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有多少战乱

俄罗斯有多少战乱

发布时间:2022-05-29 15:31:24

‘壹’ 二战时期苏联有多少人为什么会死几千万人呢

二战前夕,苏联约有一亿九千万人,这点是有关苏德战争的《东线41-45》书籍作者朱世巍先生通过多方资料考证过的。

在二战中,苏联共死伤军民月2700万,绝大多数是死于对德作战的。
从战略角度来说,斯大林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知道了希特勒准备入侵苏联的想法。但其疏于准备。举一个反证,按马列们的想法是一战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二战诞生社会主义阵营,三战就全世界都是社会主义了,斯大林自己的规划是德国不打苏联,而苏联按部就班的进行战备的话,就在1943年攻打整个西欧。但这是建立在直到1942年德国都不会入侵苏联的前提下。
苏联的大清洗导致很多有经验有思想的指战员无辜死亡,导致整个苏军的作战能效滑坡。

从战术上说,苏联的很多战术的确很落后。
如斯大林本人就不愿意丢弃基辅,强令苏军防守,结果导致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围歼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即使到了1944年,苏联的高级将领的指挥艺术也不怎么样,诸多兵种合成作战能力依旧不如德军。美国曾讥讽苏军是压路机(火炮和人海优势)。
空军还采用老旧的三机编队战术。
而红海军则沦为陆军的附庸

从装备上讲,苏联的不少装备确实不怎么样
陆军的T-34/76坦克,虽然机动力、防御力不错,但火力不足,而且炮塔空间狭小,车长兼职炮长,战斗效率低下。另外,T-34普遍没有装备电台,作战时完全靠长车车长摇旗指挥,一旦长车被击毁,其他坦克往往呈鸟兽散。
空军的I-15、I-16等战斗机已经老旧,而雅克-1等新进战机数量不多,且没有电台,加上战斗机驾驶员技术生疏,战术老旧,损失很大。
苏联的红海军可以说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最悲哀的军种,不但是陆军的附庸,而且装备极为落后,三艘一战的老旧战列舰就是最大的家当了,被迫用鱼雷艇充当驱逐舰(而德国好歹也是用大型雷击舰充作驱逐舰使用)。

从士兵素养上说,苏联也不能和德国相比。
德国士兵虽然在吃苦方面不是苏军士兵的对手,但作战经验丰富,战术灵活。
举个例子,如果德军一个步兵连和苏军一个步兵连对战,德军的军官一旦阵亡,那么他下一级的军官就会自觉顶替其指挥岗位,而苏军往往因为军官阵亡而全盘崩溃。
这就导致双方交战的伤亡比很不成比例,如双方坦克对战时的交换比,德军豹式坦克对苏军T-34就在1比5以上。

战时,饿死的苏联人有多少我不清楚,但有些事是很明确的
首先,苏联的内务部队会在自己人发起进攻时,在战友身后架上机枪,随时准备打死溃退下来的战友(《兵临城下》里的情节绝不是杜撰出来的);
其次,当德军进攻一个苏联村庄时,先用火力覆盖一遍,等苏军反击或反攻时,也要火力覆盖一遍,来来回回,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时,有些苏联村庄反复被苏德双方共同炮击覆盖了5、6次);
第三,斯大林的命令里,凡是通敌的人,不管是被俘的、投降的、逃兵一律视作叛国者,本人会被军事法庭审判(绝大多数是死刑),亲属被流放。少数躲过死刑的人也不好受,直接送入惩戒营,等苏军进攻前,就成排的往德军雷区里冲(趟地雷的)。二战里,被斯大林枪决的名人里包括赫鲁晓夫的儿子(战斗机驾驶员,升空作战时,驾机叛逃德军,后被苏联特工绑架回国,被枪决)。
第四,苏联一切为了前线,不管是自己生产的粮食还是美国援助的斯帕姆罐头,都优先送往部队,后方的百姓吃着加入了木屑的黑列巴。但整体情况上来说,饿死的不多。其实,1921年由于长期战乱和布尔什维克政策失误以及气候异常,苏联爆发了异常可怕的饥荒,连盛产粮食的乌克兰都到处是饿殍,一共饿死了500万人。所以,活下来的估计是比较能忍受饥饿的(不过这个说法很不人性,纯粹是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臆测)。

