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罗斯历史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演变至15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入侵,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0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罗曼诺夫王朝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
俄国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由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控制,组成了俄罗斯临时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的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走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为反苏维埃武装叛乱的领袖。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
苏联时期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一方面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另一方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与德国妥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动联合武装干涉,并且支持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白卫军发动武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英勇的在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军胜利。为了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于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8~1937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成绩辉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打败了凶残的法西斯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的侵略,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联的历届领导人还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卡年科、戈尔巴乔夫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代存在的弊端进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且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周密的计划。六十年代之后,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继续改革,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苏联与美国差距缩小,苏联在全球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7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逐步减缓,苏联在政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矛盾逐步积累,为日后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埋下了隐患。安德罗波夫虽然想挽救苏联但是执政时间太短就去世。契尔年科无所作为而终。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处于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后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方面,由于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地位,削弱党的领导,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滥,否定苏共历史强调“民主化”“公开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乱、国家权力的软弱分散。80年代末苏联改革全面失败。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领导国家的能力,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共解散国家性质改变,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剧;1991年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战后美苏争霸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③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停滞国力不支,美国也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两强的发展均受到影响,因此双方缓和⑤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的骄傲:1957年,苏联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的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1977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实力占到美国的70%,国民生产总值占美国的58%,人均收入为美国的40%。从战后到1989年苏联一直是世界经济第二强国。
后苏联时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制度。叶利钦总统推行西方的休克疗法和大规模私有化。“经济寡头”们迅速形成并控制了国家经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1998年俄罗斯的GDP仅为2520亿美元,仅为1988年苏联gdp的8%。俄罗斯加强了与西方的合作,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不断推行“北约”东扩,压迫俄罗斯的战略空间。2000年普京担任总统后,“经济寡头”们遭到严厉打击,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给俄罗斯这一能源出口大国带来巨大利益。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经济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军事投入大幅增加,对西方国家更加强硬。俄罗斯开始重振雄风。
