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俄罗斯 > 俄罗斯战时什么政策

俄罗斯战时什么政策

发布时间:2022-06-01 05:12:18

㈠ 俄国十月革命后先后推行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刚诞生的苏联面临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政治经济形势严峻。苏联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实行了一系列的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主要有:
农业方面
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个年度减少43.3%。
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1920年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时,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流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㈡ 1918年,俄国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有:实行—、—、—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
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内战末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在私人手里。
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和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实行凭证供应。根据阶级和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口粮标准。后来对儿童和全体工人职员免费供应面包和日用品。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
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整个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采用这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手段,在市场之外建立起城乡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使苏维埃俄国迅速形成了严格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列宁语),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因此,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㈢ 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有什不同怎样区别请告诉我时间,经过,结果,影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通过比较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是单一的公有制体制。而新经济政策则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有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体制。
而斯大林模式呢,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有存在经济文化落后与历史传统的制约,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及错误的理论指导和国内的政治斗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严重,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㈣ 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分别是

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分别是1918~1920年和1921年3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主要内容:①国内贸易国有化。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②余粮收集制。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③实物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⑤全部工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和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政策。主要内容有:①农业上,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上,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③贸易上,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上,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㈤ 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中国为什么还要大包干

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战争初期,外国武装干涉力量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占领了主要产粮区,苏俄粮食供应出现呢困难。为此,苏俄政府1918年秋天,颁布《征收农业实物税法》,规定,农民除了保留自己所必须的粮食外,一把付恩粮食要作为税收无偿交给国家,其余部分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到了1919年1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在产粮省份收集国家支配的粮食和饲料》的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即按国家需要,武装征收粮食。与此同时,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苏俄政府积极在农村推行农业集体化。1918年夏天,第一批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等集体化组织建立。此后农业集体化陆续推广。

工业进一步国有化。为了提高工业产量,1918年6月,苏俄政府班服法令,要求实现个基本工业部门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到1919年初大企业国有化基本完成。1920年又进一步规定:凡拥有机器动力且工人书目超过5人、不拥有及其动力且工人书目超过10人的一切私人的和团体的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用军事化方式管理经济。列宁任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对全国经济工作实行总的领导,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则负责具体的领导工作。1918年11月,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取消私人贸易机构,由国营的和合作社的分配网点来供应居民一切产品。

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1919年2月,列宁提议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资产阶级合作社的供应和分配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供应和分配。根据列宁的意见,苏俄政府宣布成立消费公社作为全国统一的分配机关,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实行产品和日工必需品的国家统一分配制。此外,还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920年1月,苏俄政府规定所有居民都必须一次性的或定期的履行各种性质的劳动义务,否则将交付法院甚至革命法庭治罪。