关于这段历史,还是推荐你看下朱世巍先生编写的《东线:41-45》一书。

‘贰’ 俄罗斯每年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列表 有追加分

公元1——2世纪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首次提到斯拉夫�维涅德人。
公元6世纪
斯拉夫人已经不断被拜占庭和叙利亚作家所提及。他们居住在多瑙河和维斯瓦河之间。其东部分支称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的祖先。
公元862年
瓦良格人酋长留里克兄弟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帮助平息叛乱,在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瓦良格人的留里克王朝。
公元862�879年
留里克在位。
公元882年
留里克亲属奥列格南下夺取基辅及其周围地区,定都基辅。
公元882�912年
奥列格在位。
公元907年
罗斯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罗斯与拜占庭签定了第一个关于友好关系、国际贸易和航海准则的条约。
公元911年
罗斯军队再次远征君士坦丁堡。
公元912——945年
伊戈尔在位。
公元941年
伊戈尔第一次远征拜占庭,被“希腊火”打败。
公元944年
伊戈尔第二次远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接受新的商约。两国还签订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同盟。
公元945——969年
伊戈尔的妻子奥丽加在位。
公元957年左右
女大公奥丽加出访君士坦丁堡,接受了基督教。
公元965——972年
斯维雅托斯拉夫在位。
公元980——1015年
弗拉基米尔在位。
公元988年
弗拉基米尔通过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结婚,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并把基督教定为罗斯的国教。
1015——1019年
斯维雅托波尔克在位。
1019——1054年
智者雅罗斯拉夫在位。
1037——1041年
兴建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东正教建筑的精品。
1045——1050年
兴建诺夫哥罗德的索菲亚大教堂。
1051年
“智者”雅罗斯拉夫任命《教条和神恩讲话》的作者伊拉里翁为基辅的都主教。这是担任都主教一职的第一位俄罗斯人。
1113——1125年
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在位。
1147年
编年史上第一次提及莫斯科。
1240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
1243年
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定都萨莱(现在的阿斯特拉罕)。
1345——1341年
伊凡•卡里达为莫斯科王公
1328年
伊凡•卡里达获得弗拉基米尔大公称号。
1380年9月
罗斯军队与马麦的蒙古军队在库里科沃旷野会战,大败鞑靼人。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因领导这次会战功绩卓着,获得了“顿斯科伊”的尊号,意为顿河王。
1382年
在罗斯第一次提到火器。
1389——1425年
瓦西里一世在位。
1425——1462年
失明大公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在位。
1462——1505年
伊凡三世在位。
1478年
诺夫哥罗德并入莫斯科公国。
1480年
俄国人民摆脱蒙古人的统治。
1485年
特维尔并入莫斯科公国。
1489年
维亚特卡合并于莫斯科公国。
1497年
伊凡三世颁布全国统一的法典,第一次用法律形式限制农民的出走权。
1500�1503年
伊凡三世发动对立陶宛的战争,将杰斯纳河和奥卡河之间的地区并入莫斯科公国。
1505——1533年
瓦西里三世在位。
1510年
莫斯科兼并普斯科夫。
1514年
从立陶宛手中夺取斯摩棱斯克。
1521年
兼并梁赞公国。
1533——1584年
伊凡四世在位。
1547年1月19日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549年
召开了统治阶级各等级的“协商会议”。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缙绅会议,缙绅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君主制的确立。
1550年
颁布伊凡四世法典。
1551年1月�5月
召开了宗教界代表和世俗封建主代表参加的“百章会议”,讨论了教会改革和国家改革等问题,通过了1550年的法典。
1551年夏
楚瓦什并入莫斯科。
1552年
莫斯科征服喀山汗国。
1555——1560年
兴建瓦西里•勃拉任内大教堂。
1556年
莫斯科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
1558——1583年
立沃尼亚战争。
1565——1572年
实行沙皇特辖制。
1581年
颁布“禁年”法令,暂时取消农民在尤里耶夫节离开主人的权利。
俄国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侵入西伯利亚,击败失必儿汗国。
1584——1598年
沙皇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在位。
1589年
在俄国建立独立的牧首区,大主教约夫当选为俄国东正教会的第一任牧首,俄国东正教会彻底摆脱了对君士坦丁堡的依附。
1598年1月6日
费多尔•伊凡诺维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终结。
1598——1605年
鲍里斯•戈都诺夫在位。
1601——1603年
俄国发生大灾荒,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饿死。
1605——1606年
伪季米特里一世为沙皇。
1606——1610年
瓦西里•叔伊斯基在位。
1606——1607年
伊凡•鲍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1610——1613年
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为首的“七波雅尔执政”时期。
1611年1——3月
普罗科比•梁普诺夫领导的第一民军建立。
1611年9——10月
商人米宁和帕扎尔斯基公爵领导的第二民军建立。
1612年10月
民军将波兰武装干涉者驱逐出莫斯科。
1613年
莫斯科召开缙绅会议,推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从此开始。
1613——1645年
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位。
1617年
俄国同瑞典签订《斯托尔鲍沃永久和约》。
1618年
同波兰签订了为期14年的德乌林诺协定。
1628年
兴建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1632——1634年
俄国同波兰争夺斯摩棱斯克的战争。
1643——1646年
瓦•波雅尔科夫率军侵入中国黑龙江地区。
1645——1676年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在位。
1647年
鄂霍次克市奠基。
1649年
由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主持召开的缙绅会议通过《会议法典》,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这标志着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后形成。
1654——1667年
俄波争夺乌克兰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于1667年签订了《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把乌克兰划分为两个部分:第聂伯河左岸(即东乌克兰)归俄国,第聂伯河右岸(即西乌克兰)归波兰。第聂伯河右岸的基辅及其附近地区由俄军占领两年,但实际上被俄国永远占有。俄国收复了斯摩棱斯克、契尔尼哥夫、谢维尔斯克和斯塔罗杜勃等地。
1655年
尼康进行教会改革。
1656——1658年
俄瑞战争。
1661年
伊尔库斯克奠基。
1667——1671年
斯捷潘•拉辛领导农民起义。
1676——1682年
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位。
1682年
纳里什金家族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间的争权斗争。莫斯科的射击军叛乱。
1682�1696年
伊凡五世和彼得一世同时被宣布为沙皇,索菲娅摄政。
1682——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86年
彼得一世建立“少年兵团”。
1686年
俄波缔结“永久和约”。
1687年
由着名诗人西梅昂•波洛茨基倡议,建立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这是莫斯科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1687和1689年
戈利津公爵两次远征克里木,均以失败而告终。
1689年
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695和1696年
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夫,最后夺取了亚速夫,获得了亚速海的出海口。
1696�1725年
彼得一世在位。
1697�1698年
彼得一世随大使团到西欧考察。
1698年
莫斯科发生射击军叛乱。
1700年
采用新的立法��儒略历。
1700——1721年
俄国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
1703年
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
开始兴建圣彼得堡。
1713年
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18——1721年
废除衙门代之以新的中央机关,委员会。
1719年
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
1721年
俄瑞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归属俄国。从此俄国打开了通往西欧的窗户,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了一个濒海的强国。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接受了皇帝的封号,俄国沙皇从此开始称皇帝。
设立东正教事务管理局(正教院),结束了教会和世俗政权之间的权力之争,使教会权力从属于世俗政权。
开始修建叶卡捷林堡要塞。
1722年
颁布“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为14级,破除了门第观念,论功取仕。
1725年
俄国科学院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它不但是一个研究机构,而且还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
1725——1727年
叶卡捷林娜一世在位。
1725——1730年
白令的第一勘察加探险。
1727——1730年
彼得一世的孙子彼得二世在位。
1730——1740
伊凡五世的女儿安娜•伊凡诺夫娜在位。
1733——1743年
白令第二次勘察加探险,最终证实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之间存在着海峡。
1735——1739年
俄土战争。
1740年
安娜病死,其侄女的刚生下三个月的婴儿伊凡•安东诺维奇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称伊凡六世。
1741——1761年
彼得一世的女儿叶丽萨维塔•彼得罗夫娜在位。
1755年
罗蒙诺索夫创办俄国的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该校当时设哲学、法律和医学三个系。
1756——1763年
俄国参加七年战争。
1761——1762年
彼得三世在位。
1762——1796年
叶卡捷林娜二世在位。
1764年
废除修道院和教会土地所有制,将其农民划归经济院管理,此类农民称“经济农”。
1767年
召开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会议。
1771年
俄国军队占领了整个克里木半岛。
1772年
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俄国占领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里夫兰省、波洛茨克省的北部、维贴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东南部)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共92000平方公里。
1773�1775年
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
1779年
黑海舰队建立。
1783年