http://ke..com/view/2403.htm#2
‘贰’ 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的国徽:
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娅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二十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叁’ 为什么现在俄罗斯联邦采用的是沙皇俄国时期的国旗国徽国歌
国旗
俄罗斯联邦的国旗采用传统的泛斯拉夫色,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 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三色的排列显示了俄罗斯幅员的辽阔。但另一方面,白色又是真理的象征,蓝色代表了纯洁与忠诚,红色则是美好和勇敢的标志。 1699年彼得大帝到荷兰学习造船术时,他意识到需要为俄国的海军设计一面军旗。他因此效仿荷兰的三色国旗设计,但颜色是另选的(当时的荷兰国旗是橙-白-蓝三色)。彼得大帝当时选择的颜色是红、白、蓝三色,也就是后来的泛斯拉夫色。 1883年5月7日这面旗帜正式成为俄国国旗,1917年十月革命后三色旗被取消。1991年8月21日这面旗帜再次被采用,成为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的国旗。
国徽
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娅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二十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国歌
《俄罗斯人的祈祷》(1815年) 《工人马赛曲》(1917年) 《国际歌》(1918年-1944年) 《牢不可破的联盟》(1944年-1991年) 《爱国歌》(1991年-2000年) 《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Гимн России)(Hym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2000年12月25日至今)。
‘肆’ 俄罗斯沙皇时期的情况(标明日期)
国名
俄罗斯联邦(英语:The Russian Federation 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Россия)。简称俄罗斯(The Russia)。公元9世纪,在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俄罗斯人的祖先古罗斯部族人(东斯拉夫人),并成为此后国家名称。
汉语译名
中国人对俄国的称呼是通过蒙古人学来的,因为蒙古人较早接触俄国人。在蒙古语中很少有以R辅音开头的词。所以借用其他语言以R开头的词时,都要加上相应的元音。比如梵语的RADNA(宝贝)在蒙古语中叫ARADNA 或ERDENI。俄罗斯在俄语中是ROSIYA,蒙古语音译为 OROS,第一个音节为 O。汉语通过蒙古语间接音译时就译为:俄罗斯。
国旗
俄罗斯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白、蓝、红三色旗来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间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红、白、蓝三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十八世纪时俄皇彼得大帝建设海军,参考荷兰国旗而制定了现在的俄罗斯国旗,作为海军军旗用,十九世纪方定为国旗。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取消三色旗。1920年苏维埃政府采用新国旗,由红、蓝两色构成,左边为垂直的蓝条,右边的红色旗面上有一颗五角星和交叉着的铁锤和镰刀。此旗后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国旗图案作了修改,为一面红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镰刀和铁锤图案。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称为俄罗斯联邦,随后采用白、蓝、红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
俄罗斯国徽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娅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二十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国歌
《俄罗斯联邦国歌》(2000年12月25日—今)。
国花
向日葵
国树
白桦
国土面积
1707.54 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76%),居世界第一位。
人口
1.427亿(截至2007年11月31日),居世界第7 位。民族130多个,其中俄罗斯人占79.8% 。主要少数民族有德意志、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图瓦等。
语言
俄语是俄罗斯联邦全境内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与俄语一起使用。
宗教
俄罗斯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2001年俄权威社会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其中 91 %信奉东正教,5%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 %,0.8 %信奉佛教,其余信奉其它宗教。
货币
卢布(俄语:российский рубль 英语:Russian Ruble(Rouble) ,SUR)。辅币为戈比(kopee), 1 卢布=100戈比。
时间
俄罗斯时间统一为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时间晚5小时。时区为UTC+2 to +12,夏时制(DST)UTC+3 to +13。
首都
莫斯科(Moscow)。人口约850万(截至2002年12月)。平均气温: 1 月5.2 ℃ , 7 月21.4℃。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主要城市
莫斯科――俄罗斯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最大铁路枢纽,全国政治、文化和综合工业中心
圣彼得堡――全国第二大城市,全国最大港口,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综合性工业中心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北冰洋沿岸最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港口,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
行政区划
俄罗斯联邦现由84个联邦主体组成:
(1)21个共和国:阿迪格共和国(阿迪格)、阿尔泰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累利阿共和国、科米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萨哈共和国(雅库特)、北奥塞梯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鞑靼斯坦)、图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哈卡斯共和国、车臣共和国、楚瓦什-恰瓦什共和国;
