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工业生产什么时候恢复

俄罗斯工业生产什么时候恢复

发布时间:2022-05-31 06:56:16

1. 2010年俄罗斯经济复苏的怎么样

全球金融危机令近年增长较快的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从目前来看,虽然出现了一些缓解迹象,但俄经济前景仍具有不确定性。俄总统梅德韦杰夫预计,2009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将下滑7.5%。
今年1月至9月,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滑10%。虽然从6月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单月环比持续正增长,但增幅都未超过0.5%。同时,今年前9个月俄工业生产同比下滑13.5%,其中加工业降幅高达19.1%。

此外,虽然曾长期困扰俄政府的通货膨胀问题目前出现缓解迹象,总理普京预计今年通胀率有望低于9%,但消费需求却在下降。今年8月,俄零售额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环比降幅达9.8%,同月居民可支配收入环比下降了6.8%。

为促进反危机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俄中央银行今年4月份以来多次下调再融资利率,从13%降至目前的9.5%,但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不顺畅。为应对危机,俄政府还加大了对民生的关注,2010年预算支出的70%将被用于民生领域。不过,民众对政府反危机措施的效果并不是很满意。

俄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数据显示,承认危机影响到家庭日常生活的受访者比例已从3月份49%增至9月份的62%,39%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正经历“最困难时期”,另有33%的受访者认为最困难的日子“还在前头”。

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起,每月失业人员比再就业人员多10万至15万人,并涉及采矿、建筑、贸易、金融等各个行业。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对媒体说,近期俄国内失业率可能攀升,并导致新一波危机爆发。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俄罗斯经济过分依赖能源产业和海外市场的弊端也充分暴露,而且短期内难以解决。今年前9个月,能源出口占俄出口总额的62.8%,石油天然气收入占联邦财政总收入的39%。由于过分依赖能源产业,而能源价格走势并不平稳,俄经济形势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

俄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克列帕奇认为,预计到2012年,俄经济有望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据俄“复兴资本”投资集团预测,经过2009年的深度衰退后,俄经济在2010年将开始复苏。