㈥ 俄罗斯军力/国防政策简介

国名俄罗斯联邦。
主要统计
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人口1.4672亿人(其中,13-17岁男596.7万人、女573.5万人:18-22岁男568.4万人,女553.8万人;23-32岁男1003.4万人,女985.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0069万亿美元(2002年)。国防费480.4亿美元。粗钢5150万吨(2000年)。原煤2.58亿吨(2000年)。天然气5050亿立方米(2000年)。发电量8760亿度(2000年)。粮食6408.8万吨(2000年)。海运能力,商船(载重100吨以上)4543艘,总载重量1659.23万吨(2001年)。空运能力,固定航班机场75处,客运量565亿人公里,货运量20亿吨公里。
国防政策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对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安全环境进行了重新判断。普京总统发表了2003年度国情咨文,俄罗斯官方公布了总结前一阶段军事改革、对下一阶段俄军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官方文件??《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从俄军政领导讲话以及陆续公布的文件看,一年来,俄对世界军事政治形势看法又有新的变化,并直接导致俄对其安全方针和军事战略的进一步修改。
一、伊拉克战争使俄罗斯感受到单边主义威胁的增大,强国强军再次成为俄关注的重点
1、认为国际安全角势更加严峻,军事力量对于保障各国安全的作用明显提高。俄罗斯承认,从总体上看新的更合理的更民主的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体系正在形成,基本上可以排除爆发核大战以及俄与美国和北约的之间的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可能。但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发展,尤其是美英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表明,个别国家不经联合国授权就发动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使国际安全秩序遭到进一步破坏,单边主义对世界各国的安全造成新危害。认为“冷战”的遗迹还继续存在,从而使国际形势变得特别复杂。在本世纪初,军事力量对于保障各国安全的作用明显提高。面对新的国际安全角势,俄罗斯必须调整军事政策,重新定位本国军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将它作为保障全球稳定的因素。
2、美国加速确立霸权地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俄罗斯认为,伊拉克战争表明,美国正采取积极措施,按自己的模式从根本上重塑世界。美国致力于对全球的支配地位,确立美国对最重要资源的控制,并按美国的方式改造伊斯兰世界。美国进一步强化其唯一仲裁法官和宪兵的单极体制,联合国和欧盟等国际组织处于受其支配的地位。甚至北约也将只承担在被美国人从“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手中“解放”出来的领土上进行“维和”的任务。美国将继续打着反恐战争的旗号来建立新的体系。俄还认为,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是保障全球稳定的中心要素。降低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转而根据某一两个国家的决定而动用武装力量,是一个危险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对俄罗斯的政治和军事利益造成严重的威胁。
3、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由此引起的新挑战也越来越多。俄罗斯认为,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在全球军事一政治关系体系中,如何应对由全球化过程所引起的新挑战,已经被提到重要日程。这些挑战包括:大规模毁伤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国际恐怖主义;民族骚乱:极端宗教团体和集团的活动;贩毒和有组织犯罪等。单个国家或组织无法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广泛进行国际合作。俄联邦强力部门,包括特工部门和武装力量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重要性急剧提高。
4、内部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日益交织在一起,对俄构成新的威胁。俄罗斯认为,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出现的反恐新形势表明,恐怖主义日益呈现出内外勾结、相互呼应之势。恐怖主义已经从政治威胁演变为军事一政治威胁。这表明,当国际反恐联合战线的出现已成为现实时,再试图将恐怖主义势力区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已没有意义。俄罗斯武装力量对抗恐怖主义的责任范围也大大扩大了。
二、俄罗斯对威胁做出了新判断,首次提出了“跨境威胁”的新概念
以往,俄罗斯认为主要面临着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等两种主要威胁。2003年公布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以及俄国防部长等军政要人的讲话,明确提出未来俄主要面临着三种威胁:外部威胁、内部威胁和跨境威胁。
