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火箭弹没有制导,为何还能风靡战场数十年
火箭弹作为现代军队装备最多的面杀伤武器,从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所发射的火箭弹让德军吃尽了苦头。而且有数据显示,一台喀秋莎火箭炮所提供的火力输出相当于一个155毫米榴弹炮营。而地球另一端的美军,则多是在谢尔曼坦克上安装火箭炮发射架,这样不仅拥有了更好的越野性能,火箭炮的发射架还能够利用坦克炮塔进行转动。发射的角度选择更加灵活。由于二战之后,冷战的开始,各国都开始加大了在火箭炮上的投入。美军则多是将火箭炮搬到了飞机上,从空中发射。而俄罗斯则开发出了步兵就可以发射的火箭弹。
视线重新来回到美国这边,美军飞机从二战时期就装备了火箭弹。而到了战后,飞机上开始挂载火箭巢。这种火箭巢能够在短时间内倾泻出大量的火力,所以被很多强击机采用。但是美国海军却因为火箭弹出过很多事故,甚至差点报废了一艘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可谓是成也火箭弹,败也火箭弹。
2. 苏联BM-13型火箭炮是怎么诞生的
苏联火箭武器发展经历了十分崎岖坎坷的历程。早在沙俄时代,就有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和航空工作者在航空和火箭领域做过许多先驱性的尝试,但因政治环境影响,他们的工作受到种种限制和阻碍,直到十月革命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当时,杰出的火箭学家尼古拉.依万诺维奇.迪秋米洛夫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与其他科学家一起组成了气体力学研究小组(简称GDI)。这是苏联火箭研究和开发事业真正的开端。
1920年,科学家V.A.阿尔特米耶夫完成了固体燃料火箭的设计、组装和试射,但遗憾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有叛乱,外有干涉的严峻形势,火箭事业再次陷入停顿。直到1925年,迪秋米洛夫开发组才又集中力量开始研究以固体燃料为动力的火箭弹课题。经过3年奋斗,开发组终于完成了供炮兵使用的以无烟火药为动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
1930年4月,迪秋米洛夫不幸逝世,刚刚起步的苏联火箭工业又遭沉重打击。群龙无首的GDI研究所差点解放,幸得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庇护,研发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1933年末,RS-82型82毫米火箭弹和RS-132型130毫米火箭弹研制成功。两种火箭弹既可车载发射,又可机载,射程可达5公里以上。
1938年,苏联以战斗机作为机载平台,成功的进行了世界首次空对空,空对地火箭弹攻击实验。1939年5月9日,在蒙古边境的哈拉哈河战役(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中,苏军把使用延时引信的火箭弹投入了空战。根据参战的苏联王牌战斗机飞行员波罗杰伊金在战后所着的《战斗机》一书记载,在他参加的85次战斗中,共使用火箭弹击落了10架日军轰炸机。
战争之神的魅力
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共有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通过这次不太成熟却有革命性意义的实验,苏联终于在1939年4月制造出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BM-13-16型样车。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
喀秋莎的诸多优点在试用过程中得到肯定,但好事多磨,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1940年,当时的中央炮兵局局长库利克元帅对喀秋莎发难,原因居然是担心火箭炮的使用会淘汰原有的火炮品种!他对喀秋莎的生产工作制造了重重障碍。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GKO)直到1941年4月才式为“喀秋莎”定下军用编号——BM-13-16。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日,莫斯科科布雷萨工厂接到指示立即开始BM-13-16的大批量生产。首批7辆BM-13-16发射车和3000发RS-132火箭弹配属莫斯科军区。同年10月,工厂整体转移到车里雅宾斯克,在那里一直生产到1945年。在搬迁的同时,132毫米火箭弹的编号由RS-132变更为M-13。这种口径的火箭弹在当时已被划入重炮的范围,杀伤力可观,最大射程为9.05公里。
1943年夏天,为提高射程,苏军把两枚M-13火箭弹合并发展出增程型M-13DD,并配发部队,最大射程达到了11公里,同时携弹量也从原有的16枚减至8枚。火箭弹的发射方式也有改进,延长的点火线可使操作人员在驾驶室内完成发射。为了防止高温尾焰对驾驶室的烧,在其周围加装了可折叠的薄钢板。
1941年6月28日,苏联编成了BM-13-16火箭炮的第一支作战部队。莫斯科军区的7辆发射车被编为独立实验部队,由NKVD(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弗利尤洛夫上尉指挥,成员都是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校的党团员中挑选的。
3. 火炮的发展
火炮发展简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代替点火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17肚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使用了榴弹炮。
