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登月用什么火箭

俄罗斯登月用什么火箭

发布时间:2022-05-24 13:43:26

A. 俄罗斯的RD-180火箭发动机和NK-33火箭发动机有什么不同

NK-33是苏联60年末70年代初设计制造的火箭发动机。原本准备用于登月火箭N1

B. 飞向月亮的火箭都有哪些

火箭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给火箭的问世创造了条件。现代火箭可用作快速远距离运送工具,如作为探空、发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以及其他飞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于投送作战用的战斗部(弹头),便构成火箭武器。火箭是目前(截至2009年)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

飞向月球的火箭和飞船火箭技术

火箭推进是一种精密的结构,它的原理主要是力学、热力学,以及其他有关科学之运用,诸如电学等。火箭跟一般的飞行器主要的不同点在于:通常的飞行器只能在大气层内飞翔,但是火箭可以在外层空间工作,因为它不需要利用外界空气便能够燃烧推进。

火箭推力的获得,乃由高速喷出物反作用而生成。其原理与花园中用橡皮管喷水时,橡皮管会向后退,以及枪向后座的原理一样。火箭的燃料经过燃烧室燃烧以后,会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之后再经过一个喷嘴而加速,并排气到外界。这些气体便是推动火箭的原动力。

现代火箭发动机

化学火箭发动机、固态火箭发动机、液态火箭发动机、混合式火箭发动机、电气火箭发动机、离子发动机。

未来火箭发动机

核火箭发动机、激光脉冲火箭发动机、反物质火箭发动机、星际(太空)气体冲压火箭发动机、核能火箭和激光脉冲式火箭,正在做样板实验,反物质火箭和星际气体冲压火箭更只在理论上探索。

火箭分类

火箭通常可分为固体与液体火箭,有控与无控火箭,单级与多级火箭,近程、中程与远程火箭等。火箭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除有效载荷外,有控火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箭体。

火箭的构成

动力装置

是发动机及其推进剂供应系统的统称,是火箭赖以高速飞行的动力源。其中,发动机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核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等。当前广泛使用的是化学火箭发动机,它是靠化学推进剂在燃烧室内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推力的。在发动机效率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燃烧与喷射的物质越多,喷射速度越大,发动机推力就越大。在推力相同的情况下,结构重量越轻,单位时间内消耗推进剂越少,发动机性能就越高。推力与推进剂每秒消耗量之比称为比推力,它是鉴定发动机性能的主要指标。

制导系统

有了足够的推力,火箭便可克服地球引力而飞离地面。但对有控火箭而言,为保证在飞行过程中不致翻滚,而且准确地导向目标,还需有制导系统。该系统的功用是实时地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高度、距离、速度以及飞行姿态等,亦即控制火箭的质心运动和绕质心的转动(俯仰、偏航与滚动),使火箭稳定而精确地飞抵目标。制导系统的日臻完善和精度的迅速提高,是现代火箭技术的一大特点。

箭体

是火箭另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火箭的各个系统都安装其上,并容纳大量的推进剂。箭体结构除要求具有空气动力外形外,还要求在完成既定功能的前提下,重量越轻越好,体积越小越好。在起飞重量一定时,其结构重量轻,则可得到较大的飞行速度或距离。

除上述三大系统之外,还有电源系统,有时还根据需要在火箭上安装初始定位定向、安全控制、无线电遥测以及外弹道测量等附加系统。

运载火箭的技术指标包括运载能力、入轨精度、火箭对不同重量的有效载荷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运载能力

指火箭能送入预定轨道的有效载荷重量。有效载荷的轨道种类较多,所需的能量也不同,因此在标明运载能力时要区别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卫星过渡轨道、行星探测器轨道等几种情况。表示运载能力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火箭达到某一特征速度时的有效载荷重量。各种轨道与特征速度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把卫星送入185千米高度圆轨道所需要的特征速度为7.8千米/秒,1000千米高度圆轨道需8.3千米/秒,地球同步卫星过渡轨道需10.25千米/秒,探测太阳系需12~20千米/秒。

飞行程序

运载火箭在专门的航天发射中心发射。火箭从地面起飞直到进入最终轨道要经过以下几个飞行阶段:

①大气层内飞行段:火箭从发射台垂直起飞,在离开地面以后的10几秒钟内一直保持垂直飞行。在垂直飞行期间,火箭要进行自动方位瞄准,以保证火箭按规定的方位飞行。然后转入零攻角飞行段。火箭要在大气层内跨过声速,为减小空气动力和减轻结构重量,必须使火箭的攻角接近于零。

②等角速度程序飞行段:第二级火箭的飞行已经在稠密的大气层以外,整流罩在第二级火箭飞行段后期被抛掉。火箭按照最小能量的飞行程序,即以等角速度作低头飞行。达到停泊轨道高度和相应的轨道速度时,火箭即进入停泊轨道滑行。对于低轨道的航天器,火箭这时就已完成运送任务,航天器便与火箭分离。

③过渡轨道:对于高轨道或行星际任务,末级火箭在进入停泊轨道以后还要再次工作,使航天器加速到过渡轨道速度或逃逸速度,然后航天器与火箭分离。

火箭的设计特点

运载火箭的设计特点是通用性、经济性和不断进行小的改进。这和大型导弹不同。大型导弹是为满足军事需要而研制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保持技术性能和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导弹的更新换代较快,几乎每5年出一种新型号。运载火箭则要在商业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作为商品,它必须具有通用性,能适应各种卫星重量和尺寸的要求,能将有效载荷送入多种轨道。经济性也要好。也就是既要性能好,又要发射耗费少。订购运载火箭的用户通常要支付两笔费用。一笔是付给火箭制造商的发射费,另一笔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发射费代表火箭的生产成本和研制费用,保险费则反映火箭的可靠性。火箭制造者一般都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并不断通过小风险的改进来提高火箭的性能。运载火箭不像导弹那样要定型和批生产。而是每发射一枚都可能引进一点新技术,作一点小改进,这种小改进不影响可靠性,也不必进行专门的飞行试验。这些小改进积累起来就有可能导致大的方案性变化,使运载能力能有成倍的增长。

