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罗斯饮食有什么特点
通常在俄罗斯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肉类食品,几乎每餐都会有牛肉、羊肉、牛排、香肠等。
俄罗斯人常饮用的饮料有蜂蜜、格瓦斯等。俄罗斯人爱喝酒是世界闻名的,其中最重要的酒类当属伏特加。俄罗斯人有喝茶的习惯,主要饮用红茶。
俄罗斯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
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会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
(1)俄罗斯人一年吃多少罐头扩展阅读:
俄罗斯国旗采用传统的泛斯拉夫色,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
国旗中的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三色的排列显示了俄罗斯幅员的辽阔。但另一方面,白色又是真理的象征,蓝色代表了纯洁与忠诚,红色则是美好和勇敢的标志。
‘贰’ 俄罗斯人的饮食特点
俄罗斯人一日三餐中的主食除面包、薯仔外,还有牛肉、猪肉、羊肉、牛奶、蔬菜、黄油、奶酪等。俄罗斯人用餐的特点是肉、奶量多,蔬菜量少。俄罗斯人的进餐方式是一道一道地吃。
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以面包为主食。但俄罗斯人也爱食黑面包,甚至超过白面包。黑面包的主要原料是黑麦粉,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黑面包有一股麦香,入口时略带酸味,咀嚼一会后,又有一股甜味。
俄罗斯还有一种食物,它被称为俄罗斯人的“第二面包”,这就是薯仔。俄罗斯人十分爱吃薯仔。
(2)俄罗斯人一年吃多少罐头扩展阅读:
俄罗斯人一般指俄罗斯194个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俄罗斯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具有这一人种的基本特征:浅色皮肢,柔软的波状发,男子胡须和体毛发达,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直颌,面部轮廓清晰,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
俄罗斯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约有1.4亿人。其中约1.16亿生活在俄罗斯,约2000万人生活在俄罗斯的邻国。
‘叁’ 苏联的配给制是什么
在一战后稳固的俄国苏维埃政权,在好几年中,由于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困难,在居民中实行口粮定量配给制。
随着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恢复,口粮定量配给制一度取消。消费合作社成为人们取得食品的主要渠道。在“公共饮食公司”、“面包及其他农产品贸易公司”、“肉品公司”的商店和售货亭里可以买到比私人便宜的东西。斯大林上台后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严酷的集体农庄化政策,以盘剥农民大量出口农产品,来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苏联国内几次出现食品供应危机,由于集体化的偏差、农民负担过重引起的破坏性后果,加上城市、工矿人口的增加,又出现粮食、副食品供应紧张的局势。为保证工人和城市居民的供给以及军粮的储备,苏联政府又不得不对农产品的消费加以控制,并仿照过去口粮定量配给的办法,发给购物证。这种购物证大体有3类。
第一、工人、工程师、技师、科学家和作家每日可买白面包400克。黑面包400克,每月可买面粉或其他粮食1公斤,糖1公斤,茶叶25克,蔬菜若干公斤。有重要职务的人还可买肉、鱼、黄油和糖若干公斤。重工业工人也可买牛羊肉2公斤,黄油、果酱各1公斤半。
第二、秘书、会计、店员和轻体力劳动者每日可买白面包200克,黑面包200克,蔬菜若干公斤,每两个月可买茶叶25克。
第三、儿童所购数量和第二类差不多,但可加买牛羊肉、黄油若干公斤。以上3类人,领到购物证后,须先持证至附近的内部商店盖印,固定在该店购买,不得移动。
接着,又实行了扩大对工人的食品供应和增加公共饮食网点的措施。1931年,成立了工人内部合作社。1932年,国营农场和副食品生产附属于工人内部合作社。这样,工人可以得到许多超过配给的食品。在大企业中都办了食堂,给工人用餐以优惠。据统计,1928~1940年,全国公共饮食企业从1.46万处增加到8.76万处。1928年,莫斯科的食堂只有167处,就餐人数18万。1932年,莫斯科的食堂已增加到1000处,就餐人数160万,相当于居民总数的1/3。到公共食堂吃饭成为普遍的习惯。
苏联人的饮食,早饭都比较简单。以职员为例,起床后,在家里或在街上喝一杯茶,吃几片面包就行。中午,有的到机关小卖部买块面包夹香肠或奶酪、黄油,喝杯红茶就打发一顿。有的持机关发的饭票到机关食堂好好地吃一顿午饭。午饭通常是一盆汤,一盘肉或鱼和一杯饮料。汤、肉、鱼、饮料都有几种,任人选择。面包有白面包和黑面包,在任何餐桌上都是黑白参半,任人选择。此外,食堂有时也供应烤羊肉串、油炒米饭加上洋葱、羊肉、鸡蛋等(如手抓饭)的着名食品。晚饭也比较简单,少去一道汤,大多只吃一道肉菜或鱼。
传统的伏特加酒仍受人喜爱。喜庆、待客时,都以饮酒为乐。但酗酒受到普遍的谴责。在工厂、娱乐场所、广告栏里,可以看到对酗酒的讽刺漫画和反对酗酒的标语。克瓦斯、果子羹是常见的饮料。茶叶为居家必备,大多从中国、印度、日本进口。19世纪从中国引种的格鲁吉亚茶亦时有出售。咖啡已进入普通居民家庭。街上有咖啡馆。但人们进咖啡馆只是饮一杯咖啡或红茶,吃几块点心饼干充饥解渴,不是去交际。
