾什利?特利斯说得那样:当前美国的目标是把印度建立成一个强大、独立的中心大国吗?印度要看到美国拉印度遏制中国的真实意图,不能老是让人当枪使。印度要清楚的认识到:中国龙是不可遏制的,中国的强大也是不可阻挡的,中印战略合作符合中印现实的要求其也符合长远的利益。
‘陆’ 中印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及周边关系的热点人们对此非常关注,谈谈你对中印问题的认识和见解
中印关系成热点,其实是印度单方造成的。
印度之所以大肆渲染中国,首先有美国的怂恿,目的是为了利用印度牵制中国,从而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其次,印度本身也是亚洲大国,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在6%左右,也是很不简单的。
印度有称ba亚洲的野心,他出兵mie了锡金王国,将锡金王国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又出兵入侵巴基斯坦,从而导致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的永久分裂。
但是目前印度在亚洲几乎没有影响力,这与他称ba亚洲的雄心格格不入,就使得他要拿中国来炒作,从而贬低、挑衅中国来使自己的“亚洲大国”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借以高自己的亚洲地位和区域影响力。
印度是西方培植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国家,最早西方一直看好印度,看好印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20年前西方的舆论普遍预言印度会是21世纪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是都没想到会是中国。
开始西方普遍不认可中国的制度,但没想到,印度虽照搬了西方的党政制度,现在却使印度成为官员腐败最厉害,贪污最严重,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这多少让西方各国家脸面上有点无光。
西方各国一直都对中国有遏制的冷战思维,从举行奥运会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印度既然喜欢上蹦下跳闹事,西方媒体当然会也乐得大肆渲染。
所以,就中印边界问题人为的成了热点。
PS:
印度渴望称ba亚洲,印度舆论媒体及民间总是显现出他们急切的渴望着能与中国一战,印度军方还扬言要报当年一战(不堪一击)的仇,而印度的历史教科书基本都没提当年中印之战的事,所以,印度除军方外较少有人知道中印曾打过仗。
我个人的看法是:若中印一战,中国只需一个军区的兵力,可以mie了他的全部陆军。 好歹,他们的官方还是很清醒的,民间和媒体叫的再响,官方总是说中印是友好的邻邦,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协商来解决。
‘柒’ 1962年中印战争及中印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在11月24日第二次会谈时,赫鲁晓夫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赫鲁晓夫表示,在上一次会谈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的承诺,因为当时古巴导弹危机正处于高潮时期,苏联必须进行“战备”。苏联现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军事设备了。在考尔同马利诺夫斯基商谈有关军事援助问题时,马利诺夫斯基建议印度不要去购买英国二手的航空母舰,因为“它看起来像五条腿的狗,容易成为攻击目标”,而是应该配备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军武器,同时还要建立印度自己的国防工业。当考尔询问苏联是否准备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时,马利诺夫斯基回答说:“当然可以,但你们必须获得老板的同意。”赫鲁晓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装备,并为此否决了一些高级主管官员的反对意见。12月12日,根据赫鲁晓夫的指示,贝尼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鲁会谈中表明了苏联的立场。他首先表示,苏联政府钦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鲁致力于不结盟政策的努力,以及保持和发展同苏联友好关系的努力。贝尼迪克托夫说,中印边界冲突应该通过谈判,通过和平的方法解决。尼赫鲁在会谈中态度强硬,声称:“我们当然没有入侵中国的领土,但必须考虑的是,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属于印度的领土。”对有关同中国谈判的问题,尼赫鲁坚持必须恢复到三个月以前的边界状况,才能进行谈判。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中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向印度呼吁和平解决边界冲突。1962年10月24日,周恩来约见班纳吉,强调边界冲突必须结束。与此同时,周恩来还在10月24日和11月9日两次致函尼赫鲁,表达中方的意图。11月20日深夜,周恩来约见班纳吉,向他宣布中国单方面停火的决定。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于11月22日零时开始,中国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并从12月1日起,中国军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中印边界冲突以“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的方式结束了。
有关论着指出,苏联通过威胁停止向中国空军提供燃油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结束边界冲突,据说苏联是应印度的请求采取了这一步骤。目前尚没有直接的档案文献印证这一说法,但肯尼迪总统的顾问鲍尔斯(Chester A.Bowles)在1962年10月13日同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Anatoliy Dobrynin)的一次谈话却耐人寻味。鲍尔斯在谈话中指出,中国同俄国不一样,它缺乏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可耕地。中国70%的石油都是来自苏联,并将从苏联在靠近中国边境的西伯利亚新近发现的油田获得更多的石油;因此,“由于北平政府成功地攫取西伯利亚新发现的石油以及西伯利亚小麦生产的潜力可能会使得中国自给自足,这难道没有引起莫斯科的关注吗?”鲍尔斯明确指出:“如果有一天苏联和美国能够携起手来,苏联通过石油、美国通过食品,就可以对中国施加有效的压力,我们为什么不马上就做?由于到那时我们关系友好,我们可以为你们的边界安全提供保证,因此不会有柏林和古巴引起我们之间的麻烦了。”