火箭应用

20世纪中叶以来,火箭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中尤以各种可控火箭武器和空间运载火箭发展最为迅速。从火箭炮到反坦克、对付飞机和舰艇以及攻击固定目标的各类有控火箭武器,均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反导弹、反卫星火箭武器也正在研制和完善之中。各类火箭武器正继续向高精度、反拦截、抗干扰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在地地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已广泛用于发射各种卫星、载人飞船和其他航天器。

在80年代初,苏、美两国已经分别研制出六七个系列的运载火箭。其中,美国载人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直径10米,长111米,起飞重量约2930吨,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运载火箭正朝着高可靠、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发展。航天飞机的问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将提供更加完善的各类火箭武器,还将使建立空间工厂、空间基地以及星际航行等成为可能。

现代火箭鼻祖

V—2火箭

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德国的V—2火箭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V—2工程的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前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6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前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东方”号系列火箭前苏联的火箭

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这种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围有四个长19.8米、直径2.68米的助推火箭。中心的两级火箭,一子级长28.75米,二子级长2.98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四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火。大约两分钟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钟后,也熄火脱落。接着末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有效载荷送入绕地球的轨道。“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系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约为7.2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的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有:发射多次使用的轨道飞行器;向近地空间发射大型飞行器、大型空间站的基本舱或其他舱段、大型太阳能装置;向近地轨道或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重型军用、民用卫星;向月球、火星或深层空间发射大型有效载荷。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能源”号运载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火箭分助推级和芯级两级,助推级由四台液体助推器构成,每个助推器长32米,直径4米;芯级长60米,直径8米,由四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发射时,助推级和芯级同时点火,助推级四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毕后,芯级将有效载荷加速到亚轨道速度,在预定的轨道高度与有效载荷分离。尔后有效载荷靠自身发动机动力进入轨道。

“能源”号运载火箭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在“能源”号重型火箭投入使用以前,该型号是前苏联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二级型“质子”号共发射了三颗“质子”号卫星,此后便停止使用。火箭全长41米,最大直径7.4米。

三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礼炮”号、“和平”号等空间站的发射。火箭全长57米,最大直径7.4米。

四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发射各类大型星际探测器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57.2米,最大直径7.4米。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是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千米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天顶”号3型是三级运载火箭,它在二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远地点级,用于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他高轨道或星际飞行轨道。2型与3型用的一子级和二子极是相同的。

“天顶”号是前苏联继“旋风”号后第二个利用全自动发射系统实施发射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厂,火箭呈水平状态进行总装、测试、转运至发射台。所有发射操作,包括火箭离开总装测试厂房,由铁路转运至发射台、起竖、连接电路、气动与液压系统、测试、加注推进剂、点火等都是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自动进行的。

“天顶”号2型最大长度57米,最大直径3.9米。

“天顶”号3型最大长度61.4米,最大直径3.9米。

美国火箭

“宇宙神”运载火箭“宇宙神”系列火箭,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已连续生产30多年。火箭长25.1米,直径3米,起飞重量120吨。目前经常使用的是“宇宙神—阿金纳D”号和“宇宙神—半人马座”号两种型号。前者重129吨,能把2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后者重139吨,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4吨。它们除作为“月球”号和“火星”号星际探测器的运载工具外,曾用来发射过通信卫星和“水星”号载人飞船。自1959年以来,已发射500多次,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运载工具。

“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

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德尔塔”系列火箭由美国科麦道公司研制生产,至今已发射180多次。“德尔塔”号三级火箭有两种型号,总长38.4米,起飞重量分别为220吨和230吨。一种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另一种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8吨。“德尔塔”火箭于1960年5月首次发射,它先后发射过先驱者号探测器,“泰罗斯”气象卫星,“云雨”号卫星,“辛康”号卫星,国际通信卫星2,3号等。

“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大力神”系列火箭由马丁·玛丽埃特公司研制生产,共有6种型号。“大力神3”火箭长45.75米,直径3米,发射重量680吨。各型大力神火箭的有效载荷分别是:3A为3.6吨,3B为4.5吨,3C,3D,3D和3E均为15吨。最大的“大力神34D”长达62米,最大直径5米,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达4.5吨。“大力神”系列火箭至今已有150多次发射纪录。它主要发射各种军用卫星,也发射了“太阳神”号,“海盗”号,“旅行者”号等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

“土星”号登月火箭

1961年4月20日,美国总统提出研制登月火箭的设想,并询问60年代能否把人送上月球。当时布劳恩斩钉截铁地回答:“行!”于是,在布劳恩的主持下,开始实施土星巨型登月火箭研制计划。1964年至1967年,相继研制成功“土星1”,“土星1B”,“土星5”等几种型号。1964年首先研制成功“土星1”号两级火箭。火箭长38.1米,直径5.58米,发射重量502吨,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为10.2吨。它曾用来试验发射阿波罗飞船模型。

1966年研制成功它的改进型“土星1B”号两级火箭。火箭长68.3米,直径6.6米,发射重量590吨,最大有效载荷18.1吨。从1966年到1975年共发射9次,除作运载“阿波罗”飞船试验外,还3次将宇航员送上“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和1次发射“阿波罗”载人飞船与前苏联的“联盟”号飞船对接联合飞行。