农业集体化完成后,苏联食品供应紧张状况已经缓解。1935年1月1日,正式取消了面包、面粉配给制。到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各种食品配给通通取消。
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战争的灾难导致了苏联农业产量的急速下滑。1941年,苏联谷物产量从前一年的9560万吨猛跌到5590万吨,到1942年又狂跌到2970万吨,当年的薯仔产量也只有2380万吨,肉类屠宰重量约180万吨,糖用甜菜更是跌落到210万吨,仅相当于战前水平的12%。而雪上加霜的是,战前苏联储备的600多万吨粮食大部分不是落入快速推进的德军手中,就是被苏联人自己烧毁。
截至1941年11月,随着红军的崩溃,苏联38%的粮食产地,84%的食糖产地,38%的大牲畜,60%的猪都落入德国人之手。到了1942年,全苏47%的耕地已经丧失。与此同时,苏联还把他们在1940年所拥有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丢失了40.5%和32.86%。剩下的拖拉机和汽车又有80%以上被征用。同时被送上前线的还有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用以填补他们空缺的,则是大量的妇女,苏联官方还做出了动员14岁以上少年参加粮食生产的决定。而由于战时农用机械供应停止,众多妇女老弱必须用身体来拉犁。
在农业产值仅相当于1940年38%的1942年,苏联后方需要养活的人口却有1亿3千万人。其中商品粮人口6170万人(4090万城市人口,2080万农业人口),而重点供应的军队以及国民经济部门职工,约为2500-2600万人,饥饿死神的阴影笼罩在全体苏联人头顶。但得到重点确保的红军情况其实也未必有多好,在1942年,很多士兵每天只有1公斤“掺杂使假”的黑面包。
而在集中供应军队和工人的同时,数千万集体农庄庄员却被要求勒紧裤腰带,在1942年仅分配到200万吨谷物在田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也只能在劳动日得到粮食800克,薯仔400克。但是集体农庄庄员的食品不见得紧张。他们除了从集体农庄获得一份食品外,还可以在宅旁空地上种植蔬菜、杂粮,每户农民可以养母牛一头,小猪一、二只,羊一、二只,鸡10一15只。这些蔬菜、杂粮、牲畜、鸡,除了自用外,可以出售。战争期间,由于食品涨价,农民靠黑市出售剩余产品增加不少收入。
苏联却已经开始广泛采用强制手段增加工时。早在1941年6月25日,也就是战争爆发的第四天,苏联就通过了《战时职工工作时间规定》。12月又规定了《追究军工企业职工旷工责任》。怠慢和迟到次数过多的人,将要被判刑。而刑罚,其实就是去从事强度更高,条件更为恶劣的工作。甚至超过苏联职工一半以上的妇女和少年也不能免于这种惩罚。
在1942年,苏联继续强化其军工生产管理。工人工作时间被定为14个小时。此外,苏联还通过强制增加工时,加班、停止休假等手段,增加了150万个工时。众多缺乏营养的工人在车床旁没日没夜地工作着。
1941年——1942年,西方一共援助坦克6000辆,飞机3000架,卡车3.6万辆。同期苏联武器产量:坦克2.8万辆、飞机3.3万架,卡车4万辆。
1942年全年,苏联损失了2.4万辆坦克。战争期间68%的苏联坦克旅完全使用国产坦克,17%~22%的坦克旅混合使用外国坦克(比重在40%左右),10%~~15%的坦克旅使用盟军坦克。
为了集中供应军队和军工工人,苏联不仅在1941年11月10日开始在各个城市实行粮食配给,并对农产品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集中,将1942年全部2970万吨谷物中的1251万6千吨,180万吨肉中的120万吨,约100万吨甜菜,200多万吨牛奶收集到国家手中。这些粮食又被用来重点供应红军。在战时,军队每年可以获得1000万吨粮食和饲料。从1942年开始,这支军队的总额(包括训练兵员)一直维持在970万到1000万人(或)以上,并拥有大量的牲口。除了国家配给粮食外,城市居民还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买到大量的肉,奶,薯仔,蔬菜。矿工企业和工人被允许耕种土地,而且规定5到7年内可以不收回,但如果工人擅自离开工厂,就无权耕种这块土地。在1942年,苏联共有500万块这样的土地。
民用服装实际上已停止制作,在国营商店内只可买到旧货。黑市有服装,但价格昂贵。所有的人,除了军服以外,几乎没有添新衣服、鞋袜。但没有衣不蔽体,也都有鞋穿。没有穿得特别阔,也没有穿得特别难堪。如果出现—个穿新衣服的,一定引人注目。但是,如果在庄重的场合,如在看戏、参加婚礼、逢年过节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破旧的衣服完全消失,而现出整洁、端庄、艳丽多彩的气象。原来,人们大都有一套好衣服,在必要的时候穿。在艰难的年代,为避免饥饿,苏联政府采取了食品定量分配的果断措施。定量分配有若干等。军人、某些党政领导人、高级干部、有特权的外国人、重要的技术人员和专门人才可以得到特别份额,并可到特设的商店买东西。
其他居民按4类分配食品:学生和普通职员每人每天300克面包,工作的人500克,在最重要工作岗位的人才有800克。一、工人,包括兵工厂工人及其他体力劳动者;二、自由职业者、职员;三、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在校儿童;四、6岁以下小孩。一类可分得较多的面包、糖、肉、黄油、谷物和鱼。二类次之。三、四类,尤其家庭妇女、靠人供养的老人所得最少。6岁以下小孩可享受特殊供应,有牛奶,还有一顿热午餐。但在食品紧张的时候,糖、黄油、肉常常供应不上,不论按哪一类分配都一样。
今天你对俄罗斯人说起“125克黑面包”,那么他的反应一定是列宁格勒保卫战。125克黑面包几乎可以和列宁格勒保卫战画上等号。在德军重兵围困列宁格勒的最艰难日子里,列宁格勒的平民每天所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就是这125克掺锯末的黑面包。
俄罗斯人记忆中排队的人群在一个高高的柜台窗口里领取125克黑面包的画面,那个场景就像是在银行领取巨款一样紧张和凝重。