(2)8个边疆区:阿尔泰边疆区、 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彼尔姆边疆区、堪察加边疆区
(3)47个州:阿穆尔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阿斯特拉罕州、别尔哥罗德州、布良斯克州、弗拉基米尔州、伏尔加格勒州、沃洛格达州、沃罗涅日州、伊万诺沃州、伊尔库茨克州、加里宁格勒州、卡卢加州、堪察加州、基洛夫州、科斯特罗马州、库尔干州、库尔斯克州、列宁格勒州、马加丹州、莫斯科州、摩尔曼斯克州、下诺夫哥罗德州、诺夫哥罗德州、新西伯利亚州、鄂木斯克州、奥伦堡州、奥廖尔州、奔萨州、彼尔姆州、普斯科夫州、 罗斯托夫州、梁赞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萨哈林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斯摩棱斯克州、坦波夫州、特维尔州、托木斯克州、图拉州、秋明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车里雅宾斯克州、赤塔州、雅罗斯拉夫尔州;
(4)2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圣彼得堡 ;
(5)1个自治州:犹太自治州;
(6)5个自治区: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涅涅茨自治区、楚科奇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汉特-曼西自治区。
节日
新年:1月1日
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
祖国保卫者日:2月23日(原苏联建军节)
卫国战争胜利日:5月9日
国家主权宣言通过日(国庆日):6月12日
人民团结日:11 月4日(纪念莫斯科打败波兰入侵者)
和谐和解日、十月革命节、军人荣誉日:11月7日(原十月革命纪念日)
宪法日:12月12日
宇航节:4月12日(1962年苏联为纪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国家政要
总统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2008年3月3日任职。
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谢尔盖·米罗诺夫 (Sergei Mironov),2001年12月任职,2003年1月蝉联;
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鲍里斯·格雷兹洛夫(Boris Gryzlov),2003年12月当选;
总理维克托·祖布科夫 (Viktor Zubkov),2007年9月就任;
安全会议代秘书 伊瓦连京·索博列夫,2007年7月任职;
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 (Sergei Lavrov) ,2004年3月任职。
自然地理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3807公里。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7℃,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
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包括乌拉尔区)、大部分城市和首都莫斯科均在欧洲部分。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向东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南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耸立着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冬季严寒漫长;北冰洋沿岸属苔原气候,太平洋沿岸属季风气候。从北到南依次为极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带和半荒漠带。大河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及勒拿河等。
新闻出版
2000年报纸总数5758种,杂志和期刊3570种。
主要报刊及发行量:《俄罗斯报》,创刊于1991年,政府主办,日发行量48.31万份;《独立报》,1991年创刊,日发行量5.24万份;《消息报》,1917年创刊,日发行量23.45万份;《每日商报》,日发行量11.73万份;《共青团真理报》, 1925 年创刊,日发行量79.6万份;《莫斯科共青团报》,日发行量196.04万份;《论据与事实》周报,发行量292.12万份。
主要杂志及发行量:《总结》周刊( 8.5 万份)、《政权》周刊(7.35万份)、《剖面》周刊(7.2万份)、《星火》周刊(5万份)、《新时代》周刊(2.5万份)。
主要通讯社:(一)俄通社-塔斯社,简称俄塔社,其前身是前苏联时期的塔斯社及于1992年1月23日成立的俄通社,1992 年1月30日正式定名为俄通社-塔斯社。国营,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目前在俄及独联体国家有74个分社,在其他59个国家有62 个分社。(二)俄罗斯新闻社,简称俄新社,其前身是苏联新闻社,成立于1961年,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通讯社。国营,是俄两大国家通讯社之一,地位与俄通社-塔斯社相同。在俄及独联体国家有 40 多个分社。(三)国际文传电讯社,成立于1991年,私营。目前在俄、独联体及波海国家有8个分社。
主要广播电台:第一广播电台(原苏联中央广播电台)、俄罗斯之声(私营)、俄罗斯电台(国家控股)、莫斯科 “ 回声 ” 电台(私营)。
主要电视台:(一)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亦称俄罗斯电视台、国家电视台),建于1991年5月,国家控股。(二)国家第一电视台(前身是前苏联中央电视台),建于1990年,国家控股。(三)独立电视台,建于1993年1月,私营,在俄、美、欧、中东、北非、澳大利亚等地播放俄语节目。
国际域名缩写
ru
长途电话代码
7
历史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演变至15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现代一般认为俄罗斯的历史应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国的建立为始。但是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
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入侵,建立钦察汗国。
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俄罗斯10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240年的鞑靼统治以外,只有两个王朝。第一个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于公元9世纪。上述基辅罗斯时期,就是留利克王朝开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儿子费多尔去世后,留利克王朝绝嗣,统治俄国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从此覆灭。