沙皇政府宣布克里木汗国合并于俄国。
1784年
谢里霍夫在阿拉斯加建起了俄国的第一批居民点,宣布这些地方归俄国所有。
1793年
俄国和普鲁士第二次瓜分波兰。俄国得到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立陶宛的一部分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共25万平方公里。
1795年
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
1796�1801年
保罗一世在位。
1799年
俄美公司成立。
1801年
宣布把从1783年开始受俄国保护的格鲁吉亚并入俄国。
1801�1825年
亚历山大一世在位。
1803年
颁布《自由农民法令》,允许地主自由解放农奴,但农奴必需缴付巨额赎金。
1804年
政府允许大学自治。校长、院长可由教授会议推选,教授会议世大学的主管机关。
1809年
斯佩兰斯基拟订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改革计划,主张采纳君主立宪的外壳在俄国实行特殊的议会制度��国家杜马。
1810年
成立具有咨询性质的国务会议。
1811年
创办了皇村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国家高级官员。
1812年
反对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
1815年
俄普奥三国缔结神圣同盟。
华沙大公国并入俄国。
1819年
彼得堡大学建立。
1825�1855年
尼古拉一世在位。
1825年12月14日
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6年
在1812年建立的“皇帝陛下办公厅”下设第三厅,掌管高级警察事务,其执行机关是宪兵团。
1832年
国民教育大臣乌瓦洛夫提出“东正教、专制制度、国民性”三位一体的官方国民性理论。
1834年
基辅大学建立。
1834�1859年
达格斯坦和车臣沙米尔领导的山民起义。
1835年
颁布了第一个工厂法。
颁布了新的大学条例,取消了大学自治。
1836年
《现代人》杂志创刊。
1837年
俄国的第一条客运铁路(彼得堡到皇村)通车。
1837�1841年
基谢廖夫对国有农民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1839�1843年
财政大臣康克林进行财政和货币改革,以银卢布作为货币流通的基础。
1839年
阿•斯•霍米亚科夫的《论新与旧》一文发表。从此开始了俄国思想史上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争论。
1848年
沙皇尼古拉一世发表宣言,号召扑灭欧洲革命。
1849年
尼古拉一世派大军镇压匈牙利革命。
1851年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铁路通车。
1853�1856年
克里木战争。
1855�1881年
亚历山大二世在位。
1856年
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大赦流放的十二月党人。
1857年
赫尔岑和奥格廖夫的《钟声》杂志创刊于伦敦。
1858年
中俄《瑷珲条约》。
1859年
俄国军队占领了车臣和纳戈尔诺达格斯坦,沙米尔被俘。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
国家银行建立。
1861年2月19日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
1862�1874年
米留金的军事改革。
1863年
废除酒类专卖,征收消费税。废除体罚。
1863年6月
颁布了新的大学条例,恢复大学自治。
1864年
进行地方自治改革,设立地方自治局;
进行司法改革,实行陪审员制度;
进行中等教育改革,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在中学实行各个等级和信仰平等的原则。
1864�1885年
征服中亚细亚。
1865年
通过了《临时出版章程》,放松了书报检查,规定在出版前不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检查,但只限于彼得堡和莫斯科。
1867年
沙皇政府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卖给美国。俄美公司关闭。
1870年4月22日(新历)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诞生于辛比尔斯克。
1870年
进行城市改革,在俄国城市中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城市杜马。
1870年10月
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通知《巴黎条约》的签字国,表示要放弃限制它在黑海主权的相关条款。
1871年3月
《巴黎条约》的参加国签订了所谓的《伦敦公约》,俄国重新获得在黑海的权利。
1872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出版。
1873年
“三皇同盟”形成。
1874年
民粹派发起“到民间去”运动。
1875年
“南俄工人协会”在敖德萨成立。
1876年
民粹派秘密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建立。
1877�1878年
俄土战争。
1878年
“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在彼得堡创立。
1879年8月
“土地和自由”社分裂为民意党和黑分社。
1880年2月
洛里斯�梅利柯夫领导的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员会成立。
1880年8月
撤销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全的最高治安委员会和第三厅,其职权转归由洛里斯�梅利柯夫领导的内务部。
1881年3月1日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
1881�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在位。
1881年5月
亚历山大三世发布了《专制制度不可动摇》的宣言。
1881年8月
颁布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条例》。
1882�1886年
通过了一系列工厂法。
1882年
成立农民土地银行。
颁布了限制使用童工的法律。
成立工厂检查机关,监督工厂法的执行情况。
废除了欧俄部分的人头税(从1899年起,西伯利亚的人头税也废除了)。
颁布了新的《临时出版条例》,加强了出版审查。
1883年
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84年
新的大学条例,取消了大学自治,把大学置于当局和督学的严密监视之下。
1885年
莫罗佐夫工厂工人罢工。
成立贵族土地银行。
颁布禁止工业企业中的妇女和未成年人夜间工作的法令。
1886年
颁布限制农民分家的法令。
颁布农业雇工条例。
1889�1892年
米•伊•勃鲁斯涅夫领导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在彼得堡活动。
1890年6月
颁布新的地方自治机构条例。
1891年
开始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黑土地带的20个省发生饥荒。
1893年
颁布限制农民村社土地重分的法律。
1894年
实行酒类专卖。
1894�1917年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位。
1895年
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7年
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
谢•尤•维特进行货币改革,实行金本位制。
1897�1901年
修建中东铁路。
1898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在明斯克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祖旅大25年。
1899�1903年
工业危机。
1900年
《火星报》创刊。
1901�1902年
社会革命党成立。
1902年
自由派的《解放》杂志创刊。
1902年6月
莫斯科地方自治局代表会议,通过了温和的自由主义改革纲领。
1903年
南俄工人总罢工。
1903年7�8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布鲁塞尔、伦敦召开。在代表大会上党分裂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两派。
1903年8月
谢•尤•维特辞去财政大臣之职,被任命为大臣委员会主席。
1904�1905年
俄日战争。
1904年1月
俄国自由派组织“解放联盟”成立。
1905年1月3日
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大罢工。
1905年1月9日
“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
1905年10月12�18日
俄国最大的自由派政党��立宪民主党成立大会。
1905年10月17日
尼古拉二世颁布《整顿国家秩序宣言》即《十月十七日宣言》,赐予公民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俄国开始向立宪君主制过渡。
1905年10月19日
成立了以维特为首的大臣会议。
1905年10月
极右翼政党��俄国人民联盟成立。
1905年11月
颁布了缩减农民赎金的诏书。
1905年11月10日
右翼自由派政党��“十月十七日联盟”(也称“十月党”)成立。
1906年2月20日
将国务会议改组成与国家杜马并列的上院。
1906年4月16日
维特辞职,任命戈列梅金为大臣会议主席。
1906年4月23日
颁布了新版的《俄罗斯帝国国家根本法》,规定了沙皇、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的权限,沙皇的权力开始受到法律的限制。
1906年4月27日
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幕。
1906年7月8日
戈列梅金辞职,内务大臣斯托雷平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06年7月9日
第一届国家杜马被解散。
1906年7月10日
182名国家杜马代表在芬兰的维堡发表了《维堡宣言》,号召居民不纳税,不服兵役。
1906年8月12日
刺杀斯托雷平未遂。
1906年8月19日
成立战地军事法庭。
1906年11月9日
沙皇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农民带着份地推出村社。斯托雷平农业改革从此开始。
1907年2月20日
第二届国家杜马开幕。
1907年6月3日
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颁布新的选举法。
1907年11月1日�1912年6月9日
第三届国家杜马。
1909年
萨拉托夫大学建立。
1910年6月14日
国家杜马通过了斯托雷平的农业改革方案。
1911年9月1日
斯托雷平在基辅遇刺,后因抢救无效于9月5日去世。
1911年9月11日
任命科科夫策夫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2年1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在布拉格召开,取消派被开除出党。
1912年4月
勒拿惨案。
1912年11月5日
第四届国家杜马开幕。
1913年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年1月30日
科科夫策夫辞职,戈列梅金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4年
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
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6年1月20日
戈列梅金辞职,施蒂梅尔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
1916年11月10日
施蒂梅尔辞职,特列波夫任大臣会议主席。
1916年12月27日
特列波夫辞职,戈利岑任大臣会议主席。
1917年2月23日
彼得格勒女工举行示威游行。
1917年2月25日
彼得格勒总罢工。
1917年2月27日
“进步联盟”的成员组成了由罗将科领导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
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组成了由孟什维克杜马党团领袖齐赫择领导的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
1917年3月2日
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组成了以Г•Е•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政府。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米哈伊尔•亚历山德洛维奇。
1917年3月3日
米哈伊尔宣布放弃皇位。
1917年3月8日
沙皇全家被逮捕。
1918年7月16日
在叶卡捷林堡处决了尼古拉二世全家。
当代史:
http://www.vechina.com/html/article/200712/16604.shtml