五、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苏关系和冷战的影响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亚非一些国家的反应使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坚信“革命外交”的正确性,由此对中国外交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共领导人相信,“西藏、新疆边境的部队在前线同尼赫鲁和修正主义作斗争”。毛泽东后来也总结说,中印边界冲突打了一场政治军事仗,或者叫军事政治仗。因此在边界冲突的背后,所显示的是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国际战略问题上同苏联存在的根本分歧,并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标志。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在如何认识和实践“和平共处”路线的问题上,中国全面抨击苏联的指导思想和外交政策。
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印边界问题“是我们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重要原则性分歧之一,苏共领导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完全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苏联领导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全部立场和政策充分地表明,他们背叛了中国人民,背叛了苏联人民,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背叛了印度人民,背叛了全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赫鲁晓夫“支持印度反动派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同美国一起,用军事援助,去鼓励和帮助印度反动派向中国进行军事挑衅”。
在中共领导人看来,中苏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不仅仅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中国的国家利益。在1963年7月同苏共中央代表团的会谈中,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反复强调:你们使美好的社会主义阵营陷入多么混乱的境地!在处理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的关系时,你们完全没有考虑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利益,而是从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立场来行事。当你们认为自己的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当你们相信自己抓住一根由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赫鲁或诸如此类的人递给你们的某种稻草的时候,你们就兴高采烈。对那些不跟着你们的指挥棒转、不受你们摆布的兄弟党和兄弟国家,你们就暴跳如雷,你们就宣布社会主义阵营根本就不存在。当由于你们自己的错误政策而处境不妙、遭受挫折的时候,你们就迁怒于那些坚持原则和真理的兄弟党和国家,把它们当作出气孔和替罪羊,你们甚至牺牲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来迎合帝国主义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以便寻找出路。
中共认为,赫鲁晓夫“一味宣扬帝国主义已经承认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并且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看作是同和平共处政策不相容的”。“正是按照这种逻辑,赫鲁晓夫把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坚持正确的立场,把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印度反动派的武装进攻实行自卫反击,叫做'破坏和平共处'。”中国强调,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观点,正是他篡改列宁关于和平共处原则的突出表现:“苏联领导人所说的和平共处,实际上是投降主义。苏联领导人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的立场,不仅背弃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而且也说不上是中立的。他们同美帝国主义一起,援助印度反动派反对社会主义中国、反对印度人民。他们不仅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背叛了印度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印度人民的,是尼赫鲁政府。大力支持尼赫鲁政府、并且从各方面为尼赫鲁政府的反动政策进行辩护和粉饰的,是苏联领导人。苏联领导人背叛印度人民的革命事业,这笔账总有一天是要算清楚的。”
其次,对待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立场。中苏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不同政策,反映了两党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战略,体现了中国的“革命外交”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新的认识。中共坚持相信,“有些新独立国家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大资产阶级,随着国内社会矛盾和国际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越来越投靠帝国主义,实行反人民、反共、反革命的政策。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坚决反对这种反动政策。一般地说,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产阶级政党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时候,应当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对于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进步倾向,实行联合的政策;对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和勾结的反动倾向,实行斗争的政策。”因此,“如果不同反动的民族主义进行必要的斗争,反而同情、附和和支持反动的民族主义者的反动行为,成为他们的伙伴,那就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背道而驰,坠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泥坑。”具体到尼赫鲁的政策,中共认为,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统治集团挑起中印边界事件,直到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犯,正如他们干涉中国西藏一样,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同帝国主义利益密切结合的印度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印度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这种扩张主义的反动思想,正是尼赫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美帝国主义的需要,充当了国际反华运动的马前卒。这就是中印边界纠纷的根源和背景。”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思想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就是“同那些不管采取什么反动政策的民族主义国家合作”。