罗曼诺夫王朝
1605年,戈杜诺夫突然死亡,俄罗斯天下大乱,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伍’ 俄国国徽(双头鹰)代表什么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更换了国旗和国徽。国旗改用1699年10月彼得大帝亲手绘制的由白蓝红条组成的三色旗。国徽则恢复了十月革命前的国徽图案:一只双头鹰站在红色盾上,鹰头上装饰着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上装饰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的胸部站立着一个骑士。
这个双头鹰图案,本是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国徽。拜占庭帝国曾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在其占领地上生活着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等多个民族。双头鹰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联合。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城。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他的近亲中只有两个弟弟活着,其中一个后来臣服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娅·帕列奥洛格逃到了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
长大后的索菲娅美丽聪慧,且具有政治才能。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十分担忧,他们想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来扼制奥斯曼土耳其。于是便采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娅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三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迎娶仪式,从此索菲娅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徽记作为遗产带到了俄罗斯。
索菲娅帮助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这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兴盛时期。1480年,双头鹰徽记出现在克里姆林宫的斯帕斯基塔楼上。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双头鹰徽记才被废除。克里姆林宫塔楼上的双头鹰徽记于1935年被取下。而现在,这个被废除了75年的双头鹰徽记,又成了俄罗斯国家的象征。
‘陆’ 谁知道俄罗斯历史要具体点
历史
从国家和国际法律的角度来看,现代俄罗斯民族国家在1917年11月7日出现。1991年12月25日更名为“俄罗斯联邦”,通称为“俄罗斯”、“俄联邦”或“俄国”,是苏联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继承者。
俄罗斯地域在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862年诺曼人留里克受斯拉夫人的邀请来到诺夫哥罗德,建立第一个罗斯公国,留里克王朝始自于此。882年,诺夫哥罗德大公奥列格征服基辅,建立基辅罗斯公国,至12世纪中叶,以基辅为首都,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早期国家。
基辅罗斯起源于7世纪上半叶,根据史学史的观点,基辅罗斯被认为是3个现代东斯拉夫人国家(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前身。弗拉基米尔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和他的儿子雅罗斯拉夫统治的时期,被认为是基辅的黄金时期。
当时他们接纳了东正教,也创立了罗斯法典(Русская правда)。基辅罗斯在公元13世纪被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占领。
中世纪后期俄罗斯人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最终建立了沙皇俄国。从16世纪起开始向亚洲扩张,到17世纪中叶成为全球固有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历代沙皇的领导下,在18世纪开始现代化并到处扩张,最终称帝建立俄罗斯帝国成为欧洲列强之一,然而沙皇统治日益腐败,拒绝下放权力予资产阶级,加上对外战争失败与经济不振,人民对现状日渐不满。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在军事上的惨败,十月革命终于在1917年爆发。
俄罗斯帝国被革命推翻建立了俄罗斯共和国。但很快的,苏联共产党在列宁的领导下以全球首个共产政权摧毁俄罗斯共和国,成立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不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亦就此成立。
在列宁和其后继者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由一个农业国迅速工业化,并且实行农业集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纳粹德国后,成为冷战中的红色超级大国。
到了1980年代晚期,苏联进行了多项激进的改革,然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病入膏肓,斯大林模式也逐渐僵化,最终于1991年解体。
1991年12月26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并成为主权国家。
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未具有如苏联、美国等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被国际承认是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国,亦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经济曾一度面临困境,政治方面也出现过1993年宪政危机,但就目前经济状况有了决定性的改善。
建国历史的变迁
1、基辅罗斯(古罗斯国家,862年至1242年)
2、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大公国(1157年至1389年)
3、莫斯科公国(1246年至1389年)
4、莫斯科大公国(1389年至1547年)
5、俄罗斯沙皇国(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6、俄罗斯帝国(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7、 俄罗斯共和国(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
8、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属于苏联)
