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罗斯的矿物原料出口与战略性资源保护问题
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俄罗斯矿物原料的进出口问题。
虽然俄罗斯1999年对外贸易额比往年下降了22%(其中,出口730亿美元,减少了1.6%;进口309亿美元,下降了48%),对独联体以外国家的外贸额(约为850亿美元)比1998年下降了19%,但矿物原料的出口势头与以前相比却基本保持不变。
1999年俄罗斯出口的矿物原料及其制品中有67%输向非独联体国家(与1998年的水平相当),其中45%是燃料与能源(表5.2)。出口的金属总量中有16%输向非独联体国家(比前一年低1.6%)。虽然实际出口量增长(铜增长20%、铝增长12%),但由于平均合同价下降18%,导致金属出口总价值下降4%,增加金属出口量只能部分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
表5.2 1997~1999年俄罗斯与非独联体国家的矿物原料进出口构成(占商品进出口总量的百分比)
1999年俄罗斯从非独联体国家井口的矿物原料及其制品只占俄罗斯进口总量的3.3%左右。而从独联体国家进口的矿产资源及其制品占15%左右。
根据已形成的原料基地及其开采和生产能力,以及近3年来矿物原料的进出口趋势,可把出口的矿产资源分为3类,把进口的矿产资源分为2类。它们在矿物原料基地状况、开采和加工能力、出口潜力和进口是否合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5.3)。
表5.3 1997~1999年俄罗斯的矿物原料进出口构成
注:数据中的分子表示进出口的数量:分母表示原料的价值(100万美元)。
符号“—”表示数据不详。
资料来源: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
出口的第一类矿产资源:其原料基地的开发程度相当高,具备成熟生产能力(采矿和制品加工)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镍、金、铂、金刚石、钾盐和石棉。俄罗斯有色金属(铝、铜、镍以及近年来锡、钨、钼)的出口主要是原料出口,深加工制品所占的份额不超过10%。俄罗斯有色金属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欧洲国家和美国。
出口的第二类矿产资源:其原料基地的开发程度不够(或实际上尚未开发)但具备成熟生产能力的铝和钛。铝锭(初级产品)占据了俄罗斯有色金属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俄罗斯国内的铝土矿奇缺,所以铝厂60%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
出口的第三类矿产资源:其原料基地的开发程度不够且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锌、铅、稀有元素、萤石、氧化钡、石墨、高岭土、斑脱土及其他矿产品。
进口的矿产资源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那些依靠本国原料不能保障今后若干年(2005~2010年)国内需求的矿种:锰、铬、铝土矿、优质高岭土、斑脱土、萤石、氧化钡、二氧化物、钛、锆。
第二类是指那些原料基地开发程度很低,只有扩大进口才能弥补国内不足的矿产资源:铀、铅、稀有元素及其他矿产。开发这类资源的已探明储量和前景储量还需要一段时间,可初步确定,俄罗斯经济对这类资源进口的依赖还要维持5~15年。
分析世界主要矿物原料供需规律及其矿产品的价格波动可以看出,某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需求总量。例如,1997年年底和1998年年初亚太地区出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过后,大多数矿产资源的开采及需求量都在增长,国际市场上主要矿产品的价格也呈现出很好的行情。毫无疑问,矿物原料行业在经济危机之后还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起着巨大的作用。
再回到战略性矿物原料的问题上来。必须特别强调,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俄罗斯联邦和地方政府都没有关于战略性矿物原料的法规。因此,制定战略资源保护联邦规划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规划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确定战略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
(2)从政治任务和考虑到“特殊时期”国民经济的需求出发,制定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必须的矿物原料基数。
(3)根据国家发展必须的矿物原料基数来确定地质工作的科研任务及实际工作量。
(4)采取下列措施来建立战略储备:
·确定勘探新区时应优先在有前景的地区安排地质勘探工作,以取得显着成果。
·为短缺矿种建立已探明矿区和拟开发矿区的详细档案。
·建设地上的和地下的贮存设施,以便长时间保存已开采和已加工的矿物原料。
当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护问题不仅仅是这些。前苏联的经验表明,首先需要明确地提出问题,然后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战略性实质并向领导者详细汇报,使这个问题成为领导机关和执行人员坚定的政治意志。剩下的所有事情便是技术问题,制定计划和确定明晰的工作方向。今后所有的工作都应按既定方针去办,便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果。