列宁格勒人民遭受饥饿和寒冷的严重痛苦。看到一辆载着襁褓包着的孩子尸体的雪橇被孩子的母亲拖往墓地已经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有时甚至会看到她因为拉雪橇耗尽体力而倒在她的婴儿身旁死去。
尽管有卡车队自杀性地通过拉多加湖冰面行驶,但估计每天有大约3,000人死于饥饿。这些卡车在夜间沿着标记出来的路径行驶,承受着德军大炮的火力,几乎每夜都有一辆车滑进冰窟并被吞没。
公共汽车没有燃料,房屋内也没有电热,古老的烧木材的炉子被从废物堆中找出来,许多人只能靠燃烧他们的家具取暖。人们还遭受营养不良带来的疾病。
坏血病盛行。那些排上数小时队伍等候经常不会到来的面包的妇女厚大衣下面掩盖着因饥饿而肿胀起来的肚子。
面粉被和锯末混合起来。强壮的人冒险经过漫长而危险跋涉来到冰冻的田地里挖掘薯仔。随着列宁格勒长期遭受极度的痛苦,出现了有关吃人肉的流言。
当列宁格勒900天地狱般的日子结束的时候,城市付出了80万平民被饿死、冻死的代价。
战时西方共向苏联提供448万吨食品,包括:
小麦、面粉1154180吨
糖672000吨
肉类罐头782973吨
香肠、动物油730900吨
植物油517522吨
奶粉、蛋粉、奶酪和其它脱水食品362421吨
其它食品61483吨,食用碱9000吨。
上述食品共可折合成350万吨压缩食品,或折算成200万吨面粉,120万吨畜类屠宰量。
战时苏联自身农业生产:
国家共收购70000000多吨谷物(总产量160000000吨)、5000000吨肉类(总产量8000000吨)、10000000吨牛奶(总产量70000000吨),这些还不包括大量的薯仔(薯仔一直是一种高产量作物,所以并不列入计划统计范围,估计至少有1.5亿吨产量)。
有人说美国援助苏联的粮食食品只占到苏联战时粮食总量的3%,所以不值得宣扬。可实际情况是,苏联的所谓战时粮食总产量只是统计数字的粮食产量,连土带糠加上了。(苏联解体后许多经济甚至是军事工业统计数字证明有很大水分)因为大批男人都上了前线,机械和牲畜也支援了前线。集体农庄都剩下妇女和孩子老人,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苏联战时粮食生产降到历史最低点,1942年的粮食产量比1940年下降了60%多。如果没有盟国援助,苏联恐怕自己就因为饥饿崩溃了。即便少量生产出的这些粮食经过层层低效率的运输到了面粉厂和饲养牲畜的牧场,再成为面包和肉罐头后还会有多少呢?美国援助的食物很多可以完全可以立即食用的野战食物,苏联天气冷,人必须吃大量肉食,苏联的肉食主要靠牲畜吃粮食产生(天气冷,缺乏牧草,只能吃谷物,所以苏联的肉食成本也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的肉罐头马上就能食用,非常方便,这不是纸面上后方多少头牛,多少口猪能相比的。西方的援助起码保证了苏联军队的温饱。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元,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在盟国的物质援助下,苏联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肆’ 俄罗斯人日常饮食
俄罗斯被人们称为是战斗民族,居然是战斗民族,那么他们不管干什么都相当的豪放,在吃的方面也丝毫不例外,俄罗斯人,他如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就有三点,第一是食肉,第二次喝酒,第三是食糖,并且都食之过量。他们在餐饮中,那就是无肉不叫饭,茶里没糖那就不叫茶,不喝酒那就一定吃得不痛快。
在俄罗斯喝酒可以说是随处都不允许的一个习俗,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瘦的都随时能拿着一壶酒喝,当然这里真有不同度数的酒,因为年纪大点的都特别喜欢喝高度数的伏特加,而小孩或青年这些都比较倾向于喝格瓦斯。他们喝起酒来也是相当的豪放,一口干完一瓶伏特加都不在话下,特别是在冬天,它们就特别喜欢喝伏特加,因为这样可以温暖身体。
说到吃肉,那么在俄罗斯国家绝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那里吃的烤肉串,跟我们国家平时吃的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估计他们那里面的每一块肉都足够撑起正常烧烤摊的一整串,而且他们一般吃烤肉也不会这么秀气的,用盘子放个两串,这样就太不过瘾了,俄罗斯人都喜欢自己独自驾车去郊外的小别墅,院子里或者湖边海边,还有公园等地方,然后自己烤。
所以在俄罗斯的超市里面,那些烧烤架,烧烤签,烧烤调料,烧烤木炭,甚至腌好的肉都是非常常见的。光是看到上图就知道,吃起来是可以说是相当的爽。
还有俄罗斯的烤肉卷,顾名思义,就是把烤肉加上一些配菜,然后卷在一张面皮里面,可以说他们的烤肉卷饼可以堪称我们大天朝的煎饼果子。在俄罗斯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见卖烤肉卷饼的,他们那里的卷饼就相当于烤肉的一种衍生品,不过味道感觉可能还是有些差异。虽然烤肉很好吃,但是对身体还是不大好的,因此偶尔吃一下就好了。
还有这道罐闷牛肉,据说这是上过国宴的经典俄罗斯菜,其实俄罗斯有很多关门菜,用陶土制作的小罐子里面闷上牛肉、薯仔、胡萝卜,或者再加一些绿色蔬菜,一掀开盖子就香气扑鼻,虽然这道菜看起来分量不太大,但是它的热量,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再配上一点特色的面包,吃完一份再加点沙拉,也就足够在俄罗斯过冬了。
前面说到了吃面包,俄罗斯的面包,在当地也是特别受欢迎的,他们的面包种类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平时的一日三餐之外,他们还会附加很多下午茶,下午茶里面就包括了甜点心,甜果茶以及咖啡等,因为俄罗斯人是很爱吃甜的。并且不管是在俄罗斯的餐厅里面,还是自己在家里面,他们的每顿饭都搭配有主食面包。
‘伍’ 关于俄罗斯海参罐头的问题