9、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10、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25日 - 至今)
国家政权首都的变迁
1、862年至882年 -诺夫哥罗德
2、882年至1243年 -基辅
3、1243年至1389年 -弗拉基米尔
4、1389年至1712年 -莫斯科
5、1712年至1728年 -圣彼得堡
6、1728年至1732年 -莫斯科
7、1732年至1918年 -圣彼得堡(1914年8月18日改名彼得格勒)
8、1918年3月12日至今 -莫斯科
简介
俄罗斯联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称俄罗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简称俄联邦、俄 。
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
国旗为白、蓝、红三色旗。国徽主体为双头鹰图案。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7%。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并建立俄罗斯帝国。
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同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建苏联 。
冷战期间成为超级大国,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霸。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苏联大部分军事力量。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
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除此以外,俄罗斯还是金砖国家之一。
(6)俄罗斯国徽在大公什么时期扩展阅读:
译名由来
按照俄语发音“Россия”,其名称应译为“罗西亚”。元朝时根据蒙古语译为“斡罗思”,到清朝初年许多文献中曾称为“罗刹”,但在以国家相称时则多译为“鄂罗斯”或“俄罗斯”。
清干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时将其正式统一为“俄罗斯”或简称“俄国”,自此沿用至今。
另一说法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时期,原居于欧洲,属于斯拉夫人分支的罗斯人,开始横越西伯利亚东来至黑龙江上游一带,准备占据当地。
由于罗斯人抵达中国边境时,最先与蒙古人与达斡尔人等接触,这些民族于提及人名或地方名时,惯于前面加上“俄”的发音,于是“罗斯”即变为“俄罗斯”。
旧时上海人将俄罗斯译为“罗宋”,因而有罗宋汤、罗宋人、罗宋面包等词。
人口
俄罗斯2014年人口1.46亿。虽然政府对生育家庭给予补贴,但由于担心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问题,大部分俄罗斯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孩子。
由于俄罗斯联邦广阔的幅员,所以人口密度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积在俄罗斯联邦的欧洲部分,乌拉尔山脉地区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南部。
俄罗斯联邦内也有许多民族,俄罗斯人占总人口82%,其余的民族为鞑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尔人、车臣人、摩尔多瓦人等120多个少数民族。最大的少数民族是鞑靼人(3.8%)。
以下依次为楚瓦什人(1.2%)、巴什基尔人(1.1%)、车臣人(0.8%)、摩尔多瓦人(0.7%)、乌德穆尔特人(0.4%)、马里人(0.4%)、阿瓦尔人(0.3%)等。
语言
俄语是俄罗斯唯一官方语言。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之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主要在俄罗斯、前苏联其它成员国使用,在华沙条约成员国中,曾被学校作为第一外语教学。
苏联时期,俄语在其加盟共和国中极受推崇。虽然很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今日多重视自己语言,俄语仍于这些地区被广泛使用,尤其使用于这些国家之间之交流。
‘柒’ 俄罗斯国徽是什么样的
俄罗斯国徽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
(7)俄罗斯国徽在大公什么时期扩展阅读:
俄罗斯联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称俄罗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简称俄联邦、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
国旗为白、蓝、红三色旗。国徽主体为双头鹰图案。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一个由194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俄罗斯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7.7%。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并建立俄罗斯帝国。
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俄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同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建苏联。
冷战期间成为超级大国,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霸。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苏联大部分军事力量。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
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外,俄罗斯还是金砖国家之一。
网络-俄罗斯国徽
‘捌’ 俄罗斯帝国的国家象征
1721年彼得大帝登基后,俄罗斯帝国的国旗曾长期是罗曼诺夫皇室的皇帝私人御旗——金底黑色双头鹰,19世纪末,尼古拉二世才将国旗更改为我们知道的样式,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
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白、蓝、红三色旗来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间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红、白、蓝三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取消三色旗。1920年苏维埃政府采用新国旗,由红、蓝两色构成,左边为垂直的蓝条,右边的红色旗面上有一颗五角星和交叉着的铁锤和镰刀。此旗后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国旗图案作了修改,为一面红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镰刀和铁锤图案。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称为俄罗斯联邦,随后采用白、蓝、红三色旗为国旗。 在东罗马帝国日趋灭亡的过程中,欧洲两个大国将双头鹰图案引入自己的国徽,以显示自己是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地位。一个是俄罗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73年娶了拜占廷帝国的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后,将双头鹰图案放进俄罗斯国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而另外一个就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也把双头鹰便成王徽的主体,显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的地位。一些德意志地区的诸侯王室都引用了双头鹰标志,显示自己和哈布斯堡王室的亲密关系。