我不想让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以为上述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必须看到,在国家预算体制下一般只向重大基础地质研究(区域地质填图等)项目,以及特别紧缺矿种的普查勘探项目拨款。因此,加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应该提高其优先级别,把解决矿区勘探、开采和补充勘探工作的财政拨款问题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来。
② 俄罗斯石油出口哪些国家
主要是欧洲、中国、印度、美国、非洲等。
③ 石棉是什么材料它对身体有何危害呢
石棉又称“石绵”,指具有高抗张强度、高挠性、耐化学和热侵蚀、电绝缘和具有可纺性的硅酸盐类矿物产品。它是天然的纤维状的硅酸盐类矿物质的总称。
石棉下辖2类共计6种矿物,有蛇纹石石棉、角闪石石棉、阳起石石棉、直闪石石棉、铁石棉、透闪石石棉等。石棉对身体的危害有:
1、由于石棉纤维能引起石棉肺、胸膜间皮瘤等疾病,许多国家选择了全面禁止使用这种危险性物质,其他一些国家正在审视石棉的危险。
2、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粉尘,当这些细小的粉尘被吸入人体内,就会附着并沉积在肺部,造成肺部疾病,石棉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肯定为致癌物。
3、另一方面,极其微小的石棉粉尘飞散到空中,被吸入到人体的肺后,经过20到40年的潜伏期,很容易诱发肺癌等肺部疾病。在欧洲,据预测到2020年因石棉公害引发的肺癌而致死的患者将达到50万人。而在日本,预测到2040年将有10万人因此死亡。
(3)俄罗斯石棉出口到哪些国家扩展阅读:
另外,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国际调查记者联盟调查结果发现,国际石棉行业一直在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石棉,而那些国家往往缺乏职业安全方面的法规。
石棉由于价格低廉,石棉在发展中国家很受欢迎,尤其是建筑行业,用它来制造防火屋顶、水管等防火、隔热、隔音的建筑材料。
以及蓝、褐石棉现在已经在全世界被禁止使用,因为有广泛证据证明,它们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造成死亡。包括许多科学家在内的人反对石棉能够安全使用的理论,他们引用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白石棉也是已知的致癌物质,可能导致肺癌和间皮癌等癌症。
白石棉已经在欧盟国家被禁止使用,但在印度、俄罗斯等国仍然继续使用。世卫组织的一名高级科学家说,他个人认为,开采和出口及使用白石棉现在应该在全世界被禁止。
④ 俄罗斯主要出口资源是
一、包括石油在内的矿物燃料:23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9%);
二、钢铁:234亿美元(5.2%);
三、谷物:105亿美元(2.3%);
四、宝石,贵金属:101亿美元(2.2%);
五、包括电脑在内的机械:92亿美元(2%);
六、木材:90亿美元(2%);
七、肥料:82亿美元(1.8%);
八、铝:66亿美元(1.5%);
九、铜:54亿美元(1.2%);
十、电机,设备:49亿美元(1.1%)。
【拓展资料】
俄罗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水资源42700亿立方米/年,居世界第二位。森林覆盖面积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境内有铁、石油、天然气、铜、煤、钾盐、石棉、云母、菱镁矿、石墨、金刚石、宝石等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农业发展。全国宜农地达6亿多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其中已利用的土地只有宜农地的1/2,耕地也仅占农用地的1/3,土地资源潜力很大。
已利用的土地无论是总量或者是人均占有量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俄罗斯拥有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和土壤类型、众多的河湖以及辽阔的海域,宜于综合性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俄罗斯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国家,交通运输把各地、各部门有机地联系起来。
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等有很大差异,加上生产与资源、消费地分布不平衡,更增强了交通运输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⑤ 石棉的市场详情
世界石棉消费在下降,特别是西欧。1975年,世界石棉产量曾达到509万吨,到1999年仅为193万吨,2002年有所回升,也只有213万吨。西欧国家已部分或全部禁止石棉产品。世界的另一部分地区,廉价耐用的石棉产品需求旺盛,特别是对石棉水泥(A/C)产品,如建筑用石棉水泥板、输水用石棉水泥管等。
美国石棉消费逐年减少,所需石棉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石棉消费2003年下降到6000吨。消费领域主要有商业楼宇屋顶面材料、涂覆复合材料、摩擦材料、密封垫圈材料、绝缘材料。 中国石棉的消费以水泥制品的消费量为最大,约占总消费量的70%~80%;其次是摩擦材料占8%~12%;密封材料约占6%~8%;纺织制品及其他用途约占9%。