2. 俄国工业化进程 历史

俄国(苏联)工业化进程历史: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
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的。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于战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还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很不发达,在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变成一个强大工业国。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3. 分析下俄罗斯工业复苏情况(要客观、全面)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很不发达,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1/3,而工业部门结构中又以轻工业为主,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本来就十分落后的俄国工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的破坏,濒于崩溃的边缘。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基础上,苏联通过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工业化的总路线的基础就是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偏重于甲类工业,即生产资料生产。 [1]
在这个方针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俄罗斯具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具体分为八大工业部门:燃料动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木材加工和纸浆造纸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 [2]
工业在俄罗斯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工业的特点是:重工业发展始终占优先地位,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涌现出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工业生产集中程度很高,这是俄罗斯生产力布局政策的结果。在工业生产中,俄罗斯把工业部门分成几个综合体来进行计划和组织发展。这几种综合体是:燃料动力综合体、冶金综合体、机器制造综合体、化学森林综合体、建筑综合体、社会综合体和东部的区域性生产综合体。 [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秋至1994年6月为第一阶段,1994年7月起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俄罗斯的工业发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阶段私有化时期,经济上彻底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并以国有企业为突破口,通过私有化形式开始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改造。这一阶段实行的是无偿私有化。外国投资者可以参加拍卖、竞卖和投资招标,以及购买私有化证券。到1994年6月底,70%的工业企业,其中包括2万个大中企业已转入股份化;小私有化比例达75%;农业中私有化企业和个人副业产值已达86%;非国有制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就业人数达到4000万。从1994年7月1日起推出第二阶段私有化计划。这一阶段私有化的特点是从无偿私有化转为有偿私有化,从追求政治目标转向注重经济效益,刺激生产投资。 [4]
二、 主要工业部门
1.燃料动力工业
燃料动力工业是建立在俄罗斯本国资源基础上的强大工业部门,俄罗斯的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铀矿的储量在世界上均处于前列。燃料动力工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之一,它包括电力工业和燃料工业。
俄罗斯电力工业由热电站、水电站和原子能电站三大系统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工业的企业数在增加,发电量逐年减少。原子能电站的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1%~12%之间。热电站发电量的比重出现下降的趋势,水电站发电量的比重在上升。在工业部门中,电力工业的盈利较高。
俄罗斯燃料工业分为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和煤炭工业。
(1)石油工业
苏联的石油开采重点由西部向东部转移,二次大战后由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转向伏尔加-乌拉尔地区,20世纪70年代又向东转移到西西伯利亚的秋明地区,这里有全俄最大的,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秋明地区的石油开采量占全俄总开采量的66%。
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РОСНЕФТЬ)成立于1995年9月,是国有控股石油公司,其前身是苏联石油部及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该公司1996年拥有石油储量为14.83亿吨,石油产量为1300万吨,石油加工量为450万吨。1995年时雇员人数是6.988万人。公司董事会由总裁董事长、国家部委、子公司、地方行政长官共12人组成。俄罗斯石油公司设有8家石油生产公司、9家炼油厂、12家油品销售公司及其他公司。12家子公司是:⑴阿尔汉格尔斯克地质公司(Архангелскгеолдобыча),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加工。⑵克拉斯诺达尔石油有机合成公司(Краснодарнефтеоргсинтез),成立于1950年,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加工、现有雇员1497人。⑶莫斯科石油和润滑油厂(Московский завод для нефти и смазок),成立于1925年,现有雇员366人。⑷捷尔姆石油公司(Термнефть),从事与热采有关的各项研究和试验。⑸共青城炼油厂(Комсомольский НПЗ),成立于1950年,位于阿穆尔州共青城,现有雇员916人。⑹普尔石油天然气公司。⑺斯塔夫罗波尔石油天然气公司。⑻克拉斯诺达尔石油天然气公司。⑼卡莱姆石油公司。⑽达吉斯坦石油公司。⑾萨哈林海洋石油天然气公司。⑿图阿普谢炼油厂。此外,俄罗斯石油公司还有一些对外合作机构,包括中央地球物理国外勘探公司、油气计算中心。经营范围是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藏普查、勘探、开发、运输及加工;石油产品、石化产品及其他产品生产;石油、石油产品及其他产品销售;投资活动(包括有价证券业务);对外经贸、进出口业务;完成联邦国家及地区消费者的订货。 [5]
东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ВОСТСИБНЕФТЕГАЗ),成立于1994年4月,经营范围是地球物理勘探、区域性勘探和详查、钻井、开发以及石油天然气供应。公司董事会由董事长、国家部委、地方行政官员及子公司代表共9人组成。东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公司设有3家子公司:叶尼塞地球物理公司,位于叶尼塞斯克;叶尼塞石油天然气地质公司,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东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 [6]
(2)天然气工业