外部威胁主要包括:展开旨在对俄联邦或其盟国发动军事袭击的兵力兵器集团;对俄联邦的领土要求;某些国家或组织研制大规模毁伤武器;外国或外国支持的组织干涉俄联邦内政;在俄联邦边境附近显示武力,实施具有挑衅目的的演习;在俄联邦或其盟国边境附近存在对安全构成威胁的武装冲突策源地;在俄联邦边境或其盟国边境和与它们领土毗连的海域附近加强军队集团,从而导致现有力量平衡被破坏;外国军队未经俄联邦同意和联合国安理会批准进入与俄联邦相邻和友好的国家境内等。
内部威胁主要包括:试图以暴力改变俄联邦的宪法制度,破坏其领土完整;计划、准备并实施旨在破坏和瘫痪俄国家权力和管理机关运作的行动;计划、准备并实施对国民经济和军事目标及生活保障和信息基础设施的袭击;建立、装备、训练并使用非法武装队伍;实施威胁俄联邦主体范围内的政治稳定的大规模有组织犯罪活动;分立主义和激进宗教一民族运动在俄联邦境内的活动等。
俄罗斯首次提出了跨境威胁的概念。所谓跨境威胁,是指兼有内部和外部威胁双重特征的威胁,或者说,是形式上表现为内部而实质是外部的威胁。跨境威胁包括:在其他国家境内建立、装备、保障和训练武装队伍和集团,以便把它们投送到俄联邦或其盟国境内行动;得到境外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分立主义、民族主义或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旨在破坏俄宪法制度,制造对俄领土完整和公民安全的威胁的活动;跨境犯罪,包括其规模已经威胁到俄联邦军事、政治安全或俄联邦盟国境内稳定的走私和其他违法活动;对俄联邦及其盟国采取敌对的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心理)行动;国际恐怖组织的活动;可能形成在俄联邦境内进行的毒品交易活动,或利用俄联邦领土作为中转地向其他国家运送毒品的活动。
俄罗斯对威胁判断的基本结论是:无论是内部威胁、外部威胁还是跨境威胁都比较严峻,对哪一种威胁都不能轻视。消除外部威胁,以及参与消除内部威胁和跨境威胁,是武装力量的任务。武装力量应与其他强力部门以及与俄联邦盟国的相应机构共同遂行这些任务。
三、俄罗斯强调应对各种威胁要用综合手段
俄罗斯提出,要把谋求强国地位作为俄罗斯最高国家战略利益,把10年内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作为中期战略目标。为保证上述利益和目标的实现,俄应防范和消除各种威胁。应对内部威胁、外部威胁和跨境威胁,任何单一手段都不行,必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手段。
1、强调以加快自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来应对威胁。普京总统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特别强调,“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只有成为强国,才可以在现在的边界范围内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加快经济发展,建设有竞争力的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国家行政改革,削减国家机关职能,改善行政程序和司法机制,建设发达的公民社会和稳定的民主国家;大力推进军事改革,完善军队结构,加快军队职业化进程和新型武器的换装速度,建设拥有现代化武装力量的军事强国。为此,俄认为必须加强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团结,统一人民的意志。
2、强调以外交和军事手段并重来应对威胁。要充分发挥外交在实现国家利益方面的作用,建立“稳定和可以预见的国际秩序”,不再与美国对抗,把改善俄美关系放在首位,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合作;深化俄中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重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发展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使俄罗斯融人欧洲;重视业已形成的国际反恐联盟,珍惜他们在打击国际邪恶势力方面的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机制,强调联合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在解决重大国际安全问题上的作用。
3、强调与盟国合作和以发展“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来抵御威胁。俄认为,独联体仍然是俄罗斯唯一所能切实依仗抵御外部威胁的战略空间。因此,俄把加强同独联体国家关系作为俄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认为2003年4月组建完毕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是可以用来抵御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毒品泛滥等威胁的最有效机制,也是建立和维护稳定和可以预见的国际秩序的重要一步。为此俄罗斯强调,在筹划武装力量的建设时,一定要考虑能与其他国家的武装力量进行有效的合作。
军事战略
叶利钦当政后不久,俄罗斯便根据当时国际战略形势和俄内外政策的新变化,调整了军事战略,提出了以“现实遏制”为原则的军事战略。2004年,这一军事战略出现了重大调整,首次提出了“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