中国的石棉出口量少,2003年出口为3472吨,主要出口到朝鲜(1234吨)、泰国(1539吨)、马来西亚(513吨)、日本(48吨),金额为155.62万美元。
中国以前主要是进口部分长纤维石棉,以弥补国内长纤维石棉的不足。1991年后,俄罗斯普通石棉大量涌入,进口量急剧上升,仅2003年,除了进口长纤维石棉1366吨,金额96多万美元外,同期还进口一般石棉142111吨,金额达2431万美元。 石棉国际市场价格原来一直由英国工业矿物月刊按月发表,以英国工业矿物2001年5月刊登的价格和2004年3月英国MineralPriceWatch所登载加拿大温石棉价格相比,可以看出石棉价格保持持久稳定。
由于西方国家使用石棉有减少的趋势,以及石棉环保等问题,石棉原矿市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交易数量会受到一定限制,价格也会在MineralPriceWatch的基础上,小有波动,但石棉制品价格仍将非常坚挺。
中国进口的石棉主要来自俄罗斯,而且主要是普通石棉,价格水平一直维持在每吨171美元左右,2004年,国际市场石棉价格没有变化,但俄罗斯凭借其中国石棉进口主要来源国的地位,每吨价格提高了5美元,达到176美元。
石棉销售的分级:根据英国工业矿物,是参照加拿大标准制定,从温石棉第三组到第七组分别定价,南非温石棉为五、六、七组,南非青石棉按长、中、短纤维交货。
⑥ 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
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家是:英国和爱尔兰(占俄向独联体以外地区出口的1/4);东欧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国东部,占出口的1/4);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保加利亚, 约占出口的20%);西北欧地区(瑞士、奥地利、荷兰、瑞典、丹麦、比利时、芬兰、列支敦士登,占出口的18%一20%);美国和加拿大,约占出口的7%。
【拓展资料】
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在世界上也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天然气的传统产区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秋明州和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地区。西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第一大天然气产区,俄罗斯90%的天然气都产自这里。
乌拉尔-伏尔加油气区是俄罗斯第二大天然气产区,而且这里还是俄罗斯欧洲部分最大的天然气产区,拥有俄罗斯欧洲部分最大的气田奥伦堡气田,这里铺设了多条油气管线,向莫斯科和东欧国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除了这两大传统的油气产地,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和萨哈林岛也都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储量。
从前苏联时期开始,俄罗斯就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天然气资源,修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天然气管线系统。这个管线系统不仅保证俄罗斯国内天然气供应,而且还将天然气出口到欧洲。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铺设的这个庞大的输气管线当中,干线管道的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6万公里,支线输气管道6000公里,配气管线长38万公里。这个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无人能比。
俄罗斯的天然气绝不仅仅是满足国内需求,自从苏联时期开始,即便是在冷战最激烈的时候,苏联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也没有中断过,现在欧洲的天然气需求当中更是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来自于俄罗斯,当然,天然气出口也一直是苏联和俄罗斯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
⑦ 俄罗斯主要出口那些物资
俄罗斯在2018年全球出口了价值4493亿美元的商品。
从大陆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出口的54.5%按价值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而36.8%出口给亚洲进口商。较小的百分比流向非洲(3.8%),北美(3.4%)和拉丁美洲(1.2%),不包括墨西哥,但包括加勒比地区。
鉴于俄罗斯人口为1.41亿,其在2018年的出口总额为4493亿美元,对于这个欧亚大陆的每个居民来说,大约为3,200美元。
以下出口产品组代表2018年俄罗斯全球出货量中的最高美元价值。此外,还显示了每个出口类别在俄罗斯总出口方面所占的百分比。
一,包括石油在内的矿物燃料:23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9%)
二,钢铁:234亿美元(5.2%)
三,谷物:105亿美元(2.3%)
四,宝石,贵金属:101亿美元(2.2%)
五,包括电脑在内的机械:92亿美元(2%)
六,木材:90亿美元(2%)
七,肥料:82亿美元(1.8%)
八,铝:66亿美元(1.5%)
九,铜:54亿美元(1.2%)