全俄共有17个天然气开采区。秋明州是全俄最集中最大的天然气开采地,占天然气开采总量的92%。天然气工业相对比较稳定。天然气储量集中在乌拉尔的奥伦堡气田和西西伯利亚的马连戈伊、扬堡、扎波利亚尔、麦德维热5个大气田。天然气开采工业集中程度高,85%的开采量是由3个大型企业进行的,它们的年开采量都在500亿立方米以上。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Газпром),是苏联解体后在苏联天然气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储量和开采量方面是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企业,也是世界最大天然气公司。年开采量在100亿~500亿立方米的企业有2个,年开采量在10亿~100亿立方米的企业有7个,而年开采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下的小型企业有16个。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向国内的天然气供应量已占俄罗斯能源总供应量的一半以上,向西欧的天然气年出口量约1200亿立方米,外汇收入超过150亿美元,它控制了24%的欧洲天然气市场。此外,向独联体国家每年约出口800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主要从事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以及销售,还从事多种经营,包括旅游业、农业、航空以及通讯等业务。俄罗斯的气田和凝析气田均由该公司开采,其产量占全俄总产量的95%以上。对天然气的生产和销售完全实行垄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继承了苏联统一的供气系统,拥有21个天然气生产企业、9个研究所、6个工程局、6家服务公司,直属企业和子公司的职工总计36万人。苏联时期的统一供气系统十分庞大,包括200个气田和凝析气田;22.6万公里的输气干线;407座压气站,总安装功率达5900万千瓦;46座地下气库,总有效容量800亿立方米;4500个配气站;6家天然气加工厂。统一供气系统的调度中心在莫斯科。苏联解体后,统一供气系统照常运行,俄罗斯以外的有关设施,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租用。除独联体各国外,与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约70家公司进行合资经营。 [7]
(3)煤炭工业
俄罗斯煤炭资源丰富,其探明可采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居第三位,预测储量超过50000亿吨。煤炭品种比较齐全,从长焰煤到褐煤,各类煤炭均有。俄罗斯主要煤炭基地有西西伯利亚的库兹涅茨矿区、欧洲东北部的伯朝拉煤矿区、东西伯利亚的坎斯克一阿钦斯克矿区和莫斯科郊区矿区。大型炼焦煤基地在库兹涅茨和伯朝拉。较大的露天煤矿基地有乌拉尔的科尔金诺、博戈斯洛斯克、沃尔昌斯克矿区;西伯利亚的坎斯克-阿钦斯克、伊尔库斯克和库兹涅茨克煤田;远东的莱奇哈、萨哈林。在煤炭工业中,大中型煤矿占优势地位。年开采量在10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有6个;年产量在100万~500万吨的煤矿有14个;年产量在500万~1000万吨的煤矿有10个;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煤矿有9个。 [8]
俄罗斯煤炭资源的最大缺陷是地区分布极不平衡,3/4以上分布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煤炭产地与大量需求煤炭的工业地区相隔遥远,运输落后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煤炭工业的盈利率很低,也影响着自身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曾大力发展露天采煤。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露天采煤量占煤炭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欧洲部分储量地理分布如下:46.5%的储量在俄罗斯中部,即库兹巴斯煤田;23%的储量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几乎都是褐煤,适于露天开采。此外还有一部分动力煤分布在科米共和国(82亿吨),罗斯托夫州(65亿吨)和伊尔库茨克州(55亿吨)。
煤炭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远东和乌拉尔等几个大型地理经济区的主要燃料。这些经济区中的个别地区,像远东地区的滨海边疆区长期以来燃料供应短缺,致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对劳动力就业、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俄罗斯的地理经济区中仅有7个是煤炭产区,而有5个地区是煤炭主要消费地区。在7个煤炭产区中,像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北高加索3个地区实际上煤炭完全可以自给。而其他4个地区,尤其是乌拉尔和远东地区,需要一部分外运煤炭。这些地区所需的煤炭品种和质量,光靠自产煤量是不够的。因此,每年大约有1/4的煤炭产量,约4000万吨至5000万吨需要在各地区间相互调配,平均运距达1000公里,最长运距达3000公里。俄罗斯煤炭工业改革政策是1993年出台的。从1993年起,俄罗斯煤炭工业的市场竞争就已形成,从而保证了有支付能力单位的需求。当时还出现了能够自筹资金的私营煤炭公司。
煤炭工业有72个煤炭生产股份公司(不含子公司),其中24个为联邦股票控股公司和6个国营煤炭开采联合企业。俄罗斯煤炭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井工矿和露天矿的生产能力在降低。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的数据,未来天然气的价格将不断上升,而煤炭企业经过重组以后,其生产费用会不断下降,因此各地区的煤价应当低于天然气价格。在现阶段,煤炭工业主要的改革任务是,根据增长的需求,制定煤炭工业发展目标;以最快的速度关闭严重亏损企业和解决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制定有效的由国家调控私人煤炭公司的灵活机制。俄罗斯有60%的煤产量来自私人煤炭公司,所以改革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有效地调节市场经济下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因此,地下资源利用、确保煤炭稳定而充分供应、改进立法和规范权力范围,是国家调控的重点。根据条件修订现有的政策包括:煤矿安全规程以及煤炭企业技术操作和设计定额。在要求俄罗斯动力部对煤炭工业加大调控力度方面包括:干部培训,实施部门和部门间科技发展纲要,支持和发展部门科学研究和设计制造院所的倡议。俄罗斯煤炭工业部门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提高煤炭生产潜力。根据俄罗斯2020年动力战略以及联邦“动力有效经济”的目标规划,到2005年煤炭产量应达到3亿吨,到2020年必须达到4.3亿吨。为完成发展规划所规定的总生产能力,到2005年以前,需投入资金671.4亿卢布(按2001年卢布比价计)。上述资金来源,既靠企业自有资金,又需要来自联邦政府的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总额494.2亿卢布,将主要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折旧提成和利润),以及来源于引资和银行贷款。
2.冶金工业
冶金工业是俄罗斯的传统工业部门,俄罗斯拥有丰富的铁矿,黑色冶金是工业的骨干部门。冶金工业分为两大门类: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大型冶金中心在西北区、中央区、乌拉尔、库兹巴斯、伏尔加沿岸和西西伯利亚。大型冶金企业有: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克里沃罗日、新利别茨克、西西伯利亚、切列波维茨、车里雅宾斯克等。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基地规模最大。在炼钢部门,生产工艺得到某些改进。黑色和有色冶金部门的产品盈利率和资产盈利率均高于整个工业。俄罗斯的有色金属工业有炼铝、镍、铅、锌、铜等工业。在安卡拉有大型炼铝厂。在有色冶金工业中,锡、锑、汞冶炼业不发达,俄罗斯是这些有色金属短缺的国家。
3.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
俄罗斯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布局也在由西部向东部地区转移。俄罗斯的东部地区,特别是西伯利亚和远东拥有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森林资源、食盐和磷灰石等,对发展化学工业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20世纪70~80年代,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建立起十几座石油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一般都在600万~1200万吨石油。全俄最大的鄂木斯克石油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为2000万~2200万吨石油。俄罗斯的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分为5个部门:基础化学,产品主要是硫酸、纯碱、烧碱和化肥;化学纤维和纱线;合成树脂和塑料;合成橡胶和轮胎工业。重点发展化肥、新型结构材料和化学纤维。
