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高加索三国一直动乱频繁,俄罗斯在背后发挥着什么作用
俄罗斯一直都没发挥什么作用,也不尊重他们。三国和俄罗斯本身就有恩怨,但是俄罗斯方面一直都没有好好地处理。
加入苏联后,苏联当局也对三国不重视。随意划分领土给他们,也让三国不满。后来,斯大林开始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把他们强制迁移,还将反对的三国进行了镇压,这直接就把双方的矛盾激发了,后来苏联解体也是有这个原因在其中。
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外交政策
俄罗斯从1993年后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东西方平衡外交。全方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叶利钦于1997年12月签署《俄罗斯联邦安全构想》,初步确立了跨世纪的国家战略构想。普京政府推行全方位外交,提升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当今俄罗斯全方位外交的两根主线是反恐与经济。俄罗斯在努力改善与西方关系的同时,积极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在苏联解体后的十多年间,俄罗斯联邦依然挣扎着建立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以及实现较强的经济增长。俄罗斯联邦的行政和立法机构也意识到,国家的工业基础以及进一步的改革面临了严重的问题,并使俄罗斯联邦的经济在苏联解体后连续5年下滑。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经济还是相对快速的从世界最大的中央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2006年底,俄罗斯完成了持续八年的增长,从1998年的金融危机开始年均6.7%的增长率,尽管其间人口呈高负增长。
③ 俄罗斯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俄罗斯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负责着欧亚事务的作用。
④ 俄罗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经济中的利益与经济发展模式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联邦国家,在外资、进口商品及其现代工艺密集涌入的浪潮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要快速完成结构调整和实现民族经济现代化是不现实的。
据1995年的统计,没有一个独联体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这里“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以世界上市场经济发展得较好的国家为标准,世界银行按照这个标准把28个实行经济转型的国家分成四组,其中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属于第三组(属于第二组的有波兰、埃斯尼亚、拉脱维亚、保加利亚、鲁梅尼亚、蒙古和阿尔巴尼亚),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斯坦则属于最后的第四组。也就是说,所有友好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都没有完成当初预定的经济转型任务。独联体国家应采取统一行动,协调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并在此基础上集中或分阶段地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独联体国家现阶段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是努力恢复已中断的国家间生产与技术合作,首先应在矿物原料领域协调政策,进一步发展生产协作并实行联合设计、联合规划,以形成自由贸易区和海关联盟。
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应主要着眼于恢复在地理空间上的统一经济联盟(指独联体——译者注),以形成世界地域政治的一个轴心;努力扩大并多方面发展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极。为了执行这个内外政策,首先应在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上从西到东重新配制基本能源的流向。不要向东方国家出口能源,而应把这些能源用于远东地区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发展。计算表明,如果把石油、天然气能源用于国内企业,其单位能源的收入和对国内总产值的贡献是按国际价格把能源卖给其他国家的10倍。而购买这些能源的国家,如果它在加工业和能源利用方面拥有新技术,那么它获得的收入将是购买这些资源费用的20倍。
有的俄罗斯专家指出,出售能源将给我国造成隐性的双重损害:一是影响了我国的生产稳定,扩大了我国的失业率;二是促进了能源进口国的生产稳定,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岗位。这将导致降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剧国内社会的矛盾,同时增强我国能源购买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实力,最终仍将削弱我国对外的政治力量,有损于国家安全。
在资源开采总量下降的前提下,过分增加出口不仅将加剧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调,而且会破坏宏观经济结构,使我国的经济模式走向原料出口型。例如,俄罗斯有60%~80%的铜、镍、金、铂、金刚石、锌、铀、铝、钼和稀有元素用于出口,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出口可维持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国家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将干扰经济结构转型的任务,并加深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