十,电机,设备:49亿美元(1.1%)
⑧ 世界和俄罗斯的固体矿产勘探与矿产品市场形势
(1)关于地质勘探工作
由于没有地质勘探的拨款来源,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许多国家关于“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补偿费的管理办法”实际上也没有落实,往往在不同的勘探阶段多次变换远景矿区的业主,而且不同国家在地质勘探初期的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美国矿山地质勘探工作拨款的主要来源是从采矿公司的利润中提取,即把提取的经费用于补偿开采造成的储量损失。这些提取的经费属于利润的税前部分,只能花在地质勘探工作上。在国外的税收条款中,金属矿山提取的经费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动。
美国和其他国家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量(首先是普查工作量)都是由独立法人公司承担,他们的投资不与采矿的利润挂钩。进行地质勘探的优先方向是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近10年来各国用于这类矿产的普查费用占到了83.6%~87.8%。
据笔者的经验,按工作性质分,在勘探经费结构中占主要的是钻探费用(各国大致占22.7%~38%),而地质调查实际只占17%~26%,地球化学勘探占11%~21%(近十年平均为15%),行政开支为14.5%~20.4%(平均17.6%),用于航空物探和地面地球物理作业的费用不超过10%(一般4%~9%,平均6.5%)。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进行普查勘探的面积将近200万平方千米。其中,美国30.38万平方千米,加拿大55.12万平方千米,其他国家111.41万平方千米。近12年来,用于地质勘探工作的费用构成发生了变化,基本趋势是减少了投入勘探的工作面积,但提高了研究工作的精细程度,增加了对从职人员的投入(以货币形式)。
通过分析矿产的发现过程可看出,一个新矿区查明之后通常不会马上进行补勘工作。而是用5~10年时间反复调研新信息,改进普查方法。此后的工作效果便会明显提高,新的发现会陆续出现。往往新的发现能查明远景区域或重新解释矿床成因,重新确定地质勘探工作的方向。在大多数情况下,勘探效果不佳主要是经费投入不足或想快速廉价地得出结果所致。根据笔者40年的找矿经验,共有三种普查类型:一是通过普查发现该地区有良好的露头并具有发现新矿体的前景;二是该地区缺乏前景而撤出普查队伍;三是通过普查发现了具有很大前景的新矿种。加快新矿产勘探速度的关键是,克服长期形成的老习惯,尽快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与运用非传统普查新方法。
(2)关于金属矿产资源与市场形势
据世界最大的金属交易所统计,其1999年的商品流通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交易所完成的交易额总数达25亿美元(按现行价格),比1998年提高16%,比创水平的1997年还上升7.5%。在交易的合同数中金属铝排第一位,卖出量超过2220万吨,而1998年为2010万吨。铜占第二位,卖出1680万吨(1998年为1570万吨)。锌的合同数在这段时间内增长了28%,镍增长了15%。到这年年底银的期货合同数为1779洛特,交易所一年中的贸易增加了54%,达370万洛特。
2000年的头两个月里,参加交易的主要金属价格已经上涨,根据26家大型金属公司生产的预测,到年中各类金属的价格还将上涨5%~28%。涨得最多的可能是镍,上涨28%(达349美分/磅)。紧随其后的是铝,上涨21%(74.8美分/磅),铜上涨16%(83.5美分/磅),锌上涨13%(55.3美分/磅),锡上涨6%(260美分/磅),铅上涨5%(23.9美分/磅)。
据专家预测,铝的价格将继续攀升,而对铜和镍的价格上涨持谨慎态度。2001年铝的价格将在74~94美分/磅之间摆动,而铜为75~100美分/磅,铅为21~30美分/磅,镍为300~345美分/磅,锌为52~69美分/磅。
近年来世界市场上镁的价格快速上涨,原因是制造汽车零件要用到镁,所以需求量增大,其价格近十年来比任何其他金属都涨得快。20世纪90年代镁的年均需求量增长4.5%,预计到2004年镁的年需求量将增长6%。但也有专家认为,因为产量增加,使现在国际市场对镁的需求及其报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所以近期内镁的价格不会剧烈上涨,而是保持在2500美元/吨的水平上。虽然镁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量增大,近几年减少了镁的出口,但对这种金属的需求将刺激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国扩大生产规模。仅1999年西方国家就生产了24.3万吨金属镁,还进口了11.9万吨,总的金属镁用量达36.25万吨。
普鲁士国际钢铁研究所报道,1999年世界共生产钢铁约7.7亿吨,比上一年增长1.4%。该研究所统计了63个国家的数据(这些国家的钢产量占全球的98%)发现,增加钢产量与北美、欧洲的经济增长和重要的亚洲市场快速振兴密切相关。
有些专家指出,目前金属市场正处于一个需求缓慢增长的阶段。而其他专家则认为这种预测过于乐观,因为大部分研究金属市场的资料不够准确。现在看来,金属需求量随着工业生产增长而增长的传统关系已被打破,因为高新技术今后将带动工业生产,从而使其对金属的需求量有所下降。
(3)关于非金属矿产资源与市场形势