‘叁’ 俄罗斯最乱的地方在那

车臣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联邦西南部高加索山脉的北侧,南面与格鲁吉亚隔山为邻,北同俄罗斯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接壤,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车臣占据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连接着俄罗斯同南高加索三个共和国的石油管道和铁路干线,而且同周围几个穆斯林人口比例很大的共和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车臣历史上战乱不断,一直是俄罗斯境内恐怖事件的策源地。2008年发生的格俄战争无疑又使车臣地区火上浇油,成为俄罗斯政府的心腹大患。

‘肆’ 地球上仍然有战乱的国家和城市有哪些

一般来讲,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的地区大多有战乱。东帝汶,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科索沃,利比里亚,海地,刚果(金)等等。另外有一些地区是没有联合国部队,但是还是有战乱的地区。尼泊尔(最近平息),泰国,阿富汗,波黑,缅甸果敢(最近平息),索马里,爱尔兰共和军(最近宣布和平谈判),斯里兰卡猛虎组织(最近平息),俄罗斯车臣组织也都算。但是中国的疆*独、藏*独、蒙*独组织不算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不算是战争,而是恐怖袭击,言论煽动,不具备主体资格。

‘伍’ 当今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处于战乱

1、中东地区,现在主要有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恐怖组织,也门的极端组织以及沙特和埃及等国境内的恐怖组织。特别是伊斯兰国组织已经成为一个跨国恐怖极端组织。从广义上来说,泛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也处于战乱中。
2、非洲地区,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些国家国内斗争不断,而且突然发生突然结束,外人毫无规律可循。但是近期非洲的战乱恐怖组织也在增加。以活跃在尼日尔爾利亚的“博科圣地”为代表的恐怖组织严重危害当地以及周边国家安全。
3、乌克兰。现在快成了俄罗斯和欧美的斗争前线了。
4、中美洲地区,比如海地、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地,贩毒武装和国内正规军天天打仗。
5、南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塔利班武装和政府军作战,印度境内各派武装也是很活跃。
6、东南亚,包括缅甸和菲律宾在当地都有反政府武装。

或许还有更多,

‘陆’ 90年代后期俄罗斯国内的重大事件

第一节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1、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历史性变化之后,它们先后都走上制度转轨的道路。

经济上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现在各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已经基本完成。

政治上从原来的共产党一党执政向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民族分离等主导了社会思潮,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因此,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许多国家发生政权不稳。特别是在东欧、中亚部分国家政治转型引发民族矛盾,民族分离主义盛行,有的酿成多年的战乱。目前,东欧中亚各国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轨大体趋于完成。政治多元化、三权分立原则也通过宪法得到贯彻,新的政治体制框架初步确定。东欧国家大多选择议会民主制,而独联体较多地采取总统制建国。自由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为该地区的有影响的社会政治思潮。很大程度上这三种思潮及其政党力量的消长决定着这些国家的前途与发展。

2、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冷战结束后东欧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地缘政治发生很大变化。转型之初,各国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国家的政策。但事实证明此路不通,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口惠实不至。于是大多数东欧中亚国家不得不对其政策做出调整。在保持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提下,更注意保障本国的利益,对外关系趋向于多元、务实。不过,同西方国家的合作仍是这一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他们希望“回归欧洲”,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他们积极申请要求加入北约和欧盟,力争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尽快与西欧实现一体化。现在这些国家与西方的合作也全面启动。

本节小评此节内容系对独联体成员国和东欧国家在剧变后经济政治外交的简略介绍,只需一般了解即可。

第二节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1、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

1992年俄罗斯开始从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轨。初期由于相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万能,以为融入西方经济体系就能实现繁荣,所以采取了激进的方式即西方国家推荐的“休克疗法”,使得俄罗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俄经济大幅滑坡,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几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者众多,占国民总数70%的居民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直到激进的“休克疗法”失败之后,俄才开始被迫采取比较稳健的办法,但经济总体上在衰退与危机中徘徊。另外,俄国内的政治斗争和苏联解体后造成的原有经济关系的断裂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多年的努力,俄罗斯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向资本主义混合型所有制经济的过渡。21世纪以来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发展的势头。