我们应适当调整俄罗斯的矿物原料政策,在矿物原料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又不损害当代人民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把矿物原料的剩余部分用于出口。但出口的数量应精确地与我国地下资源的规模相适应,应遵循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
必须看到,一个文明国家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应检查自身的方针与战略是否适应于变化着的世界。在新的世纪里,世界的格局将出现巨大的变化,全球经济体系的结构正面临大的调整。苏联的解体使一些原加盟共和国陷入了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得企业之间大量的协作体制和技术合作中断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水平的下降已造成整个地区的衰退。对俄罗斯而言,最迫切的问题是丧失世界大国的地位。
让我们按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指标把独联体和当前世界上其他地区性联合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一下比较:独联体在世界国内总产值中(按等值购买力计)所占的份额为3%,欧盟为24%,北美自由贸易区为26%,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含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为29%;独联体在国家支出方面占1.5%,而欧盟为40%,北美自由贸易区为2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21%;独联体在出口方面占2%,欧盟为43%,北美自由贸易区为1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25%;独联体在投资方面占3%,欧盟为19%,北美自由贸易区为19%,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36%;独联体在军事开支方面占3%,欧盟为22%,北美自由贸易区为3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18%。
上述数字与独联体各国在原料、能源、工业和新技术方面的巨大潜力很不相称。加强独联体地域范围内的一体化,肯定可明显加强俄罗斯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改革后的独联体国家在世界指标中所占的份额到2015年可达到4%,到2030年可达7%~8%。当然,还低于另外三个主要经济组织的水平,但这已经是单兵作战的俄罗斯联邦指标的1.5倍左右。
对于俄罗斯来说,首先应尽快在实力雄厚的部门,即能向国际市场出口矿物原料、金属、木材和军工产品换取外汇的那些部门中形成强大的跨国组织。跨国组织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促进独联体内部的一体化,而且有助于东欧、东南亚和亚太地区国家的一体化趋势。必须看到,在前苏联时期,如果当时建立跨国组织,繁荣地域经济的可能性比现在的俄罗斯大得多。
为了使俄罗斯国民经济能顺利向地域经济模式过渡,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认真分析国际战略形势,首先是我们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威胁和挑战,同时要认真分析国家现有资源的潜力。在威胁当中,首当其冲的是西方后工业化文明对前苏联范围内新发现矿产资源的企图。例如,最近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俄罗斯发现了一批油气田。为了合作开发新油气田,世界经济力量出现了重组。相关的信贷金融资源、生产资源、智力资源走向联合,出现了拥有最新工艺技术和地面永久设施的跨国财团。二是要关注俄罗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经济中的利益,着重寻找能促使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基本突破口。进行理论研究时,必须考虑影响世界地域经济发展的所有因素——全球化、区域化、世界地域经济的转化条件、威胁和挑战等特征,保证我们在战略上的灵活性。
在制订俄罗斯21世纪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地域政治因素、地域经济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所谓地域经济因素指的是,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唯一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国,在制订发展战略时必须尽量反映其在该地区的重大经济利益。遗憾的是,俄罗斯错过了曾笼罩在欧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冷战之后,建设欧洲一体化大家庭的过程没有让俄罗斯参加。欧洲在欧盟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了。现在“欧洲”和“欧盟”实质上已成了同义词。