从图上看,这是用芳香油特制的。芳香油如果保存不当会产生令人讨厌的气味,但对人体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大概第二瓶存放时出了点问题,所以产生了特殊气味,没事儿。
有关芳香油的资料见链接。
‘陆’ 有谁可以告诉我关于俄罗斯的饮食
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总的讲起来,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
一般而论,俄罗斯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Хлеб)黑面包是用面粉、荞麦、燕麦等原料烤制而成的,颜色很深,是俄罗斯人的主食,就像我国北方人的面食和南方人的米饭一样。初尝黑列巴有一点酸酸的味道,还有点刺嗓子,但越嚼越能品出淳淳的麦香。黑列巴的形状象一个小枕头,外壳烤得很是坚硬。如果放了两天不吃,它就会硬得根本嚼不动,这倒保证了它不会变质。黑列巴在俄罗斯很便宜,是政府能控制价格的不多商品之一。除黑面包之外,俄罗斯人大名远扬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时,他们多不削皮。
俄式大菜脍炙人口,口味浓郁,用油较重,酸甜咸辣俱全,是享誉世界的美食。而红菜汤和薯仔是俄式大菜中的两款特色。俄罗斯菜是十分丰富的,在北部、中部和西伯利亚地区,最普遍的第一道菜是用牛肉或别的肉类、新鲜的或经酸渍的白菜和别的蔬菜所做成的菜汤。新西伯利亚市面上、伊尔库芡克州的居民喜欢吃红菜汤。红菜汤在俄罗斯久负盛名。做法是先用甜菜、戈瓦斯放在罐中焖煮,煮开后放入白菜、甜萝卜,煮烂后放入葱、蒜、油、盐、肉,这是最基本的程序。真正的俄式红菜汤做法程序严格。煮汤时用文火并适当加柠檬、西红柿酱和香菜,放置要合理。也有的用酸模(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酸辣,嫩叶可用作制色拉)做成的、放置一夜后的冷青菜汤。菜汤中往往加入一种称为"香料"的树叶,增强汤香味、鲜味。在众多的汤品中,鱼汤也是很受欢迎的一种。还有用鸭块、母鸡块或者腰花和腌黄瓜熬煮的肉汤,味道很鲜美。
在夏季,人们喜欢制备冷杂拌汤。这是用格瓦斯和切成碎块的肉、新鲜蔬菜或加煮鸡蛋做成。吃时浇上一层酸奶油,有清暑除烦、提神醒胃的作用。以中国的腐竹、香菇、粉丝和俄式的鸡块煮汤,味道也十分鲜美。在餐厅,较为普遍的菜汤是牛肉块、薯仔块或薯仔丝、胡萝卜块、红甜菜等一起熬成的大杂烩汤。或者是加入鸡块,一般肉块都切得较大。一餐多半一大盘汤,加面包、奶油就足够了。除了黑面包外,面粉烤制的食品也多种多样,如大馅饼、油炸饼、牛肉煎包、奶渣饼、软圆面包等。
第二道菜中最普通的还是炖牛肉,或是与薯仔或其他配菜一块炒的牛肉,有时吃薯仔泥、色拉、大红肠、鱼块。但当地居民一般不吃鲫鱼,很便宜的大鲫鱼大多是华侨买了吃。而俄罗斯人都喜欢吃生鱼块、腌成红肉色的,味道挺好。
薯仔是俄罗斯人喜欢的食品。做法很多,煎薯仔条配餐是俄罗斯烹饪的一大特点。薯仔烧牛肉做法是将薯仔块与青椒、牛肉煮,然后放些黑胡椒、葱、蒜、醋等,起锅时撒点香菜。此菜有肉有菜,营养丰富,是最普及的一道菜。
一般地说,根据工作时间决定进餐的早迟,但大多数情况是这样,8点10点间吃早餐,有蒸蛋、煎蛋、红肠,喝红茶或咖啡、牛奶,吃面包。下午1点到4点进午餐,有菜汤、牛肉、鸡块、薯仔或薯仔泥、甜点心、薄饼、水果。到下午5点到6点间喝红茶、吃点面包。傍晚7点晚饭,有色拉、肉块等,就是不喝汤。
夏季日照长时一日四餐,冬季夜长,一日三餐已足够了。尽管俄罗斯人与欧美居民一样,以奶油,肉类等高脂、高热量荤食为主体的饮食内容。但是,他们同时饮用大量牛奶及其制品,并且每天均要喝茶,这对降低血脂、减肥、防止心脑血管硬化是十分有利的。
说到俄罗斯的饮食,就不能不提到俄式的传统面食之一—— 馅饼(пирог),小些的叫пирожок。它在俄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每逢重要节日、新年、洗礼、生日、命名日、婚礼以及葬礼,馅饼作为一道重要的菜肴,都是必不可少的。
俄式馅饼有着"太阳"、" 伟大节日"、"丰收"、"孩子健康"和"婚姻幸福"等多种涵义,俄国古谚语中有"俄国人的一生都伴随着馅饼"的说法。
在俄罗斯,馅饼不仅制作方法多样,更有在馅饼用料、形状等多方面的差异。 俄式馅饼属于酵母发酵类馅饼,并依据使用原料的不同,将馅饼分为:黄米类、荞麦米类和面类馅饼。俄式馅饼的形状也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圆形馅饼外还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比萨式露馅形、半露馅形、封闭形等等。馅饼的命名也很有趣,如:以人名命名的有"古里耶夫斯基饼";以用途命名的有"婚礼馅饼";还有以馅心命名的"卷心菜大馅饼"、"果酱大馅饼"、"奶渣饼"......在饮用Водка或馈赠亲友时,馅饼都是理想的佐餐食品或礼物。当家中的小孩吵架时,妈妈就要做一个大馅饼让大家分吃,这意味着"和好如初"。俄罗斯还有一种馅饼名为" 婚礼馅饼",它有着非常有趣的制作方法,并代表了一个特殊的俄罗斯风俗。当一对俄罗斯青年准备结婚时,在婚礼当天除了要制作各种佳肴宴请宾客外,男女双方还要做一种传统的馅饼——由薄煎饼加几种馅层层垒叠而成。在制作馅饼盖时,夫妻两家制作的花纹会有所不同:丈夫家的馅饼花纹要制成小人形,表示"人丁兴旺",而妻子一方的花纹要以鲜花为主,象征美丽、忠诚。看似简单的馅饼却饱含了深深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无限希望与憧憬!
俄式的馅饼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显示着俄罗斯的文化,由此不仅看出俄式面点历史发展渊远的一面,还会使人联想到粗犷豪放的俄罗斯人民细腻深情的一面。
二、俄罗斯的酒文化