4.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
机器制造业是俄罗斯工业的核心,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它为工业本身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对国民经济的技术现代化起着关键的作用。苏联长期以来一直以超越整个工业部门的速度发展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俄罗斯机器制造业的一个特点是生产高度集中,并且具有高度垄断性。据官方统计,在整个工业中垄断企业有420个,其中256个在机器制造业。机器制造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生产与军事化密切相关,有80%的机器制造企业与军工生产相关。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部门的企业数增加很快。机器制造业的分部门主要为:重型动力和运输机器制造业;电机工业;机床制造和工具工业;电子计算机和仪表制造业;汽车工业;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制造;家电工业。在整个机器制造业中,俄罗斯把机床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和仪表制造业、电机工业和电子工业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催化部门。俄罗斯消费市场最为畅销的家电产品主要有四类,即电视机、冰箱、录像机和洗衣机。
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俄罗斯家电工业一直处境艰难。从内部因素看,由于资金短缺,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更新改造,自产家电的综合竞争力弱,在质量、性能、外观上远远落后于同类进口产品。从外部条件看,在实行外贸自由化的同时,政府未采取必要的民族工业保护措施,国外家电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致使本国家电行业受到严重冲击。比较知名的电视机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并拥有一批小有影响的国产品牌。例如,莫斯科市《红宝石电视机厂》的“Рубин”;沃龙涅什地区《电信股份公司》的“Рекорд”;圣彼得堡市《彩虹股份公司》的“Радуга”;诺夫哥罗德地区《量子联合生产公司》的“Садко”等。这些品牌电视机一般采用世界流行款式和设计,引进外国的主要部件在俄罗斯进行组装,技术性能和外观造型上均有了很大改观,价格水平也基本与国外同类产品持平。洗衣机生产厂家也基本分布在欧洲部分,例如,下诺夫哥罗德州的《斯维尔德洛夫生产联合公司》、别尔哥罗德州的《斯塔尔奥斯科尔工厂》和基洛夫市的《维斯塔股份公司》。市场上比较知名的国产洗衣机品牌有“Вятка-Алена”、“Ока-9”、“Фея”、“Малютка”和“Сибирь”等,以手动、小容量、软塑机壳为主,而半自动、全自动机型比重不足10%。由于价格、性能和质量等原因,这些机器的主要用户是低收入阶层。莫斯科市的大部分俄产洗衣机的平均价格约在30-100美元之间。冰箱企业主要有莫斯科市的《吉尔股份公司》、斯摩棱斯克市的《艾斯别尔戈股份公司》、奥伦堡州的《奥尔斯克机械厂》、利佩茨克地区的《利佩茨克钢铁企业》等。市场上能见到的国产冰箱品牌有“Stinol”、“Зил”、“Саратов”、“Смоленск”、“Орск”和“Ока”等,其售价大致在80~140美元之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俄罗斯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质量和安全认证制度,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安全要求,是否持有相应的商检证明。俄罗斯每年都对进口税率进行较大幅度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家电进口税率呈明显攀升趋势。
5.建筑材料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是俄罗斯的传统工业部门之一。各地区都拥有生产建筑材料的原料,建筑材料工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中央区、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地区。建筑材料工业的下属分部门有:水泥工业、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配件工业、墙材料工业、建筑陶器工业、聚合原料制造的建筑材料、非矿物建筑材料工业和玻璃工业。在水泥生产行业,小企业(年平均生产能力在50万吨以下)较多,有27个,它们占本行业企业数的48%,而生产的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13%。大型企业(年平均生产能力在200万吨以上)有10个,占这一行业企业数的17.8%,生产的水泥占总产量的43%。“斯巴斯克水泥厂”是俄罗斯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其他大型水泥厂还有:“矿山工厂水泥厂”、“舒罗夫斯基水泥厂”、“沃尔斯基水泥厂”等。
6.森林、木材加工和纸浆造纸工业
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为森林、木材加工和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资源基础。这一部门也是俄罗斯的传统工业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部门的企业数逐年增加,在私有化过程中,企业数大量增加。这一部门在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4.3%,仅高于轻工业所占的2.5%。森林、木材加工和纸浆造纸工业的主要分部门有:森林采伐工业、木材加工工业和纸浆造纸工业。俄罗斯现有家具生产企业约3500家,其中550家大型企业的产值约占整个国内家具工业产值的80%。本国家具企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家具生产设备和国内紧缺配件的进口关税偏高,妨碍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一些国产和进口家具原材料以及国内能源价格的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价格接近进口产品,从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7.轻工业
轻工业一直是一个薄弱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速度缓慢,设备陈旧落后。轻工业部门多为中小企业。轻工业部门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份额最小,在各工业部门中仅占2.5%。轻工业部门分为纺织工业,缝纫工业,制革、皮毛和制鞋工业。据预测2010年俄罗斯轻纺行业发展目标主要是将国产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提高到55%。俄罗斯轻工业有能力在亚麻、毛、皮革、皮毛和化纤面料市场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但服装、针织面料和鞋等产品落后于国外。在国外市场,俄罗斯出口产品主要是匹布。
8.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主要包括:粮食食品制造业、肉类食品制造业、奶类食品制造业、鱼类制品工业、砂糖和糖果制造业、各种饮料制造业、制油和制盐业等。俄罗斯的面粉工业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流域区、北高加索区和中央黑土区等粮食主要产区,主要的面粉工业中心有萨拉托夫、车里雅宾斯克和奥伦堡等。油脂工业主要分布在北高加索区、中央黑土区、伏尔加河流域区等向日葵主要生产地区。罐头工业主要分布在中央区、中央黑土区、北高加索区等地。其中,水果蔬菜罐头工业集中在北高加索区,肉奶罐头工业集中在西北区、加里宁格勒州、中央区、西伯利亚区等地,鱼罐头工业主要集中在渔业发达的远东区、北方区和加里宁格勒州。俄罗斯除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设有专门的糖果点心加工企业外,一般的面粉、粮食加工企业也生产糖果糕点。俄罗斯的肉类制品加工工业主要分布在中央区、北高加索区、伏尔加河流域区、西西伯利亚区,这些地区约占俄罗斯肉类生产的半数以上。莫斯科、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大的肉类加工中心,其加工能力大大超过本地区的原料供应能力,因此,不得不依靠远距离调运牲畜。俄罗斯的制糖工业主要分布在甜菜主要产地北高加索区以及中央黑土区和中央区,主要的制糖中心有沃罗涅日、图拉等。