18世纪中叶,普鲁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炮兵总监J.B。v.格里博沃尔曾致力于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推动火炮的标准化。英法等国经多次试验,统一了火炮口径,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属重量比例更为恰当:还出现了用来测定炮弹初速的弹道摆。19世纪初,英国采用了榴霰弹,并用空炸引信保证榴霰弹适时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反后坐装置的创制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讥)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时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当西方国家火炮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时,西方国家火炮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也开始传播到中国。在中国明代时期,火炮发展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为前装炮,这种炮身管短,口径和弹药没有严格的标准,射程较近;发射和装填速度都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开始换成了后装炮,并且出现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装了炮架,能装在特制的炮车上转战疆场,有些炮甚至已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瞄准装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刃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呈现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在作战中相继使用。经过改进后,加长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明显提高。明朝时期,明军在加紧制造大炮的同时,也从西方开始购进火炮。明天启三年(1623年)购买了26门火炮。因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在联系购买时误认为是荷兰人制造的,故而将西洋炮称为红夷炮。其实这26门火炮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经过火炮改造和统一炮制后的一种早期加农火炮。该炮口径为80~130毫米左右,有准星、照门,便于瞄准,中部增设了炮耳,架炮时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稳,高速射击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当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种名为佛朗机炮的洋炮也是明军在与侵犯广东的葡萄牙人作战时缴获的。葡萄牙的佛朗机同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和性能上更有优越性。佛朗机都安装有照门和准星等瞄准装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机的后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将炮安置在架座上,转动炮耳,可以调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并借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带瞄准装置。到从欧洲引进佛朗机后,才开始安装瞄准具,从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时期,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叶公神铳、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红夷炮、虎蹲炮、神飞炮、佛朗机炮等,数量多达几十种。
到了清朝,火炮装备经历了由古炮到洋炮的变化。特别是洋务运动,使中国得以引进和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转变。中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线膛炮到专用火炮的发展
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产生。
从火炮出现到19世纪中叶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群、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方便。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纪初欧洲名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行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出现的同时,炮闩得到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火炮的发展史,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
19世纪末叶前,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性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炮,后为各国所仿效。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世纪末期,相继采用缠丝炮身、筒紧炮身、强度较高的炮钢和无烟火药,提高了火炮性能。采用猛炸药和复合引信,增大弹丸重量,提高了榴弹的破片杀伤力。20世纪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为6500米,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为6000米,150毫米榴弹炮射程为7000米,150毫米加农炮射程为10000米,火炮还广泛采用了周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
20世纪初,随着一代又一代专家的研制,火炮的品种逐步增加,出现了专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设航空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国还采用过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铁道炮。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火炮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4. 俄罗斯40mm火箭筒的基本信息是什么
俄罗斯RPG-7D1式火箭筒是前苏军于70年代末装备的一种新型步兵火箭发射器,主要利用雾化云爆剂吸收空气中氧气之后瞬爆的破坏力,摧毁掩体、野战工事、城镇壁垒、军事器材、装甲战车和消灭暴露的有生目标。通常一个士兵可携带2具,各兵种均可使用,尤其适用于快速突击分队、摩步兵和空降部队。
产品名称:俄罗斯RPG-7D1式火箭筒