我们看到,一方面欧盟加强了自身的功能,进入了一个质变的发展新阶段。在通过了建立统一货币(欧元)的决议之后,共同的税收政策已获得巨大成功。欧盟的预算大约已达到1000亿美元。另一方面,近年来欧洲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扩张,几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成了欧盟的成员。而在亚洲出现的情况是,东亚国家正按7+3的模式(东南亚国家联盟,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开始相互配合协同行动。这些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2%,国民生产总值的19%,出口总量的25%和进口总量的18%,还拥有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5%。
俄罗斯“未来研究小组”提交的报告中称,欧亚对话的第二个阶段已经来临,亚欧高峰会将在所有全球性的团体中发挥作用,因此亚洲和欧洲将成为世界上两个最有影响的地区。报告中还提到,必须更好地促成北美—欧洲—亚洲这个三角形地区的平衡。亚欧高峰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适于21世纪共同发展的世界,为2025年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创造条件。该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建立亚—欧共同市场的方案。
而俄罗斯能干什么呢?俄罗斯可以利用自己难得的地理位置在服务业的全球化市场中争取主导位置,首先是交通运输方面。因为,在世界市场中,服务业几乎占了世界商品流通总额的四分之一,发达国家仅运输服务业的产值已超过2500亿美元。在交通运输服务业中发挥的仅是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优势,而俄罗斯最大的地域优势是地下埋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原料,号称世界头号矿业大国。
2000年9月,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韩国的代表签署了关于建设从科威克静斯克气田(位于伊尔库茨克州)到中、韩的输气管并共同开发的三国协议。该气田的潜在储量估计为15000亿~20000亿立方米。设计每年开采300亿~35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在矿物原料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潜力还大得很。如果我们能把友好国家的力量联合起来,用联合取代过去的竞争,创造跨洲际的能源-运输轴线,则俄罗斯更容易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2000年10月签署的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协议可能成为苏联解体后发展俄罗斯和其他前苏维埃共和国合作关系的转折点。欧亚经济共同体实质上就是拓展各国的共同市场。
如果我们不理睬亚欧高峰会,就意味着把俄罗斯联邦排除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之外,等于在我们迈向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壁垒。而俄罗斯加入亚欧高峰会必然是利远大于弊。通过高峰会可以在互利的基础上吸引大量外资,以便加速运输业、通讯业的发展,恢复西伯利亚干线、贝加尔—阿穆尔干线、北方海上通道和航空网的建设;同时可加大燃料-能源部门的投入。这样一来,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将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单一原料供应国,发展为具有现代交通运输技术与服务体系的合作伙伴。
总之,世界发展到今天,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俄罗斯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不仅取决于其历史形成的地域政治意义,还取决于她的地域经济地位。俄罗斯仍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具有丰富能源、矿产、高素质人口和其他资源的大国,具有自己的地域政治利益、地域战略和经济利益。尽管近年来社会出现了巨大的振荡,但俄罗斯仍将在新的战略平衡当中扮演一个营造世界新秩序的积极参加者。
俄罗斯科学院宏观经济分析与短期预测中心的报告指出,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适应地域政治的经济政策调整,而是要从客观需要和主观能动性两方面促使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质的变化。各个分阶段的任务如下。
第一阶段(2000~2002年),维持从1998~1999年开始的经济上升势头,使国内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不低于3.5%~4%。要点是加强出口(包括某些商品、半成品的出口),强化促进商品生产的财政基础(取缔欠债、易货的交易方式,使资金周转正常化)。总之,这个阶段俄罗斯国民经济只能以比较适中的速度增长,三年里增长11%~12%。同时,应注重克服地方分离主义,使经济环境明显好转。最近国家的金融储备总量增长是好消息,至2002年可能达国内总产值的30%~31%。
第二阶段(2003~2006年),尽可能加速俄罗斯经济物质基础的恢复,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在这个阶段末使国家的总储备额增长为国内总产值的32%~33%,而使基金的积累(同时限制资金出境)从国内总产值的16%增到20%~21%。这样就可使经济领域的投资增长率维持在每年13%~14%左右的水平,并使本金投入总量在4年中增加三分之二。这个阶段的经济总增长率可达4.7%~5.1%。在这个阶段的初期(2003~2004年)人口可能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平均总量。这时通货膨胀应稳定在年均7%~8%的水平。在2005~2006年间俄罗斯经济将遇到更严格的资金限制,这样一来,生产部门必然努力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此后,“能力因素”就形成了进一步加速增长的支撑点。