4. 俄罗斯工业发达特别是重工业发达,资源条件条件对其工业有什么影响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苏联时代,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崩溃后,它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俄罗斯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2000年后。俄罗斯的整体经济在2006年之前,在1990年解散。 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356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资源丰富的俄罗斯的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俄罗斯的重工业基地,开发的部门,机械,钢铁和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行业等部门。近年来,俄罗斯的计算机行业,航天航空工业,高科技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提出的俄罗斯国防工业是重要和独特的地位,在世界上,实力雄厚,其武器出口到世界各地的。
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物,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和他们的产品,木材和纸浆的主要进口商品有机械设备及运输,食品和农业原材料,化工,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资源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且多种,储量大,自给的高度。 8.67亿公顷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左右。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480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第一。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5十亿万吨,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2%-13%。 200十亿万吨的煤炭储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铝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4270立方米/年的水电资源,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铀储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备是世界上第四至第五位。

最大的煤矿:

库兹巴斯最大的铁矿:库尔斯克

最大的油田巴库,秋明

工业

俄罗斯工业发展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占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在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为112090亿卢布,比去年同比增长6.1%。工业人口205540万,30.5%的就业人口总数(67322000)。工业基础雄厚,部门,主要有机械,铁和钢,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木材和木材加工业比较发达。俄罗斯的工业结构不合理,民用工业落后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俄罗斯重工业。主要工业区:西北工业区中心工业区,工业区,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工业区。

圣彼得堡工业区: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

莫斯科工业区:汽车,飞机,火箭,铁,钢,电子产品为主。

乌拉尔工业区:石油,钢铁,机械。

新西伯利亚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钢,电。

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的工业区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工业

最发达的地区:莫斯科工业区。
中央工业区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区,其生产的工业产品大量供应全国。

5. 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改革有不同特点

2o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过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世纪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的中国.请回答: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据材料请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苏俄经济濒于崩溃破产,饥荒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工农关系紧张,农民到处暴动。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党政策并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好政策,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从苏联的国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银行纷纷倒闭,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苏,对国家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同时缓和阶级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也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克服农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安徽、四川省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也开始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到1985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若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作出调整,使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改革只能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前进的动力。但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有相互借鉴之处,比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制,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把两只手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6. 俄罗斯的资源条件对其重工业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全面超过1990年解体前。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俄重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部门发达。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计算机工业、宇航航空工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提出的是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独特的地位,实力雄厚,其武器产品出口到全球各地。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资源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储量大,自给程度高。森林覆盖面积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
最大的煤矿:库兹巴斯
最大的铁矿:库尔斯克
最大的油田:第二巴库、秋明
工业
俄罗斯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 年工业产值为112090亿卢布 ,同比增长6.1% 。 工业从业人口2055.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732.2万)的30.5%。 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工业结构不合理,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重工业发达。主要工业区有:中央工业区,西北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西西伯利亚工业区等。
圣彼得堡工业区:以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为主。
莫斯科工业区:以汽车、飞机、火箭、钢铁、电子、为主。
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机械为主。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电力为主。
俄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莫斯科工业区。
中央工业区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以其生产的大量工业品供应全国。

7. 1913~1920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趋势(要快!!)