俄文名称:PПГ-7Д1式反坦克轻型火箭筒
现状:生产
用途:对付坦克、装甲战车及完成其他战术任务
俄罗斯RPG-7D1式火箭筒,是一种单兵便携式轻型反坦克武器,是俄罗斯在俄罗斯RPG-7式火箭筒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火箭筒主要装备于伞兵部队,为其提供火力支援,用于对付坦克、自行火炮和其他装甲目标,也可用于摧毁位于掩体和建筑物内的火力点。
俄罗斯RPG-7D1式火箭筒采用折叠式结构,便于伞兵在空降时携带。它发射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这种反坦克火箭弹具有足够大的破甲威力,可对付所有的现代化坦克。
5. 中俄火箭炮发展对比,俄罗斯注重威力,中国注重什么
人类的战争历史上,只要拥有威力强大的火力装备,就大概率能够在一场战争中取得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上各国都纷纷研发威力更强的军事装备,在二战时期,最令人惊艳的并不是德国的导弹,而是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
6. 苏联炮兵的终极武器,在柏林战役中是怎么发挥出来的呢
我们知道,前苏联有着很深的大炮兵情结,解放军刚开始的时候师承前苏联,所以解放军的炮兵在许多场合中都有很出色的表现,事实上在二战时。苏联的炮兵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苏军中就有两大王牌炮兵武器,它们就是B4榴弹炮和“喀秋莎”火箭炮。
为此苏联人甚至发明了一种新战术,他们直接将喀秋莎火箭炮的发射轨拆下来,在已经占领的建筑物窗户口对对面的建筑物进行攻击,这种战术十分的奏效,即使德军的战斗意志再强面对大口径火箭弹的直瞄射击也只能束手就擒了,这两种武器也成为了压死希特勒的最后一根稻草,柏林战役中的大功臣。
7. 苏联BM-13型火箭炮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喀秋莎”初次出征一鸣惊人,然而它的诞生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早在沙俄时期专家们即已开始火箭推进的理论研究。“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对付白匪的骚扰,火箭专家设计了利用卡车运载和发射的火箭炮,为了使火箭弹飞行稳定进行了大量实验。
1928年的一次实验中火箭弹平稳地飞行了400米。又经过多次改进,火箭炮射程达到1.8千米。在1939年的对日作战中,火箭弹曾从一架飞机上攻击日军地面部队获得成功。但从地面车辆上发射火箭弹的效果很差。由于发射架装在车上很不稳定,射弹落到目标区的散布范围很大。
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琢磨后决定改用一排I字形发射轨。每根钢轨上、下两侧各装一发弹。8根钢轨并列在一起装在可以转动的支架上,便于进行方向和高低变化。原来的发射架向着车辆侧面发射,就像舰炮射击一样,这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
后来改成与车体呈纵向状态,炮手从后面装弹,火箭弹越过驾驶室向前飞行,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发射16发弹只需10秒时间,最大射程可达到8.5千米。
斯大林接到研制情况和试验报告后十分满意,下令立即大量生产、装备部队。此时已是1941年6月21日。第二天德军就大举入侵。兵工厂夜以继日赶制出了5门炮运到前线,初战显威,沉重打击了德寇嚣张气焰。从此“喀秋莎”大显身手,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大放异彩。
8. 世界上第一门火箭炮诞生于什么时候
世界上第一门火箭炮是1933年于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又称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研制成功后,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朴,善良,是一位才华显着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后来就把这种火箭炮铭名为“喀秋莎”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专门研制火箭的第2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经过不懈努力,苏联设计师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РС-82毫米和РС-132毫米航空火箭弹。
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1939年3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8导轨的БМ-13-16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这样БМ-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М-13 (РС-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苏联军方随即对其进行了各项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БМ-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于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适合打击突然出现的敌军以及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且完全没有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1940年,БМ-13已经试生产了6门,1941年军方又订购了40门,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门的定货。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以及军械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进行了成功地发射表演。6月21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前夜,在БМ-13的定性测试尚未全部完成时,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全力生产БМ-13火箭炮及М-13 火箭弹。