1967年世界上最大的一种运载火箭“土星5”号问世。它是三级火箭,长85.6米,直径10.1米,起飞重量2950吨,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达139吨,飞往月球轨道的有效载荷为47吨。从1967年到1973年共发射13次,其中6次将“阿波罗”载人飞船送上月球,在航天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中国火箭“长征2”号F运载火箭

“长征2”号F火箭是在“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CZ—2F是我国第1种为载人航天研制的高可靠性、安全性运载火箭,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CZ—2E基础上增加了2个新系统,即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火箭全长58.343米,起飞质量479.8吨,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8米。火箭的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均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它可把8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千米、远地点高度350千米、倾角42.4度~42.7度的轨道。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是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飞船入轨前,监测运载火箭状态,若发生重大故障,使载有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地脱离危险区。“长征2”号F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1”号至“神舟7”号飞船,为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

“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是目前“长征3”号系列火箭的基础型号。“长征3”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它继承了“长征3”号火箭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新设计的液氢液氧三子级。火箭全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0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发射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6吨。自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2007年6月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称号。

“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

“长征3”号乙火箭是在“长征3”号甲和“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其芯级与“长征3”号甲火箭基本相同,一子级壳体捆绑4个标准液体助推器。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426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他轨道的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1吨。

“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

“长征4”号乙火箭是在“长征4”号甲火箭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900千米高度极轨的运载能力为1.45吨。1999年5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4”号丙运载火箭

“长征4”号丙火箭是在“长征4”号乙火箭的基础上,三级发动机采用二次启动技术,大幅提高了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长征4”号丙(CZ—4C)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是在原“长征4”号乙(CZ—4B)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测试发射可靠性为目标进行研制。CZ—4C火箭可以满足多种卫星在发射轨道、重量和包络空间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时采取新的测发控模式,可以显着提高火箭测试和发射的可靠性,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首发改进型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欧盟的火箭

“阿丽亚娜”火箭(Ariane,也译为阿里安),是1973年7月由法国提议并联合西欧11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空间局着手实施、研制的火箭计划。至今已研制成功5种型号。分别是“阿丽亚娜-1”、“阿丽亚娜-2”、“阿丽亚娜-3”、“阿丽亚娜-4”和“阿丽亚娜-5”。

“阿丽亚娜”系列火箭的成功,是欧洲联合自强的一个象征,它在国际航天市场的角逐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商业卫星的发射业务大约有50%由“阿丽亚娜”火箭承担。

“阿丽亚娜-1”火箭是欧洲空间局在“欧洲”号火箭和法国“钻石”号火箭基础上研制的三级液体火箭,自首次发射至1986年2月22日止,共飞行11次。“阿丽亚娜-1”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能将1.8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或将2.5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高度为790千米、倾角98.7度的太阳同步圆轨道。火箭长47.7米,直径3.8米,发射重量200吨。

“阿丽亚娜-4”是在“阿丽亚娜-3”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运载能力;保持双星和多星发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发射任务的形式;降低了发射成本。“阿丽亚娜-4”有六种型号,分别为AR40型,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9吨;AR42P型,带有两个固体捆绑式助推火箭,有效载荷增加到2.6吨;AR44P型,带有四个固体捆绑式助推火箭,有效载荷为3吨;AR42L型,采用两个液体火箭助推火箭,有效载荷为3.2吨;AR44L型,采用四个液体助推火箭,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4.2吨;AR44LP型,采用两个液体助推火箭和两个固体捆绑式助推火箭,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7吨。火箭长57~59.8米,直径约9米。

“阿丽亚娜-5”是根据商业发射市场和近地轨道开发利用的需要研制的,主要用于向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发射各种卫星,向近地轨道发射哥伦布无人驾驶的自由飞行平台和“使神”号空间飞机。火箭长52.76~54米,最大直径12.2米。

法国巴黎时间2011年4月22日23时37分(北京时间23日5时37分),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携带两颗通信卫星,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根据欧洲阿丽亚娜空间公司的电视直播,这枚火箭搭载的是阿联酋AlYah卫星通信公司的YahsatY1A型通信卫星和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新拂晓卫星。在升空约半小时后,两颗卫星将先后脱离火箭进入临时轨道。按计划,它们将最终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知识点