总体呈下降趋势,一战、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等战争的影响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自卫战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胜利,有赖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但“战时共产主义”包含的某些过激的政策和措施,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例如:中小企业被收归国有,地方商品流转被禁止,公开的私人商业和市场被取消;农民必须将全部剩余产品,有时还包括一部分必需的产品交给国家,国家按很低的固定价格支付货币给农民,由于货币严重贬值,实际上几乎等于直接调拨;直接的产品交换范围不断地扩大,经济生活逐渐实物化;分配日趋平均化,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由于战争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使生产大幅度下降。1920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17年下降85%左右,农业总产值下降21%,粮食总产量比战前下降41%。战争结束后在农民和工人中产生了不满情绪。1921年春苏维埃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1年春到1925年底。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采取的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其基本内容如下: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少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等农产品的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出售剩余农产品。②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把国有化的小企业还给私人经营。③发展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包括租让制、租借制、合营制等)。④用商品买卖(商业)代替直接产品交换。⑤改革货币制度,发展商品货币关系。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扩大地方管理权限,企业实行托拉斯化和辛迪加化,实行经济核算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等等。
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1925年同192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加67.2%,超过战前水平;大工业总产值增加 4.5倍,达到1913年的75.5%,到1926年超过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25-1926年度,大工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比1920-1921年度增加1.8倍。

8.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百分之七十以上工业规模,有没有可能再次恢复到前苏联那样,和均衡欧美对抗的军事力量。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恢复到和冷战时前苏联一样的影响力太难,有几点意见供参考:

其一、历史上俄国并没有成为主宰世界的一支绝对力量,而苏联时期是其顶峰,国运机遇很难在重复;

其二、俄罗斯的工业几乎在苏联解体后一段时间遭到部分毁灭性破坏,国力衰败严重,这是西方国家敢于一步一步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原因;

其三,北约依然存在,但是华约已经解散,大部国家还加入了北约,其地缘战略空间狭窄,恢复需要勇气和智慧,还有时间的积累;

除了以上在说说,经济、科技等具体方面:

其四,俄罗斯经济基础薄弱,即使在前苏联时期,苏联的经济一直没有比肩美国,现在想超过美国更是难度;

其五,科技方面,苏联解体,工业能力随着不断降低,人才流失严重,国内人才培养也萎缩,进一步制约俄罗斯的发展;

其六,俄罗斯引以为傲的军事方面,俄罗斯在武器研制上严重退化,在海陆空等方面除了核武器和核潜艇外几乎全部同美国有了一代的差距。

综合来看,特别是美国北约虎视眈眈,想要重回苏联的荣光俄罗斯的路充满坎坷。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谢谢。

9. 欧洲各国开始工业革命的时间

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时间:
1、英国最早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18 世纪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1733年J.凯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1767 年J.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取得专利。1769 年,R.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在克隆福特创办第一个棉纺厂。
2、法国是18世纪末开始。法国在18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统一度量衡和关税来统一国内市场。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3、德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大为发展。棉纺织业中心在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诸邦,1847年始用蒸汽机作动力,50年代出现股份公司办的大工厂。麻纺织业因农村家庭转向棉纺织业而衰落。毛纺织业在20年代曾发展为小型工业,但在19世纪中叶衰落,德意志统一后恢复成为大工业。
4、19世纪30年代,俄国工场手工业达到相当规模。大商人、包买商、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大量的资本,具备从事机器生产的条件。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俄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基本形成 。俄国工业革命中 ,铁路在各个阶段都起到带动作用。1851 年连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铁路通车。
1861年以前形成3个工业中心:①乌拉尔。②中部工业区。③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区。
5、其他欧洲国家最迟基本上也都是19世纪上半叶就开始。如中欧如波兰 、波希米亚(捷克),南欧如米兰、加泰罗尼亚,到19世纪末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欧洲工业革命通常指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亦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10.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现状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工业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强生力军,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有“能源超级大国”之称,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10和1/3,油气工业的生产潜力巨大。20世纪90年代,当俄罗斯所有经济部门生产急剧下滑,各个生产环节遭受灾难性破坏的时候,只有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生产活动运转正常,虽然生产形势和油气产量与20世纪80年代无法相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市场上油气价格的日益攀升,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生产形势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和出口量屡创新高。作为俄罗斯经济运行中最稳定的生产部门,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以其不断增长的产量既保障了国家对能源燃料的基本需求,又为其他工业生产部门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财政基础。目前,强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已经成为俄罗斯实施能源外交的雄厚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实施。

一、俄罗斯石油工业的生产现状

俄罗斯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巨大的原油生产潜力。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包括寻找、勘探新油田、油井设施建设、原油开采与运输、原油深加工和油品销售、采油设备与原油加工设备的生产和维修等。西西伯利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中心,这里集聚了全俄53%以上的原油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西伯利亚的原油产量就占全俄原油总产量的67%~72%,其中汉特-曼西自治区不仅是西西伯利亚产油区的产油中心,也是俄罗斯最大的产油区,该地区的原油产量占西西伯利亚产油区总产量的80%,全俄原油开采总量的57%,世界原油开采总量的5.8%。俄罗斯的其他大型石油产区有伏尔加-乌拉尔产区、蒂曼-伯朝拉产区、北高加索油气省;东西伯利亚和海洋大陆架是俄罗斯未来最具前景的原油生产区。目前俄罗斯国内共有包括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内的10家垂直一体化石油公司,还有150家石油开采企业。其中垂直一体化石油公司的原油开采量约占俄罗斯原油开采总量的90%。