1、将以核遏制为主的现实遏制战略,调整为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普京担任总统后,一直酝酿修改俄罗斯的军事战略。在2004年1?2月举行的代号为“安全-2004”首长司令部带部分实兵的战略演习中,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上将首次透露了俄新调整后的军事战略。他说“我们现在这样表述武装保卫俄罗斯的主要组织原则: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这标志着俄军已完成了普京时代的军事战略转变。新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战略的基础是核遏制,即强调俄必须保持可靠的、最低限度的核遏制能力;要求常备力量具备远距离机动作战的能力,并能够同时打赢两场任何类型的局部战争;战争准备的重点是在西部和西南战略方向。与以往的军事战略相比,新战略增加了“积极遏制”的因素,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2、提出了“先发制人”的用兵方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2003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出:“我们不能绝对排除先发制人地使用兵力,如果俄罗斯的利益或它的联盟义务要求这样做的话。”“先发制人”用兵方针的提出,是俄针对北约向波罗的海国家扩大、美国和北约在俄周边频繁举行军事演习以及与独联体某些国家军队举行联合演习、美军驻军中亚、车臣恐怖武装在格鲁吉亚境内的训练与准备、阿富汗局势的不稳定、中亚某些国家伊斯兰极端势力扩大带来的政局的不稳定,以及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所表现出来的赎武倾向而做出的一种反制措施,同时也不排除随着俄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把这一方针加以固定。与这一方针相呼应,俄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必须夺取战略主动权和强化攻势行动的要求,要求“在发生外部入侵时不仅要进行防御,而且要以这样那样的方法把战斗行动转移到敌方境内”。与曾经强调的以防御战役为基本样式的防御性军事战略相比,俄军事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进攻性明显加重了。
3、提出核武器依然是防止侵略,保障国防安全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俄认为,“战略领域的平衡仍然得以维持,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核力量”。因此,俄罗斯将毫不动摇地保持战略核力量的潜力。其主要考虑,一是认为尽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是未来一个时期战争的主要样式,但针对俄的大规模战争仍然不能排除。对俄来说,在常规力量削弱的情况下核力量是遏制大规模入侵的最可靠手段。二是认为遏制和反遏制仍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俄美关系的主线,美国修改核战略后,使得“核门槛”大大降低,“核武器用于实战的可能性加大”,对俄罗斯明显构成现实威胁。三是由恐怖主义和核扩散所导致的针对俄罗斯的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加大,防范这类威胁,俄罗斯必须保持有效的核遏制能力。但俄也明确提出,其战略遏制力量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战略遏制任务的要求。
4、认为现代战争和武装冲突特点发生了新变化。俄罗斯认为,现代战争和武装冲突有如下一些新特点:一是无法找到一种综合的武装冲突的类型;二是相当大部分的冲突具有不对称的性质;三是所有冲突都是在一个战区范围内的相对有限的区域内展开,但却使用了配置在战区范围以外的兵力兵器;四是武装冲突或战争初期的意义有了很大提高,夺得战斗行动初期的主动权,预先决定了战事的结局;五是与航空兵联合行动的高精度远战武器在战争初期发挥了主导作用,但尔后实施作战的任务依然需要陆军来承担。此外,武装对抗中各个领域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分配:整个武装斗争的进程和结局将主要取决于空中一太空和海上的对抗,而陆上集团则巩固所取得的军事胜利和直接保障达成政治目的
5、提出了对军事艺术指导原则的新认识。俄罗斯认为坚持了多年的在决定性方向集中兵力兵器的原则需要根据新的条件加以修改;战略、战役法和战术间的相互关系将发生变化,能否利用战略兵器的突击效果和完成对敌集团的歼灭,都将取决于战役和战术范围内的战斗行动能否取胜;军队在进攻和防御中的行动方法将进一步接近;迅速摧毁敌政治和经济管理基础设施以及通信和无线电电子斗争系统具有特殊意义;能同敌各种飞行器进行有效斗争在未来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夺取制空权和密集使用高精度武器对武装斗争的结局仍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并不是说以陆军兵力实施密集的地面战役就不必要,过分依赖空中支援将成为限制武装力量战斗使用的因素。
6、在军事建设上,由激进式改革转入“循序渐进和着眼未来的发展”的新阶段。俄罗斯在总结了前一阶段军事改革的成就后提出,“大规模”和“破坏”式的军事改革已经结束,武装力量将在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和组织编制基础上转向正常建设的轨道,即“从解决武装力量的生存问题转向真正的军事建设”,向建设一支与其“复兴俄罗斯”的强国理念相适应的机动型、职业化、全新的军队迈进。宣布武装力量将不再进行大的裁减,目前武装力量保有人数116万人,到2005年何能减至100万人。下一步俄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战略遏制力量的潜力;增加常备兵团和部队并以其为基础组编军队集团;改革兵役制度,加快向合同制过渡;提高战役战斗训练水平;完成武器装备现代化计划;改进后勤和技术保障体制,建立一体化的武装力量、其他军队、队伍和机构的跨部门(联合)技术和后勤保障体制;继续深化军事教育改革;完善军人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军人教育和精神心理保障体制。