伏特加(Водка)是俄国罗斯的国酒,又称俄得克、俄斯克。日本、中国也有生产。它是极寒之地的产物。12世纪,沙皇俄国酿制出一种以稞麦酿制的啤酒和蜂蜜酒蒸馏而成的"生命之水" 可以认为它是现今的伏特加酒的原型。之后不久,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引进俄国,成了伏特加酒新的原料。18世纪,确立了用白桦木炭炭层过滤伏特加原酒的方法。19世纪,随着连续式蒸馏机的应用,造就了今天的无臭无味、清澄透明的伏特加酒。正牌伏特加酒,没有其他蒸馏酒的风味和香气,因此作鸡尾酒的基酒最合适。冰镇后干饮也妙不可言,仿佛冰溶化于口中,进而转化为一股火焰般的清热。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名酒,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有些西方人干脆把伏特加当成了俄罗斯的代名词。
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俄罗斯男人则说,不让喝伏特加还不如让我死了。有些俄罗斯人见面时也会问候一下喝了没有,就像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吃了没有"一样,只不过他们不是说出来,而是用形体语言表达:右手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然后食指弹出,弹到下巴。难怪常驻俄罗斯的外国人把伏特加比喻成俄罗斯男人的"第一妻子"。
严格地说,伏特加酒大体相当于中国所说的白酒,因为它并不是特指一个牌子的酒而是泛指一类酒。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白酒都叫伏特加,国产的伏特加酒有几十个牌子,由欧洲进口的也有十个牌子。伏特加酒的酿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酒精进行活性炭处理,除去不纯气味然后加水勾兑。市面上出售的伏特加酒大都是这样勾兑而成的,度数有38度、40度和42度三种。我个人觉得这种伏特加口感较差,味同假酒。在国内时,一位朋友从苏联带回伏特加酒请我们几位同学品尝。我们喝了第一杯后,觉得与我们想象中的味道相差甚远,便一致断定朋友带回的伏特加是假酒。这位朋友坚持说"老毛子"喝的就是这种口味的伏特加。到了俄罗斯之后,我发现朋友说的是对的。不过他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伏特加还有一种是用粮食酿制而成的。这种伏特加口味比用酒精勾兑的那种好多了,清冽净爽,余味悠长,基本属于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口味。只可惜这种伏特加酒在商店里卖的不多。
俄罗斯人喝酒对酒杯比较讲究,普通老百姓家里都备有饮用啤酒、葡萄酒、白兰地、伏特加酒的各式专用酒杯。伏特加酒杯大多是200-300毫升的大杯子,饮伏特加之前需把它放进冰箱冷却一下,据说这样口感更好。俄罗斯人喝伏特加喜欢一口喝干,很是豪爽,当然一般情况下酒只倒到酒杯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一杯通常是一齐干下,以后各人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酌饮。不过,俄罗斯人喝酒从不耍滑,都极为诚实,一般不劝酒,有多少喝多少,直到喝倒。
俄罗斯人喝酒不太注重地点,只要想喝,不必在家,也不必到饭店,再说那样还用花钱。每天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大街上尽是可爱的酒民:姑娘们一只手牵着爱犬,一手提着啤酒瓶,她们坚信啤酒就是面包;男人们手里拿的一准儿是伏特加,边走边喝。冬天雪地上常有冻死的酒鬼,大街上随处可见踉踉跄跄找不着家门的醉汉。
俄罗斯人喝酒也不大讲究菜,喝口酒,吃口面包,再来一小口奶酪就成了。不少俄罗斯人人外出时,随身总带着伏特加,下酒菜不一定总备着。如果同车或同机上有哪位酒友早已打开了味道鲜美的熏制鲟鱼或者香肠、奶酪、腌黄瓜什么的,那他们的旅途就会更愉快了。据说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有的穷人喝酒买不起菜,就在酒店里干喝白酒,喝一口酒,就把油腻的袖口贴近鼻子闻一闻,权当吃菜。
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男人们大都谈锋很健,极富幽默感,喝起酒来会把这一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几杯伏特加下肚,遂雅兴大发,或翩翩起舞或尽展歌喉。接下来便是各色故事、笑话、绕口令脱口而出,妙趣横生。朋友间聚会喝酒一般要持续三四个小时,每隔1小时休息10分钟,烟民们可出去过会儿烟瘾。俄罗斯人的祝酒词也很有意思,第一杯为相聚,第二杯祝愿健康,第三杯为爱,对祖国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妻子的爱,总而言之,为所有的爱干杯。接下来便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等。如果是在朋友家聚会或做客,最后一杯要献给女主人,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据说俄罗斯总统普京并不是伏特加爱好者,这在俄罗斯政坛实属罕见。他喜爱喝啤酒,只是在正式场合或在朋友执意劝说下才喝伏特加。前总统叶利钦可以说是伏特加酒最忠实的捍卫者。他不仅喜欢喝伏特加,而且常喝,并且海量,一次可喝一升。上议院议长斯特罗耶夫很少喝酒,而且只认准一种牌子得伏特加。他喝酒很讲究,酒具必须精致,下酒菜必须可口,因而被封以"酒仙"得雅号。下议院议长谢列兹尼奥夫则刚好相反,他善饮,但只要是国产伏特加就行,下酒菜也不挑剔,生嚼圆白菜足矣。
俄罗斯人宠爱的另一种酒精饮料是啤酒。在俄罗斯,啤酒是作为一种普通饮料出售的。也就是说,它不作为酒类饮料在政府控制下销售。因此,啤酒在任何一个出售软饮料的商店、商亭里你都可以方便地买到,但却未必能买到伏特加。由于其兼具软饮料和酒类饮品的特点,成为俄罗斯人每日生活的必选。无论是在酷暑还是在严冬,无论是在清晨还是在深夜,你都可以在大街小巷、车站地铁,看到数量不菲的俄罗斯男女公民或步履匆匆,或悠闲自得地手持啤酒瓶开怀畅饮的情景。这已经成为俄罗斯街头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景。在街头设置的保洁箱里,街边的牙石上,随时都可以看到被人丢弃的啤酒瓶。有一次笔者在路边候车,无意间发现路边的街灯上竟有一只啤酒瓶,看来俄罗斯人饮酒之余也没忘了幽默一下。