1.原油生产

在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中,原油生产与加工一直是燃料动力工业的主要产业,其产值约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在1985~1991年苏联原油生产的高峰时期,原油产量曾经高达6.25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21%,居世界首位,其中俄罗斯的原油产量为5. 687 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 19%,为历史最高水平。然而,由于 1990 ~ 1995 年俄罗斯经济持续危机,国内原油需求量减少了 40% 以上,造成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加之国内石油工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对石油产业的投资减少,一些大型油田处于自然消耗期,致使俄罗斯的原油产量在 1988 ~1998 年 10 年间减少了近一半,从每天的 1100 万桶减少到 600万桶,1996 年俄罗斯的原油产量下降到 3. 01 亿吨,落到沙特和美国之后,排在了第三位。直到 1999 年,在经历了 1998 年国际市场油价低迷之后,俄罗斯的原油产量才重新开始呈增长之势。

进入 21 世纪,受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和俄罗斯石油工业重组结束等利好因素的积极影响,俄罗斯原油产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 2003 年,俄罗斯原油产量的年增长率平均为 9. 1%,2003 年俄罗斯的原油产量为 4. 21 亿吨,超过了沙特阿拉伯,重新回到世界第一产油国的位置。2004 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再创新高,达到了 4. 59 亿吨,比 2003 年增长了 9 %。不过,从 2005 年起,俄罗斯的原油产量增速明显放缓,仅比 2004 年增长了2. 4% ,为 4. 70196 亿吨; 2006 年的原油产量为 4. 81 亿吨,比 2005 年增长了 2. 1% ,是自1999 年以来原油产量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2007 年俄罗斯原油生产继续保持小幅稳定增长态势,原油产量为4. 9145 亿吨,同比增长了2. 3%,甚至比俄罗斯工业能源部的预测指数还降低了近0. 1%。至此,俄罗斯原油产量的增速已经连续三年在2%的水平上徘徊 ( 表4 -1) 。

表 4 -1 俄罗斯原油生产情况 单位: 百万吨

资 料 来 源: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Росстат. - М. ,2004. - 727 с.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07: Стат. сб. /Росстат. - М. ,2007. - 826 с.

由于国际能源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虽然 2005 和 2006 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同比均下降了 2%,可原油出口的价值却大幅度增加,其中 2005 年的原油出口价值比 2004 年增加了 43. 1%,达到了 834. 38 亿美元; 2006 年高达 1022. 83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22. 6%,比2000 年增长了 4 倍还多。

从 1999 年到现在,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 70%,其中原油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当大。依靠原油出口所获得的巨额收入,俄罗斯政府补发了拖欠的工资,提高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改革措施,还提前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随着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原油还将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出口产品,为国家出口创汇作贡献。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的生产现状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储量最丰富、开采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天然气管线最长、天然气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天然气工业不仅是俄罗斯能源动力综合体中最稳定的生产部门,还是世界能源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 90 年代初,天然气作为一次性能源被广泛应用于电力、重工业和轻工业、化学、农业和公共日常生活等领域中,在俄罗斯的能源消费中稳居首位。1970 年天然气在俄罗斯的能源动力平衡表中仅占 19%,1990 年却上升为 43%,本世纪初又提高到 50%。西西伯利亚是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俄罗斯 85% 的天然气均产自该地区。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 ОАО 《Газпром》) 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中的 “航空母舰”,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公司,其天然气生产规模和产量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生产企业,在全俄天然气工业中占有绝对优势。该公司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 17%,占全俄天然气总储量的60% ; 天然气产量约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 20% ,占全俄天然气总产量的 90% 。1. 天然气生产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的天然气产量曾高达 8000 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40%强,其中西西伯利亚的天然气产量为5800 亿立方米。20 世纪90 年代,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基本呈下降态势。1993 年,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产区———亚马尔 - 涅涅茨自治区的天然气产量也开始下降。2000 年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比 1991 年下降了 570 亿立方米,为5840 亿立方米。2001 年天然气产量继续下降,当年产量仅为 5810 亿立方米。2002 年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开始逐渐小幅回升,从 2001 年的 5810 亿立方米提高到5950 亿立方米,2006 年天然气产量增加到 6560 亿立方米,5 年里的年增长幅度仅为 2% 。据俄罗斯能源专家分析,虽然 2003 ~ 2005 年俄罗斯固定资产的年投资额达到了 60 亿 ~ 70亿美元,2006 年甚至超过了 100 亿美元,但是,由于俄罗斯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导致天然气工业的生产费用不断上升,因此对天然气工业的实际投资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2007 年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为 6531 亿立方米,比 2006 年减少了 0. 5%。据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预测,2008 年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将提高到 6730 亿立方米,比 2007 年增长 3%。2000 ~ 2007 年俄罗斯天然气生产情况见表 4 - 5。

表 4 -5 2000 ~2007 年俄罗斯天然气生产情况 单位: 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Российски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7: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М.,2007.-826с.