7、提出武装力量应担负的四项主要任务。俄提出,近年来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保障国家安全的新的优先方向,向俄联邦武装力量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第一项任务是遏制对俄联邦安全或利益的军事和军事一政治威胁。主要是及时查明军事一政治形势发展的威胁倾向,查明对俄联邦及(或)其盟国发动的武装袭击的准备;保持战略核力量的应有潜力;保持一般任务军队(力量)集团的战斗潜力;在保持战备,确保战略展开;组织国土防御。第二项任务是保障俄联邦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主要是保障俄罗斯公民的安全;为俄经济活动的安全创造条件;捍卫俄在其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以及世界大洋上的国家利益;组织和实施信息对抗等。第三项任务是实施和平时期的武力行动。主要是根据国际条约或其他国家协议履行联盟义务;与国际恐怖主义作斗争,与政治极端主义和分立主义作斗争,防止和消除破坏活动和恐怖行动;实施维和行动;预防和消除生态灾难及其后果等。第四项任务是使用军事力量。俄武装力量将用于武装冲突、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战争。
国防体制
根据1993年12月12日正式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1996年5月31日正式生效的俄联邦《国防法》,以及俄联邦有关法律,俄罗斯联邦总统、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俄罗斯联邦议会、俄罗斯联邦政府对保障国家安全、国防能力状况,对俄罗斯武装力量和其他军队的战斗准备程度、动员准备程度和战斗力负全责。
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和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他在国防领域的主要职责是:组成并领导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确定俄联邦军事政策的基本方针;批准俄联邦军事学说;领导俄联邦武装力量和其他军队;宣布总动员或局部动员,宣布全国或局部地区进入战时状态,批准俄联邦武装力量使用计划;颁布俄联邦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关于实施军事行动的命令;依照法律决定武装力量、其他军队、军事单位和机关使用武器装备执行非使命性任务;批准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发展构想与计划、本土战场建设计划、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计划、武器装备和国防工业综合体发展计划;授予高级军衔,任免高级军官;批准武装力量及其军队的结构、编成及军人编制人数;决定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的部署;批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条例;举行谈判和签署俄联邦国防领域的国际条约;颁布征召俄联邦公民服役和参加军事集训的命令等。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是立法机构,是辅助总统进行安全与国防最高决策的机关。安全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社会和国家的重要利益,发现安全目标受到的内部和外部威胁;制订保障俄罗斯联邦安全的主要战略方针,起草保障安全的联邦专项计划;为总统起草有关国家安全的各种建议、决定和命令。俄联邦总统任安全会议主席,政府总理任副主席,安全会议秘书、安全局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为安全会议常委,政府第一副总理、总统办公厅主任、国家杜马主席、联邦委员会主席、科学院院长、司法部长、警卫局长、内务部长、原子能部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对外情报局长、紧急情况部长、总参谋长为安全会议委员。俄罗斯联邦议会是俄罗斯联邦最高代表机关和立法机关,它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联邦委员会在国防领域的职能是:审核国家杜马通过的根据联邦宪法确定的国防开支;审核俄联邦总统关于在俄全境或部分地区实施战时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以及俄联邦武装力量、其他军队使用武器装备不按其使命执行任务的命令;决定关于可在俄联邦境外使用俄联邦武装力量的问题。国家杜马在国防领域的职能是:审核联邦预算法规定的国防开支;通过国防领域的联邦法律。
俄罗斯联邦政府是俄联邦最高执行权力机关,它在国防领域内的职能是:落实国防保障措施并在其权限范围内对俄联邦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的状况与保障负责;拟定和向国家杜马提出联邦预算中有关国防开支的建议;根据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的订货,组织对其武器、军事技术装备、物资设备的提供与保障;制订国家武器装备及国防工业综合体的发展规划;确定国家动员任务,确定国家动员计划、物资储备计划;负责军队院校、军事系、军事教研室的建立和撤销工作;制定俄联邦国土战场建设计划;负责俄联邦的兵役工作等。