韦纳·冯·布劳恩<

C. 苏联登上过月球吗

前苏联或俄罗斯没有人登上过月球。
第一个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美国人。
除了美国有十二个宇航员登上过月球之外,其它国家至今还没有宇航员登上过月球。
加加林作为世闻上第一个“太空人”而闻名于世,但是他没有登上过月球。
苏联登月计划缘何失败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了优势,似乎总是与一连串的“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员上天,等等。但是,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却是美国人。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了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率先跨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
人们不禁要问,当美国人紧锣密鼓地实施“阿波罗计划”的时候,曾号称世界头号航天巨人的苏联难道在打盹吗?率先实现载人登月这一“光荣与梦想”的,为什么不是苏联人?长期以来,这都是一个不解之谜。近日,这个谜最终解开了——苏联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悄悄地在做载人登月的准备,只是由于其N1号登月火箭存在致命的设计缺陷,连续数次发射失败令苏联载人登月的梦想化为泡影。
从登月服到登月车,苏联人为登月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加加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旅行后,苏联就把目光聚焦到月球上,力求再创造一个“第一次”———率先实现载人登月!为此,苏联科学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发射了环绕月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还研制了大量的登月工具,从由地面遥控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到无人登月车,再到宇航员的登月服,应有尽有。
1958年到1976年间,苏联科学家完成了人造卫星、登月车的试制、试运行,并且发射了无人飞船环绕月球飞行,实现了无人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陆和漫游。其中,1966年至1969年,“联盟”号飞船和“宇宙”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完成了登月飞行器的测试工作;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1970年至1973年,研制成功了由地面遥控的无人月球探测器,3部无人月球探测器不仅从月球表面采集了土样,而且将它们送回了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研制的无人登月车分别在1970年和1973年两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车相比,苏联的无人登月车体积只是前者的一半,重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自动对月球地貌进行拍照并分析岩石、土壤样品,不像美国“阿波罗计划”那样,要靠登月宇航员亲自完成。
N1号火箭屡屡出事,苏联登月计划最终化为泡影
苏联拥有了绕月亮飞行的人造卫星,研制出了登月车以及登月服,可谓是“万事俱备”。但为什么苏联人还不登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只欠东风”———苏联人始终没能制造出像美国“阿波罗计划”的“土星”5号那样功率强大而且性能稳定的运载火箭。
苏联为登月计划而设计的火箭名为N1号,共制造了10枚。设计这种“巨无霸”式的N1号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将代号为“苏联月亮”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说N1号火箭是“巨无霸”绝对名副其实,其第一级发动机是由30台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功率火箭发动机组成的,但是,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一枚火箭使用这么多发动机无疑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一方面,发动机组的众多发动机之间根本无法做到助推力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为这些发动机分别添加燃料更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极易出现事故。结果,这种承载了苏联人太多期望的“巨无霸”,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总共试射了4次,每次都以悲剧和灾难收场。
1976年,耗资巨大的N1号火箭项目被迫下马,苏联太空署署长黯然下令将剩余的N1号火箭硬件设施全部拆毁。可是,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还是被阴差阳错地保留了下来。也许是历史开了个玩笑,到了1997年,94台未被销毁的N1号火箭发动机被卖给了美国的一家公司,它们最终又被组装进了美国研制的新型火箭中。

D. 为什么有空间站的前苏联无法登月

前苏联只是没能实现载人登月,不过实现了无人登月,也就是无人登月飞船降落到了月球上,并达到了取样返回的目地。

以下是前苏联三次登月带回来的月壤。

1970年的月球16号无人探测器带回101克。

1972年的月球20号无人探测器带回55克。

1976年的月球24号无人探测器带回170克。

也就是说,前苏联三次无人登月一共带回来了326克月球土壤。

毕竟其比冲时间比较长,比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长了将近100秒。否则如今大多数运载火箭的上面级也不会选择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了。

而要俄罗斯从头开始研发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到推力达到200吨以上,那不知道到了何年何月。所以说,还是选择长征9号重型运载火箭吧。

E. 世界着名运载火箭都是谁

世界上能够自制火箭且自己发射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目前有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以法国为主)、中国和日本等。这些国家或组织的运载火箭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推力和不同的推进剂。

总的来说,由于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故发射同样载荷重量的航天器所需的火箭推力较大,所以俄罗斯具有重型火箭如“能源”号、“质子”号等,用以发射太空站和货运、客运飞船。而美国为了将“阿波罗”号系列飞船送上月球,将“卡西尼”号土星探测飞船送上飞往土星的轨道,则使用了推力巨大的“土星5”号和“大力神4B”号重型运载火箭。

俄罗斯着名的运载火箭有:“能源”号、“质子”号、“卫星”号、“东方”号、“闪电”号、“联盟”号等。

美国着名的运载火箭有:“雷神”号、“宇宙神”号(系列)、“德尔塔”号(系列)、“大力神”号(系列)、“土星”号(巨型)等。

欧洲空间局(以法国为主)所具有的着名运载火箭是“阿里亚娜”系列火箭,它是后来崛起的一种运载火箭。目前占有国际卫星发射商业市场近60%的业务。

而中国是世界五大航天大国之一,有些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运载火箭系列是“长征”系列。该系列火箭在完成我国的卫星发射任务的同时,还承担部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业务。“长征”系列火箭与阿里亚娜系列火箭一样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声誉。中国是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第三个国家,是掌握火箭再点火技术的第二个国家。

日本是航天大国中的后起之秀,近几十年来研制了自己的系列运载火箭,有M系列、H系列。其中“H—2”曾发射过一箭双星。日本是第四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目前,“H—2”是日本最大的运载火箭。

下面我们就对各国的着名运载火箭进行选萃介绍。

前苏联着名的运载火箭

前苏联地处高纬度的北半球,发射场远离赤道,利用地球自转速度发射航天器的条件不如赤道地区优越,所以只好靠生产大功率的运载火箭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前苏联的运载火箭的功率都很大。直到现在,俄罗斯还在使用一些着名的老型号运载火箭,如“质子”号、“闪电”号、“联盟”号、“宇宙”号和“旋风”号等。前苏联的火箭技术成熟,发射载荷大,发射成功率高,成本低,多用于发射飞船和卫星。

“卫星”号运载火箭

“卫星”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早期的运载火箭,它奠定了前苏联航天运载工具发展的基础。它是前苏联用“P—7”洲际导弹改装的,火箭由1枚芯级火箭和4台侧挂助推火箭并联捆绑而成。

“东方”号运载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继“卫星”号之后发展较早的一种运载火箭。“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它1959年1月2日试飞,成功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后来又4次用于发射动物卫星舱的试验。1961年4月12日它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截至1980年,“东方”号火箭总共发射了85个航天器,其中包括5艘载人飞船。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它在“卫星”号两级火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级火箭,因此它的运载能力比“卫星”号增大了2.5倍。

“闪电”号运载火箭

前苏联的运载火箭基本上按标准化、系列化发展。在“东方”号火箭的基础上,1961年又研制成功“闪电”号和“联盟”号两种系列火箭。“闪电”号以改装后的“东方”号三级火箭,再加上第四级构成,火箭全长42.8米,起飞重量300吨,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最高达到7吨。1961年2月4日首次发射成功,随后相继用来发射了7个“金星”号、10个“月球”号、1个“火星”号探测器和数十颗“闪电”号通信卫星。