在俄罗斯,上年纪的人还是钟情于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但年轻人已经被可口可乐等西式饮品的特殊口感和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所俘虏。
葡萄酒在俄罗斯好像没有像在欧洲大陆那样占据崇高的地位,也许是伏特加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了,以至于再好的东西也难以取而代之。
三、俄罗斯的茶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1616年,俄国人出使中国,使他们得到了认识茶叶的机会。在招待宴会上,俄国特使彼得罗夫十分惊异地看到,端上来的热牛奶里放着一种不知叫什么的叶子,这种彼得罗夫从未见过的叶子就是茶叶。这是俄国人了解茶叶的开端。二年后,明朝政府派人携带茶叶数箱前往俄国,赠送沙皇,企图打开华茶在俄国的销售市场,未果。1638——1640年,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出使阿勒坦汗庭,受到达音诺彦的宴请,席间他们喝的是茶。临别前,阿勒坦汗赠给沙皇许多礼品,有皮货、绸缎以及按蒙古人估价相当于一百张貂皮价格的茶叶二百包。斯塔尔科夫对茶叶一项提出了异议,说在俄国,这是一种不知名的、没有人想要的东西,因此,莫斯科宫廷宁愿请汗赠以相等价值的貂皮。但是结果仍按原来方案处理。此项茶叶约248公斤多一点,价值约合旧卢布30个,这是华茶输俄的开端。比华茶输入荷兰晚了30多年。可见在17世纪中叶之前,茶叶对俄罗斯人来说还是新奇的东西。在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
然而,事实上,有关史料证明,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的时间还要早些,是在1567年。当年到过中国的两位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曾经描述过一种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国饮品,这种饮品在当时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可能因为哥萨克首领的描述没有引起沙皇贵族的注意,因此,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
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ёрный 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逻辑的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们用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сахар (直译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 чай с мёдом。在俄国的乡村,人们喜欢把茶水倒进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着茶碟,用茶勺送进嘴里一口蜜后含着,接着将嘴贴着茶碟边,带着响声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脸被茶的热气烘得红扑扑的,透着无比的幸福与满足。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喝法与伴蜜茶一样。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
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чай)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 (звать) на чай(на чашку чая)(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另外,旧时俄国人有喝茶给小费的习惯,俄语里称之为"давать на чай",后来俄语这一表达方式转义表示指在任何场合的"付小费"。
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самовар)。俄国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самавар"(音译"萨马瓦尔")亲切地称作"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амовар"(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或是"Золото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俄罗斯人喜爱摆上茶炊喝茶,这样的场合很多:当亲人朋友欢聚一堂时,当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访时;清晨早餐时,傍晚蒸浴后;炎炎夏日农忙季节的田头,大雪纷飞人马攒动的驿站;在幸福快乐欲与人分享时,在失落悲伤需要慰藉时;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庆的佳节......在不少俄国人家中有两个茶炊,一个在平常日子里用,另一个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启用。