俄罗斯武装力量由管理机关、军团、兵团、部队、军事院校以及后勤部门组成。在组织结构上划分为陆军、空军和海军3个军种和战略火箭兵、空降兵、太空兵3个独立兵种。没有编人武装力量的其他军队有边防军、内卫部队、俄联邦安全部的部队、政府通信部队、联邦保卫总局、俄罗斯联邦铁道兵、民防部队、国家消防局等。
俄罗斯武装力量的领导与指挥体制是:俄罗斯联邦总统兼俄联邦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对联邦武装力量和其他军队实施全面领导,并通过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对武装力量实施作战指挥。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对联邦武装力量实施直接领导。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对武装力量进行作战指挥,对武装力量各军种的指挥通过各军种总司令部进行。
国防部的基本职能是:参与制定联邦军事政策和军事学说;制定联邦武装力量建设构想,根据国防需要协调武装力量、其他军队、军事单位和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构想;协调武装力量和军事技术发展的联邦国家计划,提出国家国防订货建议;提出国防开支预算草案及其使用办法;组织国防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为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订购、生产和采购武器、军事技术装备、食品、被服和其他物资;负责武装力量的动员准备;向总统提交共同条令、有关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军事委员会、后备役委员会的条例草案等。
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基本职能是:拟定联邦军事学说建议;制定联邦武装力量建设计划,协调武装力量与其他军队建设和发展计划的制定工作;协调拟定武装力量和其他军队员额的建议;拟定应征服役和参加军事集训的公民人数;实施情报活动;组织武装力量与其他军队的协同;参与制定民防计划;组织武装力量和其他军队的动员与战略展开等。
领导人物
总统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普京(1999年12月31日代任,2000年5月7日正式就任)。国防部长谢?鲍?伊万诺夫(2001年3月28日上任)。总参谋长兼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阿?瓦?克瓦什宁大将(1997年6月19日上任)。陆军司令兼国防部副部长尼?维?卡尔米利采夫大将(2001年5月上任)。海军司令弗-伊?库罗多耶夫海军大将(1997年11月7日上任)。空军司令弗?谢?米哈伊洛夫空军上将(2002年1月21日上任)。战略火箭兵司令尼?叶?索洛夫采夫上将(2001年4月26日上任)。太空兵司令尼?彼?阿纳托利上将(2001年3月28日上任)。空降兵司令哥?伊?斯帕克上将(1996年12月上任)。
武装力量
兵力现役部队编制人数为110万人,实有96.06万人(含20万国防部人员及直属部队)。
战略火箭兵约10万人,编有4个火箭集团军。
洲际导弹:725枚,其中SS?18(RS一20)型150枚、SS-19(RS-18)型150枚、SS一24(RS一22)型36枚、SS-25(RS-12M)型360枚、SS一27(白杨一M2)型29枚。反弹道导弹(目前编制在太空兵):100枚,其中SH-1l型36枚、SH一08型64枚。S-400型导弹数目不详。
陆军约32.1万人。编有6个军区,1个战役战略集群、8个集团军司令部、2个军司令部、39个师(5个坦克师、19个摩步师、4个空降师、6个机枪/火炮师、5个炮兵师),7个地区训练中心、13个独立旅、7个特种部队旅、18个独立炮兵旅、15个战役战术导弹旅、5个反坦克旅、3个反坦克团、19个防空导弹旅以及其他部队。
主战坦克:51740辆,其中T一34型21870辆、T一55型1200辆、T一62型2020辆、T一64A/一B型4300辆、T-72L/一M型9700辆、T一80/一U/UD/UM型4500辆、T-90型150辆,另外在乌拉尔以东还储存坦克约8000辆。装甲侦察车:2000辆。PT一76型轻型坦克150辆。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共23475辆,步兵战车12200辆其中BMP一1型7500辆、BMP一2型4600辆、BMP-3型100辆、BMD型共1800辆(包括BMD-1型、BMD一2型和BMD一3型)、BRM?K型700辆、BTR-80A型28辆。装甲输送车:11275辆(其中BTR一50型1000辆、BTR一60/一70/一80型4900辆、BTR-D型575辆、MT?LB型4800辆,另储存装甲输送车1150辆)。各型火炮:20746门,另储存6213门,其中牵引火炮10065门。自行火炮:4705门。曲射直射两用炮:820门。火箭炮:2606门。追击炮:2550门。战役战术导弹发射架:约200部。反坦克导弹:AT一2、AT一3、AT一4、AT一5、AT一6、AT一7、AT一9、AT一10型若干枚。火箭筒:RPG一18、RPG一7/一16/一22/-26、RPG-27/一29型若干具。高炮:23、30、37、57、85、100、130毫米若干门。防空导弹发射架:约2670部,其中,SA一4型300部、SA一6型350部、SA-8型550部、SA一9型800部、SA?11型350部、SA-15型120部、SA一12A/B型200部,SA一19、SA一7、SA?14、SA一16、SA一18型若干部。观察直升机:140架。米一6、米一8、米一17、米一26型运输直升机若干架。
海军15.5万人(含海军战略核力量、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及海岸防御部队),编有4个舰队和1个分舰队。