“联盟”号运载火箭

前苏联着名运载火箭——“联盟”号

“联盟”号运载火箭于1961年研制成功,因用它发射“联盟”号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它是由“东方”号三级火箭改进第三级后的新型三级运载火箭,总长49.3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5吨。

1963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宇宙22”号卫星成功;1964年和1965年又先后用来试验发射2艘“上升”号载人飞船。

1967年开始用来发射“联盟”号、“联盟T”号系列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自动货运飞船。

“能源”号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超级巨型运载火箭。1987年5月15日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在随后的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火箭将不载人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载入太空轨道飞行,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能源”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是古巴诺夫。该种巨型火箭的情况是: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

“能源”号运载火箭由两级组成。第一级捆绑4台液体助推火箭,高39米;第二级为直径8米的芯级,由4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组成。发射时,第一级、第二级同时点火,第一级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后,由地面控制使其脱离芯级火箭后予以回收,经修理后可重复使用50次;第二级即芯级火箭可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运行。

“质子”号运载火箭

“质子”号是重型运载火箭之一,在前苏联的航天活动中,“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最为频繁。“质子”号火箭系列先后研制有二、三、四级三种型号。最大一种是四级火箭,全长44.3米,底部最大直径7.4米,起飞重量800吨。第一级由6台助推火箭组成。它的中心是一个直径较大的氧化剂箱,四周捆绑6个燃料箱,起飞推力达1000吨。第二级高约13.7米,装有4台发动机,总推力为240吨。第三级高6.4米,装1台发动机,另有4台校正航向的可控微调发动机。第四级高5.5米,装有1台封闭式循环发动机,可二次点火。

这种火箭可将21吨重的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

1965年7月16日,“质子”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1颗重达12.2吨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1年4月19日又成功发射重17.5吨的“礼炮1”号轨道站;从1971~1973年相继发射了6颗“火星”号探测器;1974年发射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宇宙637”号;1975年到1983年陆续发射了“金星”号系列探测器;1984年发射2个“维加”号哈雷彗星探测器;1986年又把第三代轨道站“和平”号送入太空。

这一系列发射纪录,表明“质子”号火箭对于前苏联航天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着名的运载火箭

美国在航天领域是与前苏联进行竞争和合作的主要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美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和落后的境地,原因之一就是运载火箭不过关。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2”号登月成功与随后进行的一系列“阿波罗”号登月飞行,使美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中逐渐赶上并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航天的成就,除了各项综合高科技的发展外,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着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在发展美国火箭技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号运载火箭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1”号送入太空,时间是1958年2月1日。布劳恩还用“丘比特”号改进型火箭为美国征服太空开创了新纪元。

此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先后用几种中程和洲际导弹经改造而研制成“雷神”号、“大力神”号、“德尔塔”号、“宇宙神”号等多种系列的运载火箭,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雷神”号运载火箭

“雷神”号是美国早期发射小型卫星的运载火箭,从1959年以来发射400多次,现已不常用。

“宇宙神”号系列运载火箭

“宇宙神”号系列火箭,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已连续生产30多年。火箭长25.1米,直径3米,起飞重量120吨。

目前,经常使用的是“宇宙神阿金纳D”号和“宇宙神半人马座”号2种型号。前者重129吨,能把2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后者重139吨,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4吨。它们除作为“月球”号和“火星”号星际探测器的运载工具外,还曾用来发射通信卫星和“水星”号载人飞船。自1959年以来,它已发射500多次,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运载工具,在世界上较为驰名。

“德尔塔”号系列运载火箭

“德尔塔”号系列火箭由美国麦道公司研制生产,并于1960年5月首次发射,至今已发射180多次。它先后发射过“先驱者”号探测器、泰罗斯气象卫星、“云雨”号卫星、“辛康”号卫星、国际通信卫星2、3号等。

“德尔塔”号系列火箭是三级火箭,有2种型号,总长38.4米,起飞重量分别为220吨和230吨。其中一种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另一种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8吨。“德尔塔”号系列火箭主要用于各类卫星的发射。

“大力神”号系列运载火箭

“大力神”号系列火箭由马丁·玛丽埃特公司研制生产,有多种型号。

“大力神”号系列火箭有着辉煌的发射记录。它主要发射各种军用卫星,也发射过“太阳神”号、“海盗”号、“旅行者”号等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

“大力神”号系列开发的几种型号分别为:“大力神3”、“大力神3A”、“大力神3B”、“大力神3C”、“大力神3D”、“大力神3E”和“大力神34D”。各型“大力神”火箭的有效载荷分别是:3A为3.6吨,3B为4.5吨,3C、3D和3E均为15吨;最大的“大力神34D”长达62米,最大直径5米,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达4.5吨。后来又研制出“大力神4B”号火箭,用来发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

“土星”号巨型运载火箭

“土星”号运载火箭是在美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下研制设计的,主要为登月计划服务。从1964年开始实施土星巨型登月火箭研制计划,至1967年的3年间相继研制成功“土星1”号、“土星1B”号、“土星5”号等几种型号的巨型运载火箭。各型号情况如下:

①“土星1”号——两级火箭,1964年首先研制成功。火箭长38.1米,直径5.58米,发射重量502吨,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为10.2吨。它曾用来试验发射“阿波罗”号飞船模型。

②“土星1B”号——“土星1”号的改进型,为两级火箭,1966年研制成功。火箭长68.3米,直径6.6米,发射重量590吨,最大有效载荷18.1吨。从1966年到1975年共发射9次,除做运载“阿波罗”号飞船实验外,还3次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实验室空间站和1次发射“阿波罗”号载人飞船与前苏联的“联盟”号飞船对接。