第三阶段(2007~2010年),在严格的资金限制条件下维持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并使重心从投资转向消费。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必然会有所降低。必须指出,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调整需求结构,引导社会朝着非能耗型和非资金密集型消费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给状况相适应,从而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平衡。此外,应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减轻预算的负担,使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这个阶段初期比1999年增长20%)。可以预计,因为减缓了投资力度,主要资金的投资增长约为6.6%~6.8%,国内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将下降至4.4%~4.7%,而居民生活水平将以每年4.9%~5.1%的速率提高。
我们认为,上述方案考虑了俄罗斯的经济现状和财政可能性,以“稳定发展”和“为人民谋福利”放在首位,是合理的方案。
⑤ 俄罗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苏联(后主要为俄罗斯)反抗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侵略的战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和战后军事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战争中,德国将其大部兵力和资源投入苏德战场。德国及其盟国共有607个师被击溃和消灭,约占德军及其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作战师的77.5%以上;德军损失达1000万人,约占其在大战中人员损失的80%;75%以上的武器装备被苏军击毁或缴获。苏联为打败德国付出惨重代价,亡2700万人,其中军人866万人;数千城市和村镇变成废墟,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遭到空前破坏和洗劫。苏联以重大代价换来了胜利,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重大贡献。
苏联(后主要为俄罗斯)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1941到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牺牲866.84万人;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
⑥ 关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分析表明,就在我们实行消极被动的经济政策时,亚太地区正在迅猛地发展。据世界经济发展预测,21世纪亚太地区的国家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将受到这个过程的影响,甚至卷入这个过程。因此,俄罗斯必须做好准备,有责任考虑到自身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提高自身防御能力,我们必须制订被世界各国关注的东部地区开发战略,尤其是矿物原料领域的发展战略,以便吸引大量投资。
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拟定了一系列工程项目。已有的设计是“西伯利亚—太平洋”的能源建设规划,面对国内和亚太地区的天然气、石油及石油制品海外市场。据该方案设计者提供的数据,国际社会准备为亚太地区的发展投资200亿美元。俄罗斯与马来西亚已于1999年签订协议,决定开展俄罗斯企业与亚太地区各国公司在科技、工艺和生产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曾写道:“我们认为,现阶段编制的东西伯利亚自然资源开发计划应该上升到国家规划的层面上,按照该规划将大力发展该地区的燃料-能源联合体,并把它与贝-阿铁路干线的利用结合起来”。根据他的文章,我提出来两个向日本和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方案(图7.3)以及由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向中国运送石油的路线图(图7.4)。
上述两个方案引起了多方的兴趣,还必须经过严密的政治和经济论证。当然,在我们这儿也有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尤其是我们的矿产资源潜力究竟如何,它的出口对这片幅员广阔地区的未来究竟会带来什么机遇。这又是一个需要多方深入研究的问题。从政治角度看,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亚太地区的能源市场是非常有前景的,也是动态的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目前在天然气需求量和计划的天然气的开采量之间还存在着缺口,到2020~2030年这个缺口将不小于1800亿立方米/年。主要的潜在进口国是日本、中国和韩国。目前,有关各方已提出了好几个由天然气资源过剩地区向亚太地区铺设输送管道的方案:中国的“中石油”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和爱克森公司认为应建设6000千米长的输气管道由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西部,然后再到太平洋西岸港口。还有一个路径更短的方案,但要经过政治制度不稳定的国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一方案的明显优势是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从俄罗斯供给的天然气可直接用管道运输。
图7.3 往日本和中国输出天然气的方案
图7.4 从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向中国输送石油的方案