最后,对不结盟运动在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的认识和态度。鉴于印度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和地位,通过中印边界冲突,中共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强调不结盟运动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领导人相信,尼赫鲁政府摇摆不定,他们已经不再是中立国家,虽然他们声称自己属于不结盟国家,实际上却干着侵略扩张的事。印度现在变得更加依赖美国的援助。领土问题的实质是印度政府企图兼并西部边界地区更多的土地,他们在破坏印度共产党和印度人民革命斗争的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攻击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当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印度反动派及其代表人物的阴谋,如果我们不彻底揭露他们的反动言行,他们就会进一步投靠美国,这样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将造成更大的危险”。
对中共的上述政策立场以及对苏联政策的抨击,苏联做出了公开的反应。1962年12月12日,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发表讲话,批评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政策。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科兹洛夫(F.Kozlov)在12月2日至8日召开的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大会上也批评中国在中印争端问题上的政策是“冒险主义”,有利于反革命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反共产主义的活动。在1963年7月25日的一份声明中苏联强调:“当看到一个刚刚获得独立并作为寻求独立的国家之典范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同一个年轻的中立国家发生军事冲突,力图使用那种方法在事关某段边界的问题上取得有利的解决途径,对此人们感到困惑和愤懑。”《真理报》1963年9月1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一定对苏联爱好和平的立场不满。也许,他们希望是用战争手段解决同印度的边界问题,并希望得到苏联对他们行动的支持。如果北京的领导人希望得到这些,他们肯定有理由痛恨苏联的立场。”
苏联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对冷战和大国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在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苏联也大力发展同印度的关系,这种战略态势无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苏联对印度的军事援助方面,第一批4架米格21型战斗机在1963年2月交付印度,成为苏联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重要标志。
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结束到1964年5月,苏联向印度提供了价值1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64年9月,苏联决定在未来5年向印度提供14亿美元的贷款。1965年印巴战争后,美国和英国停止向印度提供军火,苏联则大力向印度援助相关军事物资。1967年,印度获得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500辆,战斗机100架;1969年至1970年,苏联向印度提供450辆重型和中型坦克、150辆轻型坦克、140门口径为100毫米的火炮、两艘潜水艇、一艘驱逐舰、120架米格21型截击机、32架安型运输机、140架战斗机、109架直升机、50套地对空导弹发射设备。同西方相应的价格相比,苏联的上述军事设备一般便宜40%-50%。至于从苏联大量购买军事装备的意图,印度国防部长查万(Y.B.Chavan)在1965年9月表示,苏联的武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付中国。
在中美敌对和中苏关系破裂的情况下,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后大力发展同印度的关系,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内的合作,无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中国南部边界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印边界冲突和苏印关系发展的重要后果,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印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伙伴,同时更加深了中印之间的敌对。对此苏联认为,中国在极度恶化同印度关系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同“威胁亚洲和平与安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成员巴基斯坦结成了事实上的盟友。中巴事实上战略关系的形成,使得东南亚条约组织基本上失去了效力,美国开始降低对巴基斯坦在遏制中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期望,战略重点进一步转向印度,这种战略调整对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
‘捌’ 中俄关系中印关系中印俄关糸
难说啊,三者关系复杂,印现在在发展军事,力争上游。如果开战,俄应该战在中立,取渔翁之利。
‘玖’ 评论中国、俄罗斯、印度三国互相的关系
大家只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每个时间的关系都是不同的,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
中俄,基本上是暗斗
中印,中国不是很重视,但是印度以超过中国为己任
俄罗斯和印度主要的合作意图就是压制中国
毕竟亚洲的强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