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经历了不少波折。自俄罗斯独立开国以来,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各派政治力量始终围绕权力分配问题明争暗斗,多次发生全国性重大事件。1993年12月,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确定国家的新体制。宪法规定总统享有很大权力,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在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党活动逐渐纳入法制轨道,党派斗争受到法律制约。虽然总统、议会和各政党之间的斗争仍未停止,但俄罗斯国内左、中、右三派基本保持了平衡,政动荡逐渐趋于平静。多党制进一步向西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之后,俄国内另一政治动向就是地方主义膨胀,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中央权力受到削弱。它造成地方各行其政,中央权力被架空。直至1999年末,普京上台执政,这一趋向得以控制,加强了中央权力,政局趋于稳定。

2、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独立之初,俄罗斯一度实行亲西方的政策,以争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西方的援助是虚多实少,并不可靠。在政治上不把俄罗斯视为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而乘机蚕食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削弱和限制俄罗斯的国际作用。1993年大选后,俄罗斯决心从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调整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称为“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重新确立俄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为本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具体政策是:加快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巩固俄在这一地区的盟主地位。与西方国家关系强调“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争。在北约东扩问题上采取软、硬两手的方针,一面在政治上强硬反对北约东扩,另一面在实践上又进行有条件的妥协,允许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但反对北约军事向东扩展。外交上力争在亚太地区有实质性的突破,以发挥欧亚大国的作用。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着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以带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有重点的恢复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南亚和中东国家的关系。经过几年的调整,俄罗斯在国际上争得较大的迂旋空间。1998年,俄国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二战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俄日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俄国同中国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7年俄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普京政府致力于振兴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和提升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2000年3月26日,普京顺利当选俄罗斯总统,这标志俄罗斯社会进入一个“以稳定经济为头等任务”的新阶段和俄罗斯“民主改革尝试阶段”的结束。几年来,俄罗斯在经济上由降转升,国家财政状况不断好转,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虽然世界油价高涨使俄外汇收入大增,但俄罗斯把经济工作置于首位功不可没。

政治上,几年来俄罗斯进行了系统的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事务的调控能力,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对外关系上,普京上台以后更多地体现了全方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基本特点。他强调“务实外交”,总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俄罗斯国家复兴服务。在做法上重视“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取决于俄罗斯能否成功地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突出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经济色彩,把经济领域里的国家利益看做是最重要的利益。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拥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与大国的关系,特别是“9·11”事件后,与美国关系大为改善,并加入北约20国委员会,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视独联体为“战略利益范围”,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绝对优先方面”。加强与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关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大国地位有所恢复,俄罗斯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不过,俄罗斯目前虽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全面振兴俄罗斯,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本章是2003年新增的一章,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俄罗斯的认识与了解。俄罗斯是当前“一超多强”世界格局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经过十余年艰难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过程,目前终于走出混乱、动荡、冲突的时期,基本完成了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俄罗斯潜在的巨大能力正在逐步的得到恢复与实现,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将充分显露出来。我们对这一变化应有大致的认识与了解,应认识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在国际舞台的新面貌。

本章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1)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转折及其原因。(2)普京时代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色。不过,正因为本章内容较新,还不很成熟,单独出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而与其他章的内容联在一起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课后训练

1. (分析题)下面是关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有关材料:

材料1 种种迹象表明,最近同西方,首先是同美国的关系发生转折,这并非只是常见的态度摇摆,而是对形势加以认真考虑的结果,也是出于自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部门会来一个180度大转变,用对抗代替昔日同西方合作的方针。政策依旧,只是做了必要的修改,俄罗斯再也不想替人受过,毫无所获地做单方面让步了。

摘自俄国《俄罗斯报》文章《俄美关系蜜月已经结束,今后如何发展?》(1996年4月28日)

材料2 俄罗斯国徽中的“双头鹰”仿佛正在密切地注视着俄罗斯的东西两侧。叶利钦总统之所以强调“国徽象征着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道路”,是因为作为连接欧美与亚洲之桥梁的欧亚大陆国家,俄罗斯要扩大在外交上的决定权,防止在冷战后的国际政治中政治地位的下降。

由于北约东扩,被欧美国家疏远并处于孤立之中的俄罗斯开始将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东方,首先与中国接近。两国提出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并多次牵制了美国的一极控制。

摘自日本《东京新闻》文章(1998年1月3日)

材料3 华盛顿对俄罗斯的过渡情况的幻灭正在促成一个相互失望且不耐烦的恶性循环。

在俄罗斯,有下述看法的人不仅仅是日里诺夫斯基。他们说苏联的垮台是西方策划的,西方希望俄罗斯虚弱无力、不稳定,经济上依靠西方的投资,并要靠廉价出售人才、科学、石油、木材和天然气过日子。因为在莫斯科的西方人和西方产品剧增,所以他们认为迄今西方市场给俄罗斯带来的主要是投机、犯罪和公开的腐败现象。而感到不满的俄罗斯人不仅仅是共产党人,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中间派人士、工业家,甚至还有感到失望的民主派人士发表上述批评性意见。

摘自美国《纽约时报》文章《俄罗斯的反西方之风日趋强劲》(1994年5月17日)

请回答:

(1)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对外政策做了哪些重大调整?

(2)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说明俄罗斯为什么要调整其对外政策。

2. (分析题)现在俄罗斯的主要问题不是民主将是什么样的,而是新资本主义将是什么样的。确切地说,是国家将在经济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件使人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经济基本上仍在私人手中,但国家将加强监督。在对外政策中,俄罗斯会尽量利用与发达国家的友好关系,把它看做是现代化的资源,同时在原苏联地区开始经济扩张,将来有可能提高莫斯科对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俄罗斯仍将留在北约和欧盟这样的一体化政治、经济和军事组织之外,它将努力保持自己在其他方向上(中国、印度、中东)的自由。换句话说,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仍将留在西方社会之外,这一趋势是早就形成的,俄罗斯没能突然变成“另一种国家”。

摘自俄罗斯《莫斯科时报》

试评析以上材料,说明2004年俄罗斯总统大选及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参考答案

1. 【答案要点】(1)俄罗斯改变曾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在对西方政策上趋向强硬,并重视发展同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努力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争取恢复它的世界强国的地位。

(2)调整后的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以西方为重点、东西兼顾,简称为“双头鹰”战略。