非金属矿产同样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首先是矿物肥料),对于保障各国的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保障许多部门的稳定发展(包括农业、冶金和机械制造、燃料和能源、化工和林业等),保障人民消费品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在建筑材料、聚合物、专用陶瓷、无线电、原子能和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品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属于这一类的非金属矿产包括:纯石英、片状白云母、压电光学原料、石棉等。
世界上非金属矿产生产和出口总量达百万美元以上的前6个国家的资料见表1.8。
世界磷酸盐原料和磷酸盐制品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几个主要国家和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如摩洛哥的“OCP”,突尼斯的“JMC⁃Agrico⁃CIF”、“JCT”等)。它们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磷酸盐原料的开采及其制品的生产。1999年摩洛哥磷灰石商品价与磷酸三钙的含量有关,品位75%~77%的矿石为48.5美元/吨,70%~72%的矿石为46美元/吨。而突尼斯的质量较差的磷灰岩(品位65%~68%)价格在33~36美元/吨。北美、近东的国家和俄罗斯的磷酸盐产品主要面对欧洲市场。美国还把自己的产品出口至加拿大、南美、东亚和东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也是北非、近东产品的买主,近年来还是中国磷酸盐产品的市场。
世界钾盐的生产量1999年为2800万吨(K2O),其中硫酸钾的含量不超过10%。可以预料,至2005年世界产量可达2800万~3000万吨,2010年为3000万~3500万吨K2O。主要的生产者是发达国家中的加拿大(占世界产量的35%)、德国(13%)和美国(6%),发展中国家的约旦(1100万~1200万吨)和巴西(40万吨)。加拿大是钾肥的主要出口国,主要输往美国、中国、巴西、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印度。欧洲大陆的钾肥绝大多数来自德国、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俄罗斯的钾盐主要向亚洲大陆国家出口(中国、印度、新加坡和日本),也出口到美国和芬兰。现在俄罗斯的钾肥出口量占到其生产总量的87%~90%。
表1.8 主要非金属矿原料的生产与出口情况万吨/百万美元
A.克里夫佐夫根据1950~1995年的实际数据,详细预测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95~2025年采矿量增加的速率(表1.9)。作者在分析采矿量增长速率时尽量取了低值,因为许多矿产在1995年就出现了原始储量的明显衰减。他认为,在1995~2025年间石油、天然气和铅的原始储量差不多将耗尽,而几乎3/4的钼、镍、铜、锡储量也将枯竭。金刚石和金的储量到2015年可能就全部用完了,而银和锌可用到2020年。
表1.9 采矿量的增长速率
他在分析上述资料的基础上指出,有90多个国家近10年来都采用了新的矿产资源法规或正在修改现有的法律。修改矿产资源领域的法律时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1)消除或限制对外国直接投资采矿业的壁垒;
(2)通过修改税收政策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
(3)在下放资源使用权方面采取更灵活的办法;
(4)应明确矿产所在地的管辖权与矿产的勘探、开采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5)应限制对当地自然环境有负面影响的采矿生产,并对环境保护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这种世界大背景下俄罗斯国内的矿产资源形势也非常令人担忧。
前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立的矿物原料联合体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它在改革条件下比其他经济部门更稳定,但总体来说矿物原料行业仍处于危机状态。尽管它的危机还在加深,却要继续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支撑作用。所以,矿产资源及其后续产品的生产仍在持续下滑,采矿企业的原料基地情况在进一步恶化。随着许多企业采矿能力的衰退,地质勘探工作量的严重萎缩,预计到2005~2010年将给整个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后果。正因为如此,国家应立即把制订矿物原料基地利用战略的问题当作政府重要任务之一。必须认清,矿产资源已不单单是经济问题,已演变为资源政治。在矿产资源问题上,政治、经济的界限已难以划清。
⑨ 俄罗斯的贸易出口国有哪些
俄罗斯的重工业和石油产品比较有优势,出口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乌克兰等国家, 你最好说明产品,这样还有针对性~
⑩ 俄罗斯的石油都出口到那些国家
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国家是:英国和爱尔兰(占俄向独联体以外地区出口的1/4);东欧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国东部,占出口的1/4);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保加利亚, 约占出口的20%);西北欧地区(瑞士、奥地利、荷兰、瑞典、丹麦、比利时、芬兰、列支敦士登,占出口的18%一20%);美国和加拿大,约占出口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