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国改革为什么迁都圣彼得堡
这是彼得大帝的手笔,原因如下:
1.靠近出海通道。圣彼得堡是良好的对外港口,彼得大帝本人曾去荷兰学习海洋知识,因此对此很看重。
2.方便和欧洲群雄竞争。此地距离西欧和东欧较近,方便彼得大帝的行动,也包括经商和人员交流。
3.有利于削弱旧势力。参考武庚迁殷,这样的搬家能搬离旧地,有利于建立新力量。
‘贰’ 沙俄为了出海口迁都圣彼得堡,苏联为什么又把都城迁回莫斯科
在历史上,发祥于莫斯科公国的沙俄,在彼得大帝统治下,为了寻找出海口和占领更多的土地,不断对外侵略扩张。直到北方战争,击败北海强国瑞典,夺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罗的海东岸和芬兰湾,才获得了出海口。
如愿以偿的彼得大帝因此在芬兰海湾,建立起一个新城市圣彼得堡。并从俄罗斯的发祥地莫斯科,迁都于此,将它作为沙俄海上扩张的起点。
从1712年开始,长达200多年的岁月里,圣彼得堡作为沙俄的首都,一直是俄罗斯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的莫斯科)
三、工业建设的需要。
当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是为了利用来之不易的出海口,发展海上贸易,从海上对外扩张。而新生苏维埃的发展重心,却开始向工业建设转移。
在这方面,身处内陆的莫斯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不仅集中了大量的老牌工业企业,外来资本兴建的新兴产业也多聚于此,有着比较好的工业基础。因此,把首都迁回莫斯科,更有利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建设路线实施。
四、中心管理的优势。
圣彼得堡位于俄国的最西部地区,这对于横跨欧亚大陆架的苏俄领土来说,其辐射能力相当有限,而莫斯科位居内陆,处于整个国家领土中心地带,即便于向四周领土进行统一管理,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政策的推行。
所以,苏俄的迁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除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的军事压迫和列强威胁,也迫使苏联不得不进行政治中心的迁移。而圣彼得堡作为沙俄帝国时代扩张的立足点,随着帝国的扩张结束,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有价值。
事实证明,迁都选择非常正确,定都莫斯科后,苏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军事实力也重回巅峰,不仅二战中横扫德国,战后还一跃成为和美国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叁’ 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这两座城市就被
应该是出于政治原因,毕竟苏联解体了,以苏联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也应该改回其本来的名字
列宁格勒原名舍彼得堡,斯大林格勒原名伏尔加格勒
圣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是俄罗斯联邦第二大城市,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东端的涅瓦河三角州.历史上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俄北方首都之称. 这座历史名城由彼得大帝始建于1703年,故称圣彼得堡,1914年改名彼得格勒 (Petergrad).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改称列宁格勒 (Leningrad).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这座城市恢复了它的原名——圣彼得堡.
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有将近五百年历史,是伏尔加河流域古老城市,帝俄沙皇时代称为“察里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领导了着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巨大意义”,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为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1961年,当时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毁其墓、焚其尸,并将斯大林格勒改为伏尔加格勒.近年,俄国内要求将伏尔加格勒改回斯大林格勒的呼声比较高,但还未见成果.
‘肆’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为璀璨的明珠,一战刚结束不久,为何会选择迁都莫斯科
苏俄之所以在一战结束后,仅仅8天就迁都莫斯科,放弃了圣彼得堡,主要是因为,在苏联共产主义政权为了削弱罗曼诺夫王朝的势力,更好的让这个新生政权得到巩固,更好的治理整个苏联地区。而在经济上也要改变发展方向,着重开发内陆地区,在军事上选择了莫斯科,比圣彼得堡相对安全。
在军事上西方也对苏俄政权有很大的威胁力,所以为了避免与这些势力正面交锋,弥补圣彼得堡薄弱的战略纵深,于是在一战结束之后,仅仅8天就迁都到莫斯科,随后的西方干涉军队开展的干涉战争也证明了迁都的正确性。
‘伍’ 介绍一下圣彼得堡的历史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 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
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圣彼得堡市在俄罗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工业城市。 圣彼得堡经常被称为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窗口,许多外国领事馆、跨国公司、银行和其他业务据点均位于圣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城市。
圣彼得堡位于北纬59°~60°、东经29°~30°之间,处于俄罗斯西北部,是芬兰湾的最内处,面积1439平方公里,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25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
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着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
(5)俄罗斯为什么占领圣彼得堡扩展阅读
圣彼得堡的名字意思即为彼得之城,开创者是彼得大帝。就到了一战时期了,当时的俄罗斯输给了德国,德国尼古拉二世掌权,占领了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带着浓浓的斯拉夫色彩。
过了十年,苏维埃伟大领袖列宁逝世,为了纪念他,苏联政府将之更名为“列宁格勒”。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列宁格勒的第一任市长,也就是普京的老师,通过了全民公决,再次恢复了圣彼得堡这个名字。
圣彼得堡是一座坚守了九百天而不被攻破的城市。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因为在二战期间,残酷的苏德战场上,圣彼得堡的人民被围困了整整九百天,断水,断粮,饥饿,寒冷,炮火……
这使得圣彼得堡失去了大约九十万的子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圣彼得堡的人民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城市,顽强拼搏,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城墙,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这座历史名城,终是恢复了往日的柔和。
‘陆’ 为什么沙俄把首都设在圣彼得堡,发生战争的话不会跟容易被占领吗
我倒是不这样认为。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 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历史中心古迹群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首都,因此,圣彼得堡作为首都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你说的发生战争容易被占领,我倒觉不太可能,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首都都驻扎有强大的保卫部队。
如果人民心变了,哪有安全呢?