(3)促使俄罗斯调整其对外政策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俄罗斯一度实行的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使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显得无所作为,国际地位日趋下降。第二,俄罗斯希望通过外交战略支持西方国家,来获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但结果却令俄罗斯人感到失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实际上西方国家仍害怕俄罗斯的强大,希望俄罗斯继续保持虚弱无力、不稳定的状态。这引起了俄罗斯国内越来越多人的反对,对西方不满的情绪日益加强,他们强烈要求奉行独立的对外政策。第三,俄罗斯国内政局发生变化,民族主义势力抬头,迫使俄罗斯政府修改其对外政策。

2. 【答案要点】(1)自从2000年3月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国内外的形势和景况大为改观,它标志延续10年的动荡与贫困时期的结束,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几年来,普京对内力求稳定,高举秩序法治、社会公正的旗帜;对外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力争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政绩。2004年3月俄罗斯举行总统大选,普京再次在没有悬念的情况下当选为总统。正是苏联解体后的10年震荡使俄罗斯人民分外珍惜普京执政所带来的稳定、增长与希望,真诚支持普京的连任。

(2)在对外政策上,普京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以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在具体政策上,视独联体为俄罗斯“战略利益范围”,把俄同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作为其对外关系的“绝对优先方面”;重视内部目标高于外部目标,突出外交政策中的经济色彩,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调整、发展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关系,保持密切合作,以争取有利于俄现代化进程的外部条件;加强同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家的合作关系。总之,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将继续奉行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使俄罗斯作为大国,成为构筑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主要力量之一。

‘柒’ 请问目前战乱地区或国家有哪些

1.东部刚果(金):自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武装之间的冲突就波及到相邻的刚果(金),导致这里也不再稳定。从那以后,刚果(金)地区就成了无法无天的战乱之地,导致100多万刚果人逃离家园。2003年,刚果(金)图西族首领洛朗-恩孔达占领这里,并建立保卫人民国家议会。2009年1月,恩孔达被卢旺达军方逮捕,但是保卫人民国家议会和其他叛军组织继续坚持冲突。图中是2009年1月19日,戈马附近的当地人抬着亲属,将其葬在一个难民营地旁。

2.克什米尔:自从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来,克什米尔一直是双方冲突的焦点之一。为了这块有争议的领土,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进行了三场战争,小规模边境冲突更是时有发生。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动荡不安,近来两名穆斯林平民遇害更是令紧张局势升级。图中是2010年2月5日,印度警察向斯利那加街道上的抗议人群发射催泪瓦斯,一名克什米尔穆斯林又将瓦斯罐扔回去。

3. 伊朗: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后,反对派质疑内贾德靠舞弊胜选,数百万伊朗人走上街头支持反对派候选人穆萨维。选举后抗议很快发展成“绿色革命”,成为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但是与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以及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不同,伊朗“绿色革命”并未席卷全国,政府甚至利用军队镇压抗议。图中是2009年12月27日,一名带着绿色腕带的抗议者与民兵发生争议。

4.乍得:乍得内战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因为反政府叛军经常得到苏丹援助。但是,被战争撕裂的乍得不仅是成千上万苏丹达尔富尔难民的安全天堂,也是中非共和国难民的避难之所。2009年5月,乍得政府军成功阻止叛军占领乍得首都恩贾梅纳推翻政府,图中三名乍得士兵在战斗之余休息。

5.东乍得:在过去五年间,在东乍得和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至少40万难民逃入乍得沙漠中的难民营。两个国家的叛军组织以国家忽略种族迫害为由,与政府军发生战斗。平民们经常被困于战火中,还有忍受保守强奸和种族清除的恐惧。图中是2008年6月26日,来自苏丹的难民捡拾树枝用以在乍得难民营中生火。

6.朝鲜:在朝鲜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后,朝鲜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双方从未签署国正式的和平协议,美国在韩国的驻军达2万多人。朝鲜领导人金正日1994年继承父亲金日成的职务后,忽略美国再三警告着手开发核计划。2006年,朝鲜第一次核试验成功,2009年5月第二次核试验成功。图中是2009年2月19日,在朝韩非武装区两侧,韩国士兵与朝鲜士兵面对面站岗。

7.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联邦直辖部族地区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两大战区之一。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线长达2400公里,自从2001年以来,两个地区的伊斯兰民兵与巴基斯坦政府军就开始激战。“基地”组织的高级领导人也被认为藏在这里,美国利用无人轰炸机搜寻恐怖分子和塔利班领导人。图中是2010年2月1日,武装分子毁掉了白沙瓦的北约联军储油库,一名巴基斯坦士兵正在警戒。

8.巴基斯坦:当伊拉克和阿富汗吸引公众注意后,巴基斯坦的安全和稳定成了美国反恐战争中最重要的任务。在美国压力下,巴基斯坦最近开始对其边境地区的塔利班武装加大进攻力度。巴基斯坦政府军在反对塔利班的镇压叛乱中取得一些成功,但却是以疏远民众和动摇巴基斯坦社会为代价的。图中是2009年6月21日,从巴基斯坦北部战区中逃出的难民,他们现在住在斯瓦比难民营中。

9.索马里:自从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就没有中央政府,和平也远去。索马里前总统巴雷1991年被推翻后,叛军组织分裂成以军阀为首的不同阵营。美国曾与1992年采取“恢复希望”行动,但在“黑鹰坠落”后,被迫与1994年撤出。2006年,伊斯兰法庭联盟曾给索马里带来暂时的和平和稳定。2007年初,在联合国支持下成立过渡联邦政府。今天,索马里的大部分地区都在伊斯兰武装组织控制下,现任总统、前伊斯兰法庭联盟领导人谢赫-艾哈迈德只能控制少数地区。图中是2007年11月19日,在摩加迪沙附近难民营的索马里人在准备午餐。

10.索马里:现在索马里冲突主要发生在中央政府与伊斯兰武装组织“青年党”之间。“青年党”最近公开宣称,他们将参加“基地”组织领导的国际圣战运动。图中是2009年12月1日,“青年党”民兵袭击政府阵地,一名政府军士兵站在一名被打死的武装分子旁边。

11.菲律宾:菲律宾时亚洲内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40年的冲突导致4万人死亡。内战始于1969年,名为“新人民军”的反政府武装要推翻费迪南德-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尽管马科斯1989年去世,但国际调停依然失败,包括挪威长达20年的和解尝试。“新人民军”采取游击战术和招募童子军。图中是2006年10月17日,菲律宾政府军士兵在了望塔中巡逻。