③“土星5”号——世界上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1967年研制成功。火箭全长110米,直径10.1米,起飞重量2950吨,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达139吨,飞往月球轨道的有效载荷为47吨。从1967年到1973年共发射13次,其中6次将“阿波罗”号载人飞船送上月球。“土星5”号在人类航天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欧洲空间局着名的运载火箭系列

在法国的倡议下,西欧法、英、德、意等11个国家于1973年7月成立了欧洲空间局,着手研制“阿里亚娜”系列火箭(阿里亚娜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美丽公主的名字)。

“阿里亚娜”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已研制5种型号:“阿里亚娜1”号、“阿里亚娜2”号、“阿里亚娜3”号、“阿里亚娜4”号和“阿里亚娜5”号。下面详细介绍“阿里亚娜”系列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概况。

“阿里亚娜1”号火箭

1979年12月24日第一枚“阿里亚娜1”号火箭发射成功。它是三级火箭,长47.39米,直径3.8米,发射重量200吨,能将1.7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阿里亚娜1”号火箭发射11次,其中1次失败。

“阿里亚娜2”号火箭

“阿里亚娜2”号火箭研制和发射不甚理想,没有大量投入使用。“阿里亚娜2”号比“阿里亚娜3”号晚2年发射,即1986年才发射,运载能力只有2.2吨。1986年5月31日首次发射失败,以后连续发射5次均成功。

“阿里亚娜3”号火箭

1984年8月4日发射成功第一枚“阿里亚娜3”号火箭。它的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7吨,共发射11次,其中1次失败。

“阿里亚娜4”号火箭

1988年6月15日,第一枚“阿里亚娜4”号火箭发射成功。它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9吨到4.2吨,现已发射25次,有1次失败。“阿里亚娜4”号火箭又分5种型号。第一种是AR40,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9吨;第二种是AR42P,带有2个固体捆绑式助推火箭,有效载荷增加到2.6吨;第三种是AR44P,带有4个固体捆绑式助推火箭,有效载荷为3吨;第四种是AR42L,采用2个液体助推火箭,有效载荷3.2吨;第五种是AR44L,采用4个液体助推火箭,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4.2吨,它是“阿里亚娜”系列火箭中较大的一种型号。

“阿里亚娜5”号火箭

欧洲空间局从1985年开始研制“阿里亚娜5”号火箭,计划1996年投入使用,用于发射6.8吨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1997年发射时失败。直到1998年发射成功。

“阿里亚娜”系列火箭的成功,是欧洲联合自强的象征,它在国际航天市场的角逐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商业卫星的发射业务大约有60%由“阿里亚娜”系列火箭承担,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

中国着名的运载火箭系列

中国的运载火箭可与“阿里亚娜”系列火箭等齐名的是“长征”系列火箭。以其发展时间不同、载荷量不同以及助推方式的不同(有多级和捆绑式),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分“长征1”号,“长征2”号(2A、2B、2C、2D、2E、2F),“长征3”号(3A、3B),“长征4”号,“长征5”号,“长征6”号,“长征7”号。

中国的火箭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人的帮助下,首先研制成功地—地导弹。导弹就是火箭的前部装上弹头(又称作战部)和控制导航系统而成。如果将弹头换成卫星或其他航天器或箭体上背上航天器(或航天飞机),改进一下控制部,导弹就变成了运载火箭。我国后来发展的“长征”系列火箭就是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诞生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

“长征1”号是用来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这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此后又用它发射多枚卫星。

“长征1”号又记做CZ—1或LM—1。“长征1”号是三级火箭,全长29.45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0.3吨重的卫星送入400多千米高的近地。

“长征2”号的前身是中远程导弹,“长征2”号第一级发动机推力达70吨,比“长征1”号的同级发动机(推力为28吨)提高许多。但“长征2”号第一次发射失败(1974年11月5日发射,因一条导线断裂而导致全局失败),以后(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用它发射返回式卫星皆成功,1979年停产。

“长征2”号是两级火箭,全长31.65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1吨,总推力28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数百千米的椭圆轨道。

“长征3”号主要是用来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由于地球同步轨道较高(高达36000千米),故需要大推力火箭。所以“长征3”号火箭的第三级火箭发动机改为用液氢和液氧作低温高能推进剂,它燃烧效率高,在飞行中可两次点火(在飞行中关机后可再次点火)。

1984年4月8日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将“东方红2”号实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第三个使用低温高能推进剂——液氢液氧的国家;成为第二个掌握高空、微重力条件下发动机两次点火的国家。

火箭全长43.25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204吨,起飞推力296吨,其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4吨。至1993年底,它成功发射6颗应用通信卫星(包括为亚洲卫星公司发射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长征3”号火箭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长征4”号是作为“长征3”号的备份用的。采用技术较成熟的常规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后改进成“长征4”号甲,用来发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也用来发射极地卫星。我国1988年9月7日在太原发射中心用它发射“风云1”号气象卫星成功;1990年9月3日在发射2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时还搭乘了2颗“大气1”号气象卫星,从而使“长征4”号名声显赫。

“长征4”号火箭与“长征3”号尺寸差不多,运载能力也相近,但发射重型卫星仍不能胜任。火箭全长41.9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9米,起飞重量249吨,起飞推力296吨,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5吨,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65吨。

“长征3”号甲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比“长征3”号提高1吨多,达2.6吨。用它除可发射同步卫星外,还可发射太阳同步卫星及低轨道卫星和极地轨道卫星。1994年2月8日用它将“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夸父1”号模拟星成功送入轨道。这枚火箭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240吨,起飞推力300吨,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6吨,是中国2000年前后发射大型卫星的主要运载工具。