——来自<烟雨平生>团队。
‘柒’ 俄罗斯历史上一个海外殖民地都没有吗怎么会没有
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列强就开启了殖民统治的浪潮。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几乎瓜分了全世界。令人疑惑的是同样是强国的俄罗斯似乎没有一块海外殖民地,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贪婪成性的俄罗斯不去争夺海外殖民地呢?
4.殖民地是西方列强的无奈之举
如果可以吞并的话,没有一个国家会选择殖民。我们都知道殖民地一般都离宗主国相距甚远,在管理上宗主国没办法像本土一样有效的管理,在无奈之下才选择了殖民统治。看一下与英格兰接壤的苏格兰、威尔士就只有被吞并的命运(至今苏格兰仍然在寻求独立)。一样的道理对于俄罗斯而言,只要看一下它扩张的土地,你会发现几乎都是与之接壤的,所以这些土地只有被吞并的命运。
即便是被后面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就算有白令海峡的阻挡,但在当时的俄罗斯人眼里那也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他们的领土。
‘捌’ 一战结束仅8天,苏俄为何便迁都莫斯科,放弃繁华的圣彼得堡
这是因为避免一些封建势力的复辟行为,才会选择放弃圣彼得堡迁都莫斯科。因为当时苏俄政府刚刚成立,根基还并不是多么稳固,如果把圣彼得堡设为首都的话,会导致复辟势力变得非常的猖獗。这样也不利于苏俄政府的管理。所以苏俄政府才会将首都迁回莫斯科。这也有利于苏联政府加强对于欧洲核心区域的统治以及辐射影响力。
不过后来苏维埃政府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现在也退化成了俄罗斯这个国家。不得不说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解体也是非常令人感觉到惋惜的。但是这个国家在实力强大的时候,会对周边国家构成很大的威胁。
‘玖’ 彼得一世为什么把首都由莫斯科迁移到圣彼得堡
1682年即位的彼得一世是一位能干的君主。他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决心要突破俄国被封闭在大陆一角的不利处境。1695年,彼得率军攻打土耳其。由于没有海军而受挫,无法夺取黑海出口。彼得痛感俄国的落后闭塞,决定亲自到国外学习西方的文明。
彼得一世是莫斯科历代君主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人,并且是以一个普通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进行出访的。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彼得化名下士彼得·米哈伊诺夫,出访瑞典管辖下的里加、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德意志的德累斯顿、奥地利的维也纳,最后经波兰于1698年8月回到莫斯科,历时1年多。彼得同平民百姓吃住在一起。通过出访,彼得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俄国与西欧的差距,学到了各种新知识,明确了改造俄罗斯的思路和方向。彼得回国后,大力扩充军备,招募新兵,组建一支由外国军官训练的正规军。1700年,彼得率4万俄军攻打瑞典,被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1万瑞军打得狼狈败退。战争的失败并没有击垮彼得的斗志。他全力推行改革,准备与瑞典再战。他加强自己的权力,确立了俄国君主专制制度。特别注重扩展军事力量,实行征兵制,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33万人,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火枪和大炮。彼得开办造船厂,创建俄国第一支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由此被称为“俄国海军之父”。彼得重视发展经济,引进西欧先进技术,鼓励开办工场特别是冶金工场。到彼得去世时,全俄已有100多个工场。此外,还下令建立科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推进科研工作。彼得的改革,使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彼得一世决定在新夺得的土地上建立未来的首都——圣彼得堡。1703年5月初,俄军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涅瓦河沿岸的土地。27日(俄历16日),彼得就下令在涅瓦河口的扎亚奇岛修建圣彼得堡要塞,后来改称为彼得—保罗要塞。彼得最初关注的是巩固要塞,建立对瑞典作战的坚固前沿阵地。以后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在几十个岛屿上建立起房屋。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将圣彼得堡定为首都。他邀请法国人勒布隆来为圣彼得堡制定城市建设总规划。还邀请意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国的建筑师来圣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种不同于莫斯科风格的建筑。