12.加沙:2007年,经过有争议的议会选举和与法塔赫激战后,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以色列加强制裁,哈马斯和其他基金组织用自制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城市报复。2008年12月,以色列发动了目的在于摧毁哈马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铸铅”行动,双方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哈马斯被谴责使用人盾,以色列被指责使用白磷弹肆意屠杀平民。图中是2009年1月5日,以色列空袭后,一名巴勒斯坦男子正在废墟中寻找可用之物。

13.印度:印度总理辛格曾表示,印度毛派武装(纳萨尔派)已经成为印度面临的最大国内安全挑战。纳萨尔运动始于1967年的当地农民叛乱,随着时间流逝,这场运动已经演化成以推翻印度政府、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全国性反政府运动。在过去10年间,毛派武装占领的地区扩大了四倍,全国223个地区都有他们的身影。图中是2010年1月7日,毛派武装抗议安得拉邦政府的公共汽车旅行。

14.阿富汗:2001年遭遇“9-11”恐怖袭击几个月后,美国即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其盟友“基地”组织发动进攻,并建立了以卡尔扎伊为首的政权。8年后,大选未能给阿富汗带来稳定,塔利班的反抗依然坚韧。2009年1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下令增兵3万人进入阿富汗,驻阿联军总人数超过15万人。图中是2010年2月16日,一个阿富汗家庭看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进入马尔贾。

15.尼日尔爾利亚:1995年,包括剧作家和环保人士肯-萨罗维瓦被尼日尔爾利亚军政府绞死后,尼日尔爾尔三角洲的武装运动就开始风起云涌。10年前,萨罗维瓦抗议石油公司在开发石油过程中,造成当地人贫困和环境污染。今天,尼日尔爾尔三角洲解放运动要求分享尼日尔爾利亚更多的石油财富,并且清理当地的石油污染。2008年9月,尼日尔爾尔三角洲解放运动成员庆祝胜利。2010年1月30日,尼日尔爾尔三角洲解放运动拒绝单方面停火协议,导致石油公司遭绑架和袭击担忧扩散。

16.南奥塞梯:南奥塞梯位于格鲁吉亚与俄罗斯边境之间。1988年,南奥塞梯人民阵线要求从格鲁吉亚独立出去,并入俄罗斯。从那时开始,双方的军事对峙就时常发生。2008年,俄罗斯介入冲突中,支持南奥塞梯分离武装。今天,南奥塞梯依然在俄罗斯控制之下,但俄格关系十分紧张。图中是2008年8月9日,俄罗斯军队政治穿越山区进入南奥塞梯战区。

17.尼泊尔:尽管2006年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标志着尼泊尔10年内战结束,但尼泊尔两大主要政党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维持政治稳定。2009年5月,代表尼泊尔国大党的总统拉姆-亚达夫推翻总理、尼泊尔共产党领导人普拉昌达解雇军方领袖卡特瓦尔的决定,迫使普拉昌达辞职,双方再起纷争。图中是2009年5月3日,一名支持国大党的尼泊尔学生抗议解雇卡特瓦尔。

18.中非共和国:2004年,中非共和国经历了近10年的动荡后,终于全面爆发内战,自称民主同盟军的叛军向弗朗索瓦-博齐泽总统领导的政府发动进攻。尽管2007年4月13日,双方签署正式和平协议,但零星的冲突依然持续发生。2007年以来,欧盟派遣维和部队援助中非共和国政府,保护平民。图中是2009年2月12日,法国军官迈克尔与当地一名村官交谈。

19.缅甸:自从1949年开始,克伦邦少数种族反对缅甸政府,沿着泰国边境建立了克伦族“高都丽”自治邦,缅甸自此陷入世界上最长期的内战深渊。2009年6月,缅甸政府军在缅泰边境的克伦族叛军发动进攻,占领7个叛军营地,迫使4000多名克伦叛军逃入丛林。图中是2006年1月31日,克伦民族解放军一名士兵背着机关枪,庆祝反抗政府57周年。

20.哥伦比亚:自从1964年以来,哥伦比亚就是世界上冲突最剧烈的地方之一。哥伦比亚政府、准军事组织、贩毒集团以及游击队等组织,互相攻伐不休。在冲突中,绑架人质、走私毒品、对平民发动恐怖袭击等,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平民的日常生活一部分。图中是2009年11月3日,哥伦比亚政府军奇袭“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武器库。

21.秘鲁:1980年以来,秘鲁政府一直致力于扑灭游击组织“光辉道路”,该组织以推翻利马政府、建立工人阶级专政为目标。20世纪80年代,“光辉道路”十分活跃,但1992年该组织领导人阿维马埃尔-古斯曼被捕后,该组织开始消声灭迹。直到2002年3月,美国驻秘鲁大使馆遭到“光辉道路”炸弹袭击,当时恰好是美国总统小布什访问利马几天前。图中是2007年11月27日,秘鲁内政部长在检查警方缴获的“光辉道路”的武器和制服。

22.北爱尔兰:1969年,爱尔兰最古老政党新芬党下属秘密武装组织——临时爱尔兰共和军,开始武力反对驻扎在北爱尔兰的英国军队,以实现爱尔兰的完全统一。但自从英国议会宣布直接管制阿尔斯特后,双方冲突开始升级。从1969年到1998年,冲突共造成3500多人遇难。尽管双方1998年签署和平协议,但这场政治动乱并未彻底结束。2009年3月,可以看到爱尔兰勒根街头上被毁掉的汽车残骸。

23.苏丹达尔富尔:近年来达尔富尔地区冲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战乱之一。冲突起源于地理分歧:苏丹的权力和资源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首都喀土穆周围,其他地区则被边缘化。20世纪初,西部的达尔富尔叛军拿起武器抗议,而政府也以武力相回应,导致至少30万人遇难。今天,冲突已经平静下来,联合国维和部队开始执行维和任务。但40万苏丹难民住在外国难民营中,国内另有120万难民无家可归。图中是2009年3月12日,苏丹难民路过乍得欧盟维护部队驻地。

24.南苏丹:苏丹总统巴希尔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被以战争罪起诉的国家现任首脑,国际刑事法庭已经于2009年3月4日发出逮捕令。但是达尔富尔还不是巴希尔唯一头疼的地方,石油资源丰富、自治的南部苏丹也从未中断与喀土穆争权,直到2005年在美国协调下签署全面和平协议。2011年,苏丹将举行公投,决定南苏丹是否独立出苏丹。双方正在重新武装,近来南苏丹已经数十人被杀。图中是2009年3月18日,支持者问候巴希尔,他在北方依然很受欢迎。