2.天然气出口

俄罗斯是天然气出口大国,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商,该公司不仅在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方面占有垄断地位,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上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俄罗斯总共向世界上 28 个国家出口天然气,欧洲国家是其最大的天然气销售市场,主要进口国是西欧的德国、意大利、土耳其、法国、奥地利和芬兰,东欧的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独联体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和哈萨克斯坦,以及波罗的海国家。

目前俄罗斯每年对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天然气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出口量正在逐年增长。据俄联邦海关署的数据统计,2007 年 1 ~ 11 月份俄罗斯共出口天然气1519 亿立方 米,比 2006 年 同 期 下 降 了 6. 7% ,天然气出 口所 获收 入 比 上 年 同 期 减少 了15. 07% ,为 325. 25 亿美元。其中对独联体以外国家出口天然气减少了 5. 14% ,为 1365 亿立方米; 对独联体国家减少了 18. 52%,为 154 亿立方米。据初步预测,2008 年俄罗斯将出口天然气 2040 亿立方米。( 表 4 -6 中 2005 年和 2006 年的天然气出口量包括了中亚国家通过俄罗斯过境出口的天然气)

表 4 -6 2000 ~2007 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情况 单位: 亿立方米

资料来源: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各年年报。

①该年度的天然气出口量包括中亚国家通过俄罗斯过境出口的天然气。

由于天然气具有价廉、清洁、环保等特点,是人们未来的理想消费能源。随着世界能源的日益短缺和欧洲各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国际能源市场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作为世界上天然气储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一举一动都对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天然气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三、俄罗斯的油气运输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原油产量和出口量的大幅度提高,俄罗斯对国外市场的原油运输量也在逐年增长。不过,俄罗斯相对落后的油气运输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对国外市场的油气供应,成为制约俄罗斯原油出口的瓶颈。

1.油气输送管线

目前,俄罗斯输油输气干线总长度为22万千米,其中天然气干线15.5万千米,原油干线4.9万千米(管道直径为420~1220毫米),油品干线1.9万千米。此外,还有约11万千米集输管道(管径小于700毫米)分布在石油矿区,为石油公司所有。俄罗斯的油气输送干线为国家资产。

在俄罗斯的油气管线输送总量中,天然气占输送总量的55.4%,原油占40.3%,油品占4.3%。天然气产量全部通过输气干线输送,约99%的原油产量通过原油干线输送,油品管线沿线炼油厂的50%以上产品是通过油品管线输送的。原油和油品管线共有395座原油泵站和100座油品泵站,沿线油库的总容量为1750万立方米。

俄罗斯统一供气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输气系统,包括15.5万千米的长输天然气管线和6100千米的支线,264座压气站,总装机功率为4480万千瓦,24座地下储气库,6200多口生产井,160多套矿场天然气处理装置,3800多座配气站,7座天然气综合处理厂。俄罗斯统一供气系统由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垄断经营,除输送本公司所产天然气而外,还运输独立天然气生产商所产的天然气,以及从中亚国家经俄罗斯过境出口的天然气。

2.石油运输公司

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ОАО《Транснефть》)是俄联邦油气出口的重要职能公司,国家拥有该公司100%的普通股,承担着97%的俄产石油出口或向炼油厂供油的管道运输业务,被誉为“俄罗斯燃料动力综合体的神经”。目前,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的管道系统总长度为48610千米,把东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蒂曼-伯朝拉油气区、伏尔加流域和南乌拉尔等主要采油区与东、西欧国家的销售市场连接在了一起。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的任务是保证原油生产者平等地进入其输油管道,但通过输油管道运送原油的费用则由联邦能源公司来确定。不过,俄罗斯的石油公司并不能无限量地通过石油运输公司的管道出口原油,各公司的原油出口量仅允许占其原油产量的30%。

俄罗斯84%的出口原油通过输油管线运送给原油进口国,在余下的16%中,有13%是通过铁路输送,还有3%是靠水路运输。目前,俄罗斯通过铁路运输出口的原油有所增长,其主要原因是石油公司正常进入石油运输公司的输油管道受到限制,也就是说,是由于俄罗斯目前的管道输油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此外,东南亚各国对俄罗斯的原油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俄罗斯目前还没有通往这些国家的输油管道,因此只能靠铁路来运输。

据俄罗斯能源部预测,截至2020年,世界原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大约为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原油需求量为20%,发展中国家的原油需求量将达到50%,而发达国家将尽量降低对从中东国家进口原油的依赖,这一切都对俄罗斯的油气销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尽管世界各国对俄罗斯原油需求量的日益增长符合俄罗斯旨在提高出口量,扩大能源销售市场的能源战略,可是现有油气管道运力不足的问题也更加凸现出来,而且已经成为俄罗斯政界和石油界关注的焦点。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工业生产什么时候恢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