海军战略核力量 约1.1万人,装备战略导弹核潜艇13艘,携载弹道导弹216枚,其中,D4级6艘,携载弹道导弹96枚;“台风”级2艘,携载弹道导弹40枚;D3级5艘,携载弹道导弹80枚。
攻击潜艇:35艘,其中,“奥斯卡”级6艘、“阿库拉”级9艘、S级1艘、Y级1艘、V3级5艘、K级9艘、T级3艘、F级1艘。其他潜艇5艘。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级1艘。巡洋舰:7艘,其中,“基洛夫”级2艘、“光荣”级3艘,“卡拉”级l艘、“肯达”级1艘。驱逐舰:14艘,其中,“现代”级4艘、“卡辛”级2艘、“勇敢”级8艘。护卫舰:10艘,其中,“克里瓦克”级9艘,N级1艘。巡逻舰艇:23艘。导弹快艇:42艘。水雷战舰艇:60艘。登陆舰艇:22艘。支援辅助舰艇:436艘。
海军航空兵约3.5万人,编有4支舰队航空兵,217架作战飞机、102架作战直升机。轰炸机:图一22M型45架。歼击轰炸机:苏一24型52架、苏一25型10架、苏一27型52架。反潜机:图一142型10架、伊尔一38型26架、贝一12型4架。侦察/电子战飞机:安一12型18架。运输机:安一12/一24/一26型共37架。直升机:米一14型3架、卡一27型72架、米一8型8架、卡一29型12架、米一24型15架。
海军陆战队约7500人。编1个独立师(2500人)、3个独立旅、3个舰队特种部队旅。装备T一55M、T一72、T一80型主战坦克160辆,BRDM一2型装甲侦察车60辆,BMP一2、BMP一3型步兵战车150辆,BTR一60/一70/一80型装甲输送车750辆。各型火炮321门,其中,D一30型牵引火炮10门、2S1型自行火炮102门、2S3型18门、9P138型96门,曲射直射两用炮:2S9SP型70门、2816型14门、2S23SP型1l门。AT一3/一5型反坦克导弹:72枚。MT一12型反坦克炮:若干门。ZSU一23?4SP型高炮:60门。防空导弹发射架SA一7型250部、SA一8型20部、SA一9/一B型50部。


㈦ 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1、背景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

2、目的不同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实施新经济政策是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3、内容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


4、作用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㈧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着根本不同,这可从农业、工业、贸易和分配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①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立社会主义;

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俄罗斯战时什么政策扩展阅读:

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剥夺资产阶级,对小企业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日用必需品的私人贸易,实行产品实物供应及主要消费品配给制;取消货币和核算制,实行总管理局制,国家直接给每个企业制定产、供、销计划;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是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时期,为适应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措施,对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1920年底,苏俄开始进入经济恢复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形势需要,改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资料来源:网络-新经济政策

㈨ 什么叫战时共产主义在俄国具体是怎么实行的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实物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㈩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9(1929是斯大林的说法,事实上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就已经宣告其结束)
农业集体化1930-1934
一五二五计划(国家工业化)1928-1937
再给你看下成果
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的工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比一五期间提高许多.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在中亚兴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机械化采矿基地;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流域兴建了共青城飞机制造厂.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事实证明,计划经济对加快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战时什么政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