后者一般放在客厅一角处专门用来搁置茶炊的小桌上,还有些人家专门辟出一间"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属。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罗斯茶炊出现于18世纪,是随着茶落户俄罗斯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茶炊的制作与金属的打造工艺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何时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下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也经常被卖热蜜水的小商贩用来装热蜜水,以便于走街串巷叫卖且能保温。原理在于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盛热木炭,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这种"微型厨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且深受旅游、旅行者青睐。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场,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就地摆上炉灶型茶炊,做一顿野外午餐并享受午后茶饮的惬意。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或也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
谈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产地。19世纪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年产量约3000个。到19世纪20年代,离莫斯科不远的图拉市则一跃成为生产茶炊的基地,仅在图拉及图拉州就有几百家加工铜制品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和茶壶。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生产达到了顶峰阶段,当时图拉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可见茶炊市场的需求量之大。
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多有对俄罗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
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
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
俄罗斯着名的画家巴·库斯托季耶夫以饮茶为题材作有油画《商妇品茗》,画面左侧靠边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铜制茶炊。通过人的视觉,传递俄罗斯茶文化的信息。
在现代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只是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电茶炊。电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没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没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变得单一烧开水。人们用瓷茶壶泡茶叶,茶叶量根据喝茶人数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钟之后,给每人杯中倒入适量泡好的浓茶叶,再从茶炊里接煮开的水入杯。在现代俄罗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趋势是,用茶壶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时候只起装饰品、工艺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节日,现代俄罗斯人一定会把茶炊摆上餐桌,家人、亲朋好友则围坐在茶炊旁饮茶,只有这样,节日的气氛、人间的亲情才得以尽情喧染。而传统意义上的пить чай за самоваром(围着茶炊饮茶)在俄罗斯乡村的木屋里一直流传至今。
‘柒’ 俄罗斯食人夫妻:18年杀30人食用,还做成罐头分给同事 ,后来怎样了
后来这对夫妻被警察抓住,核查案件后,对其提起公诉,经法院审理后,判处死刑
‘捌’ 俄罗斯人饮食习惯
对于俄罗斯人说,正餐分:凉菜(前餐)、热菜(第二道)、汤、甜点.主食是面包、薯仔泥、通心粉.一般以白面包为主,也有人偏爱荞麦的黑面包.凉菜以色拉为主.还有香肠、熏肉、咸鱼.热菜有烤肉饼、炖肉块、烤鸡等等.了解一点俄餐的人一定知道红菜汤,这是俄罗斯很着名的汤.以甜菜为主,配洋葱、橄榄果,切碎的圆白菜、肉丁、薯仔丁,上桌的时候浇上一勺酸奶油.甜点是配合咖啡或茶的小点心.俄罗斯只喝加糖红茶.喝咖啡有很讲究的,把咖啡豆磨碎了以后煮着喝.满屋飘香的咖啡味儿让你有醉酒的眩晕.在温暖洁净的厨房里,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慢慢品味着来自南美的咖啡,吃着小圆饼,和三两个知心朋友聊天是很多俄罗斯家庭主妇最开心的事情.俄罗斯人家的煤气炉或电炉都带有大烤箱,能做一手美味小点心的妻子是丈夫骄傲的资本.