俄罗斯联邦国徽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君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交界处,它一头望着西方的欧洲东南部,另一头望着东方的亚洲西部地区,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娅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二十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玖’ 俄罗斯国徽的历史要详细
双头鹰作为莫斯科国家的国徽图案,于1497年首次出现于伊凡三世的印章中。当时伊凡三世与拜占庭公主索菲娅·帕列奥洛格联姻。双头鹰(拜占庭国徽)的图案与莫斯科国家的国徽图案相结合,国徽一半是双头鹰,另一半是屠龙骑士。
此后国徽又经历数次演变。在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的印章上,双头鹰的胸部刻上了常胜骑士乔治的图像--莫斯科大公的标志。1625年,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沙皇执政期间,双头鹰的头顶上出现三顶王冠。彼得一世设立俄罗斯圣徒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后,国徽中加入了缀有该勋章的链条。保罗一世执政时期,国徽中还加入了马耳他十字架的图案。
亚历山大一世上台后,对国徽图案进行了大幅度修改。1825年修改后的国徽上,双头鹰图案不再是刻板的纹章样式,其双翼更加自由舒展,右爪握有缠绕着飘带的利箭和火炬,左爪握有桂冠。双头鹰胸部的安德烈?佩尔沃兹万内勋章链不复存在,代之以中世纪式样的盾牌,盾牌顶部呈尖形,上面刻有莫斯科国家国徽图案。然而到了1830年,尼古拉一世又重新采用原来的国徽图案,但加上了俄罗斯帝国所属各王国的国徽。刻有这些国徽的盾牌位于双头鹰展开的双翼上。
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对国徽图案进行了新的修改。这是一次纯纹章学意义上的修改--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更符合国际通行的纹章标准。1882年,俄罗斯建立了严格的国徽体系,其中包括俄罗斯帝国大国徽、中国徽和小国徽。从此时到1917年2月,国徽图案保持不变。
1917年2月革命之后,临时政府的货币和印章上仍保留俄罗斯帝国双头鹰形象,但没有了王冠。1917年11月1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取消等级制度和文职官员的命令》,俄罗斯等级标志、勋章、国旗和国徽均被废除。
1990年11月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通过了关于确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和国徽的决定,并为此组建了一个政府委员会。委员会在进行了全面广泛的讨论后,向政府提交了白蓝红三色国旗和红底金色双头鹰国徽方案。而最终恢复使用这些标志是在1993年。当时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国徽令》。根据相关条例,国徽图案描述如下:“金色双头鹰图案,背景为红色纹章盾牌;双头鹰上方为彼得大帝的三顶王冠(双头各戴一顶小号王冠,其上方为一顶大号王冠);双头鹰爪执权杖和金球;双头鹰胸部的红色盾牌上刻有屠龙骑士。”
2000年12月4日,俄联邦总统普京将联邦宪法性法律《俄罗斯联邦国徽法(草案)》连同其他一系列关于国家标志的法案一并提请国家杜马审议。提交审议的国徽图案是以红色盾牌为背景的金色双头鹰。12月8日,国家杜马一读和三读审议(杜马章程允许不举行二读审议)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国徽法(草案)》。2000年12月25日,俄联邦总统普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宪法性法律《俄罗斯联邦国徽法》(第ФЗК-2号)。该法于公布之日--2000年12月27日起生效。
根据这一法律,俄联邦国徽为四边形红色纹章盾牌,下面两角为圆角,底端呈尖形,盾牌上为金色双头鹰,鹰翼向上舒展。鹰首冠有两顶小号王冠和一项大号王冠,三顶王冠以丝带相连;双头鹰右爪执权杖,左爪执金球;双头鹰胸部的红色盾牌上是一名身着白衣、披蓝色斗篷、骑白色骏马向左侧行进的骑士,手持银色长矛刺向一条黑龙,黑龙被坐骑踏翻在地,仰面朝天,头向左侧。
红色背景下的金色双头鹰的色调与15世纪末-17世纪时期的国徽色调相一致。双头鹰图案源自彼得大帝时期纪念碑上的双头鹰形象。鹰首上绘有彼得大帝的三顶王冠,象征新时期整个俄罗斯联邦及其主体的主权;鹰爪中的权杖和金球代表国家权力和统一的国家;双头鹰胸部绘制的屠龙骑士是一个古老的象征,代表着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和保卫国家。重新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图案表明了俄罗斯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如今的俄罗斯国徽是一个新的国徽,但其组成部分却是传统的形象;它既反映了本国历史的不同阶段,同时在第三个千年到来之际续写历史,继往开来。
‘拾’ 俄罗斯“双头鹰国徽”怎么来的
俄罗斯沿用至今的双头鹰国徽经历过一改再改,但始终保留双头鹰的基本图案。本图为标准的1882年双头鹰徽记:确定为双翅、鹰头戴着彼得的三顶皇冠、利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胸前戴着盾牌、盾牌上有主保圣人圣乔治的图案。十月革命后,去除皇冠、权杖、金球、圣乔治的图案,在鹰下加装塔夫利达宫图案。
从14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蒙古人在中亚和东欧势力的衰退,莫斯科公国开始逐步壮大。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沦亡。莫斯科公国不但容留了相当数量的帝国遗老,更将流亡北方的东正教会残部全盘接收。
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更于1472年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洛格。在伊凡三世看来,其与具有继承权的亡国公主的联姻使得他获得了正统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者地位。故莫斯科公国从此开始将拜占庭双头鹰徽记作为公国的纹章,并自诩为“基督徒惟一的沙皇,世界惟一的君主”。
1993年11月,叶利钦总统规定采用十月革命前的红底金黄色双头鹰的图案为俄罗斯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