“长征2”号捆又称CZ—2E(即“长征2”号戊),由于它是在“长征2”号基础上增加4个捆绑液体式助推小火箭,故称“长征2”号捆。这种结构也十分新颖。研制“长征2”号捆是由于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澳星(即澳大利亚通信卫星)发射合同,要求“长征2”号捆在1990年7月16日研制首发成功,以便于在1992年用于正式发射2颗澳星。从1988年12月上马,18个月拿出新型号,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但经过中国长征系列航天铁人们的努力,终于按期完成。

“长征2”号捆长51米,采用4个液体火箭助推器,看上去很粗实。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发射成功,将一颗模拟星和巴基斯坦的一颗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1992年3月22日正式发射澳星,但遗憾的是,这次发射失败,火箭未能起飞。但是,这次失败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火箭安全系统起了作用,保住了火箭和澳星。几个月后的1992年8月14日,“长征2”号捆第三次发射,澳星被准确送入轨道。1992年12月21日用该型火箭第四次发射运送澳星,火箭飞行正常,卫星在空中爆炸,结果中美双方共同承担责任。1994年8月28日第五次发射,将第三颗澳星成功送入轨道。1995年1月26日又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太2”号通信卫星失败。1995年11月8日,用“长征2”号捆第七次发射,将“亚洲2”号卫星送入同步定点轨道。CZ—2捆三成三败,后来人们又对它进行改型。CZ—2捆是两级捆绑技术火箭,第一级在芯级周围捆绑4个液体助推火箭,第二级为一个芯级火箭。火箭总长51米,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火箭长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4吨,起飞推力592吨,能把8.8吨至9.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在“长征3”号甲上再捆绑4个助推火箭,形成“长征3”号乙。它可将5吨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1996年2月15日,“长征3”号乙首飞,发射国际通信卫星108,结果失败。以后4次发射皆成功(1997年8月发射马部海卫星,1997年10月发射“亚太2”号R卫星,1998年5月发射“中卫1”号卫星,1998年7月发射“鑫诺1”号卫星)。

除“长征”系列火箭外,中国还研制了“风暴”系列火箭,实现一箭多星发射,这是火箭领域中的最新技术,但由于以后一系列失败,目前“风暴”系列火箭已停产。

21世纪,中国载人航天迅速发展,因此,“长征”系列火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增光添彩。

“长征5”号运载火箭系列是以120吨和50吨2种发动机为基础,构成5米直径、3.35米直径和2.25米直径三种模块,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

“长征5”号运载火箭突破3.35米直径的限制,一个关键条件便是呼唤多年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的上马。此前我国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发射基地受到铁路运输条件的限制,火箭直径不能超过3.35米。发射基地建在沿海,火箭则使用不受体积限制的海运。地处低纬度的海南则可增强火箭有效发射能力;广袤的南海可成为火箭残骸安全便捷的坠落区。

在“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问世后,中国航天将具备25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和12吨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发射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大型空间望远镜、返回式月球探测器、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推动我国空间应用产业、载人航天技术和天文科学的发展,也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知识点

火箭级数

运载火箭如按级数来分,可分为单级火箭、多级火箭。其中多级火箭按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形式来分,又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俗称捆绑式)、串并联混合型三种类型。串联型多级火箭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分离机构简单,但串联后火箭总长较长、火箭的长细比(长度与直径之比)大,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发射时,这种火箭竖起来后太高,给发射操作带来不便;同时,其上面级的火箭发动机要在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差。并联型多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连接,连接分离机构稍复杂,但其中间芯级第一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的火箭可在地面同时点火,避免了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高。我国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则是一枚串并联混合型的两级半火箭,其中第一级火箭周围捆绑了4枚助推器只能算半级。

F. 世界上航天大国有哪些着名的火箭型号

1.俄罗斯:目前的主力火箭仍是一批传统型号,如联盟号、宇宙号、闪电号、质子号等。
2.欧洲:现如今最成功的商业运载火箭是欧洲的阿里安火箭系列,从问世以来,已先后有阿里安-1、2、3、4、5投入商业发射市场,目前主要使用阿里安-4。阿里安-4是1988年投入运营的三级火箭。根据捆绑助推器的不同,它有6种不同运载能力的型号,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分别为1.9、2.6、3.0、3.2、3.7和4.5吨。它之所以畅销,主要原因是推力大、可靠性高、交货及时、价格适中、入轨精度高,因而供不应求。
3.美国:火箭阵容庞大,现常用的中大型火箭有德尔它-2、宇宙神-2和大力神-4。德尔它-2为三级火箭,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5.1吨,可靠性极高,在1997~1999年曾多次以一箭多星的方式成功发射铱星、全球星,GPS-2R也是用它发射的。不过,美国现又研制了低轨道运载能力达8.1吨的德尔它-3火箭,只可惜它在1998~1999年进行的头两次发射中均告失败,可谓出师不利。
4. 乌克兰:乌克兰的运载火箭主要有天顶-2、旋风-2、3和由导弹改装的第聂伯火箭。由于天顶-2在1998年9月10日以一箭12星的方式发射全球星时失败,所以声誉大降。
5. 中国: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现有长征-2C、2D、2E、2F、3A、3B、4A、4B。长征-2系列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航天器,如返回式卫星、铱星、神舟号飞船;长征-3系列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如马部海卫星、中卫-7号卫星等;长征-4系列主要用于发射极轨卫星,如风云-1号卫星、资源-1号卫星。
6.日本:日本M-5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射成功两次,但在2000年2月10日的第三次发射时失败。

G.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是哪一款是哪个国家的推力有多强

火箭的推力和运载能力是两个参数,如果看整体能力的话,美国的土星五号是人类目前使用过的最强运载火箭!