25.墨西哥:尽管墨西哥是一个发达国家,但长期的毒品走私和暴力已经重创了这个国家,与毒品有关的暴力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让观察家担心墨西哥会失控。2007年1月份以来,墨西哥毒品暴力已经造成一万人死亡。尽管卡尔德龙总统加倍努力镇压贩毒集团,但与美国边境城市提华纳、华雷斯市等,依然是可卡因和大麻的转运中心,并且成为暴力中心。图中是2009年8月2日,华雷斯市戒毒中心发生暴力事件,至少18人死亡,5人受伤。

26.印尼: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尼最东部的巴布亚省和西巴布亚省就开始上演脱离这个岛国的叛乱活动。在美国《纽约协议》的支持下,荷兰于1961年放弃了这两个省,但当地巴布亚人没有同意。今天,巴布亚武装叛军用弓箭反对印尼军队。2009年12月份,“自由巴布亚运动”领导人凯利-夸利亚被击毙。图中是2009年7月21日,“自由巴布亚运动”成员在记者招待会上,否认他们参与2002年铜矿和金矿袭击事件。

27.伊拉克:2003年12月13日,也就是美国入侵伊拉克9个月后,美军在提克里克一家农场附近抓获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经过了三年的内战和混乱,美国终于取得了成功。但是尽管2007年美国同意了大卫-彼得雷乌斯将军的“增兵”行动,但伊拉克依然政治动荡,而且暴力事件频发。伊拉克依然有5万名美军,图中是2009年10月25日,一名美军士兵站在巴格达省议会前警戒,那里几个小时前刚刚被炸弹袭击。

28.也门:自从2004年6月,也门政府就与什叶派武装“胡塞叛军”发生冲突。一些分析家将这场冲突为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的代理人战争。因为沙特该地区的逊尼派大国,对边境发动空袭支持也门政府;而伊朗是什叶派势力,支持叛军。尽管2010年2月,也门政府与叛军签署了休战协议,但现在就认为冲突结束还言之过早。图中是2010年2月17日,一队叛军驱车通过沙特边境的也门控制区。

29.乌兹别克斯坦:向高加索和中亚的其他前苏联国家一样,乌兹别克斯坦同样面临着打击极端伊斯兰主义和联合温和派穆斯林的两难问题。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虐待恐怖嫌犯的行为,导致其与当地穆斯林组织关系变紧张。2005年,该国内政部和安全部队向安集延穆斯林抗议者开火,导致187人死亡(另有说超过1500人死亡)。图中是2005年5月17日,乌兹别克斯坦驻伦敦大使馆被用红颜料涂抹。
30.乌干达:在过去22年间,乌干达叛军“圣主抵抗军”在乌干达北部十分活跃,并且波及到中非共和国、刚果(金)以及苏丹。起初,“圣主抵抗军”是以推翻乌干达政府、建立基督神权政治为目标,现在它已经沦落为靠掠夺为生。乌干达政府军与“圣主抵抗军”曾在2006年签订停战协议,就在所有人期盼和平到来时,双方谈判陷入僵局。图中是2007年9月24日,一名妇女和她的孩子靠在被毁掉的棚屋旁边。
31.泰国:泰国政府一直与穆斯林关系紧张,许多穆斯林生活在南部的北大年地区。2004年,双方紧张关系开始升级,当时北大年地区的伊斯兰叛军开始分离叛乱行动。曼谷政府宣布,难以控制的南部地区不久后就会稳定。但与此同时,死亡人数却在不断上升。2008年3月,超过3前武装人员被杀死。图中是2010年2月15日,泰国士兵正在检查一名被打死的武装分子尸体。
32.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欧加登地区主要以索马里人为主,从1984年开始,“欧加登解放阵线”就致力于脱离埃塞俄比亚,进而加入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政府严厉镇压叛乱,双方冲突经常导致援助组织的援助行动受阻。

‘捌’ 俄国革命中的四大事件

626位粉丝
俄罗斯革命中只有三次改变社会性质的事件,分别是:
从世界近代史开始到今天,俄国的社会性质经历了三次转变;
①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标志性事件:1861年农奴制改革
②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标志性事件:1917年十月革命
③从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标志性事件:1991年苏联解体

第一节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1、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历史性变化之后,它们先后都走上制度转轨的道路。
经济上从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现在各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已经基本完成。
政治上从原来的共产党一党执政向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民族分离等主导了社会思潮,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因此,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许多国家发生政权不稳。特别是在东欧、中亚部分国家政治转型引发民族矛盾,民族分离主义盛行,有的酿成多年的战乱。目前,东欧中亚各国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轨大体趋于完成。政治多元化、三权分立原则也通过宪法得到贯彻,新的政治体制框架初步确定。东欧国家大多选择议会民主制,而独联体较多地采取总统制建国。自由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为该地区的有影响的社会政治思潮。很大程度上这三种思潮及其政党力量的消长决定着这些国家的前途与发展。
2、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玖’ 在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国家正处于战火之中

世界上虽然看似和平但是还有有许多国家在饱受战火的焚烧,比如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还有索马里海峡。这些地方都还在进行的战争,有些地方也是饱经战火的摧残,百姓们也是民不聊生。

非洲地区,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些国家国内斗争不断,而且突然发生突然结束,外人毫无规律可循。但是近期非洲的战乱恐怖组织也在增加。以活跃在尼日尔爾利亚的“博科圣地”为代表的恐怖组织严重危害当地以及周边国家安全。乌克兰现在快成了俄罗斯和欧美的斗争前线了。南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是塔利班武装和政府军作战,印度境内各派武装也是很活跃。

‘拾’ 俄罗斯有几大历史战争

1、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

2、大北方战争(1700~1721),又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从此衰退,由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3、拿破仑战争 1814年3月31日,打败了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率反法同盟军队进入巴黎。但是,这次胜利也给俄罗斯帝国带来了隐患,许多参加战争的贵族军官受到美国和法国大革命的启发。

4、日俄战争国内危机发展。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次革命被列宁称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预演”。

5、俄罗斯-格鲁吉亚战争,是2008年8月8日至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8月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8月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战争结束。

6、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10)俄罗斯有多少战乱扩展阅读:

早期历史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索洛维约夫称之为具有“液态因素”。

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俄罗斯历史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有多少战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