圣彼得堡初建时,是一片沼泽草地,到处荒无人烟。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为圣彼得堡建设工地提供4万劳动力。彼得一世经常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到各个工地查看。改革使俄国日益强大。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由一个内陆国变为濒海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同年,参政院授予彼得一世以皇帝称号,即彼得大帝。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荒野的河口兴建起一座10万人的大城市,一个新的、富有朝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不同。它完全是彼得一世根据他执政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对外战争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圣彼得堡打开了俄国通往欧洲的窗户,成为推动俄国学习西欧的基地。马克思说:“仅仅对波罗的海诸省的征服并没有把彼得大帝的政策与其祖先的政策区别开来,都城的迁移才显示出他征服波罗的海诸省的真正意义”。彼得一世正是通过定都圣彼得堡来表达了他割断旧的莫斯科传统的决心,展示了他与西欧争雄天下的抱负。
彼得一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改革者,是世界列强之一的俄罗斯帝国的奠基者;
其次,从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这个角度看,彼得一世可以称作是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前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
尽管现在对彼得一世的历史地位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他推行的统治政策和改革措施却一直颇有争议。俄罗斯本土派学者们认为,彼得一世是俄罗斯民族基础的破坏者,他推行的政策导致俄罗斯社会的最终分化,因为这个制度本身是扭曲的,是不符合俄罗斯的历史定位的,从而埋下了此后俄罗斯社会生活动荡反复的祸根,包括二十世纪发生的历次革命和内战。甚至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和思想家亚历山大·普希金也对彼得一世颇有微词,提出罗曼诺夫王朝才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暴动者的说法。普希金的评价无疑是受到当时十二月党人革命影响,源于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尼古拉一世的独裁统治不满,有感而发,但矛头终究对准的是帝制本身,而这个制度,正是彼得一世一手打造的。
俄罗斯西方派学者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彼得一世推行的欧化改革(尽管改革是通过高压手段强制推行的)和终生致力于俄罗斯的现代化,俄罗斯难免类似印度的命运,不但将遭到殖民统治,而且在相当一个长的历史时期都将因缺乏历史和文化的向心力,沦为空有辽阔疆界的二流大国。历史不能用假设的观点来审视,不存在"如果......那么"的句式。人类历史发展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距离彼得一世叱咤风云已经过了足足三百年,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纵深,似乎足以给彼得一世的一生功过下个准确结论。纵观彼得一世登上历史舞台前和退出这个舞台后,对这两个时期的俄罗斯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之前的俄罗斯是一个宗教气氛和君主专制气息相当浓厚的国家,有着明显区别于欧洲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层面上的行为准则;彼得一世掌权后,用铁腕强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推行欧化改革,俄罗斯在短期内成功地一跃成为欧洲强国的同时,也成功地摧毁了原有的整个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彼得一世后的俄罗斯陷入了多年的危机,首先是政治体制危机,彼得一世的所有改革措施几乎全面倒退,恢复至零点。其后经过他女儿伊丽莎白女皇的努力,俄罗斯才成为近代历史上为我们熟知的信仰东正教的民族国家。对彼得一世的历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学术课题,不可能三言两语地把这件事说清楚。所以这里不可能过多停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选择彼得一世生活轨迹中的点滴,来折射他的整个历史时代所呈现的光芒。大家都知道,彼得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和其他历代俄罗斯君主不大一样。一般来讲,做俄罗斯的君主,自打伊凡三世半公开自称沙皇,此后伊凡雷帝正式自称沙皇之后,做俄罗斯的君主是很辛苦的一个差事。