历史上超重型运载火箭当中,有这么三个很有名:土星五号、能源号、N-1运载火箭。


后来美国研制航天飞机来完成太空任务,没想到航天飞机不但没有有效降低成本,其造价超过预算十倍,还有两架航天飞机失事(挑战号和哥伦比亚号),最终美国放弃了航天飞机的计划。

H. 前苏联或俄罗斯登上过月球吗

前苏联或者俄罗斯没有实现载人登月。

前苏联有过载人登月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失败或者放弃了。目前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

拓展资料:

1、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2、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一度占尽优势。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却是美国人。就在“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21日“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往月球,其中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踏上月球的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3、苏联的登月计划由于致命设计缺陷,连续数次发射失败,让苏联人载人登月的梦想化为泡影。此后他们还于1966年发射了一颗环月轨道卫星。但N-1火箭的连续四次失败最终让苏联不得不中止了载人登月。多年后,莫斯科航空学院一实验室公开了关于苏联载人登月计划一组珍贵的解密照片,照片显示了这项失败的登月计划中的主要设备,包括从未公开的“LK月球飞船”以及从未使用过的月球登陆车等。

I. 登月用什么火箭

是用的的土星5号,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波罗计划和天空实验室两项太空计划中使用的多级可抛式液体燃料火箭。尽管NASA曾设想过更大的火箭,土星5号是人类历史上、土星火箭成员中最大的火箭,高达110.6米,更是目前使用过的最高、最重、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由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总指挥沃纳·冯·布劳恩与他的德国火箭团队担任设计研发的工作,主要的承包商包括波音、北美人航空、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以及IBM。除了一次例外,所有其他土星5号的发射都有三级:S-IC一级、S-II二级和S-IVB三级。每一级都使用液态氧作为氧化剂。第一级使用高精炼煤油作为燃料,其他两级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一般来说,一次发射任务的前20分钟左右由火箭推动。1967年至1973年期间NASA共发射了13艘土星5号火箭,从来没有过损失有效载荷的事故发生(虽然阿波罗6号和阿波罗13号曾出现过推进器失灵的问题,但箭载电脑都能够通过延长剩余推进器燃烧时间的办法以保持飞行)。土星5号的主要载荷是载着宇航员成功登月的阿波罗航天器。最后一次土星5号的发射将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送入太空。60年代初期,苏联在太空竞赛领先于其对手美国。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卫星1号,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宣布美国会在1970年之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那时,美国唯一的一次载人太空任务是艾伦·谢泼德的自由7号;仅在太空停留了15分钟,且未进入近地轨道。当时世界上没有火箭能够一次运送可登月的航天器。土星1号火箭当时还在研制过程中,但由于其推力远远不够,需要若干次发射才能将登月所需要的各个部件送入轨道。在登月计划的计划阶段初期,NASA曾考虑过三个主要的设想:地球轨道集合、直接起飞以及月球轨道集合(LOR)。尽管NASA起初没有考虑月球轨道集合,因为人类当时连地球轨道集合都没有执行过,更不用说难度更大的月球轨道集合了。后来,由于能够使任务时间缩短以及较其他两种方法简单,月球轨道集合仍然被采纳。从1964年至1973年,土星5号的总拨款高达65亿美元,在1966年达到最高,仅一年中就拨了12亿美元。 还查了一下发射表如下
序列号 任务 发射日期 注释
SA-501 阿波罗4号 1967年11月9日 首次实验飞行
SA-502 阿波罗6号 1968年4月4日 第二次实验飞行
SA-503 阿波罗8号 1968年12月21日 土星5号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以及首次由载人飞行器环绕月球
SA-504 阿波罗9号 1969年3月3日 登月舱地球轨道测试
SA-505 阿波罗10号 1969年5月18日 登月舱月球轨道测试
SA-506 阿波罗11号 1969年7月16日 人类首次登月
SA-507 阿波罗12号 1969年11月14日 降落在调查员3号附近
SA-508 阿波罗13号 1970年4月11日 任务被放弃,成员返回地球
SA-509 阿波罗14号 1971年1月31日 降落在法拉·毛罗高地附近
SA-510 阿波罗15号 1971年7月26日 首次使用月球车
SA-511 阿波罗16号 1972年4月16日 降落在笛卡尔环形山
SA-512 阿波罗17号 1972年12月6日 唯一一次夜间发射,最后一次阿波罗月球任务
SA-513 天空实验室1号 1973年5月14日 双级天空实验室版
SA-514 未使用
SA-515 未使用

J. 苏联航天技术为什么牛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就是我们唯一的卫星—月球,自古就有非常多的关于月亮的传说,我国更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进入20世纪科技有了巨大的进步,奔月成为了现实。近日中国从乌克兰手中个购买到40年前苏联时期的登月舱,并且乌克兰还提供该动力系统的最终设计图纸。虽然是40年前的东西,但它是苏联鼎盛时期产生的技术,很多技术和设计仍值得现在去借鉴学习。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苏联鼎盛时期没能像美国一样成功登月呢?

苏联LK月球飞船

1976年,耗资巨大的N1号火箭项目被迫下马,苏联太空署署长黯然下令将剩余的N1号火箭硬件设施全部拆毁。苏联的登月梦彻底破灭。历史总是阴差阳错,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购买了当年N1火箭保留下来的发动机,他们发现苏联当时的技术比任何人想的都要强,这种发动机运用了我国现在还搞不定的闭式循环技术,这些技术后来被用于放大型的RD-180发动机,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发动机,这也是苏联航天留下的最珍贵的技术遗产。就是这么先进的技术也没能助苏联登上月球,这才是真正的遗憾。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登月用什么火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