“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两种天然气开采和向亚太地区供气的方案,这些方案考虑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原料基地雄厚的前景。这两种向亚太地区供气的方案是:
·西西伯利亚(新乌连戈依)托木斯克-克麦罗沃-新库兹涅茨克-荣加利亚-进入中国领土再到上海。
·西西伯利亚北部-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乌兰巴托-北京。
这两种方案的天然气管道源头是位于西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两个大气田,其已探明的天然气总储量超过30000亿立方米。也不排除沿另一条补充线路铺设管道,即气源来自于托木斯克州、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伊尔库茨克州和雅库梯亚自治共和国,那儿有大型气田。
在众多的路径方案中,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认为最合理的方案是伊尔库茨克-中国的方案。该方案的气源是位于伊尔库茨克州的科威克金斯克凝析气田,它已探明的C1+C2级天然气储量11000亿立方米。
总之,任何一种由俄罗斯向亚太地区国家出口石油天然气的方案都将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展地质勘探工作对碳氢化合物原料的贡献,创建新的地区能源优势。从长远来看,向亚太地区市场出口原料也是俄罗斯一项重要的地缘政治任务。
⑦ 俄罗斯对叙利亚空袭背后意味着什么政治目的和作用
打击美国及西方,确定俄罗斯在中东的话语权,巩固和叙利亚政府的友好关系,争取在中东、叙利亚的战略利益。
⑧ 俄罗斯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作用,像历史书中那样分条回答,简单一点
第一、是全球第二大能源出口国,其主要对象为欧洲,包括天然气 石油 木材 天然气是欧洲的主要依赖
第二、是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百分之七十的武装力量 虽然设备陈旧 研发资金短缺 但是其庞大的常规武装数量 丰富的作战经验 和美国不相上下的核武力量仍不能小视
第三、对传统势力范围仍然影响巨大 包括中亚 南亚 东欧
第四、经济潜力巨大、经过前苏联解体的低迷时期之后 俄罗斯有望超过前苏联时期八十年代的经济水平
第五、是全球第二大军火出口国
第六、是和美国同样保持着“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策略和常规作战国
第七、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拥有否决权
一、不管是前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都是美国目前为止为数不多存在的现实威胁及对手之一 即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欧洲对俄的能源依赖使得俄罗斯在外交和经济上的主动权更多 军事上仍然保持着对美国的不对称威胁 具体来说 仍保有庞大的进攻性核武 庞大的战略轰炸飞机和远程投送能力 近期又恢复了战略轰炸机和核潜艇的战略巡航 让人回想起了上个世纪两个巨人的纷争
二、俄国是美国之后第二大技术出口国,包括重工业 冶金 航空发动机 钢铁 军工生产线等等
截止目前为止 世界上军工和军备仍分为“美制”和“苏制(俄制)”两种 也就是说现在各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军备仍然间接或直接的受到两国的影响 或是起源和借鉴于两国
三、对于传统势力范围的影响,包括东欧,中东和南亚 不管是经济 工业 军事 政治都依赖于前苏联 苏联解体之后部分国家发生和平演变由“社会主义”演变“资本主义” 但是即使摆脱了政治经济上的弊端所带来的破产但仍然依赖于现在的俄罗斯 苏联虽然解体 但俄国仍然可以形容是一个落魄的苏联 仍然是这些国家主要的技术出口国和能源出口国
四、美俄关系, 仍处于半对抗状态 双方在势力范围和政治问题上的交锋仍对东西方社会起较大影响
结论:经济上处在快速发展期 并在能源和重工业方面影响巨大 欧洲和中亚既苏联之后仍然依赖于俄国
军事上 世界第二军事强国 对传统势力范围即使苏联解体但影响力仍然巨大
政治上 独立自主 富有进攻性和全球性的条件
大哥 我纯手打给你一一讲解的 能否采纳呢
⑨ 美国和俄罗斯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就分为了以苏维埃联合政府与美国为首的北约两大阵营,那个时候正因为两极化的阵营对立,其他的国家也开始寻找自己所处的阵营。但是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北约也失去了他存在的理由,从而北约和苏联的对抗就变成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对抗,一直持续到今天也从未间断,虽然双方并没有开展实际意义上的对抗但是无论从政治,军事,更或是经济的对抗都没有停止过。
再观俄罗斯,与中国之间不仅仅再利益上有着关联,更加有着以往建立的两国友谊,这与中美关系不同,无论从战略的角度还是情理的角度都是不可互缺的。中国也是俄罗斯继续发展的重要盟友,与伙伴关系。
⑩ 在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是否起到了稳定世界的作用
这个问题相信在很多人眼中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边来说美帝国主义,可以说把自己当成了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大霸主。四处征战,四处发起战争,而另一边俄罗斯也是跟美国死磕,美国你支持这一方我就支持那一方。从这方面来看,俄罗斯对于平衡美国来讲确实是在稳定于世界上起到一个作用。
所以说,虽然说俄罗斯在世界上也会有人说他们挑起了一些战争,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俄罗斯对于平衡这个世界的平衡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最起码从一方面来说它抑制了美国帝国主义迅速扩张这一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