比如伊凡雷帝,大家都以为他是个典型的暴君,视人命如草芥,砍别人脑袋比割韭菜还痛快;但实际上伊凡雷帝终究如何,还很难说,对他残暴的描写,现在普遍认为有夸大之嫌。无论如何,伊凡雷帝绝不是一个昏君,他是一个很虔诚的东正教徒,时刻以实现俄罗斯的富国强兵作为执政的终极目标。比如他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起床后花一个小时在教堂作祈祷,早饭后召集大臣们议政一直到中午,午饭后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接见各地来的领主和大公们,接见外国使臣,晚饭后还要到教堂去祈祷,这样日复一日,实际很枯燥,一个昏君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伊凡雷帝所处的十六世纪,强敌环伺,西有波兰立陶宛王国,南有克里木、阿斯特拉罕、大小诺盖汗国,东有喀山汗国,加之俄罗斯当时还不完全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更像联合起来的分封建制的城邦国家,连统一的军队和行政体系都没有,哪个敌人打过来,都有亡国之虞。所以在伊凡雷帝统治期间,鞑靼人的骑兵不止一次兵临莫斯科城下,还有一次被人家打进首都,莫斯科被夷为平地,如果不是沙皇跑得快,自己差点也成了鞑靼人的俘虏。所以那个时代做沙皇不但枯燥,而且还是高危工种。伊凡雷帝死后,留里克王朝中断,出现了混乱时代。这时候做沙皇更危险,从戈东诺夫开始,没有一个沙皇得到善终,不是被人毒死,就是被砍头。当年俄罗斯全地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也就是彼得一世的爷爷,选举他来做沙皇,米哈伊尔竟然百般推托,死活不肯同意,差点就跪地哀求人家放他一马,不要让他去做沙皇。后来米哈伊尔虽然贵为沙皇,但是竟然连自己的婚事也说了不算,不但心爱的女人娶不到手,反而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最后闹得到奉旨成婚,娶了个陌生姑娘当老婆,这个沙皇做得实在很窝囊。米哈伊尔最后也是郁郁寡欢,无疾而终。等米哈伊尔的儿子阿列克谢做了沙皇,更是勤勉有加,纵观世界各国,像他那样修身严谨,生活简朴的君主,恐怕绝无仅有。着名的俄罗斯文化史研究者伊万·扎别林在二十世纪初出版的一本书中,详细描绘了沙皇阿列克谢每天的饮食起居情况。阿列克谢虽然住在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但是只占据了三四个房间,他的卧室也只有十几平方米,内部设置和普通民居没什么两样,只有书房的椅子做工精良,镶嵌了黄金宝石,显示出主人的沙皇地位。他平时的饮食也很普通,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每到斋月,更是严格遵守教规,不沾一点荤腥。沙皇通常早晨四点钟起床,日日政务缠身,如果有什么重大的国家典礼和宗教仪式,沙皇也必须出席。彼得是沙皇阿列克谢宠爱的幼子,每次看到彼得,阿列克谢都要送给他玩具还有其他的什么礼品。阿列克谢的整个生活就是一个严格按照东正教教义编写的日程表,你想做一个俄罗斯的国君是不是很辛苦。等到了彼得这一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小彼得虽然被尊为第二沙皇,但并没有掌权,也没有住在克里姆林宫里,而是和母亲纳塔丽娅·纳雷什金娜被送往莫斯科东北郊区的一个村子居住。彼得自小就无拘无束,喜欢玩打仗游戏,还结交了一大批外国朋友,大多来自瑞士、普鲁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他也是附近外国人聚居区的常客。这样彼得从小就习惯了自由的欧式生活方式,喜欢热闹,喜欢喝酒,跳舞,玩游戏,很早就交了个德国的女朋友,安娜·蒙斯,总之对俄罗斯文化和宗教没什么深厚感情。尤其是成年后,彼得已经掌握了实权,去欧洲游学,看到很多先进东西,就很想把俄罗斯也变成欧洲那样。所以彼得对传统的东正教不感兴趣,教会的规定对他一点作用也没有。在生活方式上,彼得和父亲阿列克谢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彼得一生波澜壮阔,有很多事情值得注意,值得研究,俄罗斯有太多的"第一个"同彼得一世有关系,但实际上他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推行了众多改革措施,奠定了现代俄罗斯的发展基础;二是打败了欧洲强权瑞典,和土耳其争夺黑海,使俄罗斯成为帝国。
‘拾’ 苏联为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占领芬兰的小城维堡
首先,对于苏联来说,维堡这个小城就是一个保卫列宁格勒的桥头堡。维堡在列宁格勒西北130公里处,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当年沙皇俄国为了向西发展,逼降了地处维堡附近的瑞典军队。沙皇在夺取瑞典东部大量土地的基础上,建立了附庸于沙俄的大公国——芬兰大公国。沙皇便在此处积极建立了军事重镇维堡,以图向西发展,更为了能换购护卫东方的圣彼得堡这座城市。
后来,德军闪击苏联,芬兰站在德国一面,迅速恢复了对维堡的管理。在近五年的时间里,芬兰人一直是站在德国人对抗苏联的前线。后来,苏联实施大反攻,一举将德国人赶出了苏联,1944年的时候,苏联人重新控制了维堡,并一举将战线一直推进到了德国境内。这样,随着苏联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者,维堡也一直被苏联控制,成为其西部重要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