俄罗斯人很注重晚餐.早餐喝牛奶,烤面包.中午多数人都不能回家吃,就在单位食堂解决或从家带来夹着香肠的面包,喝杯茶,都很简单.晚餐花费很长时间,是一家人交流的机会.俄餐里几乎没有煎炒烹炸,所以尽管没有抽油烟机,厨房还是很干净,窗帘和桌布是全棉的.有的人家还会在厨房里摆一个小电视或录音机.厨房里的文化气氛也很浓,切菜板不大,反面会有一些鲜艳的图案,不用的时候挂在墙上很别致.根据主人的品位墙上会挂些别致的工艺品,窗台上养些花草.一家人在柔和暖意的环境中边吃边聊好几个小时.
逢节假日,俄罗斯人喜欢在大自然里放松身心、享受生活.风和日丽的时候,朋友们三五成群到郊外吃烤肉是很惬意的事情.事先要把肉腌好,切成薯仔大的块儿. 带上啤酒饮料、番茄酱、面包和烤肉叉,在郊外找一个有林子的空地,捡一些干柴,有的支个架子,有的挖个小坑,就可以开始烤肉了.高兴时又唱又跳.没有时间准备的话,也可以开车到郊外的疗养院附近,买腌好的生肉,租借当地人烤肉的用具.到俄罗斯要是没有吃过烤肉就算白来了,
对于俄罗斯人,吃在气氛,至于有多少佳肴并不重要.在餐厅里就要有品位,环境和服务是餐厅最重要的环节.像中国沿街以吃味道为主的大排档是没有的.人们在餐厅里说话都是低声细语,绝对不能高声叫"嗨!结账!".餐具也很讲究,中低档的餐厅也会摆上擦得亮晶晶的刀叉.桌布是棉布的,从来没有塑料的,或一次性的.桌上都会摆好装盐和胡椒的小料盒,进餐的次序很重要,端上一道菜时,就把前面的一道菜撤掉,无论吃完了没有.客人用公共刀叉把菜夹到自己的盘子里再吃,不能直接夹菜进口.大块一点的肉,要用刀切成小块,不能叉起一大块咬着吃.喝汤也要用勺,不能抱着碗喝.俄罗斯吃饭很小心,客人离桌的时候,都不会把桌布弄脏.结账时有时会留点小费,服务生绝大多数是男性.因为他们认为女人为男人服务是对女性的不尊重.餐厅或酒吧在门厅都有存衣间,外衣要脱在那里,在餐厅使用手机是不礼貌的.一般会接到电话后及时走向门口,或者用很低的声音回电.俄罗斯餐厅的厕所很讲究,设施一应齐全,干净整洁,有"厕所是餐厅的脸" 一说.
俄罗斯主妇是很辛苦的,不仅要把家里打点得很干净舒适,而且因为家家都有别墅,还要操劳别墅的事情.很多人都在别墅种黄瓜、薯仔、西红柿、草莓等,收获以后,把黄瓜做成酸黄瓜罐头,草莓做果酱.每家都有做罐头的封盖和压盖器.
提到吃,不能不说说响当当的大马哈鱼子酱,根据鱼的品种不同,分红鱼子酱和黑鱼子酱,黑鱼子酱是最名贵的,但它太浓的鱼腥味中国人不习惯,鱼子酱是和黄油一起抹在面包上吃.俄罗斯很崇拜黑鱼子酱的营养成分,推为孕产妇的首要补品.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今天俄罗斯市场也出现了很多假鱼子酱.而长期以来,俄罗斯鱼子酱的出口像烟酒一样都是受到严格的限制.
无论怎么说,俄罗斯人没有"民以食为天"的概念,请客吃饭不是俄罗斯人常用的社交手段.俄罗斯人也不习惯"海陆空"全吃的原则.松花蛋就让他们望而生畏.狗肉和鸽子也是绝对不吃的.凤爪、腰花、肥肠、百叶是不可能出现在俄罗斯人的餐桌上的.
遗憾的是俄罗斯人对豆制品还很陌生,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尝试过黄豆制品的美味.能弥补缺憾的是极丰富的奶制品,有很多奶制品根本就没有中文名称,无法对译.像酸奶酪、酸奶油、奶渣等等都是一般没有去过俄罗斯的中国人想象不出来的.
俄罗斯饮食的营养成分明显高于中国.这也是俄罗斯人体质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玖’ 俄罗斯军队士兵伙食标准谁知道
你想去俄罗斯当兵?还是想以他们的伙食标准要求提高伙食??
‘拾’ 俄罗斯人喜欢熊为什么还做熊肉罐头
这就跟中国人和韩国人很喜欢狗但是很多人也吃狗是一个道理,俄罗斯人吃熊肉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习惯,熊肉热量大,脂肪含量高,而且吃了以后能强壮筋骨,补中益气。是寒冷地区的上等肉食,因为生性凶猛,在俄罗斯的古代是皇家和贵族才能吃到的上品,一般老百姓都吃不到。而做成罐头也不过是俄罗斯人喜使熊肉的一个菜样变化而已!