1941年6月28日,苏军决定组建一个БМ-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30日夜,头2门火箭炮开到了驻地。第2天,炮兵连正式成立。当时只有7辆试生产型的БМ-13,3000发火箭弹,连长是36岁的伊万�6�1安德烈耶维奇�6�1费列洛夫大尉。经过1个多星期的应急训练后,全连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К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便爱称其为喀秋莎(Катюша)。这个名字后来不胫而走,几乎成为红军战士对火箭炮的标准称呼。7月上旬,独立炮兵连被编入西方方面军,来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棱斯克前线。7月14日,7门喀秋莎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击了对岸的德军,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在此之后,费列洛夫连躲过了德军的空中侦察和炮兵观测队,在斯摩棱斯克,在叶尔尼亚,用自己愤怒的齐射,毫不留情地教训了法西斯侵略者。
1941年10月初,德军发起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10月7日夜,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与德军渗透的先头部队遭遇。炮兵连沉着应战,炮手们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员则拼死挡住德军的冲锋,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时间。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弹后,为了不让秘密落到敌人手里,苏联炮手彻底销毁了7门火箭炮。由于发射火箭弹和销毁火箭炮耽误了时间,炮兵连被包围。在突围过程中,包括连长费列洛夫大尉在内的绝大部分苏军官兵壮烈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战斗历程。后来费列洛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家乡里配斯特和奥尔沙的几条大街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的第619号总统令,费列洛夫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1941年6月30日,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从此,喀秋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
在实战中发现,БМ-13在泥泞路况下的越野机动性不够,便想开发一种履带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Т-34和КВ。显而易见,在当时急需坦克的战况下,炮兵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底盘的。无奈,他们只好选择了过时的Т-40水陆坦克底盘,安装了БМ-8-24 24联火箭炮发射器。БМ-8火箭弹则是由РС-82 82毫米航空火箭弹改进得来。不过Т-40在1941年秋已经停产,车况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定型生产的БМ-8-24是以新的Т-60轻型坦克为底盘的。БМ-8-16的威力比БМ-13小,射程也近些,不过它的机动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适合打击近距离的敌有生力量和轻型野战工事。
到了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大批美援物资源源不断运抵苏联。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各种运输车辆了。美国的通用GMC 6X6 卡车的性能比苏联自己的ЗИС-6卡车好的多。因此,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GMC 卡车为底盘,这种型号的火箭炮改称БМ-13Н。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的БМ-13都是以通用GMC 为底盘,所以后来БМ-13Н就统称为БМ-13。
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1531门喀秋莎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对付德军的坚固火力点,苏军投入了刚刚研制成功的М-31-4火箭炮。这是一种架在地上发射的火箭炮。发射М-30 300毫米火箭弹。为了减少研制难度,М-30是一种超口径火箭弹,战斗部的口径是300毫米,后部发动机的直径只有152毫米。这样就相当于减少了火箭弹发射药的药量,导致М-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过М-30火箭弹战斗部装药达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弹的威力还大,可以摧毁战争后期德军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出现了采用М-31-4发射架的БМ-30-12 12联装自行火箭炮。БМ-30 火箭炮在布达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苏联红军的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9. “喀秋莎”是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它究竟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世界上第一门火箭炮是1933年于苏联研制成功的火箭炮。又称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研制成功后,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朴,善良,是一位才华显着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后来就把这种火箭炮铭名为“喀秋莎”。
10. 各国火箭炮都发展到什么程度
目前,俄罗斯军队是装备火箭炮最多的军队,美军则是装备火箭炮最先进的部队。尽管导弹技术已经兴起,但是,火箭炮并没有被淘汰。各军事大国还在为火箭炮注入新的技术。当今的火箭炮研制,正朝着增大射程,提高战斗效能和射击精度,提高机动性能和生存能力等方面迅速发展。
我国的火箭炮研制技术发展较晚,到了60年代才开始研究。起初是引进和模仿,后来发展出自己的产品,先后生产出了一些可供部队装备使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